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眾多傳統習俗中,春節算是傳統節日的「節日套餐」了,
從臘月起,人們陸續進入了「備戰」春節的忙碌之中。
在我們婺源,在鞭炮聲中和滿眼鮮豔的「中華紅」中,還保留了很多有趣的春節習俗。
「節日套餐」從臘八開始,店家就要吃「臘八飯,收帳過年了。
至今,婺源有不能欠帳過年的說法的。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勤勞的婺源女人用長柄掃帚
將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網、塵垢等清掃一遍,
隨後將鍋蓋、水缸蓋等木竹製用品及瓷器等
搬到河裡洗涮乾淨,
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煥然一新,
乾乾淨淨迎接新春的到來。
殺年豬,臘月裡,婺源農村的家家戶戶要殺年豬了,
殺年豬時,屠夫先將一碗豬血潑在門上,然後開膛。
熱情的婺源村民有誰家在殺年豬,
就會延請親朋友好友前來喝酒助興品嘗「殺豬飯」,
其熱鬧非凡不亞於年夜飯。
殺年豬有個忌諱的,
就是在臘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殺豬。
婺源的農村就要準備「炒米片」(即凍米糖)、
「糖子(麥牙糖)」等過年的食品了,
這時候走在婺源鄉間,
空氣中瀰漫著炒南瓜籽、葵花籽、花生、黃豆、番薯梗、炒米
等餜子的香味,
龍山、中雲一帶的節日零食是油炸或炒制的「米脆」,
而沱川、段莘一帶特殊的節日零食--「苞蘆松」,
油炸得金黃的,又香又脆。
送灶司老爺,陰曆二十三,
家中的男丁就要在灶王爺的神像旁
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對聯,
擺上「糖籽」、水酒等供品,敬香歡送灶神上天,
據說,用粘粘甜甜的「糖籽」和水酒「賄賂」灶司老爺,
讓灶司老爺在玉皇大帝面前
幫著一家人說說好話,圖個吉利。
過二十四,對於婺源人來說,
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
晚餐前放鞭炮慶祝一番。
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
據說,考水人不過二十四而過臘月二十八的。
臘月二十四過後,女人們陸續蒸好糯米籽糕,
包好粽子,裹好野艾粿,作為過年時的點心,
還要做豆腐,賦春一帶還有著打年糕的習俗。
大年三十前兩天,
每家每戶張帖春聯、中堂、門對等,
襯託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女婿提著塘魚、肉、酒之類往嶽父母家中端節了。
按婺源的風俗,
新過門的新娘子,
第一年春節必須在公婆家中過的。
除夕的中午,婺源的習慣上吃「米糊」的,
用豆腐、豆芽、幹豆角、雞雜、醃菜等糊起來,
的確是一道不錯的美食,
我每次吃米糊,總會撐得好飽。
除夕晚上的團圓餐很講究的,
一家人祭祖過後,照例放串鞭炮,熱熱鬧鬧地就餐,
年夜飯的夜傳統名菜,肉果(肉圓子)、魚、青菜等,
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很有寓意的,
肉圓子代表團團圓圓,魚,
就不必我說了,秋口人稱「年夜飯」為「吃隔歲」。
除夕的下午,一家大小帶著供品,上風水「拜墳年」。
農具與農業生產是息息相關的,
秋口的農民很愛護家裡的農具,
把農具當成家庭的重要成員,
不能讓農具在外過年的,
必須收拾好放進家中。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語言文字也含蓄而豐富。
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
是一年的交替更迭之時,
崇尚詩書禮儀的婺源人,
衣食住行中盡顯文字的風採和魅力。
除夕之夜,家中要燈火通明的,每間房都要亮堂堂的,
企盼著家中香火不斷,前途光明,
長輩們給小孩子們發壓歲包,孩子們喜氣洋洋,
把壓歲包塞在自己的枕頭下面,甜美地進入夢鄉,
人們圍著火盆「守歲」,到新年更迭時,
噼噼啪啪鳴炮關大門休息。
如今,每年一度有央視「春晚」,
我們則雷打不動守著電視機前了。
大年初一,要先洗臉開大門放鞭炮,以示面貌一新,思口、清華一帶的人很崇敬先人,鳴炮過後,供上米、大豆、茶葉等,供奉先人,祈禱新的一年水稻、茶葉、大豆等農作物豐收。一大早,八仙桌上擺上餜子、水果等,晚輩向長輩跪拜新年。俗話說,「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這一天,一家人穿戴一新,垃圾是不用清掃了,男人可以外出串門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餐,被稱為「利市」,要吃四方開(粽子),以圖新的一年四季發財,四方如意。記得小時候,父親會給我們做上三道點心:羹(「萬象更新」)、炒麵(「健康長壽」)、年糕(「年年高升」),而這三道點心,又意味著「三羊開泰」,多年來讓我回味無窮。大年初一,是有禁忌的,長輩會告訴我們,不能用剪刀,也不能朝門外潑水。為圖個好口彩好兆頭,長輩會提醒孩子們不能說髒話的。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們串門拜年的日子,一般來說,這一天也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為了將財神迎進家門,人們會放鞭炮迎財神,開店做生意的,也在這一天開市營業了,商家會前往寺廟燒香祈福祭拜,以圖「財源廣進、生意興隆」,為了搶先接財神,寺廟的燒頭香更誘惑著商人。初五開張營業的商家,晚上設宴款待店員,稱為「定事酒」。在德興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間還有著對「偏財神」五顯財神的信仰,傳說,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老大被封為顯聰,老二被封為顯明,老三封為顯正,老四封為顯直,老五封為顯德,五兄弟串起來就是「聰明正直德」,他們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庇佑窮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據漢代的東方朔《佔書》中記載,正月初一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初八為谷。人日是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的,這一天,一般是不出遠門,不走親訪友,在家中團聚,家中祭拜祖先,給親友「端餅」「添丁」。正月裡,婺源人外出謀生,有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選擇初六、初八、初十齣動,初七是不出門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時,在院內牆上貼著「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並將青菜、蔥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紅紙圍一圈,擺放在堂前,到立春時辰一到就鳴炮,將「接福盆」擺在堂前長條的香椅桌上。看著「接福盆」,讓人感到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轉眼就到了元宵節,婺源的各個村落都迎板龍燈,在婺源話中,「燈」與「丁」同音,有著祝願人丁興旺、慶賀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燈的日子,婺源民間的鄉村,都會抬著板龍燈出巡祈福。
正月十五鬧燈,晚上必是萬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曬場上觀板龍燈的表演,鞭炮齊鳴,羅鼓喧天。
婺源的風俗中,村中如有哪戶人家婚後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將龍頭請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
據畢新丁老師的《婺源風俗通觀》一書中記載,段莘的汪氏族人,為紀念其先祖越國公汪華,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舉行祠祭,正月十八是正日,每年要由抓鬮的方法,選出四戶人家供養四頭祭祖的肥豬,豬要400斤上,越肥越好,這也是養豬人家的一種榮耀。
十八是圓燈,這一天之後,春節就算過完了,農民們就要做春耕的準備工作了。
身在城市中的你如果厭倦了過節的冷清,想來婺源農村過熱熱鬧鬧別樣的春節。就來婺源洪村,來農家吧,安排大家上山挖蘭花,放鞭炮,醃臘肉、打麻餈、做子糕、烤紅薯,採摘蔬菜、下廚、打麻將、打八十分、攝影、參加農村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