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周培公客死他鄉,這是真的嗎?

2020-12-22 致閱歷史

《康熙王朝》是一部火爆全國的大型歷史電視連續劇,改編自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拍攝自2001年,全劇共50集,其背景故事以康熙即位至康熙駕崩之間的61年為主要時間線,講述康熙一朝發生的故事。該劇在當時曾創下13%的收視率,可見其受歡迎程度,至今仍被稱為最好看的歷史正劇之一。劇中王侯將相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了一出傳奇大戲,尤其是劇中一位叫周培公的人物更是給廣大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劇中的周培公

劇中的周培公出身寒微,雖有伍次友推薦,但耿直的他不屑走後門求功名,在考試中因未避諱「玄」字而被趕出了考場,功名無望。誰料周培公在流落街頭一文不名時,竟巧遇康熙,後得康熙賞識提拔,通過勸降王輔臣,平定陝甘叛亂成名,成為一代名臣。後來周培公受到康熙的猜忌,將其調往當時的苦寒之地盛京,他臨終時才將11年苦心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獻給康熙,最終客死盛京。

周培公在劇中是一個悲劇人物,秉耿直之性遍嘗人間苦辛、懷報國之志卻遇猜忌之主,著實賺了電視機前面觀眾的一把熱淚。

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電視劇裡的配角人物多為功能性角色,主要是為了推動主線劇情發展、反映主角人物性格。那麼,這個忠心報國、客死他鄉的周培公是否真有其人呢?他的遭遇是否也和電視劇裡描述的一樣呢?我們就一起從相關史籍中探究一下吧。

歷史上的周培公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以字行(即以字行世,不稱周昌,而稱周培公),他是湖北荊門人,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少年喪母康熙年間刊刻的《湖北先賢詩佩》卷五記載:周昌,字培公,荊門人。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訌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這段話的意思是: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結論:出身寒微-確有此事、科舉避諱事件-並無此事

勸降立功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徵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梁,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

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分;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培公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結論:勸降王輔臣立功-確有此事

上主猜忌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結論:上主猜忌-僅憑歷史記載確實無法確認周培公是否受康熙猜忌,但康熙能對周培公已去世的父母予以嘉封,這麼高規格的賞賜足見康熙對其常識有加。所以我認為上主猜忌並不符實。

死於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

周培公卒於1701年,有的資料中顯示周培公亡於盛京任上,但在清史稿列傳三十八《圖海傳》中卻這樣表述:周昌初入城,自陳父明季死流寇,母孫剜目破面觸棺死,原捐軀表母烈。及輔臣降,圖海以聞。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參政。昌復參蔡毓榮軍事,事平,授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以與總兵互訐罷。昌既罷,猶喜言兵。噶爾丹擾邊,數上書當事陳利害。後卒於家。

結論:卒於任上-並無此事,因為按照清史稿中的記載,周培公於70歲卒於家中,而並非死於盛京任上。

繪製《康熙皇輿全覽圖》劇中的周培公經過11年時間繪製了《康熙皇輿全覽圖》

結論:並無此事,《康熙皇輿全覽圖》是聘請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製而成。該地圖經過十年的實地測繪,於1718年初步完成。

雖然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與史實中的相去甚遠,但這個藝術形象卻令人印象深刻,為《康熙王朝》這部大劇增色不少。

看到這篇文章的您還希望知道哪位電視劇裡的人物史實,請您留言,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也請您點讚、關注、分享,感謝您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之中的周培公真敢斬殺侯爵?真實的周培公是怎樣的?
    《康熙王朝》播出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了,這部大氣磅礴的史詩巨製至今我還經常刷,領略陳道明老師演繹的康熙的風採。在這部劇中,我感覺最可惜的還要數那個文韜武略的周培公,他幫助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卻由於當時的時代因素最終被康熙帝貶到盛京病死,死前還推薦了姚啟聖,也是這個姚啟聖成為後來的福建總督幫助康熙平定東南。然而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劇中周培公為了樹立軍威,在劇中把一個二等伯爵給砍了,那麼真實的歷史上周培公真的敢這麼做嗎?歷史上的周培公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其實電視劇《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是被藝術加工了,歷史上的這三位人物其實與電視劇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這三位人物的事跡和電視劇中的事跡。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多年後因病身故。這就是電視劇中周培公大概情形,實際歷史上的周培公與電視劇和小說中都截然不同,不止截然不同,還是完全相反的形象,歷史上的周培公可不是不屑於依附權貴的人,他恰恰是靠依附權貴才得以平步青雲。
  • 周培公助康熙平定三藩,為何不得善終?真實歷史又是如何呢
    比如,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後,就會對劇中的一個人物的結局感到非常不滿和不解。此人物相信大家也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大清朝的忠臣和重臣周培公。而之所以大家會對他的結局感到非常不滿和不解,則是因為明明他給大清做出了突出貢獻,還反遭康熙貶謫,最後甚至病死他鄉。那麼,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周培公出了大力,為何其下場卻很悽慘?
  • 康熙身邊重要大臣周培公晚年如何?怎麼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說中,周培公是康熙的良師益友,後來者一步步的成為了身邊的重要謀臣,在平三藩時是立下大功的。不過周培公雖然有功,但他卻是漢臣,故受到了滿臣的排擠。最終康熙皇帝為了滿清利益,而將周培公調到盛京,直到多年後,周培公也沒離開,而病逝於此。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關周培公的事,有一段很感人的事情,就是在周培公臨終之際,給了康熙皇帝一幅圖,就是當時大清地圖。康熙皇帝看到此圖,極其震驚,然而周培公卻已油盡燈枯了,當然,他在死之前,又推薦了另外一位漢臣姚啟聖。
  • 《康熙王朝》中,索額圖位高權重,為何會向周培公一個漢臣下跪?
    《康熙王朝》中,皇后赫舍裡氏生下皇子胤礽後,便因身體太過虛弱不幸去世。而剛出生的胤礽也在周培公的建議下,被康熙立為太子。事後,周培公剛出宮門,索額圖便立刻聲淚俱下向周培公跪拜謝罪。究其原因,是因為周培公在立太子一事上,幫了索額圖的大忙。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康熙朝的漢人大臣,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讓他們為人們所熟識,那麼歷史上這三人真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嗎?周培公周培公是被《康熙王朝》嚴重誇大了歷史功績的一個人,他遠沒有電視劇中那麼重要。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周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
  • 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言聽計從了?
    這段歷史在《康熙王朝》中也有提到過,當時皇后赫舍裡氏難產命危,周培公便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而康熙聽聞後,略有沉思便應了下來,立胤礽為太子。眾所周知,立太子乃是涉及國本的大事,且清朝又不像明朝那般,定了必須要嫡長子為太子的規矩,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競爭得出繼承人的人選。那麼康熙為什麼會聽周培公一個漢臣之言,急於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為太子呢?我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因為康熙皇帝和仁孝皇后感情甚篤。
  • 周培公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什麼仍會被處死?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決藩王獨大帶來的隱患,決意進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
  • 歷史上的周培公,他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看過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劇中的周培公並不會陌生。《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才智機敏、有勇有謀,特別是他率領三千家奴就平定了察哈爾的叛亂,並且還能恩威並施勸降王輔臣,隨後南下徵討吳三桂,為康熙皇帝最終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不世之功。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康熙王朝》中,朝中那麼多能臣名將,為何康熙重用一養馬之人?
    這部歷史劇中,康熙具有很高深的管理才華,他不在乎你是滿人還是漢人,只要你有本事,忠於朝廷那我就重用你,劇中受到重用的漢人有李光地、周培公和姚啟聖等,這就顯示出了這位大帝的心胸之寬闊,這才是一個能成為千古一帝的人應有的心胸。
  • 盤點《康熙王朝》劇中與歷史出入之處
    《康熙王朝》是2001年的拍攝的一部大型歷史電視連續劇。原名《康熙帝國》,一共50集。這電視劇繼承1997年的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它是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的基礎上改編的。康熙皇輿全覽圖為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奉康熙帝命令繪製而成,並非劇中周培公繪製。康熙帝收復臺灣之時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經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去世,當時臺灣鄭氏為鄭經之子鄭克塽主政。因此劇中康熙帝收臺擊敗鄭經是為有誤。
  • 19年了,《康熙王朝》依然是歷史劇標杆,李建群之後,再無容妃
    李建群多才多藝,為人熟知的是她演員的身份,她是《唐明皇》中工於心計的武惠妃、《武則天》中智慧與美貌的徐才人、《漢宮飛燕》中「才女」班婕妤、《康熙王朝》中「寧折不彎」的容妃、《大敦煌》中溫柔賢惠的蘇清平等。最深入人心的自然是《康熙王朝》的容妃,她聰明、善解人意、剛直不阿,是後宮中能給康熙溫暖的「親人」。
  • 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為何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
    電視劇康熙王朝不能當正劇來看,康熙人物的塑造沒有層次,沒有變化,故事情節單一,和雍正王朝開始的畫風完全不同。尤其是康熙在殿上訓斥貪官的情節,更不符合實際情況,再傻的皇帝也不會公開和大臣決裂,這是衝動和愚蠢的行為,轉化成心理描寫更合適。
  • 周培公為什麼被發配並終老盛京?
    依照《康熙王朝》的說法,周培公就是冤死的。一介寒儒周培公,對大清可謂忠心耿耿。
  • 《康熙王朝》中,深得聖心的姚啟聖,為什麼要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姚啟聖是一個聰明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姚啟聖不能見好就收功成身退,那麼姚啟聖肯定會是下一個周培公,甚至下場還比不上周培公。畢竟周培公被貶到偏遠地區的時候正值壯年,還可能有機會東山再起,而姚啟聖已經年近花甲,一旦被貶到偏遠地區,就肯定要客死異鄉。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不懂的激流勇退的人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就十分相似,兩人都皇帝的左膀右臂,都替皇上成就了好大一番事業,但是都選擇了急流勇退,不再做官。
  • 康熙王朝:康熙匿名科考真的中了探花?紅樓夢卻表示否定!
    看過《康熙王朝》電視劇的朋友,一定會記得康熙曾經匿名參加科舉,並且一舉高中,中了探花。話說這一年科舉考試來臨,飽讀詩書的康熙心血來潮,想測試下自己的才能,看看在全國的考試中能考第幾名。於是化名為龍兒,偷偷地將答卷混入了其中,沒想到發榜那一天,答卷被大臣評為第三名,康熙不免欣喜若狂。當然這是小說在戲說,虛構的成分大,來自民間的傳聞比較大。翻開《紅樓夢》,我們卻意外在第一百十九回上面,也出現科舉考試。事後,大家也都知道賈寶玉高中了第七名,而李紈的兒子賈蘭中了第一百三十名。賈府由此蘭桂齊芳,家道從衰退敗落重新得以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