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輞川別業,在歷史上頗具地位。特別是因此而編寫的《輞川集》,更是引得人紛紛嚮往。
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鹿柴》,也有著「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竹裡館》!
今日小覓分享:
竹裡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注釋】
獨自閒坐在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竹裡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竹裡館。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竹裡館是王維的輞川別業中二十勝景之一,位於「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藍田。最初是唐中宗時期宋之問的藍田別業,幾經周轉,後到了王維手中。
王維將它修成一座既可耕種、讀書,亦可娛樂、賞景的絕妙之所。同時還設計了文杏館、鹿柴、木蘭柴、辛夷塢、竹裡館等二十個景點。
王維在每個景點都賦詩一首,再由同樣隱居的好友裴迪和詩一首。最後,這四十首詩編成《輞川集》,畫出了一幅輞川圖。
這一集、一圖,奠定了輞川別業在唐朝園林中的地位。也是在這兒,王維成為大名鼎鼎的「詩佛」。
竹裡館,顧名思義,是一處建在竹林深處的房子。「獨坐幽篁裡」,是說一個人坐在幽深的竹林裡,這本應是非常冷清、寂靜的場景。
可是之後一句「彈琴復長嘯」,卻將這片寂靜一一打破。本該幽深的竹林,出現了聲音,反而愈發襯得竹林幽靜無聲。
竹子,在中國人心中,代表著挺拔不屈的精神;而瑤琴,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人雅士的標配。兩者之間相互映襯,渾然一體。
古人云:「高山流水覓知音」。詩人的「長嘯」在幽深的竹林中響起,卻沒有人聽見,更別說聽懂了。
如果說前兩句是在寫聲音,後兩句就是在寫光。「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裡的「深林」與上一句的「幽篁」相對應。
夜色下的竹林本應是黑沉沉的,下一句的「明月來相照」,給黑暗中的竹裡館,灑下一片清輝。在月光籠罩中的竹裡館,猶如幻境,令人神往!
這個明月給詩人帶來的不僅是環境的光亮,更是內心的光明!詩人在深林中彈琴、長嘯,無人理解,肯定會有知音難覓的寂寞。
但是,明月照耀著詩人,呼應著詩人,成為了詩人的知己,給詩人的內心灑下了光明!詩人也在清幽的竹林、清朗的月色中,與明月心心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