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出版社】我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學習、研究和講授哲學的,親身經歷和參與了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哲學教科書改革」、從提出「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理念到反省「現代性」、從開展「中、西、馬」對話到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當代中國哲學進程。
2016年年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策劃出版若干作者的「作品系列」,並明確提出「每位作者以四部代表性著作」作為書目。我的哲學研究,一直是以「哲學基礎理論」為主要研究方向,並以對「哲學」本身的追問為主要的思考內容,因此,我試圖以「如何理解哲學」為主題編選個人的「作品系列」,這就是《哲學通論》《哲學觀研究》《辯證法研究》和《生命意義研究》四部個人的「代表性著作」。
在我看來,學者的學術研究,離不開兩個東西:一是特殊的生存境遇和獨特的生命體驗,二是特定的理論資源和獨特的理論想像。學者的生命體驗與理論想像的融合,構成了具有個體性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既是以個人的名義講述人類的故事,又是以人類的名義講述個人的故事。我在《哲學通論》中說,哲學是以「時代性的內容,民族性的形式和個體性的風格去求索人類性問題」,哲學研究需要「時代精神主題化、現實存在間距化、流行觀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從而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表徵」自己時代的「時代精神」。我不是一位確有建樹的「學問家」,只是一個追問哲學的「思想者」。我把自己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聚焦於「如何理解哲學」這個主題,作為自己的「作品系列」的「自我闡釋」。
《孫正聿作品系列》全四冊 北師大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關於《哲學通論》
《哲學通論》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應運而生」的。它所針對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學、怎樣進行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它的「靈魂」就是一個「通」字, 「融通」古今中外哲學, 「貫通」哲學與生活, 「變通」各異其是的哲學觀, 「打通」哲學的理論空間, 「開通」哲學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為流動的血脈, 層層推進地「疏通」對哲學的思維方式、生活基礎、主要問題、派別衝突和歷史演進的理解。它的立意與追求就是以「思想的前提批判」為「解釋原則」重新理解哲學, 以「人生在世和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表徵「時代精神」,「打通」哲學的理論空間並「開通」哲學的思想道路。
自1998年面世以來,《哲學通論》已出版20多年了。作為一部「專著性的教科書」,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變革哲學觀念,賦予哲學理念以及主要的哲學範疇和哲學命題以新的時代性內涵,為哲學研究提供新的「階梯」和「支撐點」;二是以變革了的哲學觀念系統地講述哲學的思維方式、主要問題、派別衝突和歷史演進,構築具有規範性、前沿性和權威性的哲學理論教科書,以範疇文明的大邏輯構成人的「現實自我意識」。毫無疑問,這兩個目的,都只能是這部「專著性的教科書」的「立意與追求」,我也期待能為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改革提供一個批評的文本。
關於《哲學觀研究》
對於「哲學」,有兩句名言是值得深思的:一是誠如黑格爾所言,人們對於哲學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二是艾耶爾所說的,每個時代的哲學都具有「廣泛而深刻的一致性」。這兩個論斷看似相互矛盾,但卻道出了理解「哲學」的真諦:既要把握哲學的「同中之異」, 又要洞察哲學的「異中之同」。
從「哲學」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的這一「解釋原則」出發。我對「哲學」提出三個定義式的看法:其一,哲學是「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其二,哲學是「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其三,哲學是「對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前提批判」。《哲學觀研究》這本書,集中地閘述了這三個關於「哲學」的定義式的看法。
哲學作為「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 既不是「表述」人類文明的經驗事實,也不是」表達」對人類文明的情感或意願,而是以理論的方式「表徵」人類關於文明的「自我意識」。作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哲學所「表徵」的關於文明的「自我意識」, 並不是超歷史的,或非歷史的人類自我意識,而只能是「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 也就是具有特定的時代內涵的「現實自我意識」。對於時代性的「現實的自我意識」, 哲學的使命並不是採取現成接受的態度,而是在對其「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其「否定的理解」,也就是「對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前提批判」。正是在這種「前提批判」中,哲學不僅反映和表達了自己時代的時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導了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使哲學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而且使哲學成為「文明的活的靈魂」。
哲學作為「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 不僅每個時代的哲學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同一時代的哲學所把握到的人類自我意識也是「大不相同」的。然而,在「大不相同」的哲學理論中,我們不僅會發現哲學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的深層的「異中之同」, 而且還會發現每個時代的哲學所面對的時代性問題的「廣泛而深刻的一致性」。揭示和論述哲學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 並致力於「對時代性的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前提批判」, 這是我在《哲學觀研究》中所閘述的主要內容。
關於《辯證法研究》
辯證法不只是我的研究方向,而且是我所理解的哲學。在這個意義上,《辯證法研究》就是我的哲學研究。
訴諸哲學史,我們就會發現,古今中外的哲學,總是以「成對」的哲學範疇構成其哲學問題和哲學理論,諸如西方哲學的個別與共相、實體與屬性、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現象與本質、事實與價值、自由與必然,中國哲學的天地、性命、體用、理氣、知行、物我、仁智、理欲,如此等等。現代哲學則更為明確地把哲學問題聚焦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問題。
哲學問題,說到底是如何理解和怎樣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人與世界的關係,不是肯定性的統一關係,而是否定性的統一關係。人是目的性、對象性的存在,不僅要從觀念上把現實的存在變成理想的存在,而且要在實踐中把現實的存在變成理想的存在,由此就構成了人與世界的無限豐富的矛盾關係。我們「反思」這些矛盾關係,就構成了「哲學」,就構成了哲學的「辯證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哲學」就是「辯證法」,「辯證法」就是「哲學」。
從這種理解出發,「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領域」,而是哲學的「實質內容」;「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而是哲學的「理論本身」;「辯證法」就不只是哲學理論的「知識內容」,而是哲學提供的「人類智慧」。正是基於這種理解,針對辯證法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特別是針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我寫成了《辯證法研究》這本書。
書中部分內容有重複之處,為了完整而系統地論證,有些重複之處未刪改,以求較為系統地展現我對「辯證法」的理解。
關於《生命意義研究》
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是「尋求意義」的存在。人總是期待「有意義」的生活,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存。撰寫《生命意義研究》,就是試圖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理性思辨,與讀者一起探索人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總是形成於生命體驗與理性思辨的聚焦點上:沒有真切的生命體驗,關於生命意義的言說,就只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沒有透闢的理性思辨,關於生命意義的體悟,也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以生命體驗而活化理性思辨,又以理性思辨而照亮生命體驗,關於「生命意義」的研究才有可能是真摯的、鮮活的、透闢的和睿智的。
《生命意義研究》這本書,以講述人的生命意義為主線,大體上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講述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和意義世界;二是講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三是講述人的精神家園的培育、精神家園的真理、精神家園的支撐、精神家園的張力和精神家園的源泉。這三大部分,「重組」了我已出版的三本書——《屬人的世界》《探索真善美》和《人的精神家園》——的主要內容。由於此書是對已出版的三本書的「重組」,部分內容有「重複」之處。為了保持書的原貌,有些重複之處未作刪改,並改寫和新增了部分內容,以求較為系統地展現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這本書的序言寫於2017年8月,原文是在以「學以成人」為主題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啟動儀式上的發言稿。我在這篇文稿中,以《哲學何以使人「學以成人」》為題,講了四點想法:其一,哲學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問題」;其二,哲學構建的是範疇文明的「大邏輯」;其三,哲學提供的是睿智通達的「大智慧」;其四,哲學傳承的是啟迪思想的「大手筆」。這些想法,正是我以哲學方式探討「生命意義」的緣由,因而把這篇文稿作為本書的序言。
嚴格地說,《生命意義研究》這本書,並不是確有建樹的「研究」成果,而是有感而發的「體悟」的產物。我之所以把它收入自己的「作品系列」,主要是因為我比較偏愛以散文的風格講述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體悟與思辨,也期望與讀者一起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把「有意義」的問題寫得「有意思」,這是自己「心嚮往之」的學術追求。
(作者:孫正聿,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