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堆上的戰爭之王:令歐洲膽寒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何新婚暴斃?

2021-01-07 史海星辰

前言

回首歷史,在公元350年的時候,歐洲出現了這樣一支軍隊,在西歐人眼中,他們代表著殘暴和掠奪,堪稱當時最可怕的敵人!但是,在北歐的薩迦人眼中,他們是所向無敵的雄壯之師,領頭人阿提拉被稱作"上帝之鞭"則是最偉大的首領!

阿提拉的飲宴

在西方人眼中他們大概是這樣的:他們是出了名的殘暴,他們對待小孩子用疤痕阻止鬍鬚的生長,體格矮小,腦袋很大。不懂使用犁耙,不懂很好的烹飪食物,居無定所。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習慣了四處遷移的生活,身著破衣爛衫,完全沒有正規軍隊的樣子。

可是,只要他們一騎到馬背上,一切都不一樣了,他們在戰鬥時,會發出怪叫,會射出削尖的骨頭製作的利箭,遇到抵抗,先快速逃走,之後迂迴,無所畏懼的向前衝,直到推到眼前的一切障礙。

他們的馬同樣也很怪異,瘦小又難看,快如閃電,卻仿佛永遠不知疲倦......

漢朝時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時期兵強馬壯、國富民強,終於向匈奴發起進攻,匈奴人屢屢受挫,自成兩派,南匈奴歸附漢朝,調轉槍頭直指北匈奴,打得北匈奴節節敗退,北匈奴自知不是對手,一直向西遁逃,最終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一些學者就認為:這支軍隊就是曾經消失在中國古代史書中的北匈奴的後代。作為機動性很高,作戰能力非比尋常的遊牧民族,像一條呼嘯而來的滾滾洪流將歐洲攪了個天翻地覆。(至於匈人是不是北匈奴,或者說是後代的這一問題先不做論述)

互換質子,阿提拉初顯鋒芒

在公元406年的時候,匈人終於迎來了那個帶著他們走向強大的首領——阿提拉。

關於阿提拉的童年生活的事跡非常少,可能是跟他們當時的生活習慣有關。在他12歲那年,阿提拉就被送到西羅馬帝國的宮廷中,充當人質,出於公平的目的,西羅馬帝國也將埃提烏斯送到了匈人那裡。

這樣做,兩方的心理也是有各自的盤算,因為西羅馬帝國想通過阿提拉學成歸來向周圍傳播自己在西羅馬帝國的見聞,習俗、生活方式,以開化的文明來加大對周圍的影響力。

而匈人的想法就簡單實在很多了,通過交換人質,能更了解羅馬宮廷內部的情況,以便於刺探到更深層次的情報。

阿提拉帝國

阿提拉在西羅馬宮廷的時候,曾想過逃跑,均以失敗告終。後來,慢慢的,他發現,這個"囚禁"自己的宮廷實際上有著很多的東西要學,內政、軍政結構、外交策略,甚至能從外交官的身上學到他想要的知識,這段時間的知識積累,為後來他吊打東羅馬帝國打下基礎,不知那時候的西羅馬人是否後悔自己招來了這個"殺神"。

阿提拉時代開啟,東羅馬帝國臣服

公元434年,統一匈人的魯嘉去世,阿提拉和布萊達就從自己的叔叔手中繼承了王位,二人繼位的同時,也標誌著東羅馬帝國苦難的開始。

他們迫使東羅馬帝國籤合約,納雙倍年金,東羅馬的心裡有苦說不出,本來是準備秀肌肉的,沒想到被反秀了。

雙王時代僅僅維持四年,布萊達死在了年僅30年的阿提拉的手裡,阿提拉獨掌朝政,正式開啟了"阿提拉時代"。

阿提拉相對於之前的領袖來說,更聰明、更強大,也更有野心。他將自己在東羅馬帝國的知識全部都用到了自己的國家,求賢若渴,優化制度,他的手下擁有著各民族的精英,就這樣,王國迅速強大起來。

匈牙利博物館中的阿提拉塑像

公元441年,阿提拉麵對強大的波斯帝國無從下口,又把主意打到了東羅馬帝國的身上,想要找回場子。於是就尋了個藉口,說東羅馬帝國不按時繳納"保護費",開始騷擾羅馬帝國,其中一座被徹底破壞的城市,在數年之後,東羅馬使臣晉見阿提拉的時候,依然還能聞到臭味。

公元447年的時候,東羅馬首都發生巨大地震,持續四個月之久。阿提拉這個狠人,趁此機會直接進攻東羅馬,沿途燒殺搶掠,血流成河。

阿提拉率軍直逼王城,嚇得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連連求饒,阿提拉趁機獅子開口,將年金提高到過去的七倍,多瑙河以南的領土盡歸他人之手,東羅馬帝國雪上加霜。

阿提拉揮劍斷"情絲",盯上西羅馬

東羅馬帝國的"不堪一擊"徹底震動整個歐洲,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雙肩寬闊、頭顱巨大的領袖,他簡直成了他們的夢魘,於是,他有了一個響亮的外號——上帝之鞭!

公元450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去世,他的兒子馬西安繼位,和自己老爹不同的是,他不僅毅然斷供,還在巴爾幹地區建造了一堵防線阻止阿提拉。阿提拉心中不悅,但是也明白這個東羅馬帝國實在是沒有油水了,此刻進攻,打下的一塊地,得不償失。

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到了西羅馬帝國,兵力弱不說,財富可不是那個沒落的東羅馬可以比的。

阿提拉的軍隊

在此之前,西羅馬帝國和阿提拉的關係稱得上很不錯,不僅交往密切,還曾經三次借兵給西羅馬的埃提烏斯去徵伐其他蠻族。

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阿提拉揮劍斷"情絲",準備進攻西羅馬帝國。阿提拉心裡也在琢磨:總不能跟東羅馬帝國用同一個理由,繳納年金吧。

之後,發生了一件事,對阿提拉來說真是想瞌睡來枕頭,一位公主的一封信給了阿提拉一個再好不過的藉口。原來,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利亞愛上了一個地位低下官員,二人之事被發現之後,皇帝為了禁止二人往來,公主就被囚禁了。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燈,就開始反抗,轉頭就給自己的兄長死對頭、西哥特王西奧多裡克和阿提拉發了求愛信!

西奧多裡怕有詐,率軍在東羅馬帝國撈點油水就撤退了,隻字不提婚約之事。西奧多裡都來了,阿提拉還遠嗎?於是東羅馬皇帝就暗中利誘了阿提拉的侍衛,讓他做刺客,殺了阿提拉,一了百了。

不料卻被阿提拉直接看穿,於是,阿提拉直接就下了戰書,接到戰書的馬西安再也不像之前那樣強硬了,和他的父親一樣,只得屈辱的交出大量黃金求得一時安寧。

沙隆之戰後,阿提拉捲土重來

阿提拉果然沒有對東羅馬下手,因為,他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個西羅馬。之後以公主的信件為由求娶公主,公主嫁過來的同時必須帶上西羅馬的一半領土,這種獅子大開口的要求任憑哪個國家都不會答應的,西羅馬當然是拒絕,他趁此機會開始進軍西羅馬。

阿提拉的大軍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高盧的重要城鎮——奧爾良。埃提烏斯明白阿提拉是個天生的戰鬥者,僅憑一家之力,肯定是沒有辦法抵擋得住,於是,他展開了自己的外交才能,將西哥特王西奧多裡克、阿蘭人甚至是法拉克等都拖入到了這場戰役洪流中,以參戰人數之多,傷亡之慘烈著名,史稱沙隆之戰(法國香檳省境內沙隆附近地區)。

阿提拉遇到了此生最慘痛的戰役,不得不放棄眼前的成果,退回國內。

阿提拉

但是這場戰役,僅僅只是打痛了阿提拉,並沒有傷到他的根基,這場戰役的失敗並沒有打退阿提拉,反而增長了他拿下西羅馬的決心,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阿提拉再度發動戰爭機器,將矛頭直指亞平寧半島,仍然是以求娶公主為由,死裡逃生的羅馬人是這麼形容他們的:凡是阿提拉大軍的馬蹄踏過的土地,寸草不生。

此時,西羅馬的皇帝也不得不避其鋒芒,一路逃回了舊都羅馬城,還不忘留下阿提拉兒時舊友埃提烏斯抵抗。西羅馬派出議和使者和阿提拉進行交涉,經過一番艱難的交涉之後,阿提拉接受議和條款撤軍。

臨行時,還不忘一番威脅:如果西羅馬再次阻擋他和公主的婚約,他的大軍將會重返這片土地!

阿提拉

至於他為什麼不繼續對西羅馬進攻,因為饑荒與疾病,補給線拉得太長,糧草供應不上,並且一種突如其來的瘟疫出現在軍中,匈人不堪忍受,生生止住了進攻的號角。

上帝折鞭,阿提拉新婚之夜暴斃

他重新到了自己的富麗堂皇的宮殿中,在公元453年的時候,阿提拉似乎已經早早忘卻了那個跟他有"婚約"的公主,妻妾成群的他準備迎娶一個日耳曼姑娘,新婚次日,卻被人發現暴斃在臥室中,新娘早已嚇得面色慘白,抖如篩糠。

一代梟雄就這樣離開人世,史書記載是阿提拉飲酒過度,情緒過於激動,導致鼻血逆流,窒息而亡。

可惜遺憾的是,在阿提拉驟然死亡,他的身後事根本沒有時間來得及好好安排,他的兒子們和他一樣野心勃勃,為了王位,開始了無休止的殺戮。

一個強大的帝國,外力一時間是殺不死的,崩壞往往源於內部,內戰消耗甚巨,異族的奴隸們也紛紛起來反抗,帝國獨木難支,驟然崩塌。剩餘力量被東羅馬帝國所滅,殘部再難成氣候。

結語

阿提拉留下的是一個國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這個國家土地之廣、民族之多遠超之前的帝國。

從匈人崛起到覆滅,僅存在80餘年,從此,匈人帝國蕩然無存,消亡得十分徹底!像一顆流星划過,閃耀之後,便是無盡的黑暗。

這個民族曾經背靠武力興盛一時,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給民眾帶來了無數的苦難,卻在內戰的武力中分崩離析,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民族的長治久安僅僅依靠武力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只懂掠奪而不施以仁義經營,迅速消亡也不足為奇。

阿提拉就這樣離奇的方式離開人世,追隨過他的士兵們紛紛割下自己的頭髮,並在臉上留下傷口,他們認為:一個優秀戰士應該用戰士的鮮血來緬懷,而不是眼淚。

阿提拉被裝在一個金、銀、鐵的3層靈柩中,和負責築陵的奴隸們、同那些數不盡的戰利品一同留在墓中。

參考文獻:馬塞裡努斯《歷史》

相關焦點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如今的歐羅巴大陸上面,到處是經濟發達的富裕國家,這裡也是世界上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然而,在中世紀以前,歐洲還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地方,當時的人們深信基督教,對於那些大的災難,都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
  • 上帝之鞭 - 阿提拉
    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奴帝國在公元五世紀中葉成為歐洲大陸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史學界對阿提拉帶領的匈奴勇士是否就是漢朝時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一直存在爭議,這不是老王的研究範疇,咱就姑且認為阿提拉創建的匈奴帝國就是北匈奴西遷的一支吧,畢竟我也只是個歷史愛好者而已。今天這篇胡鄒八咧,咱們就聊聊幾乎改寫了歐洲歷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人留給漢人文明的印象一直不大友好,這是一個自古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
  • 暴虐的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是如何震撼歐洲的
    在歐洲的版圖之上,曾經出現了大量的匈奴人,這些人殘暴而無情,當然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擁有一個非常暴虐的統治者,那就是匈奴王阿提拉。在本車有著超強戰鬥力的歐洲人看來,這樣的一族人群,都對他們的生存造成了特別大的威脅。甚至在後來的生活中,只要一提起匈奴人,都會產生後怕。可想而知,匈奴人的殘暴程度,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
  • 上帝之鞭」阿提拉
    東羅馬當然打不過,只好割地賠款求放過  阿提拉也因此一戰成名,人送稱號「上帝之鞭」  然而不到五年阿提拉就幹掉了自己的哥哥,開始獨自掌權  但是利益當前,阿提拉還是選擇了揮劍斬情誼  選擇用鐵騎來彰顯自己的野心  不過失敗也很快上門  沙隆之戰中阿提拉慘敗,落荒而逃
  • 」上帝之鞭「阿提拉
    他的一生只活了47年,卻令當時最強盛的東、西羅馬帝國臣服在自己的鐵騎之下;他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遠徵至高盧(今法國),誓言要吞下整個亞平寧半島……他就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Attila,約406年—453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時代,版圖達到了極盛: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
  • 「上帝之鞭」阿提拉
    這個阿提拉就是一個匈奴人還是個匈奴王!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的軍隊摧毀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亞基利(Aquileia)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
  • 死於新婚之夜的「上帝之鞭」,讓歐洲人瑟瑟發抖了1000年!
    在西羅馬,阿提拉受到了與野蠻部落完全不同的教育,他接觸了羅馬的厚重歷史與文化,更了解了他們奢靡的生活方式。埃提烏斯意識到僅憑西羅馬的軍隊根本無法阻擋阿提拉,於是他使勁渾身解數,說服昔日仇敵西哥特王國、勃艮第人、阿蘭人,甚至還有法拉克國王,幾乎整個西歐的各王國都加入了進來,組成聯軍。大戰發生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的沙隆,史稱「沙隆之戰」。這是一場決定歐洲命運的大決戰,也是世界中古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戰爭尤為慘烈,西哥特國王戰死,阿提拉也成了負隅頑抗的困獸。
  •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對歐洲如何造成那麼大的陰影?
    然而,早在13世紀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經歷過被恐懼支配的生活,這一次震驚歐洲的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阿提拉是匈奴帝國的帝國的統治者,他對歐洲的徵服都發生在歐洲的核心地區,而且破壞力極大,以致歐洲人曾一度認為阿提拉手中握著的是戰神阿瑞斯的寶劍。
  •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阿提拉|如何巧用「騎兵」成為「上帝之鞭」
    前言阿提拉,這位曾經令東、西羅馬帝國都聞風喪膽的匈奴首領,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什麼叫"上帝之鞭"?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上帝手裡頭的鞭子。那鞭子還能有什麼用?當然是用來抽人用的。這個形象的比喻也就是在說,阿提拉就像上帝手裡頭的鞭子,把原先平靜而穩定的東、西羅馬帝國,給攪得雞飛狗跳。當然,"上帝之鞭"也還可以這樣解釋,那就是野蠻、搶奪和殺戮,但凡阿提拉所到之處,就是災難。當年也難免是歐洲人對阿提拉這位匈人首領的畏懼與污衊。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沙隆,位於法國東北部的香檳平原上,馬恩河蜿蜒在它旁邊流過,這裡曾是一個著名的古戰場——451年9月20日,就在這個平原上,爆發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
  • 匈人王阿提拉:橫掃歐洲,卻死於新婚床上,看一代梟雄的狂傲與落幕
    匈牙利畫家莫爾作品《阿提拉的宴會》德國歷史學家克勞斯·羅森在《匈人王阿提拉》一書中,重現了匈人部落的突然興起、無道兇猛,卻又嘎然衰沉的歷程。其中著墨最多的是,這個民族發展最高峰時期的王——阿提拉。公元5世紀初,阿提拉繼承了父輩打下的江山,謀害了與自己共治匈人民族的哥哥,結束雙王共治的局面以獨攬大權。
  • FGO啟明星:匈奴王阿提拉
    雖然FGO中唯一的匈奴王阿提拉是一個三無少女,可是在現實的歷史中,阿提拉卻是用武力打服了整個歐洲,讓西方直接為之顫抖的名字。不論是對於亞洲人民還是對於歐洲人民,這都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名字。他代表了戰爭,恐怖,踐踏,死亡。走進這位匈奴王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上帝之鞭」的。幼年的阿提拉在匈奴最有權勢的幾個領導之一的魯嘉手下生活。
  • 那些蠻王那些年(三)阿提拉:上帝之鞭
    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的部隊駐紮在平原一側的丘陵上。無數的盔甲與兵器閃耀著金屬的光澤。羅馬人的統帥埃提烏斯與西哥特王狄奧多裡克並轡而行,檢查沿途的部隊。忽然,一個斥候飛奔而來,用手指著遠處,慌不擇言的喊:「他們……他們……來啦!」
  • 屠戮歐洲的上帝之鞭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而在晚清時期,我們中國飽受列強們的欺辱,對這群來自歐洲的侵略者恨意十足。然而我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元朝時期,曾經有一位偉大的雄主,在他的率領之下,馬蹄兵鋒踏足歐洲,並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戮,以至於那個時期無數歐洲人在這位雄主的屠刀之下。這位屠戮歐洲無數生靈之人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在中國他則家喻戶曉,因為他是有著一代天驕之稱的成吉思汗。
  • 讓歐洲人心驚膽戰的「上帝之鞭」
    與之相對的,匈人更多的帶有一些南俄以及中亞北部遊牧民族的文化,因此可能匈人也是出身於這些地區,然後一路西遷到達歐洲。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匈奴人也曾經是一個強盛的遊牧民族,並且他們對中亞影響極大,使得不少遊牧民族狐假虎威的也使用匈奴的稱呼,因此匈人在讀音上類似於匈奴倒也並不奇怪。
  • 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名氣比成吉思汗還大,世人尊稱上帝之鞭
    ,他就是亞歐大陸的匈人領袖阿提拉,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經過一系列的徵戰,匈人帝國的地盤已經非常廣大,往東到達鹹海,往西到達大西洋,往北到達波羅的海,往南到達多瑙河,而在這麼廣袤土地上的歐洲國家和君主想要生存下去,必須向阿提拉進貢稱臣,阿提拉曾經說過一句話:只要太陽照耀下的地方
  • 【通鑑番外篇】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最後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偏執人生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查閱了陳序經先生的《匈奴通史》,把匈奴西逃並影響了歐洲格局的部分拎了一下,簡單給大家作一介紹。本文重點介紹「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哥們兒實在太有意思了,呵呵。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打得北匈奴作鳥獸散,從那之後,漢朝就再也不知道北單于帶著殘兵跑到哪裡去了。
  • 中國這個少數民族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兇悍得讓他們畏懼!
    「上帝之鞭」 。匈奴上帝之鞭——阿提拉!兩漢時期,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為了生存朝著歐洲遷移而去。憑藉著與漢朝作戰多年的經驗,匈奴在歐洲的戰爭能力可謂是一場藝術,這時候還弱小的歐洲,匈奴的進入可謂是餓狼進了羊群。阿提拉率領的南匈奴一路遷移一路徵戰,滅了阻攔的阿蘭聊國,進入了歐洲大陸。在進入歐洲後更是以戰養戰,滅了東西兩個哥特國,國王雙雙在戰爭中戰死。
  • 遭東羅馬帝國壓制的「上帝之鞭」
    肆虐歐洲的匈人實際上,匈奴對於整個羅馬帝國來說,很難稱得上是毀滅性的大敵,而且,最後徹底摧毀「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正是所謂的被「吊打」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一半-東羅馬帝國。首先說清楚一點,所謂匈奴吊打羅馬帝國這個說法,太簡略了。
  • 歐洲史上第一個「上帝之鞭」——阿拉裡克 | 循跡曉講
    這兩天,看到有些媒體把今年這個新冠疫情叫「上帝之鞭」,有人就問我說上帝之鞭不是說的匈王阿提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