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2020-12-23 哀愁困惑歷史說

及相持成皋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史詩級心理戰

項羽沒有煮熟了給劉邦送過去,項羽是貴族,有著貴族的傲氣,所以說項羽被後人譽為英雄。但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什麼樣的形式打什麼仗,現在就是打心理戰的時候,說完就跑,或藏起來,跑才能救他爹,不跑,肯定會被煮。

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著的話),只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係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劉邦作為開囯皇帝,智商與情商肯定非常高,否則不會吸收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等人,為他所用。這些人都是最頂級人才、而且出身都比劉邦高貴,能掌控住人絕對是聰明絕頂的人!只能說劉邦文化水平不高,理論基礎不行,很多東西都是憑直覺去做,反過來也證明劉邦天生就長生一個好腦子,不但用知人善用,還總能做出最優的決策。

要說劉邦是小人,勝者改寫歷史,誰在旁邊看見了?項羽不想做天下之主?他是沒那個才能,所以他沒劉邦強,誰不想做皇帝?他敗了說明他他是弱者,一個帶兵搶天下的人,你們說他沒殺過人、沒使過計嗎?那麼他就不能說是一個好人和貴族,只能說是梟雄。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項羽的優柔寡斷、目光短淺、自滿自得、有勇無謀性格,註定不是皇帝的料!而劉邦重視人才、多謀善斷、能屈能伸,開造了中國第一個漢朝:西漢,原因西漢強大,華夏民族都叫漢族,對華夏後二幹年和華夏文化影響很大。

況且劉邦得了天下也沒有醜化項羽,一方面雖然這樣可以更高提高自身聲望,另一方面那就是項羽確實是個大英雄。

都是死了幾千年的帝王,沒有誰為誰洗地,講的都是再明顯的事實,只是不願意相信,不願意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有點意義的是,讀史記我看出了劉邦的政治素養,不管遇到多大問題,即使自己快死了或者突然中箭了,臨危不懼還能考慮大局,踢孩子也好分一杯羹也好,在這種環境下說出這句話不管是政治素養,還是大局觀,還是對人性的深知或者說對項羽太了解了,吃定他了!難道不是大智慧?結果不能不是最好的證明?

即使劉邦想表達「連爸爸我都不要了,你項羽抓不住我把柄」,他會公開說「分我一杯羹」嗎?我不是很理解。誰也不是傻瓜,一個帝王講這樣的話多掉價,心裡真這麼想也不能嘚吧出來。何況軍隊在那裡,這麼講明擺著動搖軍心。我覺得只要劉邦有智商,就不會在沒把握讓項羽收手的情況下,說這些東西。雖然我覺得劉邦這句話風險不是一般的大,腦迴路也比較清奇。但是我覺得僅就問題本身來看,這句話並非流氓本能。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解釋的簡單點。就拿電視劇上經常看到的一幕來說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關頭,男主角拿著槍對著不共戴天的仇人,而仇人一手勒著女主角(男主角的摯愛)的脖子,一手拿槍頂著她的腦袋:誰誰你把槍放下,不然我就打死她!

誰誰考慮再三:好,我把槍放下,你別傷害她。

這不是扯一樣的麼,我想除了電視劇和傻子,現實中誰會這麼幹,誰能這麼幹?

放了槍不但兩個人都會死!不放槍,最起碼對方還有所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還可以周旋談判。所以實際效果是放下槍根本不是救人,而是要一起死,是連為活命的機會爭取都不爭取。表面看上去是自我犧牲,是有擔當,其實是極愚蠢且不負責的!

這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明白的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嘛!

所以並不是為劉邦洗地的、強硬擺正的。

「分一杯羹」,為何不會導致士兵譁變

如果劉邦當時要為了他爹就投降。 劉邦手下才會譁變。

原因:

跟著你劉邦打天下是為了以後能封妻蔭子,榮華富貴,結果你劉邦為了你爹就投降了,把我們都賣了。我不反你,還在等什麼。

你劉邦投降了,項羽還真未必會殺你。但我們的下場,就得參考章邯手下那20萬秦軍了。我們不反還等什麼。

難道底下那些士兵會清楚想到,我們主公再給對面設套呢,把他逼到不仁不義的地步,就不是我的錯了。普通人從那句話聽出的第一層意思應該就是劉邦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罵劉邦小人了。至於為什麼沒反,可能跟劉邦治軍等方面有關,但歸結到策略利益最大化,明顯沒站在士兵角度。

且不說孝道是獨尊儒術之後才真正開始講究的,就算這老闆真的背信棄義,就沒人願意跟隨他了?你考慮過房玄齡、李靖的感受沒?就算知道你要過河拆橋又怎樣?是跟隨你先掙個功名富貴,還是為著不一定會出現的鳥盡弓藏先當個逃兵?別說秦漢這樣沒什麼經驗的王朝,就是到了明清,不照樣有的是人為了封王替皇帝徵戰天下,你想想孔有德、吳三桂?他們不知道皇帝容不下他們麼?管他呢,先把富貴掙到手再說,不行到時候再考慮反嘛。

事實上是他只有這麼喊,項羽才最有可能(當然僅僅是有可能而已)放過他父親。

在受到威脅的時候,只有盡最大可能貶低對手威脅你的東西的價值,才有可能擺脫這種威脅。

如果只想著讓小兵們開心,他大義凜然喊出一堆漂亮話就行了,真以為他不會喊咩?

就算項羽真的殺了他爹,也送了一杯羹。我估計劉邦只會將那杯羹下葬,以此鞏固自己隊伍。然後離間項羽的手下,最好挖過來,至於用不用,那就是另一個故事。

英雄的定位是不同的

治國安邦的更多意義上是賢臣聖人,但有一點是必然的,那些治國安邦的若不是在亂世武鬥中脫穎而出,那一定是依靠著前者的。項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推翻暴秦的最大力量,這一點便足夠了。其他的正面反面使項羽的形象更立體,更多面,有不小缺點,但也有人情味(和劉邦推孩子比)。

武斷一點說,歷史上軍事能力極強的一定是英雄,項羽的軍事能力極強,所以他是英雄。

至於戰爭失敗的原因很多吧,與他的性格一定分不開,也因為他是天下共主,所以群起攻之。

另外項羽的形象還真的因為和小妾的戲變得更可愛了,包括烏江自刎。

至於元首和明治,拋開家國來看。他們都帶領著自己的國家在歷史上迎來了高光時刻。對他們的國家來言,即使明面上算是罪人(其實明治還好一點),但當他門國家的人民回憶起他們的時候,不少人還是會感到自豪的(就像我們回憶起大唐一樣)

其實用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古人,去一味將現代價值觀將古人禁錮起來是不太明智的,如屠城,分封。

人們崇拜歷史人物是基於兩點的:其作出的歷史貢獻,其表現的精神品質或是說其象徵代表的一些事物。兩者有其一即可。項羽的歷史貢獻是推翻秦朝的最大力量,其表現的精神品質是對其愛的人的愛,恨的人的恨與行事之光明磊落(武力與陽謀)。至於剛愎自用,我個人認為是大多數統治者的通病,教員最佩服誰不必多說。

項羽必定不是君子,他是英雄。英雄一定有缺點,但英雄懂感情,重感情。對項羽來說,與虞姬相比,塵世紛擾又算得了什麼呢?

古人畢竟有他們的局限。我們現在看封建確實是能有效傳承,但還是太新而且秦也短時間內崩潰了。項羽的復闢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幹過的缺德事確實是比劉邦多。不過項羽除了軍事能力碾壓劉邦之外,眼光,魄力,政治能都被反碾壓,對手下也是鳥盡弓藏,不過劉邦要比項羽強一些。

歷代文人的一般理念是「貴族的行為必須是正確的」。項羽是貴族,於是必須被美化,劉邦不是貴族還殺了項羽,就必須被打倒。做人要講道理講邏輯,那得看道理邏輯與理念是不是相衝的,不是的話可以一用,是的話就扔了——理念信仰,本就高於邏輯。根源在於眾文人個個想成為貴族或依附於貴族,若醜化貴族,就是與自己的前程與肚皮過不去。若是貴族殺了貴族,或平民殺了平民,那文人筆鋒的邏輯性就會強很多,也公正很多。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相關焦點

  • 劉邦稱帝後,父親每次見面要跪拜,劉邦想了個辦法,後世紛紛效仿
    話說當年項羽綁架了劉邦的父親,並且威脅他要把他父親給煮了。劉邦卻說了一句「遺臭萬年」的話:「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這話不論是我們哪個時代的人來看都比較「無恥」了,別人要煮他的父親,他卻還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 劉邦罵項羽時被箭射中,雖然沒死,之後象棋就多了1個不成文規定
    項羽和劉邦算是老冤家了,畢竟天下只能是一個人的,而他們有兩個人。本來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殺了劉邦。他的軍事範增也勸他,除掉劉邦這個對手,本來已經準備好了。要知道在當時劉邦只有十萬大軍,而項羽有四十萬大軍,項羽卻猶豫不決。最終導致這個機會失去,而此後,項羽很難再解決這個對手。
  • 項羽的文韜武略遠勝劉邦,為什麼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戰勝項羽?
    沒過多久,兩個孩子又被劉邦踢下了車,夏侯嬰感到不可理解,他對劉邦說:「你要再把孩子踢下車,我就不走了,等在這裡保護孩子了。」劉邦見夏侯嬰有點生氣了,自己又不會駕車,於是向夏侯嬰認錯,保證不踢兩個孩子下車了。夏侯嬰這才駕著馬車飛快的逃跑了,幸好沒有被楚軍追上。
  • 劉邦被稱為「流氓皇帝」,對父親、兒女、妃嬪都沒有盡責,對嗎?
    對父親不孝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在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項羽捉走了劉邦的父親和呂后讓他們當人質。在廣武對峙時,項羽威脅劉邦,若是劉邦不投降項羽就把劉邦的老爹給烹了。說完這些項羽就讓部下架起了一口鍋,水都煮開了,就等著劉邦回話呢?
  •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楚漢相爭,劉邦對項羽的了解令人髮指
    我們今天接著聊一聊劉邦這個人,確切的說是聊一聊劉邦有多麼了解項羽。劉邦是一個市井無賴,這個無論是野史還是正史沒有分歧意思。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項燕是誰呢?想必知道的人並不多。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很霸氣很志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就是項羽的爺爺項燕說的。當然歷史就是這麼有趣,秦帝國就是被楚人滅掉的,劉邦攻佔鹹陽城,項羽火燒鹹陽城。一個是海內兮守四方的漢高祖,一個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
  • 劉邦登上皇位後,怎麼對待還在世的父親劉老太公?
    公元203年,楚漢兩軍僵持了幾個月,彭越幾次往返梁地,斷絕了楚軍的糧食,項羽對此非常擔心,素來不屑使用陰謀詭計的項羽為了讓劉邦退兵,命人將劉太公放在一個很高的砧板上,威脅劉邦道:「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劉老太公煮了。」
  • 劉邦登基前與父親關係不好,登基後十分孝順,劉太公和下人搶活
    劉邦當上皇帝之前,與父親的關係應該不太好,在劉太公眼裡那叫恨鐵不成鋼,已經放棄了,稱劉邦「無賴」。想想一個大齡男青年沒事鬼混,還有搞大了人家肚子,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齊王劉肥。劉太公也拿他沒辦法,就天天叨念,你看看你大哥二哥,多跟他們學學種地,成家過日子。
  • 都說劉邦是「流氓皇帝」,那劉邦究竟有多流氓?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從曹寡婦到呂雉曹寡婦是劉邦在沛縣擔任泗水亭長的時候認識的,在遇見呂雉之前,劉邦則一直跟她在一起。年輕時候的劉邦喜歡交朋友,如果不是後來他身邊的那些兄弟朋友都成了西漢開國功臣,你根本想不到這些人究竟是會什麼樣子,而且多半人都會以為,劉邦交的不過就是一些狐朋狗友而已。劉邦雖然人緣好,社交廣泛,但本身就只知道遊手好閒,在當地鄉人的眼中,劉邦的口碑其實並不好。
  • 劉邦被項羽射殺,劉邦命大沒死,為此象棋多了一條規矩!
    而且漢國已經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領土,項羽雖然可以憑藉其卓越的指揮能力繼續與劉邦主帥對抗,但無奈孤注一擲的韓信在北方為漢國擴大疆域,善於遊擊的彭越在後方切斷了楚軍糧道。自與漢國開戰以來,這一年是楚國第一次被深深的低估。不甘失敗的項羽,開始變得失去理智。首先,他威脅劉邦要煮劉太公的湯,不想失去父親就趕緊去降。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劉邦從一個鄉村小公務員做起,闖蕩江湖幾十年。激將法這樣的小兒科,能蒙得了他?能夠動搖得了他?眼看著激將法不管用,一向以大丈夫自居的項羽。終於也玩了一回卑鄙手段。他把彭城之戰中被俘虜的劉邦他爹劉太公,押到了兩軍陣前。劉邦,你要再當縮頭烏龜不跟我打,我就當你面把你爹當火鍋給唰了燉了,烹了。
  • 劉邦最霸氣的詩,雖然讀書不多,卻出口成章,英雄氣概傳頌千年
    哪有什麼神的指令,我看就是陳勝吳廣自己動了手腳——說話的人酒氣燻天,不然也說不出這番胡話。話音剛落,已經有幾個漢子擼起袖子,要教訓這個醉鬼。酒肆老闆趕緊攔下,說那酒鬼乃是劉邦,沛縣出了名的無賴,還是不要招惹為好。
  • 有觀點認為,劉邦只比項羽大5歲,這會不會才是歷史的真相
    為了逼劉邦出門迎戰,項羽不得不採取一些無恥手段,那就是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在案子上,對劉邦揚言,要把劉太公殺掉燉湯。但是,劉邦遠比項羽更無恥,他對項羽喊:「當年咱們一塊兒伺候楚懷王,結為了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願意把你爹殺了燉湯,那就殺吧,但是,不要忘了分我一杯羹。」 對於劉邦這種無恥的態度,項羽毫無辦法,只得作罷。
  • 古代烹刑到底有多慘無人道,竟把人做成菜,歷史上都有誰被烹過
    文:言恩01
  • 項羽怒射劉邦一箭,卻沒取走其性命,從此象棋多出一條特殊規定
    而象棋間的兩軍交戰,也成為了紅方劉邦、黑方項羽楚漢爭霸時的兩軍對壘,兩軍按相同模樣擺開陣勢,大戰一觸即發。不過,在象棋中,兩軍不會輕易交戰,我們還需要了解象棋的規則:「馬走日,象走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線護將邊,小卒一去不復返」。
  • 歷史人物風雲:劉邦是如何把隱忍和用詐發揮到極致的?
    再者有兵法上的,兵不厭詐,劉邦也是把詐發揮的淋漓盡致,如魚得水。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劉邦的詐根據《史記》上說,當劉邦還是泗水亭長時候,有一天,沛縣的縣令要宴請貴賓,沛中的豪傑們都爭先前去祝賀,這時候,擔任總接待的是蕭何,於是,蕭何就設置了一個規定,凡是不滿千錢的只能坐在堂下。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項羽恰恰相反,覺得自己最能,誰都不如自己,你們都得聽我的,不聽就把你烹了。所以,原本跟著項羽的韓信、陳平等,都跑去劉邦那裡了。項羽搞外交,一定是一塌糊塗的,他似乎覺得說那麼多幹嘛,要打我奉陪,不打就別廢話。項家人好像都這樣,項伯出賣項羽,就是因為講江湖義氣,因為張良跟他是患難兄弟,他去救張良,順便救了劉邦。劉邦是慢而侮人,說話沒大沒小,經常說髒話,侮辱人。劉邦一生唯一遇到的一次刺殺,就是因為他說話太隨意引起的。
  • 劉邦驚險取勝,項羽離死不遠!
    劉邦的反應讓後世既驚又嘆。《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劉邦站在山澗之上,神態輕鬆,一臉的無所謂,他微笑著用譏諷的口吻向項羽喊話道: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劉邦和項羽為什麼會有全然不同的命運與結局?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
  • 劉邦和項羽見面被射了一箭,從此象棋多一條規定,將帥別見面為好
    於是他趁著項羽外出作戰的時候,聯合著各地的諸侯勢力把項羽的大本營彭城給打了下來。項羽在外面正在殺敵,得知了消息後趕緊火急火燎的帶著軍隊趕回彭城。原本劉邦以為項羽在前線戰鬥肯定無暇分身,卻低估了項羽的武藝與霸氣,帶著士兵們一路殺了回來。項羽回來之後把劉邦打的落花流水,甚至還俘虜了劉邦的妻子呂雉和父親劉煓。
  •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性格決定命運
    最後結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項羽兵敗烏江自刎,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今天我們不來講述楚漢戰爭的詳細過程,而只是來說說,佔有絕對優勢的項羽,為什麼最後會輸給劉邦呢?項羽進入鹹陽後,馬上就殺了秦王子嬰,引兵在鹹陽燒殺搶掠,最後還放火燒了鹹陽城,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當時的鹹陽是全國最富庶的城市,就這樣被一把大火給焚毀掉了。有人對項羽說鹹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鹹陽。但項羽卻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出。」於是便帶著從鹹陽搜刮來的大量金銀財寶和美女,返回自己的江東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