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0日電 題:《唐建偉:「十四五」設增長目標的必要性》
作者 唐建偉(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從國際經驗比較和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看,「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和說明稿設定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設定經濟增長目標的必要性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的主線,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全球競爭力提升和防範系統性風險都需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堅實基礎。
(一)高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經濟增長作支撐
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的。目前中國經濟整體上還有一些短板和「卡脖子」問題,尤其是高科技和先進位造業,需要持續加大投入,經濟可持續增長能夠為其提供源泉,並引導各市場主體增強發展信心,進而將「蛋糕」做大。發展才是根本,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增長目標必不可少,依靠經濟保持可持續增長,才能奠定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
前期粗放型經濟模式導致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成本較高,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能夠提供有力支撐,協調經濟、環境與生態平衡發展。
(二)實現人均收入翻番目標需要經濟長期積累
從長期發展趨勢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可以實現的,實現人均收入翻番更需要比較強大的經濟基礎。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仍較為突出,近年來基尼係數有攀升的風險,CEIC數據顯示,2003-2019年期間平均值為0.47。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億美元,距離發達經濟體差距仍然較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差異較大,很多中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還未跨入中等收入水平,亟待經濟發展和長期積累,在發展中解決現實問題。
(三)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需做大總量規模
中國在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之後,經濟增速開始出現放緩,從前40年年均9.5%以上放緩至2019年的6.1%,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是大概率。中國實體經濟領域的總槓桿率從2010年的177.8%迅速攀升到2020年三季度的270.1%,宏觀經濟槓桿率大幅攀升。而控制宏觀經濟槓桿率的攀升除了採取降槓桿措施外,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實現總量規模提升,通過做大「分母」的方式降低整體經濟槓桿率水平的措施則更為有效。
(四)提升全球經濟競爭力需要良好的增長預期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形勢漸趨複雜,外部環境正發生根本性變化,特別是地緣政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凸顯,仍需繼續發展壯大經濟。經濟實力決定話語權,保持經濟增長優勢不僅能增強中國的全球經濟競爭力,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而且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經濟增長支撐。只有通過經濟增速的良好預期吸引更多外資布局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才能尋求更大發展空間。
二、從國際比較和國內潛力看設定增長目標的可行性
中國的經濟增長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擁有強大的內需市場和制度優勢,未來通過深化改革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更加注重內涵型增長,能夠確保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一)國際比較和合理的定量預測
說明稿提出未來經濟增長目標以定性表述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可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根據國際經驗,絕大部分經濟體在進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人均收入約4000-12000美元)後,相對於人均收入低於4000美元時期的經濟增速均有普遍下降。以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以下時的平均增速達到了7.4%,在4000-12000美元時平均增速下降至5.3%左右。部分轉型失敗的經濟體則由於增速放緩過快,改革遲滯,很快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十四五」時期經濟平均增速5.5%、未來15年平均增速達到4.78%才能實現總量和人均GDP翻番的目標。過去40餘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5%的中高速增長水平,未來增速放緩是趨勢,但放緩速度能夠保持在穩定水平,介於歐美與新加坡之間,高於日本。我們預計,全要素投入每年帶來3%左右的增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能夠達到1.5%-2%,未來15年維持5%左右增長率基本可以達到。
(二)經濟內涵型增長潛能巨大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凸顯,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從消費角度看,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消費總量規模擴大和升級態勢延續。內涵型增長將是確立經濟增長目標的著力點,一方面,中國的制度優勢明顯,技術創新的動力強勁,依靠國內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驅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教育資源豐富,人力資本優勢凸顯,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三)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優勢明顯
目前我們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全面開啟的機遇期,技術創新將是決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2019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創新投入持續加大,總量居世界第二,創新指數達到228.3,比上年增長7.8%,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2019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1個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第28位,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還有很多短板,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未來,堅持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通過高科技、先進位造業、「新基建」和數字經濟等強力驅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領域邁進,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得到大幅提升。
三、展望未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措施建議
建議稿明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和政策建議。未來,可進一步通過創新驅動機制、內涵型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等重要措施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一)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增長新動能
確保經濟增長的質量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戰略。首先,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要素市場改革、人力資本提升等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持續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固鏈補短板,以先進位造、產業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創新型經濟為發力點,培育和壯大新的增長極;再次,要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場註冊制落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通過併購重組和擴大資本市場開放提升資本市場發展水平。
(二)依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內涵型增長
綜合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變化,「卡脖子」問題更加普遍,立足國內市場是大趨勢。一是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二是完善產、學、研一體化協同機制,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由橫向創新轉型到縱向創新,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市場化應用;三是通過促進高端消費品的供給來扭轉消費外流的不利局面,實現消費市場規範化發展,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三)以全要素生產率為載體,全面推進要素市場改革
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通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加快要素市場改革,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一方面,通過增進TFP實現總產出改善,重塑經濟增長動力,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優化投資結構,將更多的資源應用到技術創新方面,加大突破物質資本投入的瓶頸,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強化實施中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推進國際「雙一流」大學建設,加大中等職業教育投入,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儲備豐厚的人才資源,提升人力資本利用效率。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將更重視內涵型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的落腳點仍在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是重要前提,也是確保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物質基礎。(中新經緯APP)
唐建偉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