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來用一個故事來表明我的立場和這其中的差別;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
一個中國老太太,60歲時終於掙夠了錢買了一套房子。一個美國老太太,60歲時終於還清了購房的貨款,而她已經在這房子裡面住了30年了。
兩位老人在養老院相遇了,回憶過去一生,她們當然是感慨萬千,中國老太太說,「我終於賺到了一套房子,雖然房子很貴,但是這是屬於我自己的房子,我可以死而瞑目了。」
美國老太太說,「我終於還清了房子的全部貸款了,雖然我才剛剛還清房款,但我已經在這房子裡面住了30年了,我可以死而瞑目了。」
雖然故事是杜撰的,但這個故事的確很清晰地說明了關於買房的兩種人:分期購房和全款購房。
坦白說,在關於分期購房還是全款購房這個選擇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但這個爭議之所以大多都停留在書面,原因還是在於分期購房的人的確是因為資金不足不得不選擇分期購房的。
但如果我們既可以選擇分期,也可以選擇全款的話,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題了:5年後,全款買房和分期買房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差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做一個前提假設:假設我們買房為剛需,而非是投資資產性質。
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房子這東西受限於自身存款,大多都是剛需而非投資。
為什麼要做這個前提假設?因為這非常重要,本文想要探討的是一個大眾都關心的問題:是全款買房更划算?還是分期買房更划算?
一、買房是全款還是分期划算?
我們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會提到貸款的利率、匯率以及房產的上漲或下跌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但對於剛需購房的人來說,這些因素其實都不是很重要。因為我們不太可能把唯一購置的房子給賣出去,因此考量這些因素都沒有什麼必要。
那我們應該考量什麼因素呢?對於分期購房和全款購房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因素其實是:通脹。
沒錯,就是看似毫不起眼但卻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巨大的通脹。
通脹是什麼?我們一般認為通脹就是「錢不值錢」了,這個說法對,但不夠全面。
通脹不僅僅體現在過去和當下,通脹同樣也體現在未來。
而未來,其實就是全款買房和分期買房者之間最大的差別。
說到這裡,我們一般都知道分期買房大概是三十年或是二十年的還款周期。
那麼我們把時間倒推到三十年前,那時候的「萬元戶」是什麼水平?
三十年前的工資很低,「錢很值錢」。三十年前的萬元戶比今天的百萬戶還要值錢。三十年前是這樣,那麼三十年後又會是怎樣呢?
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最重要的一點。
先說說我的結論吧,長期來看,分期買房絕對是優於全款買房的。
這背後就是通脹在發揮著作用。
很多人提到通脹,只會想到通脹的一大堆壞處,例如錢不值錢啦,或者又是物價上漲啦;但其實,通脹的好處也非常明顯。
那就是能夠很好地對衝債務。
沒錯,我說的是能夠「很好地」對衝債務。
這也是我為什麼建議各位選擇分期購房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哪怕你能夠全款購房,但如果是剛需的話,那麼我並不建議你全款購房。
很多人在說分期購房的利息很高,幾十年下來得有幾十萬的利息,這的確是事實,但如果我們把通脹納入其中的話,能夠抵消這幾十萬的利息差嗎?
我的答案是,半斤八兩。
在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科普另一件事,通脹是由什麼組成的?
很多人說會提到CPI、M2、M1等等,但其實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因素,那就是資產的價格,也就是房價。
這麼算下來的話,其實每年通脹還是很嚇人的。
舉個例子,假設你三十年前負債一萬,那麼在那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這輩子都完了,可現在你再來看,三十年後的今天,一萬塊錢負債又算什麼?
同理,未來也是如此。
通脹是對衝債務的最佳方式。所以,例如房產這類超大額的商品,我們越應該多多分期才好。
從現金流來看,當你分期購房後,多出來的錢也能夠用到其他需要用錢的地方。
那麼,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5年後,分期付款買房和全款買房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差別?
二、二者之間的差別
首先,在生活上二者之間的差別可能巨大。
全款買房當下窮,但後續生活會越來越好;分期付款每月都要還款,有一定的壓力存在。
但如果兩者都有充足的資金的話,那麼五年後,也許分期購房的人生活會更好。
因為我們都知道,買房首付最低三成,那麼全款購房和分期購房兩者之間的現金差,可以從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視各地房價不同)
那如果把這筆現金用在你的事業或是其他投資渠道上,本著「馬太效應」的原則,從長期上講,分期購房的人會擁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畢竟是剛需購房,房價上漲不能作為我們現金流的資產存在。因此,全款購房和分期購房的人(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在未來五年中,分期購房的人可以用剩下的錢去做更多創造收益的可能。
反之,全款購房的人恐怕就只能老老實實地上班了。
所以,如果你的資金充足且又是剛需,那麼我是不建議你全款購房的。
現金這東西,從金融的角度出發,那就是下蛋的「母雞」。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個人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