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大成拳,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所謂爭力就是手往前伸、背向後靠,或者左手前打、右手後拉等,反正就是互相反著使勁就行了。
網上視頻中,經常看到大成拳發力爭力的外形還很大。
一根輻條,同時受軸心與輪圈的雙向拉力,因此有了車輪之軸心與輪圈的互反爭力。
但輻條給地面提供的的是強力支持,裡面的拉力越大,車跑起來越輕。
輻條針對軸和圈的向內拉力,得到的反而是向外(地面)的動力支持。
反映要站樁,單純的手推背靠、前後手用意不能扯斷,扯斷意中皮筋,二者互相的勁兒就散了,如同車軸和輪圈沒有關係了。
爭力的奧妙在於爭而不散,扯而不斷,二力均衡,共同作用於外界目標。
我們要找著身體的輪軸,哪是身體的輪圈,這是解決站樁練功的大問題。
人是雙臂、雙腿微曲站樁的,因為周身關節的微曲特別是肘、膝關節;由此所謂輪軸和輪圈便具有對應爭力的相互關係。
首先站樁者要全身放鬆,當然這是有條件的,人體頸椎和腰椎有兩個點,頸椎一點靠兩肩連線偏下一點,腰椎一點大概在肚臍對應的後方。
這兩個點我們把它視為「車軸」,然後再找「輪圈」。
將頸椎、腰椎分別與兩手腕、兩腳腕連上假想的的橡皮筋,手腕和腳腕就成為特定輪圈的一部分了。
這四條線俗稱「暗線」,此四條「暗線」可謂構成站樁整體力的必要條件。
具體練功中,體認爭力不是練功者的主要意識,此為次要,主要意識要放在遠方面前假想敵的身上。
爭力要爭而不散、扯而不斷,一散、一斷所練之功便為局部,離整體力之求就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練不好爭力的原因一般有兩個:1、過於強調互爭,把爭力兩端的勁兒扯斷了;2、過早將爭力顯露於形,樁架顯硬,影響發力速度。
站樁練功要含蓄,蓄中含著那麼一點爭力,讓爭力為整體的蓄力向前而服務。
想想前面講的輻條與輪軸、輪圈的關係。
總之,站樁要想著敵對目標、自己本身的各項爭力,讓本身各項互反爭力關系統一起來,含蓄而又爭而不破,共同作用於敵對目標,如此意中力一去一回,身體微動或不動。
整體力,要用「暗線」去發力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