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式炮塔式坦克,是在8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發而來,但其行走和懸掛裝置,卻繼承了95式輕型坦克的特點;二戰時期,算是日本陸軍能拿得出手的坦克。
說是中型坦克,重量卻只有15噸,在蘇軍著名的重量達34噸的T-34-85坦克,也被稱作中型坦克的前提下,日軍的97式坦克,實際上就是一輛名正言順的輕型坦克。
97式坦克有4名車組成員,長5.51m,寬2.33m,高2.38m,最大公路行駛速度每小時38公裡,越野速度則降至每小時20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僅210公裡。
越壕溝寬度2.5m,過垂直牆高0.9m,涉水1m,轉向半徑8.6m,最大爬坡度30度,97式坦克的技戰術參數一般。
97坦克由柴油機作為動力,採用了鉚接結構的裝甲車體和炮塔,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炮塔偏右,裝備有1門57mm火炮,射速10-15發/分。
坦克上各處的裝甲,平均厚度只有25mm,非常容易被國軍裝備引進德國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所擊潰。
在淞滬會戰中,調整師中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裝甲兵團和稅警總團,都有一個4-6門制戰防炮連。
在與日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戰鬥中,PaK-35/36型37mm戰防炮一般在500m的距離上,就能輕鬆撕開日軍裝備的89式中型坦克的薄皮裝甲。
盧溝橋事變,日軍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在總計量產1500輛的97式坦克中,至少有一半的坦克投入了中國戰場。
幾次會戰以後,國軍引進德國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就大量戰損,得不到有效的補充,薄皮的97式坦克,給中國軍隊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臺兒莊戰役中,日軍就投入了剛裝備戰車部隊不久的97式坦克,此時國軍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已銳減到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出現了國軍士兵用集束手榴彈冒死攻擊97式坦克的情景。
太平洋戰場,塞班島戰役中,由駐遼寧東寧調來的關東軍第9坦克團,裝備的97式中型坦克,被美軍裝備的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悉數擊毀。
遠東戰役中,日本關東軍裝備95式輕型、97式中型、一式中型等坦克,與蘇軍T-34中型坦克群展開激戰,被摧枯拉朽般地全殲,那是30餘噸裝有1門76mm或85mm坦克炮的T-34、或T-34-85中型坦克的對手。
總之,日軍的97式坦克,如果防禦方有大量的PaK-35/36型37mm戰防炮,在500m距離上足以將其擊毀,但戰防炮射擊距離實在是較近,基本上被日軍裝備的92步兵炮或其他野炮、榴彈炮所摧毀,戰損非常大,因此,抗戰軍民很難對付日軍97式坦克在步兵、火炮掩護下的衝陣。
日軍投降後,大約有300餘輛97式坦克,通過某種渠道成了我東野部隊即以後的第4野戰軍的戰利品,組成了強大的戰車部隊,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克錦州、打下天津等戰鬥,都有97式坦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