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與嶺南

2021-02-19 廣東省越華畫院

謝靈運像

《謝康樂集》 【明萬曆十一年(1583)刻本】

浙江謝公亭

        謝靈運在詩歌史上的功績,主要是他第一個以成功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山水題材的獨立地位。朱自清先生稱他是「第一個在詩裡全力刻畫山水的人」,是「發現自然的詩人」(《經典常談》)。然而,這位傑出的詩人命運卻很不美妙。謝靈運於宋元嘉十年(433年)被徙付廣州。於他本人,這是一場悲劇,是走向刑場的窮途末路,是人生最後的數月時光。

        那麼,謝靈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嶺南、走上刑場?究竟與嶺南發生著怎樣的聯繫?這位康樂公與今天的康樂園又有著怎樣的因緣呢?

內心的傲慢結下了致命的梁子

        《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於元嘉五年(428年)再度東歸故鄉會稽始寧之後,「因父祖之資,生業甚厚,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

        始寧山居為謝靈運的祖父謝玄晚年開始經營。《水經注》卷四十《漸江水注》對此有過較詳盡的描述。及靈運辭職還鄉後,又在北山修築擴建,「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對此,其《山居賦》及自注以賦體慣長的手段和注特有的引申發揮,作了縱橫捭闔鋪張揚厲的敘述。而謝靈運山水詩中,有一二十首都是直接描寫其始寧墅風景的。

        「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所謂的伐木開徑,其實就是南朝士族們對田園山澤的開發佔奪,是謝靈運對始寧山居的經營開拓。據《宋書》卷三十五《州郡志》,始寧置於會稽條下,「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五十五」;臨海,本會稽東部,「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約摸估算,自始寧至臨海,則大致有七百裡之距。「從者數百人」,近千裡的伐木開徑,其聲勢之大,不可謂不囂張,也難怪要讓臨海太守驚駭,謂為山賊。

        謝靈運的伐木開徑,可以說達到肆無忌憚的程度。這也表現在他對待兩地太守的傲慢態度上。謝靈運甚至要求「驚駭」之後的臨海太守王琇加入到自己的行進隊伍中。「又要琇更進,琇不肯。靈運贈琇詩曰"邦君難地嶮,旅客易山行"。從「不肯」的字眼中,甚至依稀可以看出靈運「要」之反覆,未果之後,還要諷之以詩。

        王琇沒有與靈運計較,但會稽太守孟顗卻無法忍受。「在會稽亦多從眾,驚動縣邑"。太守孟顗事佛精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顗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 顗"深恨此言"。

        孟顗不可能不「深恨此言」。孟顗事佛之精懇,其來有自。據《高僧傳》卷二《佛馱跋陀羅傳》曰;「先是沙門支法領,于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418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譯出。詮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在人家的地盤上,本來理應稍微客氣點,但謝靈運從骨子裡是看不起他們的,並且還常常一逞口舌之快,從而結下了致命的梁子。

2. 怨恨和衝動走上一條不歸路

        《宋書·謝靈運傳》:「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堅執不與。靈運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寧岯崲湖為田,顗又固執。靈運謂顗非存利民,正慮決湖多害生命,言論毀傷之,與顗遂構讎隙。因靈運橫恣,百姓驚擾,乃表其異志,發兵自防,露板上言。」這裡的「百姓」決非一般人民,因為貧弱百姓決不能和豪家爭奪。這裡的「百姓惜之」「百姓驚擾」,指的應是下層地主對傳統士族的佔山護澤的不滿與恐懼,因此,謝靈運兩次欲決湖為田,宋文帝都已經同意,會稽太守孟顗卻堅執不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士族的佔山護澤,因為嚴重擠佔侵害了庶族官僚們的利益,而受到他們越來越多的限制排斥,這種矛盾,加之以謝靈運的倨傲性格,更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乃至「表其異志,發兵自防」。

        謝靈運沒轍,也只有「馳出京都,詣闕上表」,向文帝自辯。文帝明白其中的因由,不加之以罪,但也不讓他東歸,而以為臨川內史。對文帝而言,這是一次妥協平衡,明知為「誣」,卻並不追究誣告之人;於謝靈運,則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本指望皇上會為自己主持公道,結果卻大失所望。

        不僅不欲使謝靈運東歸,安排給他的臨川內史,也只是個五品官,而之前他曾擔任過的秘書監、侍中,都已是官居三品,不升反降。雖然在薪俸上看似有所增加,劉宋制,侍中,秩比二千石,如今「賜秩中二千石」,但與故郡的「生業甚厚」相比,這點小小的所謂「恩賜」,不過是一個遮人耳目的政治伎倆而已。

        謝靈運於元嘉八年季冬離京師赴臨川。其《孝感賦》即作於途中,有云:「於時月孟節季,歲亦告暨。」表明出發的時間在冬十二月初。

        謝靈運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所以他到任臨川後,「在郡遊放,不異永嘉」。而當在京任司徒的劉義康派人要對謝靈運採取措施時,積壓在他心頭的對孟顗的怨恨,包括對朝廷的失望,便瞬間爆發了,所以,這回他不再是「馳出京都,詣闕上表」,而是率部眾反將來者「執錄」,不惜撕破了臉皮,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就此而言,說謝靈運「遂有逆志」,未必是空穴來風。為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立志報仇的張良,傾其家財收買刺客欲作致命一擊,其心態與此時的謝靈運何其相似。為難自己的人是劉義康,庶族地主代表的皇室對士族的打壓已是必然,「帝秦之害」已經顯現。今人郝昺衡以為此詩乃劉宋當權者的偽造,但至少從詩意來分析,認定它出之於謝靈運之手,也還是合乎其情理的。謝靈運不會真是要推翻皇族的統治,他壓制不住的是心中的憤懣與失望,以及其魯莽和衝動。

        「罪釁累仍」的謝靈運,在劉義康的堅持之下,最終被「徙付廣州」。

3. 踏足嶺南三個月的劫難

        謝靈運徙付廣州,時在宋元嘉十年(433年),是沒有疑義的。但具體什麼時間,因缺乏確切記載,而一直不甚明了。

        據《宋書·謝靈運傳》記載,其後,秦郡府將宗齊受到塗口(今江蘇六合縣瓜埠口),到達附近桃墟村時,看見七個形跡可疑的人,覺得他們並不像一般人,於是立即報告上司;上司派遣士兵隨同宗齊受追趕,最終七人被拿下。經審問,其中一個來自山陽縣名叫趙欽的人說:「同村薛道雙先與謝康樂共事,以去九月初,道雙因同村成國報欽云:"先作臨川郡、犯事徙送廣州謝,給錢令買弓箭刀楯等物,使道雙要合鄉裡健兒,於三江口篡取謝。若得志,如意之後,功勞是同。"遂合部黨要謝,不及。既還饑饉,緣路為劫盜。」

        對這一事件,學界多有懷疑,認為這應是劉義康們為陷害謝靈運而設下的陷阱。姑不論事件的真偽,由於要坐實其罪釁,這裡所透露的「去九月初」的時間,理應是經得起推敲的。

        「去九月初」裡的「去」,意思就是剛過去的一月。如謝靈運《自理表》:「忽以去月二十八日得會稽太守臣顗二十七日雲」裡的「去月」就是指的上月。這裡說「去九月初」,透露的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謝靈運犯事徙送廣州,最遲應在九月初;一是謝靈運為「有司又奏依法收治」的時間,應在是年十月至十一月間了。《宋書》及《南史》在連接這兩件事情時,用的過渡詞是「其後」、「後」,《資治通鑑》用的是「久之」,這個時間段在一個多月左右。

        這回,宋太祖劉義隆也未再能保住他了,乃「詔於廣州行棄市刑」。

        「棄市刑」,注家們多以為是斬首之刑。而據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四》「棄市」條引:《漢書·景紀》註:師古曰:「棄市,殺之於市也。謂之棄市者,取刑人於市,與眾棄之也。」秦漢時棄市乃斬首之刑,魏、晉以下,棄市為絞刑。而該書「絞」條引:晉《刑法志》:斬刑者罪之大,棄市者罪之下。南朝宋、齊、梁、陳,北朝魏並有棄市之名,皆謂絞刑(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5-139頁)。

        由此可知,謝靈運所受的應是絞刑,而非斬刑,絞刑之罪稍次於斬刑,難道這算是太祖劉義隆的一點點惻隱之心嗎?死時年僅四十九歲。一代文豪猶如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划過一道短暫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謝靈運的具體受刑時間也不能確定。但《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系之於元嘉十年(433)十二月的倒數第二條,應已是十二月中下旬了。結合其《臨終》詩中「悽悽凌霜葉,網網衝風菌」的句意,以及收治之後的下詔並執行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看,這應該是合情理的。

        如此算來,謝靈運踏上嶺南的時間,至多也就是三個月左右。而即便是這三個月左右,他基本上也是不得自由的。所以,嶺南的風物並沒有太多地進入到詩人的創作中,流傳至今能考的作品,也就不外乎《嶺表》、《嶺表賦》、《臨終》三首殘缺篇章。即便是此前曾無限嚮往的羅浮山,並感夢而作有《羅浮山賦》,這回自己「南通羅浮」,卻也明白是無緣踐夢的了。

4. 康樂園裡說不盡的因緣

        嶺南於謝靈運的一生而言,只是一個行刑的時間。中國山水詩的代表詩人來到了嶺南,但嶺南的無限山水卻沒能帶給詩人永嘉山水般的愉悅與慰藉,也就無法留下詩人的激情與感發,這是令人無法釋懷的遺憾。

        但即便如此,以詩人當時「江左獨振」的才名之盛,他帶給嶺南的影響卻是久遠深長的。謝靈運徙付廣州,是舉家南下的。《南史》卷十九曰:「靈運子鳳,坐靈運徙嶺南,早卒。鳳子超宗,隨父鳳嶺南,元嘉末得還。」兒子謝鳳、孫子謝超宗也隨同流徙,謝超宗當時不過兩三歲。謝靈運在廣州被殺,謝鳳沒幾年也年紀輕輕病死嶺南,謝超宗隨母親在嶺南度過了近二十年的光陰,才得允回到建康。

        謝靈運徙付廣州,及其後人近二十年的居所,位於何處已無從確考。但今天珠江南岸的中山大學校址所在地名為康樂園,旁有康樂村,一直被認為即是康樂公曾經活動居住的所在,不然如何解釋這個名字偏偏集中出現於此地呢?其實,無論康樂公的身影是否在這裡徘徊吟詠過,其後人近二十年時間是否都在這裡度過,謝康樂的聲名確已沉澱於此,留待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思索、追尋。

        謝靈運留下了一首《臨終》詩,表達了「恨我君子志,不獲巖上泯」的志願。同時,又把他的一副美髯捐獻給了寺廟裡的維摩詰像。據《太平廣記》第七十九《謝靈運須》:「晉謝靈運須美,臨刑,施於南海祇洹寺,為維摩詰須。寺人寶惜,初不虧損。中宗安樂公主,五月鬥百草,欲廣其物色,令馳取之。又恐他人所得,因剪棄其餘。今遂絕。」即使只是一副須髯,也終逃不過厄運,淪為唐代公主們鬥草使性的玩具而已。地下有知,謝公恐怕又不免要生出一番「恨」意來。

長按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史識與文心——讀陳橋生《唐前嶺南文明的進程》
    然而據陳橋生所考,謝靈運在廣州只有短短三個月。他之南徙廣州,相當於走在趕赴刑場的路上,留下確知寫於嶺南的只有《臨終詩》一首,「恨我君子志,不獲巖上泯。」怎樣處理大詩人謝靈運這個題材,也有犯難的地方。寫吧,落筆之處實在不多;不寫,又好像缺少了什麼。所以偏於傳統寫法的歷史學家談到嶺南開發史的這一頁就把它省去了。陳橋生卻是別開生面,由這個似乎簡短的故事鋪陳出精彩的一整章《謝靈運的南徙及其影響》。
  • 三次文人大進聚對嶺南文化的特殊意義
    作為上虞地域最高山峰的嶺南覆卮山,那還是東晉詩人謝靈運給領的「身份證」;其山上有一種先苦後甘的苦丁茶,被謝靈運命名為「天茶」。由此,曲曲折折、層層疊疊的群山峻林中,從白道猷的足跡始,此後有過三次文人大進聚,歷史文化星布嶺南山鄉。據此,做好奇麗山水、山珍異果與歷史文化等的整合文章,使在遊樂中更具品味文化的厚重,對嶺南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
  • 故事背後的曹植謝靈運,最終結局怎麼樣?
    從這個話不難看出,謝靈運這個人,很狂啊,從古至今咱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才等於你謝靈運一個人,當然,曹植的才華就更厲害了,八倍於我們大家,可見曹植肯定是謝靈運的「愛豆」了,那麼曹植又是什麼值得謝靈運這麼崇拜呢?
  • 穿著登山鞋的謝靈運
    謝安謝玄叔侄是周口太康人,謝玄孫子謝靈運出生於浙江的上虞,他也認為自己是周口太康人。今人鄭振鐸生於溫州,長於溫州,高中畢業才離開溫州,但他從來自稱福建人。蓋認的是祖籍。是一種漫長的傳統。  淝水之戰,謝家軍打得漂亮。謝玄屢戰屢勝,終成高門領袖。謝靈運襲爵為「康樂公」,便是在後來的劉姓王朝那裡,也是「康樂侯」。高貴的門第,在謝靈運,是好事,更是壞事。
  • 去「山居嶺南」尋覓詩和遠方——嶺南鄉民宿助力鄉村振興改革紀實
    嶺南鄉黨委書記傅飛軍說,大力發展鄉村民宿,正成為「山居嶺南」提升旅遊業品質,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覆卮山是嶺南的一張金名片,因東晉山水詩人謝靈運「登此山飲酒賦詩,飲罷覆卮」而得名。謝靈運在上虞著的《山居賦》膾炙人口,如今嶺南鄉響唱新《山居賦》,民宿呈集群發展之勢。
  • 酒仙榜|酒傲 · 謝靈運
    劉宋代晉,謝靈運的爵位由康樂公被降為康樂縣侯,朝廷也僅僅是賞識他的文學才華,並不覺得他有治國理政之能。謝靈運為此憤憤不平,與當權者多有嫌隙,於是被排擠外放為永嘉太守。永嘉有山水形勝之美,謝靈運對政務一概不問,只醉心於遊山玩水,吟詩作賦,聚會飲酒。一年後乾脆稱病離職,在會稽郡造屋築園,整日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飲酒賦詩,逍遙放縱。
  • 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魂歸萬載
    謝靈運4歲時,祖父病重,臨死前諄諄囑咐家人一定要把靈運帶好,培養成才。公元393年,謝靈運八歲時襲承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仍然食邑二千戶。■謝靈運冤死廣州謝靈運十五歲時,去京都舊居作烏衣之旅,受其叔器重,贊曰:文章之美,江左(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南朝挖制區)莫及。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謝靈運已二十歲,出任琅琊大司馬行參軍,後任太尉參軍、中書侍郎等職。
  • 從青田石門洞「謝靈運詩刻」說起
    石門洞摩崖,以相傳南朝「謝靈運詩刻」為最早,內容為《石門新營所住》《登石門最高頂》二詩的全文抄錄。清代李遇孫《括蒼金石志》著錄時合題為「謝康樂石門山詩刻二首」。據說,當年永嘉太守謝靈運遊覽石門洞,興之所至,題詩二首,並勒石於月洞石床的巖壁上。謝靈運(385~433),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郡始寧縣(今上虞南、嵊州北),一生跨東晉、南朝劉宋兩代。
  • 謝靈運與謝朓山水詩之比較
    謝靈運與謝朓作為早期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對山水詩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詩風又因為審美心態、觀覽方式、審美好尚等的差異而各有不同,下面對「大謝」和「小謝」山水詩的不同之處作四個方面的比較:1、從詩歌內容上看謝靈運的山水詩大多數是寫遊山觀景的心得,多寫山水的奇異景色,於山林中而得志,尋找樂趣,謝靈運第一個以成功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山水題材的獨立地位,為山水詩展示了無限的發展潛力
  • 「謝靈運」牌登山鞋,有這麼好穿嗎?
    謝靈運,戶外探險資深發燒友,晉代潮流生活改造家,中國山水詩流派頭號作者……但是!以上這些身份,僅僅鋪就了謝靈運閃亮光環的小小外圍,他光環中最為閃耀的其實是:他乃古代著名登山鞋品牌——「謝公屐」的專利持有者。謝公屐在古代有多火?
  • 首位山水詩人謝靈運的人生悲劇:不知收斂而被殺
    謝靈運很小的時候就聰慧過人,祖父謝玄十分看重他,跟親近的人說:"我生了謝瑍,謝瑍卻怎麼生出靈運的呢!"謝靈運幼年時在錢塘道士杜炅的道館中寄養,十五歲才回建康,故小名客兒。謝靈運從小便愛讀書,博覽經史,他文章寫得非常好,江南幾乎沒人趕得上,堂叔謝混尤其喜歡他。他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出生在這樣一個地位顯赫的家族,謝靈運自然具有不同於常人的光環。他博覽群書,文筆之優美在江南一帶沒有人能超越。
  • 比較謝靈運與柳宗元山水詩中的寂寞心
    比較謝靈運與柳宗元山水詩中的寂寞心很多古代文人通過自然山水的賞玩或個人的睿智,能夠把精神上的困頓消除掉,如陶淵明、蘇軾、歐陽修,他們屬於這一類中的佼佼者;但也有很多人是不能的,如曹植、李白、杜甫、李煜,謝靈運、柳宗元等。
  •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虛偽的謝靈運
    謝靈運從小聰慧過人,深受祖父謝玄和家族的喜愛,《宋書》載:「靈運幼便穎悟,玄甚異之,謂親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靈運!』」十八歲時,謝靈運繼承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 在文學上,謝靈運非常成功,開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受到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和柳宗元等唐代大家的追捧,被後世尊為山水詩的鼻祖。
  • 謝靈運:我有才華我驕傲,不重用我是你們的錯
    除了家世優越之外,謝靈運還十分聰明,才華很高,並且得到了族人的讚賞,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謝靈運沒有受到挫折,他認為他的世界中就只有成功,他的生長環境養成了他自大狂妄的性格。在元興二年的時候,十八歲的謝靈運繼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為了康樂公,有著兩千戶的稅收待遇,之後被朝廷授予員外散騎侍郎的職位,但是謝靈運看不上這個職位,於是拒絕了。
  • 謝靈運人物雕塑;走進名人生活在詩中欣賞山水的魅力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東晉自立,謝靈運爵位由康樂公降為康樂縣侯,食邑五百戶,又出任散騎常侍,轉任太子左衛率。謝靈運天性偏激,常常有觸犯禮法律令的行為。朝廷只把他當作有些才華的文人,而不是有學識才幹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卻認為有水平參與國家大政,卻不被賞識得到重用,經常憤憤不平。
  • 中國山水詩鼻祖.永嘉太守謝靈運詩詞精選
    謝靈運,(公元385年——公元433年)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政治家,旅行家。
  • 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及其詩選
    又 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 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生平】  謝靈運(385--433)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人,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  謝靈運畫像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 謝靈運:讓李白杜甫崇拜這個人,看看他的「行程表」,很難不嫉妒
    謝靈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山水詩的詩人,雖然吐槽「有佳句而無佳篇」被後世文學評論家所推崇,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真的值得一命,即使是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也是他忠實的擁躉。鳥過去認為謝靈運是歷史上第一個「旅遊」,當她看到他具體的旅行路線時,才突然意識到背包客叫驢友,謝靈運叫「駕到」。富N一代人的生活有多令人羨慕?
  • 如何像謝靈運一樣做個旅行作家?這5個條件缺一不可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大佬的頭銜比較特別,既是詩人,又是旅行家,如果放到現在,合併在一起,就成了旅行作家謝靈運。謝靈運一路遊、一路寫,不經意間寫成了山水詩的鼻祖。那如何像謝靈運一樣做個旅行作家?有哪些條件需要具備?
  • 中國山水詩第一人謝靈運夢中得佳句(大語文之最系列)
    謝靈運則不同,謝靈運出身名門望族。家中世代在朝廷做高官,家裡擁有大量的土地園林。還養了很多的僕人和婢女為他們服務。可以說謝靈運是叼著金鑰匙出生的。有了雄厚的財力物力支撐,謝靈運可以縱情山水,詩酒人生,再加上謝靈運擁有超人的才華,所以他能成為中國山水詩的鼻祖,也是理所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