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正在小跑的恐龍足跡 「造跡者」或為中國龍

2020-12-22 騰訊網

6月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的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此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魏光飈等專家學者共同完成。

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恐龍行跡現場圖和素描圖。

最新成果以科研論文《The Early Jurassic Kayentapus dominated tracks from Chongqing,China》發表於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上,研究確認了該 恐 龍 足 跡 為 卡 巖 塔 足 跡(Kayentapus),且可以歸入其模式種,霍氏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 hopii),為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  什麼是卡巖塔足跡?卡巖塔足跡最初指的是一種較大的(長約為35cm)三趾型兩足行走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的屬名,這種獸腳類恐龍最早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下侏羅統地層。

卡巖塔足跡特點是不保留拇趾印痕,保留了第四指的蹠趾墊印痕,與其餘的印痕完全分開。相比實雷龍足跡,卡巖塔足跡具有更窄、更細特徵,但趾部分叉更寬且具有不同的前三角結構。

研究人員現場描繪恐龍足跡。

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介紹,卡巖塔足跡類廣泛分布在全球北美、歐洲東北部、非洲和亞洲侏羅紀地層中,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祿豐、晉寧和四川攀西地區、陝西子洲的下侏羅統地層中。在北美,卡巖塔足跡「造跡者」為獸腳類雙脊龍類或基幹堅尾龍類,生活在全球侏羅紀早期,是最早出現的大型肉食恐龍之一。在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卡巖塔足跡「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中國龍的頭上有兩個冠狀物,體長約5.6米,體重可達半噸,是兇猛的大型食肉恐龍。

「卡巖塔足跡雖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但在亞洲地區一直未發現確鑿的霍氏卡巖塔足跡。」代輝稱,此次在重慶歌樂山發現恐龍足跡群經過研究確認了該恐龍足跡為卡巖塔足跡,且可以歸入其模式種,霍氏卡巖塔足跡,為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當時「造跡者」正在小跑  該恐龍足跡群,位於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共有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第一層7條行跡的足跡平均為24.1釐米,最大的足跡長35釐米,最小的足跡長16釐米。根據測量足跡的相對步幅長度,推測其為大中型獸腳類恐龍造跡而成,且當時「造跡者」正做小跑的步態。

卡巖塔足跡。

據悉,恐龍足跡群發現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館員魏光飈等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完成研究。

代輝表示,重慶歌樂山恐龍足跡群的發現,豐富了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卡巖塔足跡群的記錄,也進一步證明了亞洲乃至全球下侏羅統恐龍足跡多為獸腳類恐龍足跡,且足跡形態類型表現一致的多樣性,這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正在「小跑」
    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由發現的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侏羅紀大型肉食恐龍「出沒」重慶中心城區 當時它正在「小跑」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日6時訊(記者 王瑋)去年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一堆「雞爪印」後,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隨即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進行考察、研究。其中,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第一層7條行跡的足跡平均為24.1釐米,最大的足跡長35釐米,最小的足跡長16釐米。根據測量足跡的相對步幅長度,專家推測其為大中型獸腳類恐龍造跡而成,且當時「造跡者」正做小跑的步態。歌樂山卡巖塔足跡特徵。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宣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足跡,造跡者為當時該地區最兇猛的獸腳類恐龍——中國龍,當時它們正在做小跑姿態。這是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為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肉食恐龍證據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6月1日發布消息稱,2019年3月由攀巖愛好者在重慶主城區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發現的一堆「雞爪印」,經組織相關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
  • 重慶發現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中新網重慶6月1日電 (記者 鍾旖)記者1日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經該局和古生物學專家團隊鑑定,早前在重慶城區內發現的一組恐龍足跡被確定為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且可以歸入其模式種,霍氏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hopii),為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
  • 重慶城區發現侏羅紀早期最強肉食恐龍證據
    2019年3月,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沙人防空洞發現一堆「雞爪印」,後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古生物學專家團隊初步鑑定為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下侏羅統珍珠衝組獸腳類恐龍足跡群。該足跡群位於兩個相距大約3米的石英砂巖表面,共有46個三趾型獸腳類足跡。其中,第一層表面包含7條行跡(GLS-T1–T7)共計由32個足跡組成,另有12個孤立的足跡;第二層共計2個孤立的足跡。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 造跡者疑似馬門溪龍類
    光明生物圈【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 造跡者疑似馬門溪龍類】2020年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發現描述了4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恐龍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都被歸為雷龍足跡。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
  • 重慶中心城區現亞洲首例確鑿的卡巖塔足跡
    重慶市208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代輝介紹,卡巖塔足跡類廣泛分布在全球北美、歐洲東北部、非洲和亞洲侏羅紀地層中,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祿豐、晉寧和四川攀西地區、陝西子洲的下侏羅統地層中。在北美,卡巖塔足跡「造跡者」為獸腳類雙脊龍類或基幹堅尾龍類,生活在全球侏羅紀早期,是最早出現的大型肉食恐龍之一。在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卡巖塔足跡「造跡者」很有可能是中國龍。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圖片來源:上杭縣委宣傳部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足跡點航拍圖。上杭縣委宣傳部 供圖發現了至少八種造跡者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這些足跡都屬於什麼恐龍呢?「這次發現非常震撼,非常重要。」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導:日前,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首次在福建省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據了解,2020年11月7日,在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中國乃至亞洲首例! 贛州發現霸王龍足跡(圖)
    中國江西網訊 全媒體見習記者劉火兵報導:記者從上觀新聞獲悉,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更別說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類的足跡了。」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恐龍的體長,認為這個暴龍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可達7.5米。有趣的是,這個體長與贛州本地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的體長非常相似,後者的體長約7.5至9米,「足跡和虔州龍骨骼化石的發現地相距不過33公裡!」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來自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
    電影《侏羅紀公園I》中霸王龍登場劇照(來自網絡)近日,這個空白終於被填寫:一個由中國古生物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研究小組,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獸腳類恐龍足跡,經鑑定為暴龍類。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學者共同完成,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科學通報》2020年第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的論文「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
  • 江西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巨星」不過,長期以來霸王龍在亞洲的足跡沒有被發現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而這類足跡其實非常稀少,暴龍類的足跡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更別說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類的足跡了。——邢立達說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中國發現 化石尺寸巨大
    央廣網泉州7月29日消息(記者杜蘇閩)「7月15日,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今天(29日)上午,該重大消息於福建南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同時宣布稱,此霸王龍足跡標本將收藏於南安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 亞洲首次發現霸王龍足跡,但不一定是霸王龍的足跡,專家這樣說
    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視頻截圖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巨大的恐龍足跡。據悉,這個標本最初是贛州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
  • 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 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重磅消息昨天,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個足跡的爪痕尖銳,蹠趾墊非常發達,表明恐龍腳部穩固,幾個趾頭,尤其是第II趾非常發達,它的旁邊還保存有一個小小的,外翻的凸起,這很可能是大拇趾的痕跡,所有證據都表明這個足跡與發現與美國的暴龍足跡非常相似,極可能為暴龍所留下的!」邢立達的腦子裡蹦出這個念頭。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恐龍的體長,認為這個暴龍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可達7.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