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中的哲學追問

2021-01-18 南方新聞網

■ 辛鳴

  萬物皆變,這是哲學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古希臘「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箴言,還是古代中國「生生不息之謂易」,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關於變,有兩個側面的內涵,一個側面:變是必然的,不變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側面:變是必須的,不變就不可能存在。但具體到某一個有特定內涵或質的規定性的客體來說,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變中必須有不變,必須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定階段變化中的質的規定性是不能變的。如果把不能變的給變了,就會喪失根本。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與我們對傳統社會主義的認識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個「改變」是什麼樣一種改變,一定要搞清楚社會主義什麼是可變的,什麼是不可變的?什麼是必須變的,什麼是絕不能變的?

  比如說,改變是從小孩變成大人了呢?還是從張三變成李四了呢?這兩個變化可是有本質的不同。一個制度,比如說A制度,在改革的過程中間、在改變的過程中間,變成了B制度,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設想一下,這個A制度還存在嗎?

  又比如說我們有一輛紅旗小轎車。有的朋友說,紅旗小轎車的座椅不好,我們換,換上了奔馳的座椅;後來又說,那個發動機也不好,換上了奔馳的發動機;再後來輪胎也不行,再換上奔馳的輪胎;最後,為什麼不把殼子也換成奔馳的好看呢?把殼子也換了。這樣換來換去,換到最後這輛車究竟是中國的紅旗呢?還是德國的奔馳?

  哲學關於「變」,除了對「變什麼」的追問之外還有對「何時變」的追問。

  有一個關於谷堆的辯論,我們稱之為「谷堆悖論」。大致意思是這樣:假定有一堆穀子形成一個谷堆,哲學就來追問,從這個谷堆中拿掉一粒穀子,谷堆還是不是谷堆?答案是毫無疑問的,當然是谷堆;再拿掉一粒呢?答案應該也不會變。那麼就這樣不斷地一粒一粒地拿下去,雖然谷堆在不斷縮小,但好歹還能稱之為是谷堆後至少說谷堆還存在。問題是,當穀子就剩下最後一粒時,哲學來進行他一如既往的追問了,「當我們再拿掉一粒後,谷堆還存在嗎?」答案也是毫無疑問的,谷堆已經沒有了。到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面對哲學這樣的追問:同樣是拿掉一粒穀子,為什麼拿掉這一粒穀子,事情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難道這一粒穀子與其他穀子不一樣嗎?谷堆是在什麼時間消失的呢?是在哪一粒穀子被拿走時消失的呢?

  當我們強調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什麼是「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什麼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什麼是「主觀主義和形上學的桎梏」。如果對此沒有明確的界定與統一的認識,那麼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集團都有可能將自己不喜歡、不樂意、不接受的東西都裝進這一個筐中而理直氣壯地丟棄掉。丟一件兩件可能沒什麼關係,短時期內也沒什麼感覺,但時間久了呢?會不會水滴石穿,聚沙成塔?

  (作者系中央黨校教授)

  (編輯:南方網林湄)

相關焦點

  • 陳旭麓:變與不變的哲學
    它把中國的出路寄托在因勢以變之中,其鋒芒已經觸動了靈光圈裡的「成法」。無疑,這已經不止近代化一小步了。隨之而來的,是變與不變的矛盾空前激化,發展為一場帶血的鬥爭。 一、變的哲學 變與不變,是對時代推來的問題作出的兩種相反回答。兩者都出自中國社會的現實,並各自反映了這種現實的一部分。
  • 試駕全新朗逸:變與不變的哲學
    結果,他給了我一句很有意思的回答:「這是一款讓我不大能挑出毛病的車,不算多喜歡,但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但它的確越來越好了。」這簡直是個哲學問題...就像高中政治課本中講到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離不開普遍性,它們相互連結,共同存在。朗逸確實是這樣一款車,它從誕生之初就足夠均衡,均衡到基本沒有什麼特色。
  • 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
    【北師大出版社】我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學習、研究和講授哲學的,親身經歷和參與了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到「哲學教科書改革」、從提出「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理念到反省「現代性」、從開展「中、西、馬」對話到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
  • 從「有」到「無」的哲學背後,三星家電設計的變與不變
    科技自媒體 / 郝小亮設計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哲學。出色的設計中往往融合了設計師對生活的哲思,因而,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一定也是半個哲學家。古往今來,哲學家們通過不朽的思想改變世界,設計師們則憑藉有意義的設計改變人類生活。一直以來,三星電子以「有意義的設計」創新作為設計理念。何為「有意義」?事實上這一理念本身就帶有濃重的哲學意味。
  • 新民晚報:變與不變
    原標題:變與不變 一個在中國讀書的韓國朋友很興奮地告訴我她的「完美網購」:開學前一天,朋友在首爾的計程車上用手機上網從淘寶訂購了幾樣東西,用支付寶付了款,第二天上午飛到上海,人剛到宿舍,快遞來了…… 颱風鳳凰光臨,冰箱存貨告急,高峰迴家路上堵個不停。
  • 新民晚報數字報-變與不變
    關尹  哲學上,變與不變是一對矛盾體。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當然不是好事;但有時反覆無常、變幻莫測,也未必行得通。
  • 尋求信仰,就是對於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
    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追問:這個無邊無際的變化萬千的宇宙背後,到底有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本質?柏拉圖這個追問,實質是對自己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我們變幻莫測的生命背後,有沒有我們靈魂永恆不變的歸宿?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對生命終極意義關懷的人們。
  • 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應當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
    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責任,應當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頭,這就需要「變」。「變」是一種智慧和勇氣。萬物皆變,這是哲學的基本理念。無論是古希臘「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箴言,還是古代中國「生生不息之謂易」,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道的變與不變」
    道的變與不變名為物本身,道為物性。說道不變,是因為事物的屬性在事物誕生時就確定下來了,事物內所蘊含的特性是不變的。就比如冰有受熱融化的特性,這個特性存在於冰的身上,不會變化。不會說今天冰有受熱融化的特性,明天突然又沒有受熱融化的特性了。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古希臘哲學中有兩個人,他們的思想一直是對立的,甚至水火不容,但就是這兩位思想迥異的兩位哲人,開創出了不少後來的西方哲學流派。這兩人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從恆卦看人生中的變與不變
    人生中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這是個大家都知道和深有體悟的道理。「一個人不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我們每天在日常感覺不變的事物有很多。每日的白天和黑夜,白天,早晨起床,洗漱,吃早餐,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吃飯,洗漱,睡覺,日復一日。
  • 從五中全會看中國發展的變與不變,這個理念一以貫之
    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精髓在於「大道至簡」,講究「道一以貫之」。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也可以從「中國發展的變與不變」這一脈絡入手。發展路徑之變與旨歸的不變百年中國道路,追求的是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之路,因此,發展成為近現代中國的第一要務。
  • 辯證看待新時代的「變」與「不變」
    辯證全面理解新時代,需要進一步在理論上著重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如何衡量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二是如何理解新時代的豐富理論內涵;三是如何辯證理解新時代「變」與「不變」之間的關係。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是什麼?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用「三個意味著」科學回答了這一問題。
  • 人生的變與不變
    請以「人生的變與不變」為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得抄襲。人生匆匆,容顏易老,年華易逝。漫漫長路,真心不移,真愛永恆。也許人生中的變數與永恆能從父母親這對老夫老妻的生活中瞥見一二。記得那次從外婆衣櫃的最底層找出一本厚厚的相冊,雖被外婆用層層藍色粗布細緻地裹好,但仍阻止不了時光的侵蝕。
  • 法律的變與不變
    不可否認,民眾關心立法和修改法律是國家法治化的必然趨勢,在關注的同時,也有民眾對立法與修法也表達出種種困惑與疑慮,筆者認為,此種疑慮並無必要,因為法律本身就是變與不變的統一體。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法律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法治相對完善的西方國家也在不斷修改著法律。
  • 中國哲學是提高人們的人生境界的學問,哲學神學科學竟不可分割
    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它提高我們生命情感的境界的學問,不是提高我們頭腦中知識的學問,頭腦不會有風暴,有許多知識,有許多觀念,心靈才會起風暴,所以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成功任何和你說的成功經驗,據說他有多少了不起的idea觀念來讓他取得成功,他們成功的根源,他並沒有想出來,他們的心靈曾經受到過挑戰
  • 人生,在變與不變中,蒼老
    但,卻也似乎什麼都變了。如,那一片幾乎承載著自己兒時娛樂記憶的沙灘,消失了!是的,消失了!如果不是四周那一片環繞的大山依舊如初,江水依舊緩流的話,當時站在壩上的自己,幾乎都忍不住的想懷疑自己是否眼花,或是在做夢了。
  • 變與不變,和諧統一
    變與不變,和諧統一紅樓一夢,金陵十二;苦難血淚,摧殘人生;人生悲劇,命運起浮;好了歌注,富貴即逝;終身一誤,掙扎許久;變與不變,和諧統一。《紅樓夢》中的人物和生活已經隨著歷史消逝,但是她們的故事和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人們的心中。這改變的是紅樓那個時代的影子與人物命運的苦難,這不變的是紅樓中金陵十二釵各自的才華。花飛花謝花滿天,紅香消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死葬花人。…杜鵑啼血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 你好2021 | 他們的變與不變
    你好2021 | 他們的變與不變 2021-01-06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考作文輔導149(模擬考作文推送):變與不變 殊途同歸
    我們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始終沒有改變:中國人民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勇氣沒有變,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精神沒有變,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品質沒有變,推己及人、命運與共的美德沒有變……是的,有些東西可以變,也必須變;而有些東西不會變,也不能變。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文章,參加學校舉行的以「疫情下的變與不變」為主題的徵文比賽,表達你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