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2021-01-08 網易

2021-01-05 10:49:38 來源: 吃饅頭的懶洋洋

舉報

  那是因為姚啟聖深知康熙皇帝的秉性,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訓,深知一代名將周培公的下場。論功勞,姚啟聖只有平臺一功,而周培公卻有平三藩、收輔臣及平定太監造反等諸多功勳。可是二人的下場卻天差地別,周培公在平三藩即將勝利之時被召回,授盛京將軍,在苦寒之地鬱鬱而終。而姚啟聖則在收復臺灣之後主動乞骸骨,告老還鄉,康熙則封他西湖侯,並賜他行宮一座,藏書萬卷。這二人都是治世能臣,可下場卻天差地別,原因就在於兩點,一是「知進退」,二是能否會「藏」。

  

  周培公被康熙發掘以後便屢立功勳,從蠟燭沒捻就能判斷出來太監造反,平了楊啟隆的叛變。與圖海帶三千家奴平察哈爾王,單刀赴會招撫王輔臣,與吳三桂決戰鄂湘,戰功赫赫,吳三桂大敗已成定局。可是此時滿朝上下(尤以滿臣為多)都開始彈劾周培公,原因便是害怕此時手握幾十萬精兵且又能徵善戰的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康熙是最多疑的人,他在平鰲拜的時候便派人監視過自己的心腹手足魏東亭,更何況是漢人大臣周培公呢。所以康熙就坡下驢,急召周培公回京,而令圖海為主將,將這件不世之功給了滿人圖海。而功高蓋主的周培公卻被發到了滿人的老窩——盛京,在那裡周培公是翻不出什麼浪花的。

  所以周培公的結局悲慘就在於他不知道在該退出的時候退出,並且不知道守拙,每次康熙的意圖他都能領會,並且當眾表達出來。哪個皇帝會希望自己的臣子能這樣清楚自己呢,皇帝需要的是下邊人的無條件服從和自己的天威難測,絕不會希望自己肚子裡有一條蛔蟲。

  

  而姚啟聖顯然從周培公這裡吸取了經驗教訓。姚啟聖是一個怪人,從封疆大吏做到了九品司廄,更是讓順治諭旨此人決不可再次重用。他之所以能進入康熙皇帝的法眼,那就是因為這是周培公臨終前的舉薦。姚啟聖此人持才傲物,目空一切,是康熙最厭煩的人。康熙更是對姚啟聖直言「有時候朕真想殺了你」。

  可是康熙還是重用了姚啟聖,那是因為只有姚啟聖才能對付施琅,才能儘快平臺。康熙力排眾議,給了姚啟聖節制諸省臺務的大權,而這也讓姚啟聖得罪了不少滿族顯貴。平臺之策在幾年之後終於顯出作用,臺灣在姚啟聖的施琅的通力合作之下收復。

  這時候的姚啟聖立即回京面見康熙,祈求告老還鄉,並拍了他的一次大馬屁。他說能生於康熙之年是姚啟聖之大幸。因為只有康熙才會用姚啟聖,讓他來完成這不世之功。康熙在這個狂傲的士子嘴裡聽到了服軟的話,自然是開心的莫名,旋即批准了他的請求,並封他為西湖侯,賜行宮一座,藏書萬卷。

  功勞巔峰知道修退路,這就是姚啟聖的聰明之處,他若是留在朝中做官,想必早晚會讓恨他入骨的康熙處死。而做個逍遙侯爺,才是最好的下場。

  至於康熙,自然也樂見此事。因為他要做的是千古聖君,必須要優待功臣,一座行宮和有名無實的侯爵確實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姚啟聖七旬老者,也沒有多大的威脅。真讓他回老家,路上還真不一定說什麼渾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二月河先生「清朝三部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不懂的激流勇退的人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就十分相似,兩人都皇帝的左膀右臂,都替皇上成就了好大一番事業,但是都選擇了急流勇退,不再做官。
  • 《康熙王朝》中,深得聖心的姚啟聖,為什麼要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姚啟聖是一個聰明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姚啟聖不能見好就收功成身退,那麼姚啟聖肯定會是下一個周培公,甚至下場還比不上周培公。畢竟周培公被貶到偏遠地區的時候正值壯年,還可能有機會東山再起,而姚啟聖已經年近花甲,一旦被貶到偏遠地區,就肯定要客死異鄉。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其實電視劇《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是被藝術加工了,歷史上的這三位人物其實與電視劇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這三位人物的事跡和電視劇中的事跡。後來周培公得悉康熙討伐準噶爾部噶爾丹,他就覺得自己的機會又來了,對仕途不死心的周培公連忙寫出平定葛爾丹的計劃條陳上呈康熙,被康熙採納並讚賞,特意加封周培公為盛京將軍。
  • 康熙王朝:為什麼姚啟聖總能做一把手,兩個細節直接告訴你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有個脾氣古怪的老頭,此人就是姚啟聖。在順治時期,姚啟聖的官職是越做越小,因為他性格傲慢,藐視朝廷,得罪了順治。順治專門下了一道聖旨,永遠不錄用姚啟聖為官。姚啟聖就這樣在失意中度過了很多年,漸漸成為了一個老頭。
  • 如何評價康熙一朝的名臣——姚啟聖!
    在整個康熙王朝,出現了太多的名臣,如索額圖、明珠、李光地、佟國維、張廷玉等。在這些人中,姚啟聖就是其中一個。作為一代名將和良臣,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英明的皇帝。當姚啟聖上任後,迅速地攻佔了鄭軍的陣地,很快就扭轉了失利的局面,迫使劉國軒收縮部隊靠近漳州,為以後逐步收復臺灣奠定基礎。制定方略: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其戰略部署,建議採用「剿撫並用」的辦法,一方面攻佔收復失地,另一方面招撫敵人不堅定的盟軍將領。該戰略符合清初的國情,不久被康熙採納,使清廷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 《康熙王朝》中,朝中那麼多能臣名將,為何康熙重用一養馬之人?
    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是一個尖酸刻薄但是才華橫溢的糟老頭子。在康熙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姚啟聖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三撫」和「三剿」策略是康熙能順利」平臺」核心理念,而起用臺灣降將「施琅」和「遷界禁海」則是收復臺灣功成的關鍵所在。
  • 是誰害死了平臺功臣姚啟聖?
    可戰後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反而被康熙斥責「沽名釣譽」,鬱鬱而終。那麼到底誰害死了這位戰功彪炳的福建總督呢?姚啟聖坎坷的仕途之路姚啟聖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前,曾兩度為官:第一次是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後,姚啟聖舉家逃到了通州(南通)為了報復報復當地富豪的欺凌,一怒之下了參軍,不久升任通州知縣,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官報私仇,殺了曾經欺辱自己的富豪,罷官而去。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周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謫為臺彭知縣?
    如果要選出整部《康熙王朝》中,為人性格與處事風格前後反差最為明顯的角色人物,李光地毫無疑問的將會「拔得頭籌」。初登場時的李光地,雖無官無職,但因其才德卓著已然名滿整個福建,特別是他敢於為民請命,帶領數百名困苦女孩攔下容妃的官轎,以向康熙進獻「萬言書」,而就此名噪一時,不僅讓康熙皇帝對其另眼相看,就連「傲嬌」的皇室公主藍齊兒都對其心生愛慕。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監管臺海局面。諸公一定知道康熙前往南京南巡到底是為了什麼事,安排臺海事宜,並且親自前往南京朱元璋墓行跪拜之禮,告祭的禮物卻是臺灣的成功收回,以示自己的功績遠在朱明王朝之上。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康熙元年( 1662年) ,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在金門、廈門接連打敗鄭經軍隊,迫使鄭軍退守臺灣。此後,鄭氏集團人心浮動,相繼投誠。康熙三年( 1664 年) ,施琅建議進攻澎湖,直搗臺灣,朝廷便任命他為靖海將軍,出徵臺灣。第二年,施琅率軍出海,但是在澎湖列島遇到了颶風,損失慘重,只好退回廈門。
  • 《康熙王朝》有沒有醜化鄭經?
    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拍攝,源於作家二月河的一部歷史小說,這部小說裡面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很多內容都嚴重不符合事實。不過,文學藝術是允許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們也無話可說,只要這種修改不太離譜。鄭經憑心而論,《康熙王朝》對鄭經的刻畫並沒有太過於醜化,但也不是什麼「明君」。
  • 康熙王朝:明珠和索額圖倒臺後,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為臺澎知縣
    《康熙王朝》中的李光地,無疑是整部劇中性格與行為處事方式前後反差最為明顯的角色人物。初登場時,李光地帶著傳統讀書人的那份執著與清高,堅持自己的原則,並且是一身正氣、疾惡如仇。然而,伴隨著李光地在索額圖與明珠這樣一對「政壇老炮兒」面前不斷遭遇挫折,他也就此走上了逐漸「黑化」的道路。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康熙朝的漢人大臣,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讓他們為人們所熟識,那麼歷史上這三人真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嗎?周培公周培公是被《康熙王朝》嚴重誇大了歷史功績的一個人,他遠沒有電視劇中那麼重要。
  • 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為何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
    雍正王朝電視劇也很過癮,沒有過多兒女情長,全是政治權謀,男人權利的較量,這才是好電視,每一集都是精彩,過癮那。哪部電視劇,如果快進播放不影響劇情,說明這部電視劇比較平淡,如果這部劇,一快進播放,後面的劇情連接不上,說明這部劇一定不錯。康熙王朝這部劇,你快進看完也不影響劇情,而雍正王朝,每一個動作、表情,一句話,就為以後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導讀:歷史上的張廷玉和《雍正王朝》中的演繹稍有不同,康熙年間僅官至「吏部左侍郎」,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組織部副部長,而並非劇中相當於宰相的「上書房大臣」。行至雍正朝,張廷玉才逐漸走向仕途的巔峰,成為雍正朝時期乃至整個清朝時期的漢臣巔峰代表。
  • 康熙帝重用的三大漢臣|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
    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等職。李光地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武功卓越。同時,他再擔任直隸巡撫期間治理河務、興修水利,從此下流更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水患之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褒揚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賜手書「夙志澄清」匾額,並將其提拔為吏部尚書。
  • 因收復臺灣有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其後代的結局是怎樣的?
    然而此時的施琅卻遭到了朝廷中大部分官員的懷疑,一來是因為其原是鄭氏集團的舊將,一直以來就受到懷疑,二來就是因為此前三次與鄭氏集團的戰爭的失敗結局,所以他並不為人所看好。然而此時朝中有人願意用身家性命做擔保,力薦施琅帶兵功臺,這個人便是當時的福建總督姚啟聖。於是,在姚啟聖的力薦之下,施琅才得以披掛上陣,有機會為自己的家人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