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地方嫡系部隊八旗駐防軍,有沒有起來勤王

2020-12-18 騰訊網

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作為清政府直接掌控的各省八旗駐防軍隊,他們是怎樣的舉動呢?

雖然說,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全國各地的清政府迅速崩潰,很多人對清政府的崩潰幸災樂禍,還有很多人趁火打劫。但是,各省八旗駐防軍不應該是這樣的表現,因為他們是清政府的嫡系部隊。一旦清政府沒有了,他們就沒有衣食和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那麼,這些八旗駐防軍隊,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各省八旗駐防軍隊是怎麼設置的。

清朝是在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在入關之前,八旗軍是一支強悍的力量。整個後金的壯大,清朝的建立,對蒙古的吞併,對明朝的壓迫,靠的都是八旗軍。他們彪悍的作戰能力,也使得他們成為當時幾乎不可戰勝的力量。

清朝在順治二年入關以後,為了掌控全國各地,確保地方穩定,開始在各省設置八旗駐防軍。最初設立的八旗駐防軍只有濟寧、西安、江寧、杭州等幾支部隊,首領被稱為將軍。比如年羹堯就曾擔任過杭州將軍。不過,當康熙打敗南明,又打敗了噶爾丹,統一了全國以後,到了康熙末年,八旗駐防軍已經擴大到了盛京、西安、江寧、杭州、廣州、京口、福州、荊州、右衛、吉林、黑龍江等十一支。到雍正、乾隆的時候,數量再一次擴大。軍隊人數,常規的在10萬左右。

從順治初年開始,事實上全國各地設置的軍隊,還不只是八旗駐防軍,還有綠營軍。這些綠營軍,主要是收編南明及漢人的軍隊,主要也是駐紮在地方上。不過,這些軍隊,在地位上與八旗駐防軍是無法同日而語的,八旗駐防軍對綠營軍是有管轄權的,而且在待遇上,也是比綠營軍好很多的。

清政府最初之所以極力抬高八旗駐防軍的地位,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滿人的統治,以及滿人軍隊的控制權。只有槍桿子在滿人的手裡,滿人的統治地位才能得到保障。

不過,正是因為八旗駐防軍擁有這樣的特權,因此,他們才會很快就走向腐敗。尤其是全國統一,不打仗了,地方上也沒什麼事情發生了,因此這些八旗駐防軍和全國各地的那些八旗子弟一樣,飽食終日,無所作為。最終,從清朝中期開始,這些軍隊變得極其腐敗,根本沒辦法打仗了。

作為地方上軍隊的核心力量,八旗駐防軍腐敗,也帶動了綠營軍的腐敗。畢竟上行下效,下面的軍隊,肯定會跟著上面學。

而八旗駐防軍及綠營軍的腐敗,也使得整個清朝地方的戰鬥力極差。因此後來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以後,清朝雖然派這些軍隊前往抵抗,但是他們的抵抗能力極差。清政府在萬般無奈之下,才不得不允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大臣,在地方上組織地方武裝和太平天國作戰。而撲滅太平天國,也基本上都是這些地方武裝的功勞。

特別是當清朝軍隊在與列強的作戰中,屢戰屢敗,使得清政府的有識之士明白,依靠這些八旗軍及綠營軍(無論是地方上的還是中央的),清政府要打勝仗,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終才派出袁世凱,訓練新軍。希望能夠帶起一支新式的,能夠打勝仗的軍隊。只不過,這支新軍還沒有訓練成型,辛亥革命就爆發了,全國各地就已經亂成了一團。

從這裡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各省的八旗駐防軍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沒錯,雖然全國各地都有駐防軍隊,但是他們的戰鬥力,其實已經非常有限,因此當時絕大多數是選擇直接投降,或者如鳥獸散,自謀生路去了。

不過,也有堅決防守,與革命軍拼死作戰的人。比如當時的陝西八旗駐防軍,他們當時住在滿城裡。雖然當時的西安被革命軍攻佔了,但是陝甘總督升允卻帶領滿城的八旗駐防軍反撲過來,把革命軍又打敗了,還進行了全城對革命軍的追捕剿殺。雖然當時清朝皇帝已經宣布退位,下詔要求各地軍隊停止抵抗。但是升允依然拒不執行,還要堅決抗擊革命軍。這件事,曾被陳忠實寫進他的小說《白鹿原》裡,可見這件事在當時有多麼慘烈。

還有寧夏八旗駐防軍,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後,也是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他們之所以要堅決抵抗,其實也與他們住在邊關,得到了鍛鍊,以及受陝西八旗駐防軍的影響不無關係。不過,當清帝遜位詔書頒發以後,他們也停止了抵抗。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各省八旗駐防軍在辛亥革命中,之所以沒有發揮什麼重要的作用。一是因為這些軍隊本身已很腐敗,戰鬥力很弱;二是抵抗了,不過被很快消滅了;三是清政府發出退位詔書,他們也只得停止反抗了。

(參考資料:《八旗制度與八旗社會》《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時清朝還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八旗鎧甲 二是綠營軍,兵力約為46萬人。 原本綠營軍是因為八旗軍戰鬥力下降所設,但在清朝末年時,綠營軍和八旗軍基本同一水平。 所以清廷一直在裁撤綠營,不過為了避免軍隊譁變,在清朝滅亡時,綠營還未裁撤完畢,依然有46萬人的規模。
  • 清朝為什麼在武昌起義爆發後5個月內就土崩瓦解?
    儘管清皇室得以保存,卻正式宣告了清朝的滅亡、2132年的帝制歷史的終結。此時距離1911年10月10日晚爆發的武昌起義僅4個月零2天,也就是說,清朝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的第5個月就土崩瓦解了。如果仔細研究,其實不難發現,清朝之所以會在短短5個月內便土崩瓦解,溥儀退位只是表象,這六點才是關鍵。
  •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手裡有多少可用之兵?為何非用北洋軍不可?
    而北洋軍就是仿效德日練兵之法練成的新式軍隊,在辛亥革命爆發時,大約有7-8萬人。清廷手裡有哪些軍隊?在清朝建立之初,清軍的主力部隊主要是八旗軍和綠營。滿人的戶口編制乃至軍隊組織,都是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之中因民族不同,又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之分。在清朝中前期,常備軍數量常年維持在80萬左右。到了中後期,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戰鬥力逐漸衰落,八旗子弟窮奢極欲、紀律渙散、不堪一擊,綠營軍經費不足、訓練鬆弛、敗績頻頻,在太平天國時期就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
  • 推翻清朝,太平天國十四年都沒實現,為何辛亥革命只要四個月?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清朝滅亡。這時離武昌起義爆發只有四個月的時間。這是太平天國花了十四年時間也沒能實現的願望,武昌起義憑什麼能實現呢?有句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的滅亡,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四個月來辛亥革命的成果,實際上是在背後沉澱了半個世紀。武昌起義所處的環境,和太平天國那一年完全不同。
  • 辛亥革命與荊州駐防八旗(三)
    我們總觀荊州駐防八旗二百餘年中所參加的戰事,可以看出,荊州駐防的視野遠不限於湖北、湖南,南方各省發生的所有戰事均有荊州旗兵參加,從這一角度,亦可看出荊州政治地位的提高,其軍事方面的意義則不言而喻。難怪武昌首義後,將荊州駐防視為肘腋之患,亟欲迅速解決。其三、經濟方面,如前所述,駐防八旗口糧,由湖北、湖南兩省各州縣完解。
  • 推翻清朝,太平天國十四年都沒能成功,為何辛亥革命只要四個月?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楚望臺的槍聲,敲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很快,起義的烽火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各省紛紛宣布脫離。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滅亡。此時距離武昌起義爆發,僅僅過去了四個月不到。
  •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還只能仰仗袁世凱所代表的新軍。除新軍外,清朝原先的部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八旗軍,也就是清朝最早在關外起家的部隊,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13萬人,這部分軍隊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戰鬥力非常強。
  • 帝國餘暉:八旗衰落背景下,清朝削弱漢族督撫之努力
    康熙時代,八旗已經沒有往日雄風,漢軍綠營崛起,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及徵討準噶爾戰爭中,充當主角。乾隆時代,八旗、綠營都腐朽沒落,其中八旗最為嚴重,他們連祖宗看家本領——騎馬射箭,都不會。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八旗、綠營一潰千裡,無法抵擋太平軍凌厲攻勢。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只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眾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 清朝「八旗旗主」有多厲害,為啥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清朝與其他朝代最大的區別就是特別注重嫡系,滿清八旗是清朝打天下的基礎,也是朝廷最親近的一支部隊。八旗兵全部訓練有素,由八旗旗主率領,在清朝有相當高的地位。清朝「八旗旗主」有多厲害,為啥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 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照片:就是照片中的人,推翻了大清朝
    1911年10月10日,湖北爆發了影響中國進程的武昌起義,吹響了晚清最後喪鐘;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清王朝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本組老照片,真實展示了百年前辛亥革命時期的百態,一起回望那場革命。
  • 清朝健銳營,被乾隆看重,這到底是怎樣一支部隊?
    無論是西山銳健營還是健銳營,其實本質上是一家,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名字,那這支部隊到底在清朝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 這支部隊是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部隊,簡單來說就是特種部隊,他們的作用就是專門用來攻城的,在古代來說就是雲梯部隊,只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
  • 辛亥革命,清政府坐擁幾十萬兵力,為何只指望袁世凱8萬北洋軍?
    皇太極逝世後政治中心南移,順治將都城定在了北京,為了拱衛京師加強對都城的防防衛,清朝統治者又將二十四旗中的心腹部隊挑選出來,組成了「禁騎」守衛帝都。其他二十四旗的人員則分到了地方,劃分為「駐防八旗」,「禁騎」和「駐防八旗」就組成了清朝重要的武裝力量「騎營」,總兵力達28萬人。清朝的官方武裝中除了「騎營」,還有之後成立的「綠營」。
  • 清朝滅亡三部曲:漢人勢力崛起,壯大,清廷無法駕馭,江山易手
    1900年的東南互保事件標誌著清朝高層已經無力駕馭全局。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駕崩,袁世凱逐漸掌握大權,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的統治正式壽終正寢。1864年太平天國被消滅,也為清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縱橫全國十八省,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遠動要了清王朝半條命。
  • 八國聯軍侵華,除了東南互保之外,是否有進京勤王的軍隊?
    所以很多西方國家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遭到拒絕後,便開始聯合起來,準備出兵教訓一下清政府。但是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義和團並沒有表現出來刀槍不入,有限的清軍也是不堪一擊。所以慈禧下令一邊和大臣們商議出逃事宜,一邊接連下詔,要全國各省的地方武裝力量進京勤王。面對慈禧的勤王詔書,各省督撫的表現卻大不相同。
  •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制度是滿清的一項根本制度,貫穿於清朝始終。硬邦邦的八旗,其實也是極有趣有料的。皇帝最早打黑旗黃色向來是皇家的御用顏色,是九五至尊的標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滿清王室最初卻是扛著黑旗起家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誰能輕輕鬆鬆扛黃旗。八旗不止是滿人八旗制度的最終確立經歷了長達60年的時間,必須明確的是,八旗不僅僅是滿人,還包括蒙古,漢人等其他民族。1584年努爾哈赤剛起兵時只有黑旗一旗,1589年共有黑紅二旗。
  • 清朝「八旗旗主」是何來頭,為何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眾所周知,滿清有一個八旗制度。而這八旗是當時努爾哈赤建立的一支隊伍,這支隊伍由滿清部族統領統率繼承,保證了相當高的嫡系繼承性。與此同時,常年在馬背上打獵徵戰的生涯使得這支隊伍的戰鬥力更加的兇猛強悍。在八旗中,他們簡直就是土皇帝一樣的存在。而且,這些八旗旗主可以類比成如今我國各大軍區的司令。在清朝初期,他們牢牢掌握著兵權。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輕易對他們指手畫腳,按照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說明,這些旗主手中的權力相當大,而他去世時,繼位的皇太極雖然貴為太子,也沒有任何權力處置旗主手下的財產,不難看出當時八旗旗主的地位。
  • 第二次鴉片戰爭,曾國藩手握重兵,卻為何抗旨不尊,沒有出兵勤王
    當時湘軍頭子曾國藩坐擁十二萬軍隊,面對殘暴的英法侵略者,卻沒有發兵北京保護鹹豐帝。曾國藩一向以「忠君為民」為口號,他的所作所為卻有可能導致清政府滅亡,那曾國藩為什麼抗旨不尊呢?第一,曾國藩和勝保存在矛盾。鮑超是曾國藩手下得力悍將,屬於湘軍。而勝保驕橫跋扈有沒什麼能力,是鹹豐身邊的寵臣。勝保是屬於八旗子弟,體制內的高幹。
  • 堪比八旗的綠營兵,曾幫清朝平定各種叛亂,為何到晚清銷聲匿跡了
    而滿清統治者自建國以來,對於漢人就沒有充分的信任,讓這支軍隊的發展始終受限。 綠營作為一支漢人軍隊,卻一直由滿人指揮,處於基層的漢族軍官,即便作戰再勇敢,也毫無升遷的可能,況且,進入清中期以後,大清用兵次數越來越少,基本已經斷絕了這些漢族底層軍官的晉升通道。
  • 清朝的「健銳營」,堪比古代版的特種部隊?
    與其說他們是特種部隊,倒不如說他們都是超精銳部隊。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在歷史上其實並不乏「特種部隊」的身影,在清朝便曾誕生過一支叫「健銳營」的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部隊,在多起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