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對歐洲如何造成那麼大的陰影?

2021-02-23 我知即你知

13世紀,歐洲人被蒙古人的武力徵伐所震驚,這種驚訝程度使後世的歐洲人對蒙古人產生了刻板印象。然而,早在13世紀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經歷過被恐懼支配的生活,這一次震驚歐洲的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阿提拉是匈奴帝國的帝國的統治者,他對歐洲的徵服都發生在歐洲的核心地區,而且破壞力極大,以致歐洲人曾一度認為阿提拉手中握著的是戰神阿瑞斯的寶劍。

一、匈奴人的陰影:弒兄奪位的阿提拉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曾在羅馬宮廷中做過人質,接受過羅馬式的宮廷教育,比如傳統文化、奢侈的生活方式等等,羅馬人的算盤是希望阿提拉成為日後羅馬在匈奴人中的代言人,為羅馬文明搖旗吶喊。

不幸的是,阿提拉不僅沒有真正接受羅馬式的教育,反而對羅馬統治階級內部的奢靡和陰謀詭計十分清楚,專心研究羅馬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從後來,阿提拉軍隊對羅馬帝國的打擊程度來看,此時的研究實際上大有裨益。

弒兄奪位的阿提拉

公元434年,阿提拉回到匈奴地區,直接殺死了他的兄弟們,奪取了王位,建立了只屬於阿提拉的帝國,這實際預示著歐洲人的噩夢也即將來臨。阿提拉政權建立之初,他仍然與羅馬皇帝保持了良好關係,甚至還為狄奧多西二世徵伐叛亂部族。

公元435年,阿提拉率領軍隊發起進攻,由於這幾個部族受拜佔庭帝國的庇護,於是拜佔庭帝國出面與阿提拉和解,不僅願意歸還叛亂的部族,還願意將繼續翻倍地向匈奴人進貢。

阿提拉與拜佔庭帝國的戰爭雖然以阿提拉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這場戰爭還未引起歐洲人對匈奴人阿提拉勢力的重視和恐慌。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拜佔庭帝國離歐洲核心地區較遠,對歐洲人的影響較小;另一方面,阿提拉此時的整體實力和軍事進攻能力尚未達到汪達爾人、西哥特人等部族的程度。

阿提拉

公元440年,距上次進攻拜佔庭帝國僅五年,阿提拉再次威脅要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從道德層面指責拜佔庭人沒有如期履行條約。

與此同時,阿提拉又以馬古斯褻瀆匈人帝陵為由要進攻馬古斯,於是,阿提拉率軍渡過多瑙河,毀滅了色雷斯等地區,馬古斯城主教落荒而逃。

以馬古斯的陷落為起點,周邊城市紛紛被阿提拉大軍踏平,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被迫增加軍費,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才勉強制止了阿提拉大軍的進攻,這一系列的徵戰展示了匈人的戰鬥力,阿提拉之名傳遍東羅馬帝國。

二、歐洲人的陰影:對東、西羅馬帝國的多次徵伐

由於狄奧多西二世制止了阿提拉的進攻,便自以為可以通過此種方法再次打敗匈人的進攻,所以直接拒絕了阿提拉的要求。

實際上,帝國當時的情況十分不容樂觀,也無法阻擋住匈人的進攻。一方面,以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為代表的的蠻族人已經跨過地中海,威脅著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另一方面,東羅馬帝國內部的農民起義腐蝕著帝國根基,財政稅收根本無力供養軍隊。

阿提拉再次向東羅馬帝國發動了進攻

公元443年,阿提拉再次向東羅馬帝國發動了進攻,並沿著多瑙河武力搶佔了多座城市,最後終於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為了迫使狄奧多西二世投降,阿提拉對君士坦丁堡進行了長期的圍困,狄奧多西二世無奈開城投降。

阿提拉雖然打敗了東羅馬帝國,但是並不以王朝更迭和搶佔領土為目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財富,所以阿提拉並沒有像後來的東哥特人一樣推翻西羅馬帝國的統治,只是與狄奧多西二世籤訂了納貢條約。

公元450年,阿提拉又將注意力放在了西歐,以幫助西羅馬帝國共同對付西哥特人入侵的名義踏上了西歐的領土。

好景不長,阿提拉在向西羅馬皇帝要求以西羅馬帝國一半管制權作為嫁妝遭到否決時,阿提拉借法蘭克人求援之際,直接率軍進攻高盧(西羅馬帝國的領地),最終沙隆之戰爆發,此戰雖然以西羅馬帝國的勝利而告終,卻也將阿提拉的怒火引至義大利本土。

阿提拉

公元452年,阿提拉再次以嫁妝之事為藉口侵入義大利本土,許多義大利城市被摧毀,有的甚至直接從歷史中被抹去,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落荒而逃,最後羅馬教皇利奧一世等地位顯赫的人親自與阿提拉談判,雙方最終籤訂了使阿提拉滿意的合約後,阿提拉才引兵撤退。

阿提拉對歐洲的徵戰囊括了佔據亞歐的東羅馬帝國和歐洲本土的西羅馬帝國,而且能夠與多方聯軍相抗衡,凡是匈人軍隊所經之處,城市不是被毀滅殆盡,就是受損異常,這無疑給歐洲人造成了巨大恐懼,這種恐懼的陰影蒙在歐洲人心中,久久不能揭去,直到蒙古人在13世紀的入侵又喚醒了這一可怕的記憶。

三、總結

阿提拉所率領的匈奴人軍隊與蒙古軍隊一樣驍勇善戰,他能在短時間內橫掃歐洲核心地區,與羅馬帝國分庭抗禮,這也是他令歐洲人膽戰心驚的重要原因。

阿提拉

一方面,阿提拉在戰爭中的勝利得益於他謹慎的性格,他雖然熱愛戰爭和劫掠,但並非毫無抑制的進行戰爭,而是有所求,他所求的就是重複榨取「文明社會」的財富;另一方面,阿提拉有一群相伴左右的戰爭籌謀者,這些人擁護阿提拉,願意與其出生入死,將他視作半神。

阿提拉在歐洲的徵戰和對歐洲社會造成的影響,無疑親手給歐洲人蓋上了一層恐懼的陰影。匈奴帝國興於阿提拉,也衰於阿提拉,他所建立的帝國完全是由他和效忠者共同支撐著的,這個令人膽寒的帝國就像是阿提拉的個人作品一樣,他憑藉自己的力量令歐洲人聞風喪膽,以致當時的歐洲人都將阿提拉看作是「兇猛野蠻和文明社會的公敵」。

好文推薦:

不焯水不能吃」的食材,以後別再直接下鍋了

為什麼我們的胃無法消化金針菇?

世界最深的湖叫貝加爾湖,長江水百年才能灌滿,可供人類用500年

你不知道的邱吉爾,天使外衣下的魔鬼

近百年來,世界地圖上消失了多少國家

聲明:本號內容部分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觀點及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暴虐的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是如何震撼歐洲的
    在歐洲的版圖之上,曾經出現了大量的匈奴人,這些人殘暴而無情,當然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擁有一個非常暴虐的統治者,那就是匈奴王阿提拉。在本車有著超強戰鬥力的歐洲人看來,這樣的一族人群,都對他們的生存造成了特別大的威脅。甚至在後來的生活中,只要一提起匈奴人,都會產生後怕。可想而知,匈奴人的殘暴程度,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
  •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阿提拉|如何巧用「騎兵」成為「上帝之鞭」
    前言阿提拉,這位曾經令東、西羅馬帝國都聞風喪膽的匈奴首領,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什麼叫"上帝之鞭"?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上帝手裡頭的鞭子。那鞭子還能有什麼用?當然是用來抽人用的。咱們就從匈人首領阿提拉對東、西羅馬帝國的入侵入手,看看阿提拉為何在歐洲人(羅馬人)眼中就成了"上帝之鞭"。入侵東羅馬,所過皆殘滅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在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在西歐,他被視為殘暴及搶奪的象徵,但也有歷史記載形容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 上帝之鞭 - 阿提拉
    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奴帝國在公元五世紀中葉成為歐洲大陸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史學界對阿提拉帶領的匈奴勇士是否就是漢朝時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一直存在爭議,這不是老王的研究範疇,咱就姑且認為阿提拉創建的匈奴帝國就是北匈奴西遷的一支吧,畢竟我也只是個歷史愛好者而已。今天這篇胡鄒八咧,咱們就聊聊幾乎改寫了歐洲歷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人留給漢人文明的印象一直不大友好,這是一個自古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然而,在中世紀以前,歐洲還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深信基督教,對於那些大的災難,都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 他是曾經縱橫歐亞的匈奴民族裡面的絕代天驕,30歲君臨帝國後,阿提拉開啟了自己震撼歐洲的徵服之旅,短短十幾年時間裡,他帶領軍隊席捲歐洲,最終攻入西羅馬帝國首都,讓匈人帝國的版圖達到鼎盛
  • 上帝之鞭」阿提拉
    據說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四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他們兇狠彪悍,他們冷無無情,他們嗜血如命  領頭的那個正是阿提拉同學  東羅馬當然打不過,只好割地賠款求放過  阿提拉也因此一戰成名,人送稱號「上帝之鞭」  然而不到五年阿提拉就幹掉了自己的哥哥,開始獨自掌權
  • 」上帝之鞭「阿提拉
    他的一生只活了47年,卻令當時最強盛的東、西羅馬帝國臣服在自己的鐵騎之下;他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遠徵至高盧(今法國),誓言要吞下整個亞平寧半島……他就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Attila,約406年—453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時代,版圖達到了極盛: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沙隆,位於法國東北部的香檳平原上,馬恩河蜿蜒在它旁邊流過,這裡曾是一個著名的古戰場——451年9月20日,就在這個平原上,爆發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
  • 中國這個少數民族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兇悍得讓他們畏懼!
    「上帝之鞭」 。匈奴上帝之鞭——阿提拉!(估計,匈牙利是聽聞了匈奴人的可怕之處。)而匈奴也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了下來,並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歐洲王,雖然自從阿提拉病死之後,匈奴又一次分崩離析。但是,在匈奴人在歐洲的各場戰爭的大勝,自己對歐洲人的殺戮,被歐洲人畏懼的稱為「上帝之鞭」。
  • 骨堆上的戰爭之王:令歐洲膽寒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何新婚暴斃?
    前言回首歷史,在公元350年的時候,歐洲出現了這樣一支軍隊,在西歐人眼中,他們代表著殘暴和掠奪,堪稱當時最可怕的敵人!但是,在北歐的薩迦人眼中,他們是所向無敵的雄壯之師,領頭人阿提拉被稱作"上帝之鞭"則是最偉大的首領!
  • 【通鑑番外篇】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最後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偏執人生
    衣賜履按:大將軍竇憲吊打北匈奴,北單于帶著一票人馬向西逃竄,不知所終。有讀者問,他們究竟去了哪裡,又幹了些什麼。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查閱了陳序經先生的《匈奴通史》,把匈奴西逃並影響了歐洲格局的部分拎了一下,簡單給大家作一介紹。本文重點介紹「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哥們兒實在太有意思了,呵呵。
  • 遭東羅馬帝國壓制的「上帝之鞭」
    肆虐歐洲的匈人實際上,匈奴對於整個羅馬帝國來說,很難稱得上是毀滅性的大敵,而且,最後徹底摧毀「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正是所謂的被「吊打」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一半-東羅馬帝國。首先說清楚一點,所謂匈奴吊打羅馬帝國這個說法,太簡略了。
  • 死於新婚之夜的「上帝之鞭」,讓歐洲人瑟瑟發抖了1000年!
    在西羅馬,阿提拉受到了與野蠻部落完全不同的教育,他接觸了羅馬的厚重歷史與文化,更了解了他們奢靡的生活方式。阿提拉的軍隊猶如一根敲入歐洲腹地的鋼鞭,所到之處儘是廢墟與屍骸,他連克70餘城,一直打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只好乞降,用巨額的貢金來求一日安穩,整個帝國的財政為之崩潰。匈人最終沒有攻下固若金湯的君士坦丁堡,在獲得大量的黃金與土地後便滿意離去。
  • 那些蠻王那些年(三)阿提拉:上帝之鞭
    他用手指著烏雲後方慢慢露出的一座大帳,和大帳頂上正在獵獵飄揚的大纛,對他的盟友說:「是的。他就在那裡。」「那我們就去那裡會會他吧!」 年老的蠻王慨然道。匈人在亞美尼亞慘敗給波斯人後,重新把注意力轉回歐洲。阿提拉兄弟藉口東羅馬違背盟約,於440年兵臨多瑙河,並於次年侵入巴爾幹。驍勇的匈人騎兵連下數座城鎮,所到之處民不聊生。東羅馬皇帝迪奧多西二世不得不將準備與西羅馬一道進攻北非的部隊召回,導致蓋薩裡克坐大(見《蓋薩裡克:地中海之虎》)。
  • 歐洲史上第一個「上帝之鞭」——阿拉裡克 | 循跡曉講
    這兩天,看到有些媒體把今年這個新冠疫情叫「上帝之鞭」,有人就問我說上帝之鞭不是說的匈王阿提拉嗎
  • 屠戮歐洲的上帝之鞭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而在晚清時期,我們中國飽受列強們的欺辱,對這群來自歐洲的侵略者恨意十足。然而我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元朝時期,曾經有一位偉大的雄主,在他的率領之下,馬蹄兵鋒踏足歐洲,並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戮,以至於那個時期無數歐洲人在這位雄主的屠刀之下。這位屠戮歐洲無數生靈之人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在中國他則家喻戶曉,因為他是有著一代天驕之稱的成吉思汗。
  • 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名氣比成吉思汗還大,世人尊稱上帝之鞭
    ,他就是亞歐大陸的匈人領袖阿提拉,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經過一系列的徵戰,匈人帝國的地盤已經非常廣大,往東到達鹹海,往西到達大西洋,往北到達波羅的海,往南到達多瑙河,而在這麼廣袤土地上的歐洲國家和君主想要生存下去,必須向阿提拉進貢稱臣,阿提拉曾經說過一句話:只要太陽照耀下的地方
  • 這個部落在歐洲被稱為上帝之鞭,是漢朝手下敗將,被迫西遷歐洲
    中國古時候一直都非常強大,而最強盛的時期其實是漢王朝,所以漢朝也被稱為是中國人的啟蒙朝代,漢族也成為了中國的主體民族。強大的華夏王朝徵服與融合了很多的勢力,其中被融合的那些部分就成為了漢人的一部分,而不願意被融合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跑,而有一個部落跑到了歐洲,居然在當地引起了世紀大動蕩,這是咋回事呢?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中二)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于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于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    在殺神阿提拉出現之前,公元395年,烏爾丁大單于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野心勃勃的烏爾丁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徵服,自信滿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