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2020-12-22 科學闢謠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

重慶歌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足跡群 | 邢立達供圖

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

責編 | 高佩雯

清晨的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它邁著悠閒的小碎步,想起昨天發現的一個小水窪,一些魚兒因為湖水漲落被留在那裡。想起魚肉鮮美的味道,它不禁加快腳步,一路小跑,在湖岸的潮溼泥地上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腳印。

這一幕可能發生在1.9億多年前,侏羅紀早期,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那片湖泊如今變成了連綿的群山,而這隻恐龍的腳印,在地質運動之下穿越時光,定格在了山巖上。

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宣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足跡,造跡者為當時該地區最兇猛的獸腳類恐龍——中國龍,當時它們正在做小跑姿態。這是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為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峭壁上發現恐龍足跡

在距今1.9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早期,現在的重慶歌樂山地區是一片巨大的湖泊。如今這裡群山林立,且多峭壁,成為攀巖愛好者的流連之地。

「當時我和朋友因為走錯路無意中來到了這片崖壁旁,就在我們試圖徒手爬上這片崖壁時,我猛然發現石頭之上有一些動物留下的腳印。」足跡發現者,也是登山愛好者的景隨心說。

這些足跡分布在整個峭壁的中部,大部分為三個趾頭,長得有些像是「雞爪」。景隨心將這些足跡拍下來,發給了北京的恐龍足跡學家邢立達。

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發現的恐龍行跡現場圖(上)和素描圖(下) | 邢立達供圖

2019年7月5日(3月首次發現),邢立達帶著團隊直奔足跡發現地。經過拍照、測量、繪圖等考察工作,得到化石細緻信息:

在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上,共發現有兩層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第一層7條行跡的足跡平均長度為24.1釐米,最大的足跡長35釐米,最小的足跡長16釐米。

根據其步幅並結合地質調查資料,確認這是生活在1.9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腳印。更準確地說,這是霍氏卡巖塔足跡,並且是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

沒有拇趾的腳印

卡巖塔足跡是一種體型較大的三趾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形成的一類足跡的屬名。(「獸腳類」是指一大類以食肉恐龍為主的恐龍,因被認為是「兩足奔跑的吃肉怪獸」而得名)

這種足跡的「造跡者」,主要是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獸腳類家族中的基幹堅尾龍類(一種「尾巴堅硬不能大幅度彎曲」的恐龍),比如雙脊龍、卡巖塔獵龍、中國龍等。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曾經在《侏羅紀公園》中出現的雙脊龍類,它們最顯著的特點是頭上長有兩個縱向排列的脊冠,體長約4~6米,口中長滿了利齒,能夠追殺一些大型的植食恐龍。同時,它們的口鼻前端狹窄而柔軟,可以靈活地伸進矮樹叢中或石縫裡把其他小型動物找出來吃掉,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大型肉食恐龍之一。

卡巖塔足跡廣泛分布在全球北美、歐洲東北部、非洲和亞洲的侏羅紀地層中,其最大特點是不保留拇趾印痕,保留了第四指的蹠趾墊印痕,與其餘的印痕完全分開。

這是因為形成卡巖塔足跡的獸腳類肉食性恐龍的拇趾(第一指)和小腳趾(第五指)在演化的過程中縮短或者退化了,在行走和奔跑的過程中無法著地。

所以我們看到的這一類恐龍的足跡都是第二到第四趾的三根腳趾形成的,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某些鳥類(比如紅腹錦雞)在行走的時候留下的足跡。

歌樂山發現的卡巖塔足跡,很大,只顯示三趾 | 邢立達供圖

本次發現的全部46個卡巖塔足跡的素描圖 |邢立達供圖

形成卡巖塔足跡的恐龍行走方式與現生的紅腹錦雞類似,注意看腳部 |來自網絡

因為恐龍足跡只是一個印痕,不像骨骼是硬體,所以絕大多數足跡在被踩下後不久就消失了,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形成足跡化石。比如,要求地表泥土的溼度、粘度、顆粒度都比較適中(一般都在海邊、湖邊及河灘地區容易留下足跡);足跡要迅速地被泥沙等沉積物掩埋;埋藏後需要經過地質運動使保存足跡的土層下沉,經過成巖作用的才最終變成化石。

它們就像大自然用天然錄像機為恐龍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是研究恐龍的珍貴資料。根據對重慶歌樂山地區的地質調查結果,這次發現的卡巖塔足跡的「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

兇猛的造跡者

中國龍屬於雙脊龍類,它們的頭上也長有兩個冠狀物,但是由於其內部中空,所以中國龍的頭冠並不適合爭鬥,主要作用是在求偶時用來吸引異性。

中國龍的體長約5~6米,體重可達半噸,主要生活在中國地區,是當時當地最兇猛的大型食肉恐龍。古生物學家曾經在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體長8米的祿豐龍身上發現了致命的傷口,據推測是由中國龍造成。

同時,中國龍的頭部結構顯示,它們也善於捕獵小動物,甚至是水裡的魚。

本次化石的形態顯示,其造跡者當時這在做小跑的步態。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想像畫面。

中國龍復原圖,體長約5~6米,體重可達半噸,非常兇猛 | 邢立達供圖

卡巖塔足跡雖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在亞洲地區一直未發現確鑿的卡巖塔足跡。此次發現豐富了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卡巖塔足跡群的記錄,也進一步證明了亞洲乃至全球下侏羅統恐龍足跡多為獸腳類恐龍足跡,且足跡形態類型表現出一致的多樣性,這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魏光飈等專家學者共同完成。最新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在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論文地址: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8912963.2020.1769093

文章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重慶發現正在小跑的恐龍足跡 「造跡者」或為中國龍
    6月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的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肉食恐龍證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日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由攀巖愛好者在重慶主城區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組織相關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侏羅紀大型肉食恐龍「出沒」重慶中心城區 當時它正在「小跑」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日6時訊(記者 王瑋)去年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一堆「雞爪印」後,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隨即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進行考察、研究。第一層7條行跡的足跡平均為24.1釐米,最大的足跡長35釐米,最小的足跡長16釐米。根據測量足跡的相對步幅長度,專家推測其為大中型獸腳類恐龍造跡而成,且當時「造跡者」正做小跑的步態。歌樂山卡巖塔足跡特徵。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證據
    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研究人員現場描繪恐龍足跡(央廣網發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央廣網重慶6月1日消息(記者陳鵬)近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經該局組織的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確定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的「雞爪印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正在「小跑」
    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由發現的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霸王龍足跡的發現,能否有助於探尋白堊紀世界恐龍種群密碼?  在著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因為體型碩大、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多人的意識中,霸王龍化石一般出土於北美大陸。
  • 重慶發現恐龍足跡算什麼,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吃恐龍」嗎?|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這兩天,「重慶發現恐龍活動證據」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事情的起因是:有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發現了一堆「雞爪印」一樣的腳印。只不過,這些腳印可要比正常的「雞爪印」大很多,就像這樣:而且,這些「雞爪印」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片,到處都是。在下面這張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腳印分成好幾層,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那塊巨大的巖石上: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留下了這些腳印呢?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四川瀘州市古藺縣發現近300恐龍腳印 恐龍種類至少3個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繼去年8月巖壁發現恐龍腳印後,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再現恐龍迷蹤。在古藺桂花鄉,村民們發現,在當地一個名為石鳳窩的地方,有不少恐龍足跡。近日,中外權威專家對恐龍足跡進行了實地考察。據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近300個,至少含3個種類的恐龍,判斷為白堊紀早期(白堊紀,開始於距今約1.37億年,結束於距今約6500萬年。觀察者網注)遺蹟。
  • 重大發現!福建首現恐龍足跡,八千萬年前的腳印,您仔細品!
    8千萬年前的腳印 您仔細品 大型中型小型鳥腳類、 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 兩趾型恐爪龍類 和小型獸腳類等 至少8種造跡恐龍 據了解,這是福建省 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也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 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多種恐龍足跡保存有良好的行跡 行跡模式清楚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而在研究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端倪,那就是像我們常見的老虎、獅子等肉食性動物,都是四肢行走,而牛馬羊等植食性動物也都是四肢行走。可在遠古時期,地震龍以及腕龍等植食性動物,雖然是以四肢行走,但霸王龍、迅猛龍等肉食性恐龍則是以雙足行走,這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恐龍種類出現如此大的分別呢?
  • 河南恐龍的九個第一 有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兇猛恐龍
    當天,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在瀋陽召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代表河南恐龍研究界,向全國與會的專家們介紹我省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新發現。他激動地宣布:「河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恐龍大省。」  據省國土資源廳數據顯示,全省15縣(市)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或恐龍腳印化石,分布在14個中生代盆地中。
  • 重慶,站在恐龍脊梁上的城市
    「20多萬平方公裡的四川盆地,是中國侏羅紀恐龍化石埋藏最豐富的地區,重慶與自貢一樣,又是四川盆地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因此有專家形象地將重慶比喻為『恐龍脊梁上的城市』。」歐陽輝手拿一份資料介紹,重慶是四川盆地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之一,上世紀30年代末就有恐龍化石出土。
  • 河南恐龍的九個「第一」 有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兇猛恐龍(組圖)
    當天,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在瀋陽召開。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蒲含勇代表河南恐龍研究界,向全國與會的專家們介紹我省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新發現。他激動地宣布:「河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恐龍大省。」  據省國土資源廳數據顯示,全省15縣(市)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或恐龍腳印化石,分布在14個中生代盆地中。
  • 看到「雞腳印」,說出恐龍類別!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近日,四川一位5歲小男孩, 發現恐龍足跡, 成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 讓網友直呼「了不起」!
  • 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四川5歲萌娃發現恐龍腳印
    (原標題: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四川5歲萌娃發現恐龍腳印)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小腳印探索遠古大世界  通過恐龍腳印,古生物學家可以推測出恐龍的類型、大小、行跡等基本信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恐龍腳印上還可能保存有皮膚印痕,可為研究恐龍皮膚結構、復原恐龍形態提供珍貴信息。  「恐龍能留下足跡,說明當時的環境是溫暖溼潤的。」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介紹,遠古時代的四川盆地,草木繁盛、氣候溫和。
  • 霸王龍:白堊紀最兇猛食肉恐龍
    [1]  一支古生物學家團隊確認,於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發現的暴龍化石,是全球迄今發現的最大暴龍(Tyrannosaurus)。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團隊表示,這隻取名為「斯科蒂」(Scotty)的暴龍身長13米,體重很可能在8800公斤以上,超越過去所發現的所有肉食性恐龍。
  • 240枚腳印距今8千萬年!中國首次出土大型恐龍類足跡
    位於中國福建省的龍巖上杭縣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經過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這些恐龍足跡群距今8000萬年、至少8種、240餘枚,是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 重大發現!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 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
    今天上午,中國境內又發現了一種新恐龍。有中國地質大學的網紅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美頜龍類新物種。美頜龍是一種很小的恐龍,忽略骨骼形態只看大小,和一隻雞差不多。這種恐龍發現最多的地方在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和中國遼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