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08:53 來源:中新網微信公眾號
參與互動2020年12月13日
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90後」青年共同發聲。
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傳承著歷史真相,
在世界各地傳遞和平之聲。
聚沙成塔,滴水成河。
點點星光,照亮星河。
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加入他們。
熊淑蘭
「誰希望戰爭?和平年代就是幸福,一定要和平!」
熊淑蘭出生於1931年。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的1937年,
她當時已記事。
「日本兵進入南京城以後燒殺搶掠,
無惡不作。」
老人回憶,
當時她們家住在南京棉花堤80號,
家裡有爸爸、媽媽、姐姐等共5人。
日本兵到南京城以後,
一家人跑反(為躲避日本兵逃離居住地),
坐小船到了江心洲(長江中的小島),
見有人來就躲地洞。
為了不引人注意,家人給她剃了光頭。
她的母親懷孕5個多月,
為躲日本兵跌了一跤,流產了。
由於過去生活條件很差,
她的母親在流產後,
身體一直沒有恢復好,
42歲就過世了,
當時熊淑蘭才十四五歲。
多年來,熊淑蘭堅持參加各種活動,
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傳遞和平之聲。
石秀英
「要記住歷史、珍惜當下、珍愛和平。」
「日軍進城前,我們到難民區沒找到房子,就在上海路附近的山上搭了蘆席棚子。日軍進城後的一天,父親下山買小菜,順道看望住在山下的姑媽。他一去就再沒回來。一位姓馬的親戚告訴我們,他在水西門看見日軍在刺殺中國人,其中一個像是我父親。等日軍走後,姓馬的親戚從躲的地方跑出來去看,看到果然是我父親,他身上被刺了三刀,我父親被日軍殺害了。大哥被日軍抓上卡車拉走後失蹤……」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的1937年,
石秀英11歲,
父親被日軍刺了三刀罹難,
大哥被抓上卡車拉走後杳無音訊。
回憶時,老人忍不住擦拭眼角。
石秀英老人說,那時,
她的媽媽給別人家倒馬桶、洗衣服,
11歲的她給別人家送飯。
一拿到工錢,就買黑大餅吃。
母親跟隨她的舅舅去上海不久後就過世了。
家裡的幾個孩子四處做工,勉強度日。
直到19歲成家後,她的生活才穩定下來。
為揭露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反人類罪行,
石秀英老人曾赴日本作證,
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
作為南京大屠殺慘案的證人,
她和很多倖存者一起,
成了勇敢的歷史真相講述者。
孔佩雯
「和平就是當爆竹聲響起時,所有人不再感到恐懼。」
圖為孔佩雯。 申冉 攝
「我覺得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青年,
有責任為這段歷史的傳播做些貢獻。」
基於這樣的初衷,
今年23歲的孔佩雯,
五年前就加入志願服務隊。
講解工作是高度重複性的,
時間久了,
會出現隊員講解狀態不好的情況。
不過,有一件事,
卻讓這種情況改變了。
溫暖的夏奶奶成為志願者工作中最美的一次遇見,也成為年輕孩子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被採訪者供圖
2017年4月,
志願者小羅在講解的過程中,
遇到一家人,聽得特別認真。
講解結束後,
其中的一位老奶奶走過來請隊員幫忙,
能否尋找一下她愛人的腳印。
這時,
大家才知道這一家是倖存者老人的家屬。
孔佩雯回憶,
在小羅和其他隊員的幫忙下,
這位奶奶終於找到了老伴兒的腳印。
這家人參觀之後就悄悄地走了,
走之前,老奶奶的女兒寫下一段留言。
倖存者家屬夏奶奶的家人留下的一張暖心留言條:感謝小羅的耐心、細緻、體貼入微的講解,關心和照顧。小羅一直陪伴著92歲的夏至英奶奶及子女來尋找老伴兒的腳印,並找到了哭牆上的大哥王華林的名字。謝謝小羅的一路陪伴。被採訪者供圖
孔佩雯看到之後,
就把這張留言拍了放在志願者服務群裡,
當時一些鬧著要離開的隊員看了之後,
再也沒提過離隊。
而這張留言也成為志願隊的「傳家寶」。
蔣樹珍
「咱們國家平安了,我們的小家才有這份幸福。」
說起當年的逃難經歷,
蔣樹珍記憶猶新。
「日本兵舉槍要打死外婆,
所幸槍口打歪了,
外婆沒傷著要害。」
儘管家人逃過一劫,
但當時年僅8歲的蔣樹珍,
卻親眼目睹了侵華日軍屠戮同胞的一幕幕。
歷經了戰亂的歲月,
蔣樹珍格外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路洪才
「唯有和平才能家國興旺。」
在戰爭來臨之前,
路洪才一家有十口人。
南京大屠殺時,
日本兵殺了六口人,
還不包括他母親腹中的孩子。
「沒有和平、安定的環境,
老百姓就沒有好日子過。」
老人不懼往昔的傷痛,
總是一遍遍把這段歷史說給年輕人聽。
馬雯倩
「銘記,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記住家國安好的寶貴。」
馬雯倩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志願講解員。馬雯倩供圖
馬雯倩是個「90後」,地道南京人。
她的曾祖母是今年近百歲高齡的,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馬秀英。
1937年日軍進城時,
馬秀英已是十幾歲的少年。
她的三哥馬光泓被日軍抓走,
再也沒回來。
馬秀英的腿也被日軍刺傷,
留下了永遠的傷疤。
大學時期的馬雯倩,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擔任志願講解員,
從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的視角,
講述那段悲愴的歲月。
過程中,她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這更讓她體會到,
當代年輕人有能力肩負起傳承歷史、
傳遞和平的使命。
高如琴
「望天下和平,天下人都能安居樂業。」
1937年冬,高如琴還是幼童,
她的一家人遭到日本兵開槍掃射,
其中外婆中彈身亡,母親身負重傷。
「日軍進南京城以後,殺人放火,
強姦婦女,無惡不作。
對這段歷史,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
老人說:「我的兒子就是我的接班人。
以後我不在了,就由他來代替我,
把這段歷史繼續講下去。」
謝桂英
「一定要珍惜和平。」
九旬高齡的謝桂英,
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
說起這些年來,
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
「1937年,母親帶著我們逃出了城。日本兵進城後,留在家裡的父親謝有華和叔叔謝有貴出去看,父親被日本兵當場打死,叔叔逃到難民區躲了起來。父親的死訊傳到鄉下,母親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過了兩個月,我們回到南京,一路從城外到城內,看到滿街都是死屍,家裡的房子被燒掉大半。」
「那年冬天,我帶著弟弟去外面挖野菜,碰上了日本兵。日本兵把我弟弟摔在菜地上,然後拖著我的兩隻腳在菜地上轉來轉去。我的頭碰到地上石頭,流了好多血。日本兵看我不行了,才放了我們。家裡那時候沒有藥,母親用柴火灰按在我頭上,現在還有個疤。弟弟卻死了。」
這段死裡逃生的經歷,
一直深埋在謝桂英的心裡,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
日本退休小學老師松岡環找到了她。
從此,謝桂英終於可以在世人面前,
大聲說出這段戰爭中的家族慘劇。
「我不僅要說給紀念館的人聽,
還要說給所有中國人聽,
說給所有日本人聽。」
範梓幸
「青年一代職責在以史為鑑、開創未來。」
被採訪者供圖。
範梓幸是河海大學一名大四學生,
已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擔任英語講解志願者3年,
接待過美國、德國、西班牙等,
百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
2019年7月,範梓幸作為國際志願者
遠赴波蘭南部,
在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
實習交流3周。
被採訪者供圖。
奧斯維辛-比克瑙,
曾是納粹德國最大的集中營,
現於集中營遺址上,
設有博物館、教育中心。
「後來在講座中,
很多波蘭友人產生了深刻共情。
有人表現出憤怒,有人默默流淚。」
範梓幸回憶。
她認為,歷史已經發生。
青年一代職責在以史為鑑、開創未來。
還有許多人像他們一樣,
以各自的方式,
傳承著歷史真相,
成為傳承和平之聲的星火之光。
向他們致敬!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
作者:申冉 朱曉穎 泱波 唐娟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