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活了這麼多年
你敢說自己真的了解太原嗎?
你敢說自己是真的太原人嗎?
小編還真的不敢……
因為有時候覺得自己對太原不夠了解
老鄉們有沒有很多時候感覺自己真的不了解太原?
快來看看你到底了解自己的家鄉不!
太原人都賞過的古八景
你卻沒去過幾個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與雁丘一溪之隔的汾河晚渡,如今又重現於新建的汾河公園之中。高大的石坊臨河矗立,莊嚴凝重,是仿古碼頭的標誌。古人觀景,除了自然風光之外,更加注重意境,正因為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為太原八景之一。夕陽西下,站在「汾河晚渡」的岸邊,想像著古人渡船來往河東河西的繁榮景象,那種畫面一定很美好。
烈石寒泉位於汾河出山口東二龍山下,竇大夫祠景區內,泉水清澈異常,冬天溫,夏天涼,到了三伏天泉水竟然能冰涼徹骨,故名「烈石寒泉」。據前人記載,當年的烈石寒泉水量極大,泉口蓄水為潭,潭水清澈見底。只可惜今天烈石依舊,寒泉不再,只能望著泉亭下宋徽宗所題「靈泉」二字和早巳乾涸的三角形泉面,遙想當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古往今來,永祚寺的雙塔為世人所矚目,歷代的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它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的建築,兩塔猶如一雙孿生姊妹,相映成趣。凌霄雙塔,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別稱——文筆雙峰。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創建於先的「文峰塔」,一個是繼建於後的「舍利塔」。
所謂「文峰塔」,是風水塔,即古人為改變此處風水而建。它的造形雖取之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的教義和佛門沒有絲毫的關係。而「舍利塔」則是佛門的聖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築。這正是永祚寺「凌霄漢塔」,近在咫尺,本質相去甚遠的差別。如今的雙塔寺是太原市的地標,太原市市徽中雙塔寺是設計之一。
600多年前,太原城地勢東高西低,文瀛湖就是雨水匯集後的產物,所以當時被人稱為海子堰。文瀛湖成型之後,就變成了一個流動的自然湖,因湖面常有八卦風煙籠罩而得名。多少年來,人們並沒有對其進行過人工補水,然而即便是大旱之年,人們也從未感覺湖面有明顯下降,這成了文瀛湖的一大奇觀。如今的文瀛湖,茵茵綠草、粼粼碧水、豔豔花朵、徐徐涼風,是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吃。
崛圍紅葉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也是全國十大紅葉景區之一。崛圍山在太原市西北呼延村後,晚秋時節,這裡最美的景致當數崛圍紅葉了。燦爛的陽光下,滿山遍野地紅葉,如火流,如紅浪,如彤雲,如紫霞,把崛圍山裝點得分外妖嬈。崛圍紅葉是黃櫨,它的葉子在九月份以後就會由綠變黃,再逐漸變成深紅,在落盡前顯現出它最美麗的顏色,傅山先生一生都鍾愛紅葉,曾經邀請清代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嚴而梅來到這裡來觀賞紅葉。
土堂的淨因寺就是當年傅山先生隱居於崛圍山時的一處住地,「土堂怪柏」為太原一景。民間傳說當年淨因寺周圍有一片柏樹林,柏樹長得非常茂盛。一位統領過千軍萬馬的將軍來到這裡,試圖把柏樹數清楚,他數了整整一天一夜,並且將數過的柏樹貼上小紙條做為標記。可是第二天來到這裡發現還是有很多柏樹沒有貼上紙條,那麼這片柏樹林也就因此而稱奇。的是由於長時間的病蟲害等因素,兩株古柏最終還是枯死了。不過園林部門對它們做了技術固化處理,以使其成為了一道「永久」的風景。
去天門賞雪不但能欣賞到高山積雪的美色,還能驚見一個美麗的冰晶奇觀,皚皚天門雪,亙古化不解,渾然楊家將,凜然猶守關,觀者不覺目爽而神矣。正是因為它的奇觀,自古就被列入了晉陽古八景。天門關位於太原北郊東關口村北,始建年代不詳。「天門積雪」美,其美源自大峽谷。正是千(蟲蜀)谷是太原西北的一條峽谷大峽谷,朔風吹來,在天門關造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氣候,這才有了「天門積雪」的獨特風光。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裡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蒙山曉月為古晉陽八景之一。蒙山是塊風水寶地,自古歷代帝王、將相曾多遊蒙山建廟、鑿窟造佛。據說蒙山的月亮來得比其它地方早,落得比其它地方晚,有足夠的時間欣賞朗朗乾坤,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殘星幾點,其情其景讓人流連忘返,因而從古就有「蒙山曉月」之說。南中環橋主橋橋型設計構思源於晉陽八景之一的「蒙山曉月」。
太原人都吃過的十大名吃
你卻都沒有吃過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公認第一的就是清和元的頭腦,橋頭街、解放北路、桃園二巷都有店。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思想、書畫、醫學家傅山發明,是一種藥膳。以煨面為主料,黃芪、酒糟、黃酒、良姜為佐料熬湯,配蓮菜(藕)、長山藥、肥羊肉,又稱「八珍湯」。由於是藥膳,只在每年節氣白露到立春期間才有,非此時段吃的話,對身體不好。
清和元的羊雜割也是太原特色小吃,傅山把頭腦製作工藝教給了當時做羊雜割的師傅,改店名為「頭腦雜割清和元」,意思是驅除外族侵略者。後來就只留下的「清和元」的招牌。羊雜割店在太原比較多,不僅限於清和元,鼓樓街的羊雜店比較出名,可能是地段比較好的緣故。
但這個鼓樓店的價格比較高,相對味道來說,千峰路口、玉河街、學府街、千峰北路的羊雜店也不錯,鼓樓店的也有分店,另外還有郝剛剛羊雜連鎖店。水西關街有一家價格是最高的,可能是由於附近都是有錢的單位吧。
認一力的羊肉蒸餃是太原的名吃之一,1930年左右創建,位置也在橋頭街。認一力的蒸餃皮薄、味香、佐以老陳醋、味道絕佳。肥而不膩,餡成丸。其他地方吃的蒸餃,味道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百花稍梅(也有叫燒麥、壽邁、稍麥的)也是太原著名風味小吃,用特製的擀而杖打成花褶,形同梅花。有說法是「稍梅好吃難和面,皮薄挑餡打花難」,皮薄、餡足、花似未全開的梅花才是好稍梅。早年間在食品街有家館子專賣稍梅,現不知遷往何處了。老早先的太原麵食館的稍梅也不錯,但自打重新裝修開業後,味道、外觀就不行了。
雞蛋醪糟也是太原的特色小吃,榮茂園海子邊小吃部的雞蛋醪糟久負盛名,至今還流傳著「海子邊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強。」儘管全國不少地方都有雞蛋醪糟,但味道大不相同。相傳趙匡胤棄文習武,東渡黃河來到絳州,無錢無糧飢餓難耐。店家看他氣宇不凡,做醪糟給他。趙匡胤不知何物,店家說:「糟湯而已」。後來趙匡胤做了皇上,思念「糟湯」,請店家赴京再制,並說「糟湯酸甜爽口,酒香沁脾,以後就改叫醪糟吧。」金口玉言,醪糟之名遂傳,沿襲至今,江北多稱醪糟,而江南多稱江米酒。
莜麵栲栳栳是山西中部北部的常見麵食。其製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麵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麵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演變而來。因有這兩種傳說的存在,太原的莜麵栲栳栳認為是正宗的。
豌豆糕是太原特色小吃,屬甜食,宜在夏季食用。用上等豌豆脫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餅、柿子霜製作而成。色淡黃,爽滑利口。目前最著名的是大東關賈得旺廚師製作的。
過油肉雖然是在山西乃至北方普遍可見的菜,太原比較大的飯店做出的過油肉才是味道正宗的。正宗的過油肉選豬裡脊肉或元寶肉為主料,精切成銅錢厚的肉片,加蛋黃、澱粉、精鹽、料酒等拌勻,放入油鍋中打散炒熟,加木耳、玉蘭片、蔥白、菠菜等輔料烹炒而成,色澤金黃。
蕎面灌腸是隨處可見的小吃了,周邊的縣市叫「碗託」。製作方法是把蕎麥麵調成糊狀,盛在容器裡,上火蒸熟,冷卻後脫離容器,叫「碗脫」比較形象。但從名小吃的角度看,灌腸才能說明問題的核心。正宗的或者說是做得好的,利滑爽口,有一種直下腹中,味進腸內的感覺。類似於酒,好酒感覺酒力能入臍,次一點的只能到膈了。假如不是這種差別的存在,那這種80年代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小吃,也不至於能名列十大了。
也可能是因為現在很難找到味道特別好的灌腸店,有的人就把六味齋醬肉歸到十大小吃中了。(位於橋頭街、鐘樓街、柳巷交叉路口的「六味齋」醬肉店,原為開設於民國二十七年(1937年)的「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老字號的信譽早已深入人心。「六味齋」產品頗多,色香味俱佳,在眾多的產品中,醬肘花獨佔鰲頭。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淡而入味,香而醇鬱」聞名。)
老豆腐也叫豆腐腦,正宗做法是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溼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通常在街上吃到的,製作方法倒過來了,先把滷汁做好,然後給豆腐腦澆滷或者是加韭花、辣椒、辣椒油,味道自然會差很多。也難怪很少有人把這個當作是十大名吃了。也正因此,才有人把老鼠窟元宵或者鴻賓樓烤鴨當作是十大名吃來代替老豆腐。
(註:餳讀音同「行」,本意是①麥芽或谷芽熬成的飴糖(名詞),②糖稀或糖塊、面劑子等變軟(動詞),引申為精神不振,眼睛半睜半閉。)
太原人都去過晉祠
踏入過最早的皇家園林
你卻沒去過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永祚寺的雙塔巍峨壯觀
你卻不知道它是全國第一高的雙塔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雙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為寺內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雲端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慣叫做雙塔寺。凌霄雙塔,高度分別54.76米和54.78米,永祚寺建於明萬曆27年(1599年),位於城市東南部,因寺內有明代修建的文峰塔和舍利塔雙塔聳立,故俗稱「雙塔寺」。「凌霄雙塔」歷代成為了太原城的標誌,為太原八景之一。永祚寺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坐南向北,與一般的寺廟正好相反;二是磚結構建築極富特色,殿宇不用一釘一木,是明代典型的無梁式建築;三是雙塔對峙景觀,其餘地方少有;四是始於明代的牡丹種植,是一處牡丹觀賞勝地。
一條汾河上建了18座橋
而你僅走過不到一半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南中環橋東接南中環街,西連南中環西街,雙向八車道。該橋主線全長2608米,分為東引橋、主橋、西引橋三部分。其中,主橋全長300米,主跨180米,橋梁標準寬度為52.5米,最寬處71米;西引橋為高架結構,東接主橋,西跨新晉祠路後落地,全長1114.74米。
長風橋是太原城南一條交通與景觀並重的綜合性城市一級主幹道,全長571米,橋梁寬52.5米,其中中間花池分隔帶3米,機動車雙向八車道寬31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6.25米,兩側人行道寬各3米。
南內環橋是太原市南部一座橫跨汾河的橋梁,1988年11月,大橋通車。2007年,太原市政府對南內環橋進行了改造。橋面總寬度42.6米,總長為590.5米,路面為雙向六車道,橋兩側的立交,上跨濱河東、西路,在汾河景區以喇叭形單向7米寬轉向匝道,與濱河東、西路銜接。
太原迎澤大橋,是建國初期中央對太原市市政建設的首次投資,也是當時全國新建的最長的公路橋,迎澤大橋包括東西立交引橋和主橋,全長970米,主橋長51l.6米,寬50米,分8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2條人行道。
漪汾橋是太原首座對稱雙七拱吊橋。1992年11月漪汾橋建成通車,全長653.788米,寬22.5米,2008年拓寬改造,增加與濱河東、西路連接的立交匝道。
太原勝利橋為太原市內環北線跨汾河的一座重要橋梁。橋面總寬16.71 m,其中車行道寬13 m,兩側人行道淨寬1.5 m。
太原北中環橋由濱河西路立交、濱河東路立交和北中環橋三部分組成,設計全長1300米,雙向八車道,自西向東依次跨越濱河西路、汾河溼地公園、濱河東路。
在現在的尖草坪區新蘭路附近,準確的說這座橋並不是一條交通要道的橋,也基本上沒有什麼車通過,但是它卻是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修建現在保存比較好的一座橋。目前它已成為了一條旅遊之橋。
柴村橋,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街道。史建於1992年,是金橋大街跨汾河連接東西兩岸的主要橋梁,同時也是過境貨車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太原市的北出口之一。柴村橋橋寬34.52米,雙向6車道,兩側是通往濱河東西路的立交匝道,與濱河東西路立體互通。
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沒有建造在汾河的主幹道上。
建於2002年,以河畔而建成,多作為主流路段的分流作用。
雙塔西街跨汾河管線橋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橋長561.7米,寬8.5米,是由西向東輸送煤氣、熱力的「溫暖橋」。由於運行距今已近20年,橋體、橋面等均出現一定破損。為此,2011年太原市城鄉管委決定對該橋進行維修加固。
躋汾橋,太原首座大跨度景觀步行橋,東起學府街,跨越汾河,西與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相接,全長1.1公裡,橋面寬6米。橋東的華宇百花谷即將落成,將成為華宇旗下在太原的第四處商業。
汾河「祥雲橋」西起新晉祠路,東接龍城大街,全長約1490米,橋梁標準寬50米,為雙向八車道,設計車速為每小時60公裡。建成後將成為省城南部連接汾河兩岸的重要通道,同時也將是汾河太原城區段的第八座大橋。由於開工之日恰逢奧運火炬在太原進行傳遞,因此此橋被命名為「祥雲橋」。
攝樂橋位於北中環橋與柴村橋之間,工程起點濱河東路,終點濱河西路,全長約780米。
位於太原市小店區,建於1994年。2011年開始招標改造
因1971年11月開建,又叫「711隧道」,1973年建成。
建於1999年。
太原人都會打立四麻將
而你卻連牌都不認識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太原立四麻將使用無花牌的136張麻將,遊戲人數為4人,分別為東、南、西、北,門風東者為莊家,其餘均為旁家。 每人手裡抓13張牌,通過碰牌、槓牌等方式,使手牌按照相關規定的牌型條件和牌。
龍潭公園的那一口20.03噸的春秋大鼎
你卻不知道他全國最大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春秋大鼎是以1988年出土於太原市南郊金勝村的春秋時期第一大鼎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銅鑊鼎為原形,按比例擴為20噸重的大鼎。其在形象及體量上充分反映著龍城太原2500年的歷史文化及地位,表達了太原開拓發展的精神。
山西大學創建於1902年
你卻不知道他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
你可能不了解太原……
山西大學坐落在具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三晉大地百年文化科教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