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季,人們會這樣說"多出出汗排毒",可是,你可知出汗真的排毒嗎?
那麼,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汗!
研究證明,汗液中中98%~99%的成分是水、鉀、鈣、磷等物質,其餘1%~2%是尿素、自由基等細胞代謝物。
如果非得說人體汗液能夠排毒的話,那就只能是排的尿素氮,因人體內細胞代謝產生的尿素氮主要通過尿液排出。
但是,汗液中尿素氮的含量僅有1%,可以說微乎其微。這也就證明了一句話,出汗排毒,可謂是無稽之談。
人體出汗主要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外界溫度刺激後做出的一種本能反應。導致出汗的因素有4個,溫度刺激,情緒,運動,味覺刺激。
提醒:切勿在三伏天出汗排毒
三伏天氣本就熱,若此時還揮汗如雨,就會導致體內電解質失衡或細胞脫水,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但是,一到夏季"微胖界"的小姐姐、小哥哥就會有人說:"我都不敢動,一動渾身是汗,還感覺到無力,特別是有時候出汗的味道還特別難聞。"
其實,出現一動就出汗,渾身乏力,還有異味,多半是因為體內溼氣過重引起的。俗話說"十人九溼",對於溼氣重的人來說,夏季除溼刻不容緩。
那麼,溼氣重的人會有哪些表現?
1、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傷害到脾胃,若溼氣堆積在關節部位還容易誘發風溼性關節炎,因此若察覺到體內溼氣重,一定要採取相應的措施。
2、對於溼氣重的人來說,會出現頭部昏昏沉沉的,腦袋好像被什麼東西包裹住了一樣,並且四肢行動不便,還伴有流鼻涕等表現;
3、溼氣侵襲到關節後就會表現出病症,當氣血運行不暢之後就會出現關節酸痛、沉重的症狀,甚至連簡單的屈伸也非常不方便;
4、當溼氣侵擾到脾臟之後就會影響到食慾,導致胃口不好,經常還會存在口淡、口黏以及口渴的症狀;
5、舌苔厚膩也是溼氣重的典型反應,尤其是在清晨剛起床的舌苔判斷最為精確;
6、大便不成形也是溼氣重的重要標誌,當發現大便不成形或者大便不容易衝掉,就要警惕溼氣重的問題了。
生活中簡單的3招,幫你祛除體內溼氣,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避環境的"溼"
想要避免體內溼氣過重,首當其衝就是避免"外溼"。
遇到雨季、潮溼的天氣,應及時的關好門窗,少出門,儘量避免去溼氣重的地方遊玩,如:水塘、河邊、水上樂園等等。
其次,不要穿未曬乾的衣服,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不要洗完澡後不擦乾身子,頭髮直接睡覺。
若發現室內相對溼度高於70%,及時開啟除溼機或空調除溼。
第2招:勤運動,增加水分代謝
現如今,人們經常用腦,大多數的工作都是用腦力來完成的,可是也正因為這樣的工作體系,導致人們長期待在空調室內,很少出現。
長期如此,就會導致人體對於身體溼度的調控出現障礙。
適當的多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夠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平時可以試試跑步、健走、瑜伽、太極等,做完"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水分代謝。
第3招:揉拍三個"窩"
除了食療的方法,平時還可以多試試按揉、拍打以下部位,祛溼又通經。
①腋窩
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揉、拍打,可以疏導心經鬱火,祛溼又通經。
②肘窩
肘窩外側的曲池穴,是人體關鍵的"排汙口",經常按揉,能幫助排出體內溼氣。
③膕窩
膝蓋後面同樣有一個窩,叫"膕窩",是肝經、腎經、膀胱經通行之處。
窩中心的委中穴,也是一個重要的"排汙口"。刺激這個穴位,能夠緩解腰背、下肢關節疼痛,還可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小結:溼氣重,身體會發出哪些信號來提醒?
1、容易油膩,尤其是頭髮和面部,經常油光滿面;
2、冒痘明顯、皮膚愛長斑;
3、睡覺流口水,異味大;
4、舌苔黃膩或者白膩,且厚;
5、晨起乾嘔難受,反酸噯氣;
6、臉上黯淡無光,咳嗽白痰,很難咳出;
7、小肚子大,贅肉多,減肥容易反彈;
8、大便淋漓不盡,粘馬桶、衝不乾淨;
9、頭暈沉,沒力氣,昏昏沉沉;
要有3點以上,不能再拖,儘早祛溼。
如何有效趕走溼氣呢,方法要得當?【一脾當關,萬溼難攻!】
很多人天天祛溼,但是效果並不好,祛溼也要抓住關鍵,否則本末倒置。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水液的運化都依賴於脾!
脾虛,運化不好,體內水溼就會停滯,聚集在體內,無法排出,導致溼氣重。俗話說,「溼氣是萬病之源」,保持健康 ,排溼很重要。而祛溼,抓住健脾這個核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推薦健脾溫陽祛溼小金方:姜苓茶
組成:山藥,生薏苡仁,茯苓,赤小豆,乾薑,桔梗,大棗,白扁豆,羅漢果等炮製後打粉,每天衝1-2包,代茶飲用
分析:
1、山藥、白扁豆健脾益氣還能夠祛溼;
2、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溼,赤小豆祛溼消腫;
3、大棗性溫、固護中焦;
4、乾薑生陽,桔梗引材上行
這些食材之間相互配合,各有主次,實現了健脾與滲溼並用、以補而祛溼。
不僅幫助對身體排汗排溼氣,還能夠幫助活經絡,加速溼氣的代謝排出,堅持1-2個月,健脾除溼,益氣祛濁,脾會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