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

2020-12-22 吉大新聞網

【北師大出版社】我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學習、研究和講授哲學的,親身經歷和參與了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哲學教科書改革」、從提出「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理念到反省「現代性」、從開展「中、西、馬」對話到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當代中國哲學進程。

2016年年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策劃出版若干作者的「作品系列」,並明確提出「每位作者以四部代表性著作」作為書目。我的哲學研究,一直是以「哲學基礎理論」為主要研究方向,並以對「哲學」本身的追問為主要的思考內容,因此,我試圖以「如何理解哲學」為主題編選個人的「作品系列」,這就是《哲學通論》《哲學觀研究》《辯證法研究》和《生命意義研究》四部個人的「代表性著作」。

在我看來,學者的學術研究,離不開兩個東西:一是特殊的生存境遇和獨特的生命體驗,二是特定的理論資源和獨特的理論想像。學者的生命體驗與理論想像的融合,構成了具有個體性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既是以個人的名義講述人類的故事,又是以人類的名義講述個人的故事。我在《哲學通論》中說,哲學是以「時代性的內容,民族性的形式和個體性的風格去求索人類性問題」,哲學研究需要「時代精神主題化、現實存在間距化、流行觀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從而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表徵」自己時代的「時代精神」。我不是一位確有建樹的「學問家」,只是一個追問哲學的「思想者」。我把自己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聚焦於「如何理解哲學」這個主題,作為自己的「作品系列」的「自我闡釋」。

《孫正聿作品系列》全四冊 北師大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關於《哲學通論》

《哲學通論》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應運而生」的。它所針對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學、怎樣進行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它的「靈魂」就是一個「通」字, 「融通」古今中外哲學, 「貫通」哲學與生活, 「變通」各異其是的哲學觀, 「打通」哲學的理論空間, 「開通」哲學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為流動的血脈, 層層推進地「疏通」對哲學的思維方式、生活基礎、主要問題、派別衝突和歷史演進的理解。它的立意與追求就是以「思想的前提批判」為「解釋原則」重新理解哲學, 以「人生在世和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表徵「時代精神」,「打通」哲學的理論空間並「開通」哲學的思想道路。

自1998年面世以來,《哲學通論》已出版20多年了。作為一部「專著性的教科書」,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變革哲學觀念,賦予哲學理念以及主要的哲學範疇和哲學命題以新的時代性內涵,為哲學研究提供新的「階梯」和「支撐點」;二是以變革了的哲學觀念系統地講述哲學的思維方式、主要問題、派別衝突和歷史演進,構築具有規範性、前沿性和權威性的哲學理論教科書,以範疇文明的大邏輯構成人的「現實自我意識」。毫無疑問,這兩個目的,都只能是這部「專著性的教科書」的「立意與追求」,我也期待能為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改革提供一個批評的文本。

關於《哲學觀研究》

對於「哲學」,有兩句名言是值得深思的:一是誠如黑格爾所言,人們對於哲學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二是艾耶爾所說的,每個時代的哲學都具有「廣泛而深刻的一致性」。這兩個論斷看似相互矛盾,但卻道出了理解「哲學」的真諦:既要把握哲學的「同中之異」, 又要洞察哲學的「異中之同」。

從「哲學」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的這一「解釋原則」出發。我對「哲學」提出三個定義式的看法:其一,哲學是「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其二,哲學是「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其三,哲學是「對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前提批判」。《哲學觀研究》這本書,集中地閘述了這三個關於「哲學」的定義式的看法。

哲學作為「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 既不是「表述」人類文明的經驗事實,也不是」表達」對人類文明的情感或意願,而是以理論的方式「表徵」人類關於文明的「自我意識」。作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哲學所「表徵」的關於文明的「自我意識」, 並不是超歷史的,或非歷史的人類自我意識,而只能是「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 也就是具有特定的時代內涵的「現實自我意識」。對於時代性的「現實的自我意識」, 哲學的使命並不是採取現成接受的態度,而是在對其「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其「否定的理解」,也就是「對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前提批判」。正是在這種「前提批判」中,哲學不僅反映和表達了自己時代的時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導了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使哲學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而且使哲學成為「文明的活的靈魂」。

哲學作為「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 不僅每個時代的哲學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同一時代的哲學所把握到的人類自我意識也是「大不相同」的。然而,在「大不相同」的哲學理論中,我們不僅會發現哲學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的深層的「異中之同」, 而且還會發現每個時代的哲學所面對的時代性問題的「廣泛而深刻的一致性」。揭示和論述哲學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 並致力於「對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前提批判」, 這是我在《哲學觀研究》中所閘述的主要內容。

關於《辯證法研究》

辯證法不只是我的研究方向,而且是我所理解的哲學。在這個意義上,《辯證法研究》就是我的哲學研究。

訴諸哲學史,我們就會發現,古今中外的哲學,總是以「成對」的哲學範疇構成其哲學問題和哲學理論,諸如西方哲學的個別與共相、實體與屬性、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現象與本質、事實與價值、自由與必然,中國哲學的天地、性命、體用、理氣、知行、物我、仁智、理欲,如此等等。現代哲學則更為明確地把哲學問題聚焦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問題。

哲學問題,說到底是如何理解和怎樣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人與世界的關係,不是肯定性的統一關係,而是否定性的統一關係。人是目的性、對象性的存在,不僅要從觀念上把現實的存在變成理想的存在,而且要在實踐中把現實的存在變成理想的存在,由此就構成了人與世界的無限豐富的矛盾關係。我們「反思」這些矛盾關係,就構成了「哲學」,就構成了哲學的「辯證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辯證法」,「辯證法」就是「哲學」。

從這種理解出發,「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領域」,而是哲學的「實質內容」;「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而是哲學的「理論本身」;「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理論的「知識內容」,而是哲學提供的「人類智慧」。正是基於這種理解,針對辯證法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特別是針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我寫成了《辯證法研究》這本書。

書中部分內容有重複之處,為了完整而系統地論證,有些重複之處未刪改,以求較為系統地展現我對「辯證法」的理解。

關於《生命意義研究》

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是「尋求意義」的存在。人總是期待「有意義」的生活,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存。撰寫《生命意義研究》,就是試圖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理性思辨,與讀者一起探索人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總是形成於生命體驗與理性思辨的聚焦點上:沒有真切的生命體驗,關於生命意義的言說,就只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沒有透闢的理性思辨,關於生命意義的體悟,也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以生命體驗而活化理性思辨,又以理性思辨而照亮生命體驗,關於「生命意義」的研究才有可能是真摯的、鮮活的、透闢的和睿智的。

《生命意義研究》這本書,以講述人的生命意義為主線,大體上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講述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和意義世界;二是講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三是講述人的精神家園的培育、精神家園的真理、精神家園的支撐、精神家園的張力和精神家園的源泉。這三大部分,「重組」了我已出版的三本書——《屬人的世界》《探索真善美》和《人的精神家園》——的主要內容。由於此書是對已出版的三本書的「重組」,部分內容有「重複」之處。為了保持書的原貌,有些重複之處未作刪改,並改寫和新增了部分內容,以求較為系統地展現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這本書的序言寫於2017年8月,原文是在以「學以成人」為主題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啟動儀式上的發言稿。我在這篇文稿中,以《哲學何以使人「學以成人」》為題,講了四點想法:其一,哲學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問題」;其二,哲學構建的是範疇文明的「大邏輯」;其三,哲學提供的是睿智通達的「大智慧」;其四,哲學傳承的是啟迪思想的「大手筆」。這些想法,正是我以哲學方式探討「生命意義」的緣由,因而把這篇文稿作為本書的序言。

嚴格地說,《生命意義研究》這本書,並不是確有建樹的「研究」成果,而是有感而發的「體悟」的產物。我之所以把它收入自己的「作品系列」,主要是因為我比較偏愛以散文的風格講述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體悟與思辨,也期望與讀者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把「有意義」的問題寫得「有意思」,這是自己「心嚮往之」的學術追求。

(作者:孫正聿,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變與不變中的哲學追問
    ■ 辛鳴  萬物皆變,這是哲學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古希臘「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箴言,還是古代中國「生生不息之謂易」,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哲學關於「變」,除了對「變什麼」的追問之外還有對「何時變」的追問。  有一個關於谷堆的辯論,我們稱之為「谷堆悖論」。大致意思是這樣:假定有一堆穀子形成一個谷堆,哲學就來追問,從這個谷堆中拿掉一粒穀子,谷堆還是不是谷堆?答案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是谷堆;再拿掉一粒呢?答案應該也不會變。
  • ...各異的心路歷程——生命歷程理論下的離職媒體人職業認同研究
    較之以往對精英離職媒體人的研究,本文基於生命歷程理論框架,對八位普通離職媒體人進行敘事訪談,解讀個體職業認同變化和離職選擇。研究發現,一些關鍵的社會事件、相互聯繫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角色並非空洞的概念,而是共同成為形塑個體職業認同變化和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力量;面對外在環境變化,個體也會根據自身內在潛能和力量發揮能動性;不同的年齡會影響媒體人所面臨的歷史情境、社會期待和個人選擇。
  • 《暖暖,請多指教》:一段有關愛情的心路歷程
    不少影視劇作的人物角色之間,也通常會使用誤會這種創作手法去演繹故事情節的矛盾衝突,從而讓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魅力。電視劇作《暖暖,請多指教》,就有著那樣的一段愛情中的心路歷程是關於誤會層面的。可以說,主人公的誤會、尤其是男主人公的誤會心境,為這部電視劇作品拉開了故事開啟的序幕。
  • 男人的洗澡心路歷程
    今天刷某某蝦小視頻,看到一個外國小姐姐的洗頭心路歷程,覺得有點意思,不如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直男們的洗澡心路歷程吧。首先來說,男人們不愛洗澡,幾乎是一種標杆。比如那一條內褲穿兩個禮拜的「傳說」,之所以在傳說上打引號,那是因為半個月算什麼,一條內褲穿一個學期的室友每個學校都會有。
  • 送達是一場「撥雲見日」的心路歷程
    送達是一場「撥雲見日」的心路歷程 2020-10-1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聞中的陳芊芊》:從戀愛到結婚,女人的心路歷程是什麼
    而陳芊芊的心路歷程,最是讓我感慨:從毫無好感、一心防備,再到主動獻身。陳芊芊,愛一個人的方式很實誠。03來,看看陳芊芊的心路歷程——初期:試探陳芊芊的試探,她是知道韓爍的所思所想。但是,與筆下人物接觸還是需要方式方法的。
  • 博中校友陳茜茜考上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重回母校談求學心路歷程
    8月19日,陳茜茜回到母校博中,暢談自己求學生涯的心路歷程,讓我們通過視頻了解一下吧。陳茜茜對學弟學妹分享的成長心得1.無論你現在的成績優秀不優秀,都要相信努力奮鬥可以讓自己擁有美好的未來。2.千萬不要怕吃讀書的苦,這是你通往世界最好的路。
  • 《西遊記》最高境界:一個人覺悟的心路歷程,磨練心智,堅守信念
    佛祖最後說,你們先回去吧,留下你的vx和電話,待會傳給你。唐僧一看,這趟十萬八千裡的路程白走了,白來了,苦白吃了。西遊記主要講一個人覺悟的心路歷程。一個人的心路有多遠?十萬八千裡!就是孫悟空一個跟頭的功夫,就是一個人的一念之差。
  • 一位調查記者的心路歷程
    本網訊(記者 郝天韻)12月5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主辦的「一位調查記者的心路歷程」——《我,其實還想進步》新書分享會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資深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郭靜與該書作者褚朝新,共同分享其作為調查記者的百味故事。
  • 關於哲學入門的一點小心得
    引語:本來以為哲學是高雅之堂上的瓊漿玉液,後來通過學習和感悟,覺得哲學就是市井胡同裡的柴米油鹽,在這裡這樣描述哲學並不是貶低哲學,而是說哲學就一直在我們身邊,哲學不是高談闊論,哲學是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認知;對於哲學愛好者來說總覺得自己和哲學相去甚遠,可事實上只要你認真思考你就是一個哲學大家
  • 心路歷程:擋住黑暗,我要把陽光留給明天
    本文是《心路歷程:我整整用了20年走出自卑的陰影》的續文,旨在講述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故事前續在《心路歷程:我整整用了20年走出自卑的陰影(上)》中,我講述了自己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1)內向敏感的性格特點;2)成長過程中的受挫經歷;3)缺乏的自我認識,過低的自我評估
  • 奧特曼:託雷基亞黑化的心路歷程 圓古這次說得很明白了
    因此泰羅作為紅族在前線戰鬥,託雷基亞在光之國科學局內研究裝備,助力給前線戰鬥的奧特曼提供外掛,以獲得戰鬥的勝利。此時他在研發的裝備,就是泰迦火花。 不過,託雷基亞其實也是挺想跟泰羅一樣,可以在前線中戰鬥。但是因為自己戰鬥力不行,沒辦法進入宇宙警備隊,只能一直在科學局研究外掛。此時,希卡利看託雷基亞心情失落,也安慰了他,告訴他其實待在科學局也挺好,也是在戰鬥。
  • 原神:雷澤專精,心路歷程和解惑
    作者:NGA-蒼星石醬 rt,把雷澤普攻拉10了,看雷澤淘汰貼有感,這貼主要說下練雷澤的心路歷程和解答壇友的困惑。 1.box問題 初始只練了2個雷c,刻晴和雷澤,刻師傅是精選的2初始5x劍入坑,雷澤古華,有77所以拉。可莉up後抽到可莉,考慮深淵2隊保底2個c,可莉必拉,思考另一個主力拉誰。
  • 伊能靜哭著說覺得委屈 在個人社交平臺上訴說了最近的心路歷程
    伊能靜哭著說覺得委屈 在個人社交平臺上訴說了最近的心路歷程時間:2020-06-20 19:50   來源:中華網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伊能靜哭著說覺得委屈 在個人社交平臺上訴說了最近的心路歷程 【伊能靜哭著說覺得委屈】6月19日,伊能靜在個人社交平臺上訴說了最近的心路歷程,深情表白了自己的小女兒米粒
  • 王水照教授寫錢鍾書先生,大量一手材料與研究心得首次公開
    王水照教授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泰鬥,他自1960年自北京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社科院,即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二人雖無師生之名,而有師生之實。故書中多一手材料,多真正的學術傳承以及學者之心的體悟。而在本書自序中,王先生講述了他為何撰寫此書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錢學」體系的一些思考。今年(2020年)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
  • 看凌度十年故事和成長曆程,解析從零到行業引領的心路歷程
    十年篳路藍縷,十年拼搏奮進,十年的奮鬥心路歷程。10年,3653天,87672個小時這段時間足夠陳奕迅把他的背包背爛十年時間,凌度實現從無到有,從以前的小帆發展成現在的巨艦,從以前的小家庭發展成為現在大家族,一路走來,凌度到底經歷了什麼?
  • 我的土木工程職場心路歷程
    如今在職場上也奮鬥了幾個春秋,回想下自己的心路歷程。職場這個詞,踏入大學才開始認識它,那時候充滿期待也充滿迷茫,有那麼點盲目自信,以為它就是一個裝著人群的環境,我適應能力很強,我覺得我可以適應,甚至可以徵服它。
  • 湖人禿曼巴回顧辛酸歷程!觀念正確,卡魯索分享掃廁所哲學!
    洛杉磯湖人能夠順利的贏得2019-2020賽季的總冠軍,詹姆斯(LeBron James)和戴維斯(Anthony Davis)固然是其中的關鍵,但他們身邊的幾名盡職盡責的綠葉球員同樣功不可沒
  • 湖人禿曼巴回顧辛酸歷程!觀念正確,卡魯索分享掃廁所哲學
    洛杉磯湖人能夠順利地贏得2019-2020賽季的總冠軍,詹姆斯(LeBron James)和戴維斯回顧這段心路歷程,從2017年開始,卡魯索通過在發展聯盟的出色表現,並成功地抓住進入湖人後的有限上場時間,展現出了自己在防守端的進取心和活力
  • 柯林頓坦言萊溫斯基事件心路歷程
    中新網華盛頓10月11日消息:柯林頓總統昨天在數千名福音會牧師面前,首次坦言他在萊溫斯基事件中的心路歷程。他說,這一事件是他在總統生涯中感到後悔的數件憾事之一。  他說這一事件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對美國人民在這一事件上給他的某種程度上的諒解深表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