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片、1002片、1003片……」25歲的索拉旺堆站在打片機前認真地重複著1-3000的數字循環,時不時拿起尺子,揀出一片口罩左右測量一下,「到3000片就得換一個筐,這批口罩是要出口的,我們一定要格外仔細。」
索拉旺堆是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精康」口罩廠的員工。當我們走進這個海拔最高的口罩廠時,索拉旺堆和他的33位同事,正在爭分奪秒地生產著口罩。就在幾天前,那曲市政府向這個誕生僅僅一個半月的口罩廠下了七萬隻口罩的新單,其中的一部分將捐獻給尼泊爾。
這個口罩廠很特殊——從合作意向達成到順利投產僅僅花了15天時間,同時,這又是一個打滿了「浙江印記」的援藏項目,從原料到生產線,都是由第九批浙江援藏幹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手促成的。
目前共投入資金400萬元,從投產至今,「精康」已經陸續產出了80萬隻口罩,高原上的「奇蹟」未完待續。
15天「從無到有」
「浙江速度」建起海拔最高的口罩廠
缺氧氣、缺信息、缺技術、缺材料,要在那曲拉起一條口罩生產線,一開始在幾乎所有人看來,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浙江省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組組長、色尼區委常務副書記潘渭很想試一試:「這不是信口開河,疫情初起時我們就注意到當地群眾對口罩的需求,在全國口罩都很短缺的情況下,與其送口罩,不如送一條口罩生產線。杭州有技術、有原料、有管理經驗,那曲有場地、有人力、有市場,雙方有很好的合作基礎。」
下定了「先行先試」的決心, 「浙江速度」開始全速推進——
3月15日,杭州援藏工作組向色尼區政府提出了建設口罩生產線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杭州援藏幹部迅速和杭州市桐廬縣的相關企業取得了聯繫,三方當晚就展開了視頻會議,敲定合作方案。「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從杭州引進口罩生產線,可以一次性解決設備、技術、原料的問題。」
3月16日敲定生產線價格;3月17日廠址選定,註冊完成;3月18日生產車間開始建設;
3月24日生產線開始調試,期間技術總監缺氧、生產線「水土不服」需要重新調試、零配件物流運輸不易……一道道坎在15天中被一一邁過。
直到3月29日零點30分,所有人心中的問號終於放下了——第一片試做的口罩從生產線上飄然落下,午夜的「精康」口罩廠被興奮和歡呼點燃了。
3月30日,在開工儀式上,總經理歐珠指著臉上的口罩大聲地宣告:「今天我很高興,因為可以戴著我們自己出產的口罩,站在這裡。」
45天後,親歷了「浙江速度」的歐珠對未來滿懷信心。「現在我們的生產線已經穩定,基本一分鐘可以出產80隻口罩。為尼泊爾製作的口罩,後天就可以交貨了。這不僅證明了我們的口罩質量過硬,也給了我們堅持走下去的信心。」
扶的不只是「貧與困」
還要扶起「智與志」
「浙江速度」讓口罩廠落了地,但援藏幹部們更看重的是這條生產線帶來的「無形價值」。
走進「精康」口罩廠的生產車間,空間被涇渭分明地分成了打片區、點焊區和包裝區。工人們「全副武裝」地做足了消毒措施,重複著在外人看來略顯枯燥的動作。
從3月25日站上工作崗位開始,有兩組數字不斷在索拉旺堆的腦海中被「加固」:「17.0—17.5釐米、9.0—9.5釐米,這是我們口罩的長寬尺寸,一點都不能錯。」
不能錯,是因為責任也是因為感恩。「我家裡的條件不算很好,但杭州援建的口罩廠給我們解決了工作,而且還讓我們學到了技術。」索拉旺堆的自豪不僅來自「腰包又鼓了一點」,「我從來沒想過在海拔這麼高的地方,真的能做出口罩,而且還是從我自己的手裡做出來的。」
作為杭州援建的扶貧項目,「精康」口罩廠的投用不僅解決了當地15名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還將4位工人送往杭州學習培訓,打造「留得住」的技術隊伍。
讓工人學起來、走出去,扶貧不僅僅是解決一份工作,更需要扶起「智與志」。這正是浙江援藏幹部推動口罩生產線落戶那曲的初衷之一。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3年的援藏時間很短,我們想帶動的不止是就業,更想幫助當地建設一支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經濟人才隊伍。」在潘渭看來,建起海拔最高的口罩廠從來就不是一個噱頭,而是實打實的剛需。「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當地不少牧民都有戴口罩防風防塵的習慣,但現在一隻這樣的口罩在當地要賣6、7塊錢。在疫情過後,我們可以調整生產線,轉而生產防風口罩。不僅能讓當地老百姓戴上平價口罩,也可以讓口罩生產線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