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因為有其特殊的典故流傳,傳統上在正月十四日過元宵節,俗稱「十四夜」。明崇禎與清康熙《寧海縣誌》中記載:歲令,元宵市廟張燈十三日至二十日乃熄。在康熙以前元宵節是指一段日子,而不是某一日。光緒《寧海縣誌》:「元宵燔桑柴謂之炟址界,市廟裡社結彩張燈演劇敬神至二十日乃止。正月十五謂元宵,城中演劇十四起,鄉間十三起。」可見在清朝中後期才確定正月十四夜為元宵節。最熱鬧的要數前童、黃壇等地舉行的元宵行會活動及一市、桑洲的吃糅習俗。疫情之下,這些活動都取消了,本來熱鬧非凡的寧海十四夜要比往年遜色許多,但仍是減不了人們十四夜鬧元宵的熱情。
寧海有兩句老話,「要吃,十四夜;要睏,冬至夜」;「年卅夜的鼓,十四夜的肚」。今年可是大家躲在家裡樂著吃了,來看看寧海十四夜的吃:東路斧頭糰,西路糊米筒、南路羹糅糅,北路裹湯包,各地豐富的節日美食足夠撐破肚子了。
十四夜的湯包餡料是剁細了的剝芥菜、冬筍和香乾,因剝芥菜水分多,湯包一般蒸熟吃。蒸熟後的湯包皮薄半透明,內中餡料碧綠青翠讓人垂涎三尺。蒸熟後趁熱小心夾出仔細端詳一隻只元寶晶瑩剔透、香味撲鼻,咬一口各種食物的味道一層層地襲來,肉香、菜香、蝦皮香······回味無窮。
一市、桑洲等地除了包湯包外,還要糊米筒,早幾天前將粳米浸泡在清水中,十三日時道地上架起石磨,各家挨序將溼米磨成米漿放置在水桶裡待用,十四日上午一大早準備裹米筒的餡料,有海帶、豬肉、芹菜、豆芽、蘿蔔絲、香乾等相當豐富。
寧海東路長街一帶在十四夜要裹斧頭糰,吃意思是包包裹裹、團團圓圓。斧頭糰的糰皮是糯米粉和粳米粉以三七開比例用熱水揉搓成的,因內中餡料不同有甜糰和鹹糰之分。鹹糰配料豐富蘿蔔絲、豬肉、香乾、蝦米、冬筍等,甜糰配料通常是豆沙餡,製作時將大粉糰揉成酒盅形狀,然後按順序粘攏邊緣,再在口子上捏出繩子花樣放到籠屜上,沸水蒸熟即食。
寧海西部和南部的桑洲一市等地民風樸實,那天每家每戶都歡迎外人來品嘗糅。據說越讓人家吃,該戶人家越會人丁興旺、事事順利。配料十分豐富通常將花生、豬肉、冬筍墨魚乾、牡蠣、香乾等切成細丁,剝芥菜切碎。炒料理時 鍋裡先倒水待水開,放上剝芥菜,再將均勻滲水的米粉倒入鍋內一邊慢倒除牡蠣外的配料。一邊不斷攪拌均勻,待水沸騰打泡撒上花生、蔥花,倒入牡蠣攪翻一下即可食。
吃了十四夜的傳統美食後,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在道地、豬牛欄舍前點燃樟樹枝「燂址界」,邊走邊念:「十四夜,燂址界。燂燂樟樹梗,銀子咣咣響;燂燂樟樹葉,銀子疊打疊。金銀寶貝燂進來,腌臢(汙穢)晦氣燂出去。」 意思是燂了址界,屋裡發得快。疫情之下,更是應該多燂燂址界,去除晦氣。
在寧海鄉間,十四夜還要舉行猜燈謎、舞龍燈、打獅子、撒船燈、跑馬燈等燈會活動,小孩兒們則拉著兔燈走街串巷,就地鬧元宵。公園裡、社區服務中心、村文化禮堂裡掛滿燈籠,張貼謎題,眾人紛紛參與其中。鑼鼓聲一響,舞獅舞龍船燈馬燈開始表演,「麒麟送子」、「偷詩趕船」、「掙球搶燈」等吉祥如意的動作博得眾人連連掌聲。在歡快的節日裡,大家討個彩頭:萬事如意,事事順心。十四夜的「燈頭大戲」則是把寧海人鬧元宵的熱情推向高潮。
過了十四夜,標誌著這個興奮熱鬧的新年落下帷幕了,大家該出門的出門,該上工的出去工作了,一切又慢慢恢復到平常日子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