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是一個聰明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姚啟聖不能見好就收功成身退,那麼姚啟聖肯定會是下一個周培公,甚至下場還比不上周培公。畢竟周培公被貶到偏遠地區的時候正值壯年,還可能有機會東山再起,而姚啟聖已經年近花甲,一旦被貶到偏遠地區,就肯定要客死異鄉。
伴君如伴虎
姚啟聖飽讀經書史籍,他對於古代皇帝屠殺功臣的故事十分清楚。雖然姚啟聖的功勞還沒有達到威脅皇權的地步,但是古代大部分皇帝都會對大臣防範於未然。即使姚啟聖沒有造反的本領,沒有造反想法,康熙皇帝也可能會處理姚啟聖。
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亂的時候,立下了赫赫戰功,結果三藩叛亂平定後不久,周培公就被調到了偏遠地區任職,一直到死都沒有被重用。姚啟聖是周培公推薦的人,他對於周培公的遭遇十分清楚,肯定不想走周培公的老路。
姚啟聖缺乏留下來的實力
由於姚啟聖是康熙破格提拔的一位人才,再加上姚啟聖的性格問題,姚啟聖在朝廷裡面的朋友非常少。姚啟聖平臺的時候已經是總督加兵部尚書(從一品),再往上升遷肯定是大學士,一旦姚啟聖升遷為大學士,姚啟聖就要到京城裡面做官。
康熙時期大部分重臣都是滿族人,姚啟聖是一個漢族大臣,又在朝廷裡面缺乏後臺,肯定在京城官場混不下去。況且索額圖和明珠都勢大力沉,姚啟聖根本不可能鬥過他們。
功成身退是一種智慧
不管是在官場還是職場,人都要懂得滿足才行。雖然姚啟聖平臺後功成身退,但是姚啟聖獲得了極大地經濟補償,康熙皇帝封姚啟聖做了西湖侯,還賞給了姚啟聖一個行宮,這些獎勵足夠姚啟聖暗度晚年。
實際上對於古代的一些功臣來說,能夠像姚啟聖這樣安享晚年,又何嘗不是一種「奢望」呢?
明朝的李善長也在天下太平後功成身退,結果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他,將辭官在家19年的李善長滿門抄斬。相比於辭官19年仍然被滿門抄斬的李善長,姚啟聖又何嘗不是一個幸運兒呢?
總結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姚啟聖深知卸磨殺驢的教訓,不願意走周培公的老路,所以才會在康熙皇帝痛下殺手之前,主動請求告老還鄉。姚啟聖的明智讓他得以安享晚年,假如姚啟聖堅持不肯辭官,等到康熙皇帝趕他走的時候,恐怕就是另外一番場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