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殺年豬、包粿粽...重新回味一遍濃濃的鄉下年味

2021-02-14 天佑浙源

在華夏眾多傳統習俗中,春節算是傳統節日的「節日套餐」了,

從臘月起,人們陸續進入了「備戰」春節的忙碌之中。

在我們婺源,在鞭炮聲中和滿眼鮮豔的「中華紅」中,還保留了很多有趣的春節習俗。


「節日套餐」從臘八開始,店家就要吃「臘八飯,收帳過年了。

至今,婺源有不能欠帳過年的說法的。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勤勞的婺源女人用長柄掃帚

將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網、塵垢等清掃一遍,

隨後將鍋蓋、水缸蓋等木竹製用品及瓷器等

搬到河裡洗涮乾淨,

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煥然一新,

乾乾淨淨迎接新春的到來。


殺年豬,臘月裡,婺源農村的家家戶戶要殺年豬了,

殺年豬時,屠夫先將一碗豬血潑在門上,然後開膛。

熱情的婺源村民有誰家在殺年豬,

就會延請親朋友好友前來喝酒助興品嘗「殺豬飯」,

其熱鬧非凡不亞於年夜飯。

殺年豬有個忌諱的,

就是在臘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殺豬。


婺源的農村就要準備「炒米片」(即凍米糖)、

「糖子(麥牙糖)」等過年的食品了,

這時候走在婺源鄉間,

空氣中瀰漫著炒南瓜籽、葵花籽、花生、黃豆、番薯梗、炒米

等餜子的香味,

龍山、中雲一帶的節日零食是油炸或炒制的「米脆」,

而沱川、段莘一帶特殊的節日零食--「苞蘆松」,

油炸得金黃的,又香又脆。


送灶司老爺,陰曆二十三,

家中的男丁就要在灶王爺的神像旁

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對聯,

擺上「糖籽」、水酒等供品,敬香歡送灶神上天,

據說,用粘粘甜甜的「糖籽」和水酒「賄賂」灶司老爺,

讓灶司老爺在玉皇大帝面前

幫著一家人說說好話,圖個吉利。


過二十四,對於婺源人來說,

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

晚餐前放鞭炮慶祝一番。

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

據說,考水人不過二十四而過臘月二十八的。


臘月二十四過後,女人們陸續蒸好糯米籽糕,

包好粽子,裹好野艾粿,作為過年時的點心,

還要做豆腐,賦春一帶還有著打年糕的習俗。


大年三十前兩天,

每家每戶張帖春聯、中堂、門對等,

襯託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女婿提著塘魚、肉、酒之類往嶽父母家中端節了。

按婺源的風俗,

新過門的新娘子,

第一年春節必須在公婆家中過的。


除夕的中午,婺源的習慣上吃「米糊」的,

用豆腐、豆芽、幹豆角、雞雜、醃菜等糊起來,

的確是一道不錯的美食,

我每次吃米糊,總會撐得好飽。

除夕晚上的團圓餐很講究的,

一家人祭祖過後,照例放串鞭炮,熱熱鬧鬧地就餐,

年夜飯的夜傳統名菜,肉果(肉圓子)、魚、青菜等,

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很有寓意的,

肉圓子代表團團圓圓,魚,

就不必我說了,秋口人稱「年夜飯」為「吃隔歲」。


除夕的下午,一家大小帶著供品,上風水「拜墳年」。


農具與農業生產是息息相關的,

秋口的農民很愛護家裡的農具,

把農具當成家庭的重要成員,

不能讓農具在外過年的,

必須收拾好放進家中。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語言文字也含蓄而豐富。

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

是一年的交替更迭之時,

崇尚詩書禮儀的婺源人,

衣食住行中盡顯文字的風採和魅力。


除夕之夜,家中要燈火通明的,每間房都要亮堂堂的,

企盼著家中香火不斷,前途光明,

長輩們給小孩子們發壓歲包,孩子們喜氣洋洋,

把壓歲包塞在自己的枕頭下面,甜美地進入夢鄉,

人們圍著火盆「守歲」,到新年更迭時,

噼噼啪啪鳴炮關大門休息。

如今,每年一度有央視「春晚」,

我們則雷打不動守著電視機前了。


大年初一,要先洗臉開大門放鞭炮,以示面貌一新,思口、清華一帶的人很崇敬先人,鳴炮過後,供上米、大豆、茶葉等,供奉先人,祈禱新的一年水稻、茶葉、大豆等農作物豐收。一大早,八仙桌上擺上餜子、水果等,晚輩向長輩跪拜新年。俗話說,「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這一天,一家人穿戴一新,垃圾是不用清掃了,男人可以外出串門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餐,被稱為「利市」,要吃四方開(粽子),以圖新的一年四季發財,四方如意。記得小時候,父親會給我們做上三道點心:羹(「萬象更新」)、炒麵(「健康長壽」)、年糕(「年年高升」),而這三道點心,又意味著「三羊開泰」,多年來讓我回味無窮。大年初一,是有禁忌的,長輩會告訴我們,不能用剪刀,也不能朝門外潑水。為圖個好口彩好兆頭,長輩會提醒孩子們不能說髒話的。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們串門拜年的日子,一般來說,這一天也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為了將財神迎進家門,人們會放鞭炮迎財神,開店做生意的,也在這一天開市營業了,商家會前往寺廟燒香祈福祭拜,以圖「財源廣進、生意興隆」,為了搶先接財神,寺廟的燒頭香更誘惑著商人。初五開張營業的商家,晚上設宴款待店員,稱為「定事酒」。在德興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間還有著對「偏財神」五顯財神的信仰,傳說,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老大被封為顯聰,老二被封為顯明,老三封為顯正,老四封為顯直,老五封為顯德,五兄弟串起來就是「聰明正直德」,他們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庇佑窮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據漢代的東方朔《佔書》中記載,正月初一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初八為谷。人日是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的,這一天,一般是不出遠門,不走親訪友,在家中團聚,家中祭拜祖先,給親友「端餅」「添丁」。正月裡,婺源人外出謀生,有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選擇初六、初八、初十齣動,初七是不出門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時,在院內牆上貼著「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並將青菜、蔥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紅紙圍一圈,擺放在堂前,到立春時辰一到就鳴炮,將「接福盆」擺在堂前長條的香椅桌上。看著「接福盆」,讓人感到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轉眼就到了元宵節,婺源的各個村落都迎板龍燈,在婺源話中,「燈」與「丁」同音,有著祝願人丁興旺、慶賀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燈的日子,婺源民間的鄉村,都會抬著板龍燈出巡祈福。


正月十五鬧燈,晚上必是萬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曬場上觀板龍燈的表演,鞭炮齊鳴,羅鼓喧天。

婺源的風俗中,村中如有哪戶人家婚後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將龍頭請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

據畢新丁老師的《婺源風俗通觀》一書中記載,段莘的汪氏族人,為紀念其先祖越國公汪華,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舉行祠祭,正月十八是正日,每年要由抓鬮的方法,選出四戶人家供養四頭祭祖的肥豬,豬要400斤上,越肥越好,這也是養豬人家的一種榮耀。
十八是圓燈,這一天之後,春節就算過完了,農民們就要做春耕的準備工作了。

身在城市中的你如果厭倦了過節的冷清,想來婺源農村過熱熱鬧鬧別樣的春節。就來婺源洪村,來農家吧,安排大家上山挖蘭花,放鞭炮,醃臘肉、打麻餈、做子糕、烤紅薯,採摘蔬菜、下廚、打麻將、打八十分、攝影、參加農村婚俗。

相關焦點

  • 土家年味:殺年豬
    土家族殺年豬文化起源及傳承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如果農曆臘月大就是二十九,臘月小就是二十八,叫做「過趕年」。「過趕年」習俗由來已久,但說法不一。不論哪種說法,這遂以為常的「過趕年」都避不開殺年豬這一重要環節。在展示土家人彪悍血性之時,還體現出一種豁達的生死觀,包括崇祖敬神的思想。在過去,凡土家人殺年豬後,就悄悄把豬放在堂屋大門角之後,用蓑衣蓋上,由一人持刀守候。凡有人從門前經過,便提刀追趕,然後請該人到家裡吃一頓肉。這習俗被稱為「吃刨湯」。
  • 做黃燦、豆渣餅、蛋糕花、殺年豬、網魚...體驗最地道的湘鄉年味!
    2018年春節進入倒計時濃濃的年味也越來越近
  • 邵陽進入臘月「殺年豬」 這裡的習俗更講究.....
    「年豬」是年初的幼崽豬養到臘月後才宰殺,要從年頭長到年尾,差不多要養一年時間,餵養豬料都是自家種的紅薯、蘿蔔、蔬菜、糧食、米糠等「豬草」,需要煮熟後才給豬餵食,營養價值高,熟食又容易消化,養出來的豬體形肥碩,豬毛油光發亮,這種土豬肉特別香甜,肉質酥軟,特別鬆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可謂色、香、味俱全,深受當地老百姓歡迎,都是自養自銷,分享給親朋好友,一般不向外售賣。
  • 粽子推薦:美味南北粽,湖州粽、潮州粽、裹蒸粽、客家必吃懶人包
    北部粽(蒸煮粽)傳統的北部粽會先將內餡食材先炒過、醬滷,再混合食材蒸熟。常見的做法有兩種,若喜歡口感偏軟的話,將生糯米與紅蔥頭、醬油等調味拌炒至約六分熟後,再包入爆香過的豬肉、香菇、鹹蛋黃、蝦米等餡料,蒸約1小時。
  • 南澳年味 | 鼠殼粿,有故事的粿,家的味道~
    每個人都有一個阿嬤,她守護著你的童年,她可能比你的父母還疼愛你;她懂得特別多,她會做各種家常菜和雜鹹、各種粿;她喜歡潮劇、總是很虔誠的拜神、喜歡嘮叨我們多穿件衣服;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她帶著的,記得喜顛時甲阿嬤,甜甜坐在門腳口哦古,記得喜顛時細,阿嬤擔,食大著愛聽話莫除人;鼠殼粿是潮汕過年的獨特的年味,潮汕歸鄉遊子回家必吃的菜品
  •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臨近過年,潮汕地區家家戶戶跟其他地區一樣,也在辦各種各樣的年貨,但是潮汕的年貨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種粿。潮汕鄉村老屋子的廚房,仍保留著燒柴火的的大灶。在過節時,這種大灶大鼎就真正的派上了用場,不停歇的燃著,灶火旺旺熱汽騰騰蒸煮著,雞鴨魚肉等,也有用於炊、炸各種各樣的粿的,年的味兒就這樣「炊」濃了。這個時刻,人間的煙火味濃濃的瀰漫著潮汕大地,到處飄著氤氳的香氣粿味,那是童年熟悉的味道。
  • 殺年豬,過大年 | 臘肉、香腸民間製法解析!臘香飄飄,年味正濃~
    在四川農村,很多地方都有過年殺年豬的習俗。
  • 歡慶元旦:殺年豬 舞獅子 品美食
    殺年豬、舞獅子、品美食,元旦佳節,一場年味十足的迎新年年俗活動在攸縣酒仙湖景區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遊客和當地群眾歡聚一堂,一同品味最地道的攸縣年味民俗。播放暫停進入全屏退出全屏00:00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上午10點,由10人組成的探燈隊伍開道,一頭近300斤的年豬掛著紅纓,由四位壯年男士用竹製的架子抬著在酒仙湖畔巡遊,所到之處,鑼鼓歡騰,遊客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這最地道的湘東抬年豬民俗儀式。隨後,掛著紅纓的年豬被抬到高達9米多的架香前坪,屠夫開始宰殺年豬並準備年豬長街宴。
  • 【吃喝】各國春節習俗大不同 越南過年全民包粽子! 方形粽成必備佳餚
    越南經濟快速發展,但農曆年味仍相當濃厚,又以包粽子稱為「全民運動」特徵,不分老少心中都有一套粽子經。位於市中心河內古街的部分住戶這幾天開始將大鐵鍋搬到門外煮粽子,市郊或鄉下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越南過年吃年粽猶如中國人過年吃餃子,是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
  • 湖頭芋粿:山裡美食京城味
    4.將芋粿整塊倒在案板上,用刀切成小方塊。5.用蒜頭、蔥油把芋粿小炒一下,加入少量大骨熬製的高湯,並撒入胡椒粉炣三分鐘。6.將芋粿撈出裝盤,撒一點蔥花,即可食用。湯鍋中剩下的湯汁加些蒜泥調和當佐料。李瑞榮說,第一步之所以手工完成而不是用機器,主要是為了保證芋頭中的纖維不受破壞,「儘量不讓營養流失。」
  • 貴州人.殺年豬.燻臘肉.灌香腸.現場曝光,看完口水直流~
    但這個殺年豬不會隨意請個屠夫幫他們殺年豬,卻是很有講究的:挑選吉日,人們會請個先生算個好日子殺年豬。選屠夫 ,挑選一個能幹的,經濟條件好的、殺年豬有經驗的屠夫才能夠動手殺年豬,這樣,預意來年餵豬順利。挑幫手,一般都是選體大有力的人來拽豬耳朵,抓豬尾巴幫助屠夫殺年豬,示意這家女主人來年繼續餵大肥豬。
  • 潮汕特色美食「鼠曲粿」,濃濃的家鄉味,讓人念念不忘!
    在潮汕人的記憶中,鼠曲粿顏色深綠,柔軟香甜,散發著鼠麴草和蕉葉的清香,有濃濃的家鄉味,讓人念念不忘!鼠曲粿(guǒ)也稱茨殼粿,廣東潮汕地區傳統小吃,潮汕民間年節祭祖一般都會有鼠曲粿。這種粿名字很怪,一般大家很少人會把老鼠和食物聯繫在一起,但其實這種粿跟鼠年也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它用一種名為鼠麴草的植物給外皮上色,才因此得名。
  • 潮汕家鄉鹹肉粽球
    【潮汕鹹肉粽球 潮汕雙拼粽球】潮汕傳統手藝製作粽香多汁秘制五香肉回味無窮軟糯鹹香惹味
  • 千州萬州不如玉林州,腊味參味不如玉林味!白散、牛巴、翹連,你家開始備年貨了嗎?
    離2021年春節還有半月的時間玉林儂,你家開始備年貨了嗎白散炸了嗎?年豬殺了嗎?香腸注了嗎?
  • 年味:家鄉的餃子,吃得到的是品味,吃不到的是回味
    一條條的韭菜在母親的手中,變成一粒粒的餡,那個顏色,那個型狀,和三十年前一樣,沒有變化。韭菜切成粒後,和花生粒、豬肉粒攪在一起,倒到鍋裡炒熟。父親把糯米粉也做成糊狀,再拌上生米粉,用手柔成一隻只的糯米餅,等母親加工,就開始包餃子了。父親為了讓餃子更鮮美,口感更好,知道我喜歡吃鴨肉,就把家裡養的一隻鴨子殺了,用來做餃子的燙底。  所有的的餃子餡全部準備好後,母親就開始包餃子。
  • 關於大潮汕的粿,今天帶你duang一下
    因為,「做雅粿」是一句由做粿引申出來的潮汕口頭語,比喻嘴甜舌滑會說好聽話、場面話,也比喻做足表面工夫,是褒是貶,其微妙處,也只有潮汕姿娘才能切身體會。在潮州鳳凰,端午節包梔粽的習俗由來已久。製作工序也較繁瑣:首先將雜柴的灰燼用開水淋上,再攪拌、過濾,便製成了製作梔粽的主要材料——黃色的梔水。再將糯米浸於梔水十多個小時,糯米變成了金黃色,再用於包粽子,包好的粽子得煮上六、七個小時。煮熟的梔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別有一番風味。據說,鳳凰梔粽補中益氣、清除腸毒。每逢端午節,鳳凰山區家家戶戶包梔粽,名聲在外。
  • 以前過年前除了殺年豬,還有哪些習俗?現在農村還會殺年豬嗎
    那麼農村除了殺年豬,還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呢?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農村殺年豬這個習俗,具體是從哪個年代開始,無從考究,但有一首老北京的民謠是這麼唱的: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 【濱小·美文分享】「我們的年味 別樣的春節」師生美文分享專欄(四)
    臨渭區濱河小學 王小紅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衍生,現在全國各地出現了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 「粽」於等到你 | 元祖龍粽88折大咖福利來了~
    每年端午,人們掛菖蒲,品雄黃酒,賽龍舟,裹龍粽。幾千年的傳統節日,代代傳承!有節,有禮,有元祖。
  • 千州萬州不如玉林州,腊味參味不如玉林味!白散、牛巴、翹連已備好,你媽喊你回家過年啦!
    時光荏苒,一年365天快滴很,一眨眼功夫就過了,年關將近,每年的一月份,玉林每家每戶的家族成員又要忙開了,備年貨,注臘腸,炸白散,做米花,生活在玉林南方的這座小城,讓人湧起濃濃鄉情年味的就是這一道讓玉林人津津樂道的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