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2020年5月模擬測試23題作文閱卷分析(兗州區)
01原題回放
【原題回放】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世界各地蔓延。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事情較之疫情之前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疫情改變了這個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眼光、視野、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而且這種改變還在不停地延續著。我們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始終沒有改變:中國人民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勇氣沒有變,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精神沒有變,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品質沒有變,推己及人、命運與共的美德沒有變……是的,有些東西可以變,也必須變;而有些東西不會變,也不能變。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文章,參加學校舉行的以「疫情下的變與不變」為主題的徵文比賽,表達你的觀察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02命題意圖
【命題意圖】
作文題目命制鎖定了2020年的最大實際情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世界各地蔓延」以及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線上學習」,新冠肺炎疫情是影響深遠、學生直接參與其中的重大事件,凸顯對時事熱點的觀察思考,體現對學生生活體驗的重點關注。這就對作文的寫作起到了限制作用。
針對新冠疫情,觀察思考它的角度可以有很多,題目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做出了引導,大致圈定了考生同學作文立意的基本立場和情感傾向,重點突出考查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立意選擇上的空間,但也大大降低了立意的難度。
03問題分析
【問題分析】
試題由材料、提示語和要求三部分組成。
①材料部分:
材料共五句話。
第一句交代了寫作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世界各地蔓延」,創設了寫作的實際情境。
第二三句交代疫情背景下的「變化」的一面:「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人們的眼光、視野、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而且還在繼續變化著。從「變」的角度看,這本質上是一種面對困難時人們主動地、積極地謀求發展的一種表現,眼光、視野、思想觀念的轉變,正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
第四句寫出生活中「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民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勇氣,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精神,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品質,推己及人、命運與共的美德……,從「不變」的角度看,中華民族的這些優良傳統始終沒有改變,這是一代代人的傳承和發揚,中國今天的發展也正是在這種不變中屹立於世界之林。
第五句總結二三四句,「有些東西可以變,也必須變;而有些東西不會變,也不能變」。
綜合所給材料,寫作時,必須兼顧「疫情背景」,辯證地看待變和不變的內容,處理好二者關係。所謂「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眼光、視野、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所謂頑強、團結、奉獻、助人的精神品質,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作為新冠疫情親身經歷者,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品味,結合各種媒體報導,能夠從中發現有價值、有內涵的「材料」,用具體鮮活的生活內容讓這些概念「活」起來。
②提示語: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觀察與思考。
這句話直接地給學生寫作以提示,又進一步設置了具體情境, 寫作指令是寫一篇「參加學校舉行的以『疫情下的變與不變』為主題的徵文比賽」,作文的文體類型和格式沒有具體限制。題目只是要求參加徵文比賽,並未在文體上作具體規定,能夠讓考生發揮個人才智和寫作特長。
04評分細則
【評分細則】
評閱切入分44分。
一類卷53分以上,佔比20%,對不變之精神能從民族精神、個人品質、公眾美德幾個層面扣住材料中關鍵詞放在社會生活中闡釋讚美;能分析疫情下具體改變了什麼以及如何彰顯科技力量凝聚力自信力或思想觀念轉變等原因闡釋。變與不變二者之間關係闡釋清楚。結構清晰,語言簡潔有力。書寫整潔。
二類卷52—43分,佔比60%,只從表面看變與不變,缺內在思考,未深思變與不變帶給我們怎樣的生命體驗怎樣的民族情結怎樣的精神力量。結構較清晰,散句多缺氣勢。書寫較工整。
三類卷43分以下,佔比20%脫離材料及任務,結構不清,語言鬆散,書寫潦草。(僅供參考,可根據考情適當調整。)
05參考立意
【參考立意】
【存在問題】
1.用立意定檔次,儘量按照所給比例打分,不過分要保險分;要拉開差距,同類中要敢於打高分,特別是二類卷。
2.全篇圍繞「疫情」「變化」「不變」來寫,但是格局太小,談到疫情背景、變和不變三個要素,變和不變只是羅列現象,它們之間沒有必然聯繫,給起評分。
3.只寫題目給2分,沒有標題扣2分。
4.錯別字1字1分,不累計,上限3分。
5.字數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的,25分左右;200字以下的,15分以下。
6.抄襲:全篇抄,10分以下;抄襲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無關內容,在五類文中酌情賦分。
7.標點符號錯誤多,酌情扣分。
8.對於立意準確、思路清晰、語言有特色的文章要敢於打高分。
9.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擴展,不得高於40分。
優點:
1.大部分學生能夠兼顧材料和任務要求,圍繞「疫情」「變化」「不變」三個要素,並且在變化裡挖掘不變的東西,將變與不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給53以上。
如:疫情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從線下見面轉移到了線上溝通。究其原因,還是人們情感溝通的需求沒有改變。
2.部分學生內容能夠扣住中心,提綱挈領,層次清晰。談到上述三個要素,同時談到了變的必須性和不變的必然性。
3.部分學生語言精煉,善用古詩文,讓人眼前一亮。
不足:
1.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體現明確的思路,雖出現了 「疫情」「變化」「不變」等關鍵詞,但段落之間缺乏聯繫,層次混亂。
2.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文中有「變」和「不變」,但未能明二者辯證關係;或者脫離疫情背景,空談「變」和「不變」。
3. 一部分學生只談到了疫情背景+變或疫情背景+不變的,也就是三個要素談到兩個,或者三要素只談其一。
4.少數學生只是材料的擴寫,極個別的同學完全脫離材料。
5. 部分學生卷面混亂,書寫極差,語言雜亂。
06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
1.注重對學生寫作思路及思辨性的訓練,以求論證分析材料全面深刻,層次清晰。
2.引導學生重視材料的分析,注重整體理解、綜合分析。
3.注重分析與優秀範文的差距,尋找45分到48分,48分到52分之間的提分技巧。
4.加強對標題和開頭的針對性訓練,力求找到突破口。
5.在立意準確的基礎上做到新、深。
6.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對事例的分析要到位,要深刻,與觀點相吻合;有感染力和號召力,避免空喊口號。
7.端正學生態度,認真對待寫作訓練。
8.繼續加強學生卷面規範,書寫訓練。
07參考例文
【參考例文】
變與不變 殊途同歸
鄒城一中 某生
我們都變了,我們面戴口罩,保持距離,開口閉口都是「防疫」「消毒」。我們又都沒變,共克時艱的精神古今一體,家國天下的團結信念始終如一。變與不變,都是向著同一個信念,為著同一個目標:打敗新冠,護我河清海晏,家國平安。二者,殊途而同歸。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東西可以變,也必須變,舉國上下都為之做出犧牲。
2020年春節前,除夕夜,數萬醫療大軍星夜馳援武漢。無數醫療工作者改變了原來陪伴家人過節守歲的習慣,奔赴到抗疫一線。他們知道,為了祖國,這點必須變。14億人,居家隔離,飛必需不得外出,這場人類史上規模最長最嚴的隔離,前後時長將近兩個月。所有人的生活習慣:晨練、夜跑、聚會、遛狗……都被改變。但我們心甘情願,我們知道,為了護佑生命,為了家國,這也必須得變。甚至在全球範圍內,人們開始嘗試網上學習,網上辦公,自己做飯……每個人都在變。開學歸來,身邊的同學雖不能像從前那般親密無間,但對老師,對校內為同學們服務的人員,理解增加了許多——這也讓我們一下子成長起來。
中國很幸運,她總是被中國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護得很好。中國人恆久的勇氣、精神,在基辛格筆下,在本次疫情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聲。良知、感動、理性、正直,這樣的品質從未改變。正是這些材料和元素,構建了一個個「裡厄」,不論是掛帥出徵,挺身逆行的鐘南山院士,直言發聲的李蘭娟院士,抑或是護士、職員、記者這些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都是結實的生命力量,以情義豐滿的血肉之軀,構築了武漢的精神城牆。
這是中國的不變。上至孔、孟,中述顏真卿、海瑞,下至陳天華、孫文,家國一體,榮辱與共的精神不變;從「兼濟天下」到「粉身碎骨渾不怕」,再到「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擔當奉獻的品質不變。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國人是不畏艱險、勇克時艱的龍的子孫。這事實,千年不變。
變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和智慧,不變體現的是一種心性和信念。變與不變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精神。變與不變,雙管齊下,既靈活變通,又執著堅守,方能正確回應疫情之下「覓渡覓渡覓何處」的嗟問,護我家國平安。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在冬日裡,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無謂堅守者。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時嘆一句:明媚春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來源:濟寧市2020年5月模擬測試23題作文閱卷分析 兗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