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時多體會足跟著地之虛實

2020-05-04 大成拳黃景文

一般人打拳發力,都是前腳掌蹬地發力,利用的是足弓彈性的力量,這樣人和地面之間很難建立腳跟地面的排斥爭力。

足跟點地由虛點變為實點,可以瞬間實現地面給人的反彈。

蓄力時人體重心點可以放到前腳掌,保持隨時發力的彈性,足跟是虛點地的。

發力時,虛點地面的足跟,瞬間踏實,一踏即起,整體力爆發。

所以,站樁時足跟虛點但不離開地面,為站樁的蓄力狀態,練功時可以多體認之。

但是,站樁者還需要體認發力狀態,足跟不時找一下實點地的感覺,體會小臂受力和足跟變實的瞬間共振。

當然,從頭頂百會穴至支撐腿湧泉穴的上下樞紐爭力,必須是內含彈性且上下互爭。

可見,站樁的狀態,雖然表面不動,實有內在看不見的運動。

相關焦點

  • 練拳貴在虛實分明,初學者如何才能到?
    太極拳運動中的虛和實是指運動時肢體力量的輕重、動力的大小、意識的有無、動作的主次、支撐體重壓力的多寡等等。又如「搬攔捶」式,搬拳時,滾壓纏繞有勁的前臂謂之實,虛握之拳反謂之虛。又如「蹬腳」式,蹬出的腿謂之實,同側助勢的手謂之虛。在蹬出的腳掌中,著力的腳跟謂之實,足尖謂之虛。又如「左手揮琵琶」式,右側身體為實,右手後拽置於體前為實,左側身體為虛,左手前挑為虛。練太極拳時虛與實是相對而言的,虛不是完全無勁,實也不是絕對的充足。
  • 站樁的第199天,終於知道站樁腳跟不壓蟻的原因
    很多天沒有寫我站樁後的感受了,如上次我所說的我懶了,怕自己廢了,堅持不下去了,找不到站樁樂趣所在,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廢了幾天,站樁的感覺沒有這麼明顯了,時間也變少了都是30分鐘,所以什麼都貴在堅持,今天站樁不急住起勢,全身放鬆感覺身體和皮膚上氣的變化,起勢後感覺很好,整個身體被氣帶動腳自然向前傾,足跟不著地,師傅們所說的「腳跟不著地」不是一開始就傾起腳跟,而是到一定時間後自然形成的,要達到這樣還是
  • 如何入門養生站樁  ----談初學站樁的體會
    第一這裡強調了做為一個人,神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魂不守舍,老做夢,做事心神不寧,沒有耐心去做一件事,整天發牢騷的就是不能守神;第二強調了身體本肌肉若一的重要性,身體要整體協調,各部肌肉不用時可以放鬆利於氣血流動,經筋得到很好的養,用時瞬間調動爆發出需的力量,像那些身體某些部位,肌肉老是緊張,就是一種病態。
  • 站樁之時對頭部的一些要求
    練好站樁,有兩個身形部位是比較關鍵的,一個是頭部,一個是腰部。曾經有一位朋友練站樁,練了好幾年,身體變化不大,內在的體會也不多,他自己也納悶。一看站樁姿勢,頭歪了,歪著頭站了好幾年。我說你怎麼歪頭站樁呢?他回答說不可能,感覺一直是真的。後來他對著鏡子站樁,先閉眼後睜眼,才相信自己的頭部是明顯右傾的,而且低著頭。
  • 第一次站樁的體會
    了解站樁是從看到過一篇講解站樁文章開始,文中提到站樁的健身效果很想試試。但是,由於對於站樁了解非常淺薄就沒有繼續追究下去。直到聽到身邊的人說起站樁的神奇之處,下定決心開始站樁。此時,心情也有些安頓下來,仔細地體會身體的變化。大約一刻鐘的時候,覺得身體有些自如了,只是覺得平時身體疼痛的病灶感覺到沉重,又堅持了一會便收功了。按照站樁的要求,全身做了舒展拍打,尤其是頭部的做得很仔細,因為平時經常頭痛,視力也不太好,初次站樁體驗就到此結束了。
  • 站樁 | 站樁時頭部要求
    練好站樁,有兩個身形部位是比較關鍵的,一個是頭部,一個是腰部。曾經有一位朋友練站樁,練了好幾年,身體變化不大,內在的體會也不多,他自己也納悶。一看站樁姿勢,頭歪了,歪著頭站了好幾年。我說你怎麼歪頭站樁呢?他回答說不可能,感覺一直是正的。後來他對著鏡子站樁,先閉眼後睜眼,才相信自己的頭部是明顯右傾的,而且低著頭。
  • 初學站樁養生的心得體會 | 觀海聽濤
    在網上看到了關於站樁的很多文章,於是4月份自己摸索練習站樁,無意之間(機緣)於4月13日接觸到了敬老師,他的大家之風、無私之語讓我慢慢的站樁入門(主要是聽喜馬拉雅1014、1016音頻)。「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順其自然」、「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等真訣實法!讓迷失的我找到了我!
  • 跑步應該腳跟先著地,還是前腳掌先著地?
    正聽著音樂慢跑,走來一位教練或者跑友,上下打量一番說道「跑步不能腳跟先著地!這樣傷膝蓋,還跑得慢。你應該……」 多數人穿鞋長距離慢跑時都是腳跟先著地,改變落地方式的勸說從何而來,新跑姿又能不能避免傷痛、提高成績呢?
  • 站樁之要義
    站技擊樁是在求得渾圓樁的基礎上,在初試力有所得之後進行,用假借的方法,用站樁試力所得之意力與外界物質溝通形成整體感,即「自身已具備。反向身外求」。以身體、力量似動不動及用意念動轉之感覺,去體會欲行則不得不行,欲止不得不止之意。進行動靜體認。體認時,與外界溝通之意感由疏到密,又由密到疏。持樁之中反覆練習體驗,久之則必有所得。
  • 每天站樁養生的過程,也是每天調節身心的過程
    作者:紅袖添香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道是宇宙中「無大無小、無內無外、無上無下、物我兩無、陰陽平衡」的一種狀態,本源就是自然。站樁養生就是身心進入一種極其放鬆的狀態,回歸自然。
  • 站樁時病灶反應,那是好事
    到那時,在練功的過程中,非但沒有了酸、麻、脹的疲倦之感,而出現真氣旺盛,腦神清爽,內氣鼓蕩而順暢的美妙境界。在運動醫學上將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分為兩種:急性肌肉酸痛、延遲性肌肉酸痛。急性肌肉酸痛是在運動後立即出現的,但其消失得也快。即來的快,去得快。
  • 太極拳基本功之站樁詳解
    可見這個站樁有多麼重要,站樁的作用在前面已經說了,一個可以增強功力,另一個可以讓你更好地去感受身體狀態,不斷調整,慢慢接近完美狀態,完美狀態只能無限接近,永遠不可能到達,接近水平就體現了技術水平的高低,就如機械加工一樣,公差範圍越小精度就越高,你精確到0.001毫米,上面還有0.000001,拳術也一樣,可以無限細分,不斷提高精度,由此可見,傻站是一種事倍功半的辦法,我們要把鍛鍊的效果起到最大,就要通過一些正確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形體
  • 跑步應該腳跟先著地,還是前腳掌先著地?|果斷練
    你應該……」多數人穿鞋長距離慢跑時都是腳跟先著地,改變落地方式的勸說從何而來,新跑姿又能不能避免傷痛、提高成績呢?腳跟先著地的跑步姿勢丨作者供圖減少傷痛,強化自己還是鞋底?很多人對改變姿勢動心,是因為大家都說「避免腳跟先著地能減少傷痛」。
  • 站樁訣竅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只是理論上可行的,我們只能要求儘可能多堅持一會兒,而不能要求站不住了還得站,也無法要求本已累得腿直打哆嗦時還能保持心靜,更無從做到形松,勉強忍耐吃力只能是努氣,正犯了太極拳之大忌。要求松、靜並不錯,但那只能是練成後的結果,我們不能用最終的目標來要求中間過程,就像不能用跑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剛會走的孩子。
  • 站樁快速出功夫的秘訣
    有一種說法,認為站樁站到腿已經很累時仍要盡力堅持,「越感吃力,心氣越要平靜,身體上下其他各處越要放鬆,後腿越要蹬住勁」,認為「吃力時維持心靜、形松、面目安詳,是練通此樁之關鍵」。對此不敢苟同,因為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只是理論上可行的,我們只能要求儘可能多堅持一會兒,而不能要求站不住了還得站,也無法要求本已累得腿直打哆嗦時還能保持心靜,更無從做到形松,勉強忍耐吃力只能是努氣,正犯了太極拳之大忌。要求松、靜並不錯,但那只能是練成後的結果,我們不能用最終的目標來要求中間過程,就像不能用跑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剛會走的孩子。
  • 站樁 | 這樣站樁才能練出功夫
    因為我們站樁不僅是為了增加腿部的力量,如果簡單地理解為增加腿部力量,那我們就不如去扛著槓鈴做下蹲訓練了。有一種說法,認為站樁站到腿已經很累時仍要盡力堅持,「越感吃力,心氣越要平靜,身體上下其他各處越要放鬆,後腿越要蹬住勁」,認為「吃力時維持心靜、形松、面目安詳,是練通此樁之關鍵」。
  • 站樁的第二層次松
    如果你站樁是練習太極拳,腳下會找到根。如果你站樁健身,腳底的氣血會打通兩腿的氣脈,在腿腳腰這裡形成氣血循環。站樁,時間長短已無意義,腳著地隨時隨地時刻都是樁。你會明白氣血循環的根源,作用。你會了解樁怎樣去站,從此入門而無惑。
  • 何為意拳之「意」——意拳與站樁
    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為養生樁與技擊樁,均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進行訓練,以體會「不動之動」的微動。根據練功的目的不同,意拳站樁可分為健身樁和技拳樁,實際上健身樁也是從事拳術鍛鍊的基本功,拳學修煉到了登堂入室之時則無所謂什麼是健身什麼是技擊了。站樁功總的基本要求是: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
  • 站樁八面勁,如何找到上下勁兒?
    站樁練習八面混元勁,其中上下勁兒之重要,不用我多言,王老講「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上下相引為周身互爭之法站樁總是有一定的姿勢,站的時候,首先要看看我們整個身體的重量是不是已經放在了兩腳,確切點講,是不是放在了自己的兩腳腳心的位置或者說稍微靠近腳掌的地方,此為足重之意,記住一定不要吃力於足跟,放好了再來擺這個站樁的姿勢。
  • 冠軍的選擇——解密慕樂足跟墊
    應對疲勞性傷勢保護腳跟的不二法門解密慕樂足跟墊的秘密足跟墊具有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