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禪寺始建於東晉建武年間(317—318年),初名澤心寺。唐代,名僧裴頭陀為修復澤心寺,在水邊挖到黃金,後由皇帝敕名金山寺。自唐以來,民間習慣稱其為金山寺,金山寺寺宇規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僧侶數以萬計。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趙恆夢遊金山,後改寺名為龍遊寺。宋朝政和四年(1114年),徽宗趙佶奉道教,復將龍遊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號稱天下神霄第一。金山網整理
清康熙帝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寺名沿用至今。金山寺屢遭活劫,尤以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大火為最,300餘間建築物化為灰燼。解放後,經過主持慈舟的努力,於1985年開始修復消失三十多年的大雄寶殿,於1990年建成。
定慧寺相傳始建於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庵,元祐年間僧了元主持復寺名。
元代改稱焦山寺,後毀於火,明宣德年間重建。金山網整理
清康熙帝南巡來焦山時改名為定慧寺,取自佛家用語「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直沿用至今。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產辦焦山佛學院,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共招四屆學僧近300名,每屆學制三年。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定慧寺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曾有「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
甘露寺創建年代眾說不一,至少已有一千餘年。據說始建於東吳甘露年間(265—266年),故名「甘露寺」。
又說唐代寶曆年間(825—827)有甘露降北固山,因其祥瑞潤州刺史李德裕建寺,名甘露寺。 甘露寺原在山下,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真宗趙恆詔修移建於山上。甘露寺規模宏大,宋代有僧侶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宮。
超岸寺位於玉山遊園南,始建於元至大三年(1310),名曰玉山報恩寺。清康熙帝賜名超岸寺,取自佛家用語「超度眾生,共登彼岸」。
清鹹豐三年(1853)毀於太平軍戰火。至光緒十七年(1891)陸續復建,歷經二十多年恢復原有規模。金山網整理
超岸寺曾是金山寺下院,興盛時與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禪寺齊名。
民國十三年(1924),住持守培在此興辦鎮江第一所佛學機構玉山佛學院,至抗日戰爭爆發時,共培養學僧120餘人。
鶴林寺位於磨笄山北麓,始建於東晉大興四年(321),原名竹林寺,俗稱「古竹林」。
開山之祖一說是法安禪師,一說為馬素禪師。傳南朝宋武帝劉裕年少時家貧,常至竹林寺附近山中砍柴,一日休憩見數隻黃鶴在頭頂飛舞,實乃異象,稱帝後,將竹林寺改名為鶴林寺。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713—756),僧人元素任住持,寺名古竹院。鶴林寺在唐時規模較大,據說出了山門就到城門,唐末毀於薛朗、劉浩之亂。
至宋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被賜名報恩光孝禪寺,後又恢復鶴林寺名。金山網整理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復毀,至弘治年間(1488—1505)僧人了心修復殿宇,萬曆年間(1573—1620)郡守鍾庚陽招僧人德乘主持,由吏部尚書陸光祖捐金復寺。 清乾隆初年復毀,乾隆十二年(1747)又修復,清末以後屢遭戰火。今僅存大殿。
竹林寺位於南郊夾山北麓,始建於東晉,初名夾山禪院,東晉法安禪師始建。唐時成為鶴林寺下院,後圮廢。
明崇禎年間(1635年前後)僧林皋重建寺廟,因四周修竹環抱,故改名竹林寺。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時,曾留住竹林寺,親題寺匾。
雍正十一年(1733年)詔令重建,殿宇僧舍259間,建築規模宏大,為鼎盛時期。
鹹豐六年(1856年)太平軍與清兵在南郊作戰時,寺毀於戰火。 鹹豐八年(1858年)重建,兩年後又毀。金山網整理
同治三年(1864年)復建,規模已不如前。
民國十七年(1928年),方丈靄高主辦竹林寺佛學院,歷五屆,共培養學僧200餘人。
竹林寺幾經火毀,抗日戰爭中破壞嚴重。今不存。
招隱寺位於南郊招隱山(原名獸窟山)中,最初創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傳戴顒曾隱居南郊一山中,南朝宋武帝劉裕招其出仕,其拒不出山,故山名曰招隱。
後戴顒之女捐宅建寺,故名曰招隱寺。招隱寺殿宇宏麗,不負盛名 。唐宋以來,幾經興廢。招隱寺本在山巔,一說唐末毀於薛朗、劉浩之亂,至五代於半山重建。一說明嘉靖年間,僧人正讓奉郡守林華之命與半山重建。金山網整理
清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僧人慧傳重建大殿,規模已不如前。
抗戰時,復遭日寇毀壞。今不存。
圓通寺位於南郊觀音山(菊花山),傳山中曾有一洞,可通至東海。觀音菩薩雲遊十方途經此山,駐錫於洞中參禪布道,故名觀音洞,山便稱作觀音山。
圓通寺始建於南唐至北宋年間,由普濟禪院(今焦山定慧寺)僧人來此結廬安居,後漸成規模。 至明末清初,有屋宇九十九間半。清末,太平軍佔據觀音山,清政府派兵圍剿,圓通寺部分遭毀。 1937年冬,日寇侵犯鎮江,部分廟宇受毀。解放初期,僅存房屋五十多間,僧侶十多人。
文革期間,寺廟殿堂被拆,寺廟不存。後經重新修建於1997年得以對外開放。
淨因寺位於城西五州山,始建於西晉永煕元年(290)。約南朝梁大通三年(529),梁武帝曾遊幸此寺。
唐大中六年,名妙喜寺。南唐曰慈雲寺。
宋元祐年間(1086—1094),尚書左丞蘇頌請為功德院遂名因勝報親禪院。宋熙寧年間(1068—1077)重修時,更名顯慈寺。
明萬曆年間(1573—1620)整修時,復舊名。金山網整理
清初又稱翠崖禪室,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賜「五州山因勝寺」碑。至乾隆十六年(1751)改名為淨因寺,乾隆帝賜淨因寺匾額。
唐宋時,淨因寺西香火興旺,後屢經興廢,毀於太平天國、抗戰戰火。
紹隆寺位於圌山北面,始建於唐寶曆年間(825),重建於宋紹興年間(1132),取金壇紹隆廢額揭之,後復毀。
明萬曆十四年(1586)復建,名蓮覺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首次南巡至蓮覺寺,賜名為靈覺寶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再次南巡至靈覺寶寺敬香禮佛,發現龍脈之地,認為「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便將靈覺寶寺賜予金山寺下院,後又賜為安葬祖師塔院。並親筆題寫「靈覺寶寺」匾額及「上有奇突山峰,下顯真像龍脈」包柱匾。
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寇曾火燒寺院,尚存殿宇三十餘間,仍稱紹隆寺,繼承佛法僧三寶並使興隆之意。金山網整理
紹隆寺存有幾件稀世珍寶。如,明代弘治年間的一口銅鐘,從五臺山移到金山寺後卻撞不響,置諸紹隆寺其聲則渾厚悠遠繞梁不絕。還有,寺內供有一尊呈倚坐姿勢的觀音像,上身半裸,肌膚豐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尊觀音像請自雪域西藏的寺廟,而最早則是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引進的。
高崇寺位於南郊黃山,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鼎盛時期廟宇達數百間,規模宏闊蔚為壯觀。文革時期損毀嚴重,於1995年重建。
定福寺位於寶蓋路與京畿路交叉口,伯先公園對面,始建年代無考,於同治十年(1871)重建。
山門置橫額石刻「古定福寺」,邊款刻有「同治十年」字樣。
定福寺遺蹟現為普通民居。
隆昌寺又稱寶華寺,始建於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故名寶志公庵。
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及「護國聖化隆昌寺」的名稱,於是改稱隆昌寺。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駕幸寶華山隆昌寺,足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金山網整理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寺內戒臺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
該院先後授戒70餘期,全國僧尼均來此受戒,以為正宗。不僅聞名全國,而且享譽海外
材料整理:金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