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深得聖心的姚啟聖,為什麼要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2020-12-26 鮮花暢談歷史

姚啟聖是一個聰明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姚啟聖不能見好就收功成身退,那麼姚啟聖肯定會是下一個周培公,甚至下場還比不上周培公。畢竟周培公被貶到偏遠地區的時候正值壯年,還可能有機會東山再起,而姚啟聖已經年近花甲,一旦被貶到偏遠地區,就肯定要客死異鄉。

伴君如伴虎

姚啟聖飽讀經書史籍,他對於古代皇帝屠殺功臣的故事十分清楚。雖然姚啟聖的功勞還沒有達到威脅皇權的地步,但是古代大部分皇帝都會對大臣防範於未然。即使姚啟聖沒有造反的本領,沒有造反想法,康熙皇帝也可能會處理姚啟聖。

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亂的時候,立下了赫赫戰功,結果三藩叛亂平定後不久,周培公就被調到了偏遠地區任職,一直到死都沒有被重用。姚啟聖是周培公推薦的人,他對於周培公的遭遇十分清楚,肯定不想走周培公的老路。

姚啟聖缺乏留下來的實力

由於姚啟聖是康熙破格提拔的一位人才,再加上姚啟聖的性格問題,姚啟聖在朝廷裡面的朋友非常少。姚啟聖平臺的時候已經是總督加兵部尚書(從一品),再往上升遷肯定是大學士,一旦姚啟聖升遷為大學士,姚啟聖就要到京城裡面做官。

康熙時期大部分重臣都是滿族人,姚啟聖是一個漢族大臣,又在朝廷裡面缺乏後臺,肯定在京城官場混不下去。況且索額圖和明珠都勢大力沉,姚啟聖根本不可能鬥過他們。

功成身退是一種智慧

不管是在官場還是職場,人都要懂得滿足才行。雖然姚啟聖平臺後功成身退,但是姚啟聖獲得了極大地經濟補償,康熙皇帝封姚啟聖做了西湖侯,還賞給了姚啟聖一個行宮,這些獎勵足夠姚啟聖暗度晚年。

實際上對於古代的一些功臣來說,能夠像姚啟聖這樣安享晚年,又何嘗不是一種「奢望」呢?

明朝的李善長也在天下太平後功成身退,結果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他,將辭官在家19年的李善長滿門抄斬。相比於辭官19年仍然被滿門抄斬的李善長,姚啟聖又何嘗不是一個幸運兒呢?

總結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姚啟聖深知卸磨殺驢的教訓,不願意走周培公的老路,所以才會在康熙皇帝痛下殺手之前,主動請求告老還鄉。姚啟聖的明智讓他得以安享晚年,假如姚啟聖堅持不肯辭官,等到康熙皇帝趕他走的時候,恐怕就是另外一番場景了。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不懂的激流勇退的人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就十分相似,兩人都皇帝的左膀右臂,都替皇上成就了好大一番事業,但是都選擇了急流勇退,不再做官。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可是此時滿朝上下(尤以滿臣為多)都開始彈劾周培公,原因便是害怕此時手握幾十萬精兵且又能徵善戰的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康熙是最多疑的人,他在平鰲拜的時候便派人監視過自己的心腹手足魏東亭,更何況是漢人大臣周培公呢。所以康熙就坡下驢,急召周培公回京,而令圖海為主將,將這件不世之功給了滿人圖海。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其實電視劇《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是被藝術加工了,歷史上的這三位人物其實與電視劇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這三位人物的事跡和電視劇中的事跡。周培公本應是三官保的頂頭上司,但三官保仗著兩個女兒都是康熙的妃子,尤其是大女兒宜妃深得康熙寵愛,非常狂傲囂張,不把周培公這個盛京將軍放在眼裡,坐則與周培公同位而坐,出則同行,完全沒有上下級的禮數,而周培公卻因為他是宜妃的父親所以對他反而禮敬有加,也更加助長了三官保的囂張氣焰,以至於後來御史尹泰都曾經感慨說過:八旗包衣佐領無視各職、逾越定級的風氣是從三官保開始的
  • 康熙王朝:為什麼姚啟聖總能做一把手,兩個細節直接告訴你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有個脾氣古怪的老頭,此人就是姚啟聖。在順治時期,姚啟聖的官職是越做越小,因為他性格傲慢,藐視朝廷,得罪了順治。順治專門下了一道聖旨,永遠不錄用姚啟聖為官。姚啟聖就這樣在失意中度過了很多年,漸漸成為了一個老頭。
  • 如何評價康熙一朝的名臣——姚啟聖!
    在整個康熙王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在這些人中,姚啟聖就是其中一個。作為一代名將和良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英明的皇帝。當姚啟聖上任後,迅速地攻佔了鄭軍的陣地,很快就扭轉了失利的局面,迫使劉國軒收縮部隊靠近漳州,為以後逐步收復臺灣奠定基礎。制定方略: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其戰略部署,建議採用「剿撫並用」的辦法,一方面攻佔收復失地,另一方面招撫敵人不堅定的盟軍將領。該戰略符合清初的國情,不久被康熙採納,使清廷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 《康熙王朝》中,朝中那麼多能臣名將,為何康熙重用一養馬之人?
    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是一個尖酸刻薄但是才華橫溢的糟老頭子。在康熙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姚啟聖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三撫」和「三剿」策略是康熙能順利」平臺」核心理念,而起用臺灣降將「施琅」和「遷界禁海」則是收復臺灣功成的關鍵所在。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可戰後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反而被康熙斥責「沽名釣譽」,鬱鬱而終。那麼到底誰害死了這位戰功彪炳的福建總督呢?姚啟聖坎坷的仕途之路姚啟聖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前,曾兩度為官:第一次是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後,姚啟聖舉家逃到了通州(南通)為了報復報復當地富豪的欺凌,一怒之下了參軍,不久升任通州知縣,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官報私仇,殺了曾經欺辱自己的富豪,罷官而去。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謫為臺彭知縣?
    如果要選出整部《康熙王朝》中,為人性格與處事風格前後反差最為明顯的角色人物,李光地毫無疑問的將會「拔得頭籌」。初登場時的李光地,雖無官無職,但因其才德卓著已然名滿整個福建,特別是他敢於為民請命,帶領數百名困苦女孩攔下容妃的官轎,以向康熙進獻「萬言書」,而就此名噪一時,不僅讓康熙皇帝對其另眼相看,就連「傲嬌」的皇室公主藍齊兒都對其心生愛慕。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康熙朝的漢人大臣,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讓他們為人們所熟識,那麼歷史上這三人真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嗎?周培公周培公是被《康熙王朝》嚴重誇大了歷史功績的一個人,他遠沒有電視劇中那麼重要。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周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康熙元年( 1662年) ,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在金門、廈門接連打敗鄭經軍隊,迫使鄭軍退守臺灣。此後,鄭氏集團人心浮動,相繼投誠。康熙三年( 1664 年) ,施琅建議進攻澎湖,直搗臺灣,朝廷便任命他為靖海將軍,出徵臺灣。第二年,施琅率軍出海,但是在澎湖列島遇到了颶風,損失慘重,只好退回廈門。
  • 康熙王朝:明珠和索額圖倒臺後,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為臺澎知縣
    《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無疑是整部劇中性格與行為處事方式前後反差最為明顯的角色人物。初登場時,李光地帶著傳統讀書人的那份執著與清高,堅持自己的原則,並且是一身正氣、疾惡如仇。然而,伴隨著李光地在索額圖與明珠這樣一對「政壇老炮兒」面前不斷遭遇挫折,他也就此走上了逐漸「黑化」的道路。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監管臺海局面。諸公一定知道康熙前往南京南巡到底是為了什麼事,安排臺海事宜,並且親自前往南京朱元璋墓行跪拜之禮,告祭的禮物卻是臺灣的成功收回,以示自己的功績遠在朱明王朝之上。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
  • 《康熙王朝》有沒有醜化鄭經?
    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拍攝,源於作家二月河的一部歷史小說,這部小說裡面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很多內容都嚴重不符合事實。不過,文學藝術是允許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們也無話可說,只要這種修改不太離譜。鄭經憑心而論,《康熙王朝》對鄭經的刻畫並沒有太過於醜化,但也不是什麼「明君」。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康熙六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刑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臺灣外記》)。
  • 康熙帝重用的三大漢臣|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
    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等職。李光地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武功卓越。同時,他再擔任直隸巡撫期間治理河務、興修水利,從此下流更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水患之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褒揚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賜手書「夙志澄清」匾額,並將其提拔為吏部尚書。
  •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什麼要廢太子?
    曾經看過一個統計:歷史上真正順利登基的太子(被立為儲君不少於一年)不超過60%,被廢黜的太子佔比超過10%,而且有意思的是:越是雄武的君主,越是喜歡廢太子,比如漢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當然還千古一帝的康熙。
  • 康熙王朝:康熙和寶日龍梅雲雨對胤褆來說不是霸佔,而是順其自然
    這次大家真的誤會康熙了,其實康熙在收心姚啟聖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朕有兩件東西不送人,一個人是嬪妃,一個是朕讀過的書!康熙策略賞賜姚啟聖這句話本來是康熙用於收心姚啟聖的策略,但是深思熟慮後發現此話用在自己的兒子胤褆身上卻也是恰到好處,不接受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