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式中型坦克:平均裝甲厚度僅25mm,37mm戰防炮就能將其摧毀

2020-12-12 國平視野

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

說是中型坦克,重量卻只有15噸,在蘇軍著名的重量達34噸的T-34-85坦克,也被稱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軍的97式坦克,實際上就是一輛名正言順的輕型坦克。

97式坦克有4名車組成員,長5.51m,寬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38公裡,越野速度則降至每小時20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僅210公裡。

越壕溝寬度2.5m,過垂直牆高0.9m,涉水1m,轉向半徑8.6m,最大爬坡度30度,97式坦克的技戰術參數一般。

97坦克由柴油機作為動力,採用了鉚接結構的裝甲車體和炮塔,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炮塔偏右,裝備有1門57mm火炮,射速10-15發/分。

坦克上各處的裝甲,平均厚度只有25mm,非常容易被國軍裝備引進德國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所擊潰。

在淞滬會戰中,調整師中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裝甲兵團和稅警總團,都有一個4-6門制戰防炮連。

在與日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戰鬥中,PaK-35/36型37mm戰防炮一般在500m的距離上,就能輕鬆撕開日軍裝備的89式中型坦克的薄皮裝甲。

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在總計量產1500輛的97式坦克中,至少有一半的坦克投入了中國戰場。

幾次會戰以後,國軍引進德國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就大量戰損,得不到有效的補充,薄皮的97式坦克,給中國軍隊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臺兒莊戰役中,日軍就投入了剛裝備戰車部隊不久的97式坦克,此時國軍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已銳減到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出現了國軍士兵用集束手榴彈冒死攻擊97式坦克的情景。

太平洋戰場,塞班島戰役中,由駐遼寧東寧調來的關東軍第9坦克團,裝備的97式中型坦克,被美軍裝備的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悉數擊毀。

遠東戰役中,日本關東軍裝備95式輕型、97式中型、一式中型等坦克,與蘇軍T-34中型坦克群展開激戰,被摧枯拉朽般地全殲,那是30餘噸裝有1門76mm或85mm坦克炮的T-34、或T-34-85中型坦克的對手。

總之,日軍的97式坦克,如果防禦方有大量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在500m距離上足以將其擊毀,但戰防炮射擊距離實在是較近,基本上被日軍裝備的92步兵炮或其他野炮、榴彈炮所摧毀,戰損非常大,因此,抗戰軍民很難對付日軍97式坦克在步兵、火炮掩護下的衝陣。

日軍投降後,大約有300餘輛97式坦克,通過某種渠道成了我東野部隊即以後的第4野戰軍的戰利品,組成了強大的戰車部隊,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克錦州、打下天津等戰鬥,都有97式坦克的影子。

相關焦點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設計師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駕駛員根本沒辦法在駕駛坦克的時候還有餘力來隨時觀察指示燈,判斷車長的指揮命令,所以一般車長都是通過敲打駕駛員的肩膀、拉扯衣服來向其下發轉向和停車命令。97式中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使用「鉚-焊」結合的方式製成,首先將裝甲板用鉚接的方式進行大致固定,然後再用焊接的方式將裝甲板之間的空隙焊接起來。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九七式中型坦克的產量高達1500輛左右,雖然日軍將其稱為中型坦克,但是以當時世界主流標準來說,這只能算是一款輕型坦克。雖然九七式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該型坦克的生產周期長,產量相對較大,所以九七式中型坦克有著許多有趣的改進型號,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幾種較為罕見的改進型號。
  • 日本裝甲力量急先鋒,幾乎走遍了亞洲的97式中戰車是如何誕生的?
    由於此時正值日本國曆2597年,因此新式坦克應該被命名為97式中型戰車。 二、三菱公司的97式Chi-Ha坦克 三菱公司在接到招標信件以後判定, 新式坦克應該更加的堅固,同時要滿足便於生產的需求,並且坦克的零件要儘可能的和日軍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通用。
  • 二戰期間日本最著名的97式中型坦克,遇到盟軍戰車被秒成渣!
    二戰中,坦克是運用最為廣泛的武器之一,各國研製出的坦克對戰爭也起了不少的作用!而在亞洲戰場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當屬日本97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國力孱弱,而日本生產出這款武器自然少不了一番耀武揚威,但這也讓它自信過頭,導致一遇到美蘇盟軍的戰機就瞬間慫了!
  • 二戰期間最強的中型坦克 淺析:豹式中型坦克
    豹式坦克的75毫米主炮,雖然口徑不大。但因為其炮管長度很長,讓炮彈在裡面的加速時間更久。反而使它的穿深可怕。果不其然,豹式中型坦克。在兩千米距離可擊穿110毫米以上的垂直鋼板。在1943年,盟軍大多數主力坦克的正面裝甲等效都沒有超過110毫米。所以豹式中型坦克能在坦克正常交戰距離(1500米—2000米)不「跳彈」的情況下,擊穿盟軍絕大多數主力坦克。
  • 此戰法非隆美爾發明:抗戰中國軍隊最早用高射炮橫掃日本坦克
    Pak-35/36式37毫米戰防炮是一種輕型火炮,戰鬥全重不到半噸,僅為425公斤,體型小巧,炮管長度僅有1.66米,機動性能非常好,即使不用牽引車,4名士兵也能推著它到處跑。該炮射速高達13發/分鐘,炮口初速762米/秒,發射被帽穿甲彈的直射射程500米,還能發射超口徑榴彈用於遠程火力支援。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一、九七式中戰車在1936年,日本將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搬上了日程。畢竟此時「八九式」中戰車的已經略顯過時,不開發新的是不行的。對於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日本有頗多的期望,考慮了焊接工藝的運用,傾斜裝甲以加強防禦,以及讓坦克擁有更快的速度。
  • 日本陸軍尚算可堪使用的中型坦克,多次改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但不管怎麼說,日本陸軍自認是擁有了可堪一用的中型坦克,其相信自己的坦克性能與國外差距已然不大。但這一認知在1941年末開始的'南進作戰'中,將遭受到十分嚴重的衝擊。雖然在'南進作戰'前日本陸軍已經對於其裝甲部隊的落後有所認識,可在真正的遭遇美國的M3輕型坦克和零星的M3中型坦克後,日軍所配備的九七式改中戰車仍舊性能表現不佳。且不說裝甲厚重、配備了75毫米坦克炮的M3中型坦克,僅僅是面對正面厚度達44毫米的M3中型坦克時,九七式改中戰車都顯得力不從心。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不堪一擊的94式小豆坦克,全重僅3.45噸,為何能在抗戰期間橫行?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的94式超輕型坦克,堪稱最名不副實的坦克戰車。這款戰鬥全重僅有3.45噸的小坦克裝甲十分薄弱,重機槍都能將其擊穿。火立方面,它甚至沒有裝備坦克主炮,僅僅安裝了一挺7.7毫米重機槍。
  • 馳騁戰場的「鋼鐵軍馬」,德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四號中型坦克
    一、為了支援步兵而生的坦克 1935年,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的古德裡安,開始將他的「裝甲部隊構想」具體化。 其核心是研製兩種基本型的戰鬥坦克。第一種車型裝一門高初速反坦克炮,並有機槍火力,定型後稱為三號戰鬥坦克。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日本現代坦克探索之作六一式中型坦克
    隨著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的不斷更新,一些現代坦克逐漸加入到科技樹中。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輛坦克,便是R系坦克家族中的現代坦克的先驅。它被譽為「R系首款國產現代坦克」。它跟M48中型坦克很像,如果沒有名稱標識的話,在瞄準鏡裡面是比較困難把它和M48中型坦克區分開的。這款坦克就是日本在二戰後研製的首輛國產坦克-六一式中型坦克。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而裝甲厚度則為 正面裝甲50毫米,側面裝甲35毫米至25毫米,後部裝甲25毫米 。值得一提的是,三式中戰車使用的工藝是半鉚接半焊接,比過去的純鉚接裝甲好了一些。
  • 日本小鬼子的「97式」也是我們的英雄坦克「功臣號」
    功臣號坦克是1945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搜集的三菱重工97式中型坦克改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在攻打錦州的戰鬥中,高克同志的警衛員董來扶同志駕駛它,單車突入國民黨守軍防禦縱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 二戰德國最好的中型坦克——豹式坦克
    豹式坦克,又或者翻譯為黑豹坦克,最初的名稱為豹式五號坦克,後來於1944年更名為豹式坦克,該型坦克可以說是二戰期間質量最好的中型坦克之一
  • 二戰日軍89式坦克裝甲防護到底有多薄居然連馬克沁機槍都打得穿
    說到二戰時期日軍的89式中型坦克,在1937年淞滬戰役中可是日軍的主力坦克,89式乙型坦克是日本1926年仿造法國F17雷諾坦克的產物,日本軍工業把法國的F17型雷諾坦克,進行仿造加強裝甲擴大了車體的面積,使其噸位達到了12.7噸,其正面裝甲只有17毫米,而法國雷諾F17坦克最厚處的裝甲還有
  • SU152突擊炮裝甲如何SU152用哪個炮|德軍|虎式坦克|蘇軍|豹式坦克...
    ,決定未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具體走向,德國如果在庫爾斯克戰役取得成功那麼德軍可以重新拿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再一次兵臨蘇聯莫斯科城下,而蘇聯如果贏了就能徹底扭轉東線戰場被動局面,蘇聯可以正式把衛國戰爭轉變法西斯解放戰役,一舉收復失地,拿下波蘭發動白俄羅斯戰役,將德軍徹底趕出蘇聯的本土。
  • 圖說:蘇軍裝備的美國M3中型坦克「七兄弟之墓」戰鬥力如何?
    這是1939年美國陸軍第13騎兵師演習時拍攝的照片,除了性能比較好的M2裝甲車之外,還有就是M1輕型坦克。這樣的輕型裝甲部隊在面對歐洲各國陸軍時,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為了改變美國陸軍坦克落後的狀況,1940年底特律研製了M2中型坦克。這種坦克配備一門37mm加農炮和四挺7.62mm機槍。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