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房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人生在世有四大需求:衣、食、住、行,缺一不可!這裡的「住」,指的就是「住房」,不僅國人如此,世界各國的居民亦如此,也不僅只有我們現代人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只不過,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對於房子會更加重視。
在古代,房子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居住,而現在,房子除了用來居住,更是家庭財富的重要體現,這一點在我國尤為凸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大多數家庭中,房產可以佔到家庭總資產的70%以上。除此之外,買房也被認為是財富增值的重要手段。
自我國房改以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裡的變化不僅體現在一座座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更體現在房價的「持續增長」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年間,我國的平均房價上漲幅度約5倍左右,目前,大多數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都已經突破了萬元大關,即便是很多四五線的小城市(縣城),房價也普遍在7000元/平以上,這樣來看,買房被認為是財富增值的重要手段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房價的「快速增長」,也讓買房的難度大大增加,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買房也成為了一種奢望。
面對高房價,有的人選擇利用貸款的方式去買房,掏空「六個錢包」付首付,然後,背上長達二三十年的貸款,每個月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還房貸,這樣一來,生活壓力加大是不可避免地的,同時,也有人不買房,選擇租房住。那麼,問題來了,「買房」和「租房」這兩種生活方式有何差別?
先看買房,在我看來,買房有3點好處,是租房沒有的。
其一,大家都知道,現如今,房子與婚姻,子女教育,養老,醫療,落戶等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了房子,凡此種種,都會方便很多。比如婚姻,如果沒有房子,一般情況下,一對情侶是很難走向婚姻殿堂的,即便是真心相愛,想要裸婚,但是婚後的各種事情,也會因為沒有房子,影響夫妻兩個人的感情。再比如子女教育,眾所周知,許多大城市對於新生入學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來說需要有本地戶口以及住房,如果沒有,子女上學可能就比較麻煩。
其二,買房可以有個固定的「家」。在國人眼中,有房才算有家,當然了,事實也是如此。有過租房經驗的人都知道,搬家是常有的事,或是因為房租,或是因為通勤距離等等,但是,每搬一次家都要重新熟悉周邊的環境,配套,交通等等,給人一種漂泊不定的感覺,沒有安全感。但是,有了房子就不一樣,有了房子也就有了固定的家,不需要忍受搬家帶來的苦惱,也會更加有安全感。
其三,租房是消費,買房是資產。除了少數人可以全款買房之外,大多數普通家庭買房基本都是選擇貸款買房,這樣一來,每個月就需要還月供,如果不買房,選擇租房,每個月也需要交房租,雖然,兩個都需要每個月繳納一部分費用,但是,租房的錢,不管多少,都是消費,花了就沒了,但是,還月供不一樣,還月供換來的是房產,是屬於自己的房產,無論多少,最終都轉換為家庭資產。
當然了,買房也有讓人痛苦的地方,最明顯的就是需要一大筆資金。即便是付個首付,按照現在的房價來看,至少也需要大幾十萬,這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巨款」,很多人買了房以後,生活水平也有可能會大幅下降,本來可以隨便「買買買」,但是,買房以後,就要「緊衣縮食」了。
難道,租房沒有好處嗎?在我看來,也有好處,那就是生活壓力會比較小,不會被房貸所束縛,可以「自由飛翔」。除此之外,租房和買房相比,沒有其他任何優勢,當然了,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講真的,「買房」和「租房」的差別,在5年後,會一目了然。不僅我這樣認為,很多業內同行,均這樣認為,大家都知道,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個人能力的提高,收入也會大幅增長,很多人畢業的時候拿3000元的工資,不可能整個職業生涯都拿3000元的工資,大概率下,工資是呈上升趨勢,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存在,貨幣的購買力會下降,買房以後,最難的可能就是前5年,以後也就越來越容易。而租房可能正好相反,隨著房價的增高,通貨膨脹的存在,房租是會上漲的。
舉個例子。我在2016年的時候,買了一套房,位置是在北方某二線城市,當時月供2600元,因為當時收入低,壓力確實也挺大,現在來看,月供2600簡直太幸福了,身邊的人很多現在才買房,動輒就要5000以上的月供。
也有人會說,現在的「房住不炒」的調控之下,樓市整體趨於穩定,買房會「吃虧」嗎?首先,大家要知道,調控是為了「穩樓市」,擠壓樓市泡沫,而不是為了降房價。其次,作為剛需,則沒必要考慮這麼多,因為調控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保證剛需能夠順利買房。
「房住不炒」的解釋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言外之意就是,房子剛需居住可以正常購買,沒有問題,也是提倡的,但是,用來炒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