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田石門洞「謝靈運詩刻」說起

2021-02-25 鄭嘉勵

 

石門洞,位於浙江麗水市(原處州)青田縣城西北30公裡的甌江北岸。其地臨江,雙峰劈立,對峙如門,故稱「石門」。自中唐以來,尤其是北宋以降,蔚為名勝,士大夫官員、文人墨客來遊,攬勝題詠,不絕如縷,在石門洞的巖壁上,留下某某到此一遊的題記,稱為「題名」,或賦詩以抒發情感,稱為「詩刻」者。凡此之類,統稱摩崖石刻。

石門洞摩崖石刻,總計有89處,其中相傳南朝謝靈運《石門新營》《石門最高頂》詩刻、北宋熙寧六年(1073)沈括題名等較為著名。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南地區眾多的名山洞府,以宋人題記數量為多,也較有特色。然而,多為「某年某月某人來遊」之類的簡單信息,彼此亦少關聯,偶有涉及重要歷史人物,也只是片段的史料;而從文學、書法史的角度考察,摩崖的藝術水準通常也算不上一流。如何讓浙南麗水石門洞、南明山、三巖寺、仙都山摩崖、溫州雁蕩山、積穀山摩崖,真正成為具有系統性的、能夠反映時代風氣變遷的史料,這是今天的文物工作者亟需回答的課題。本文僅以南朝「謝靈運詩刻」考證為例,兼及討論摩崖石刻研究的相關方法問題。

石門洞、南明山等地摩崖,不同時期的題名者眾多。早期遊人,捷足先登,通常佔據名勝區顯眼且平整的巖壁用以題名,後來者無下筆之處,遂將前人題名磨去,將自家芳名覆蓋其上。新刻題名,年代相對晚近,字跡清晰,但此前的題刻通常又打磨得不徹底,字跡猶然可辨,遂形成類似於考古地層學所謂「疊壓」或「打破」的現象。

石門洞摩崖,以相傳南朝「謝靈運詩刻」為最早,內容為《石門新營所住》《登石門最高頂》二詩的全文抄錄。清代李遇孫《括蒼金石志》著錄時合題為「謝康樂石門山詩刻二首」。據說,當年永嘉太守謝靈運遊覽石門洞,興之所至,題詩二首,並勒石於月洞石床的巖壁上。

謝靈運(385~433),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郡始寧縣(今上虞南、嵊州北),一生跨東晉、南朝劉宋兩代。陳郡謝氏是東晉第一流的門閥士族,襲封康樂公,又稱「謝康樂」。除去顯赫的門第,在後世謝靈運更以「山水詩鼻祖」名世。晉宋鼎革後,舊士族如謝靈運者,不為劉宋新權貴所容,永初三年(422)至景平元年(423)間,謝靈運出為永嘉郡(今溫州)太守。在此期間,謝靈運無心政務,專意探幽攬勝,縱情山水,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例如《遊赤石進赤帆》《登江中孤嶼》《登池上樓》等均作於宦遊永嘉期間。

在於謝靈運,這只是放浪形骸的一年,在於溫州文化史,實為濃彩重墨的一頁。中國最早成熟的一組山水詩,即誕生於謝靈運永嘉太守任上。在東晉時期,永嘉多數地方仍顯荒僻,與前此開發、人文薈萃的會稽郡山陰、始寧縣不同,因為王羲之、孫綽等人的詩文,蘭亭、剡溪美景已名滿天下,而永嘉山水則在謝靈運到來之後,並經其妙筆點化,漸為外人所知,並自此真正進入文學史。

青田縣,地處溫州與處州之間,數山之隔,一水相連,在東晉、劉宋時期,全境隸屬永嘉郡。在郡守任上「肆意遨遊,遍歷諸縣」的謝靈運,前來石門洞觀光,在邏輯上自可成立。且讀《登石門最高頂》——石門洞「謝靈運詩刻」中的一首,以感受謝氏「山水詩」的特色:

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長林羅戶庭,積石擁基階。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迷。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猿啼。沉冥豈別理,守道自不攜。心契九秋幹,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終,處順故安排。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

詩人描述遊覽線路和山水風貌,在自然中,他體悟到人生的玄理;最後,以「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結尾,感慨世無知音共遊美景。謝靈運的山水詩,景、理、情交融,賦予自然山水以人文的靈性。以謝靈運詩的藝術特色和「山水詩鼻祖」的盛名,誠為代言浙南山水的不二人選。石門洞有其詩刻,亦必將為之增色。

 

然而,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登石門最高頂》詩描述的石門山,果真為青田石門洞嗎?詩刻是謝靈運真跡嗎?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首先,沒有證據表明謝靈運到過青田石門洞。

其次,學界一般認為,謝靈運筆下的石門,乃會稽郡始寧縣石門山(今上虞縣南、嵊州西北),而非青田石門洞。謝靈運自撰《遊名山志》,唐宋以來的「地理志」多有引用,明確將「石門山」置於「會稽郡」之條目下,並說:「石門山,兩巖間微有門形,故以為稱,瀑布飛瀉,丹翠交曜。」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文選》卷二二選錄《登石門最高頂》詩,據唐李善注,亦確指始寧縣石門山。

謝靈運自永嘉太守卸任後,兩度隱居故鄉始寧縣,曾撰《山居賦》詳細描述始寧墅的山川、地理和物產,自稱有南北兩居,石門是其南居(謝靈運在《山居賦》「近南則會以雙流,縈以三洲。表裡回遊,離合山川。崿崩飛於東峭,盤傍薄於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句下自注「雙流,謂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會於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積岸,成此洲漲。表裡合,是其貌狀也。崿者,謂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將崩江中,行者莫不駭慄。」)。謝氏隱居的「始寧墅」是綿延上百裡的大莊園,包括今上虞南鄉、嵊州北鄉沿曹娥江中遊兩岸廣袤的平原、丘陵和山地——石門山,正是始寧縣謝氏莊園的一部分。顧紹伯《謝靈運集校注》進一步將《石門新營所住》等詩的編年,繫於他第二次隱居始寧時期(元嘉五年至八年之間),而非其出任永嘉太守期間,洵為定論!

但後人常將謝公「會稽石門」與「永嘉石門山」混為一談,這一方面因為謝靈運的永嘉佳話太過著名,另一方面可能是李白的兩首詩擴大了訛誤的影響。李白《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詩曰:「康樂上官去,永嘉遊石門。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將石門和孤嶼(今溫州城郊的江心嶼)連屬,似乎石門山就位於永嘉境內。

又,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序稱「王屋山人魏萬,雲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裡不遇,乘興遊臺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據上下文判斷,「謝公石門」也在永嘉郡。魏萬之行,歷經杭州、紹興、台州、溫州、麗水、金華,最後沿新安江北上,在浙江境內兜了一整圈,該詩略云:「眷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嶢兀。水續萬古流,亭空千霜月。縉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鬥,莫窮此水端。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路創李北海,巖開謝康樂。」據詩歌敘述描述的順序,「石門」介於「孤嶼」「縉雲」(處州古郡名)和「惡溪」(今麗水城東郊的好溪)之間,所謂「石門最可觀」之「石門」必指青田石門洞無疑。可知,早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時代,人們已將「謝公石門」與青田石門混同。

石門洞月洞石床裡右側巖壁上,另有唐天寶八年(749)署名郭密之《使永嘉,經謝公石門山作》詩刻摩崖,清《兩浙金石志》《括蒼金石志》卷二均有著錄,與同一地點的另一詩刻《永嘉懷古》,合題為「郭密之詩刻二種」,此二詩分別載入《全唐詩》卷八八七、《全唐詩補編·補逸》卷五,亦可證時人認同「謝公石門」就在青田。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解釋,隋朝統一南方,撤銷始寧縣建置,併入上虞縣,時過境遷,後人多不知有舊始寧縣名;而謝靈運永嘉佳話膾炙人口,人們寧願相信《石門新營所住》《登石門最高頂》是其描寫浙南名勝的作品。總之,自盛唐以來,人們多認同青田石門就是「謝公石門」。

但如前文所述,真正的「謝公石門」在今紹興上虞或嵊州境內,則青田石「謝靈運詩刻」系後人偽刻,斷無疑問。

 

青田石門洞、麗水南明山等地摩崖,大凡出於唐代以前著名人物例如葛洪、謝靈運、李邕等人之手者,其真實性均可懷疑!而更重要的問題是,古人偽刻出現於何時、動機何在?

謝靈運詩刻,清代金石書已見著錄,偽造發生在清代以前,但這結論意義不大。

所幸月洞《石門新營所住》詩刻之上,覆刻有「尚書郎苗振、閤門祗候常鼎同遊,辛卯孟冬初五日」字樣的題記。辛卯,即北宋仁宗朝皇祐三年(1051)。該年十月初五,苗振、常鼎二人偕遊石門洞,將題名覆刻在詩刻上面。佛頭著糞,固然不足為訓,但據此可知,早在皇祐三年以前,偽冒詩刻已出現在石門洞。

苗振,字伯起,四明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進士。皇祐三年,苗振、常鼎也曾遊覽縉雲仙都仙水洞,題名曰「苗振、常鼎按部括蒼,偕遊仙都,辛卯十月九日」,這是他倆題名石門洞後的第四天。此前,二人在溫州樂清雁蕩山靈峰、大龍湫等處亦有題名,其中靈峰題名在皇祐三年「季秋廿六日」,即九月二十六日。據此推測,苗振、常鼎二人任職於兩浙路監司,前來溫州、處州巡視(「按部」可釋為「巡視部屬」之意),工作餘暇,結伴遊玩,題名山川,此為兩宋文人士大夫之尋常雅事。據前述題記的時間順序,皇祐三年他們完成巡察工作,從溫州出發,沿甌江,經過青田、縉雲,回北方去。

與謝靈運詩刻不同,石門洞「苗振題名」絕無冒偽之可能,因為一處造假,處處作偽,誰有閒心跑到仙都、雁蕩山等地同時仿冒他倆的題名呢。由此確證,「謝靈運詩刻」的生成早於北宋中期。但其生成的具體年代,由於缺乏確鑿史料和斷代的技術手段,只能做如下推測。

在月洞「謝靈運詩刻」巖壁附近有唐天寶八年(749)郭密之詩刻摩崖,在《石門新營新住》與《登石門最高頂》詩刻之間或鄰近的崖壁上,又有唐開元二十一年(733)至天寶元年(742)「徐嶠遊石門山殘刻」「徐大使遊石門山」「張願石門山瀑布八韻殘刻」等,這些唐人摩崖亦為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卷二著錄,合題為「唐徐嶠、張願詩刻」。由此推測,石門洞「謝靈運詩刻」當刊刻於唐開元、天寶年間或稍前,大概比較接近於將會稽郡始寧縣「謝公石門」附會為永嘉郡「青田石門洞」的時代。而唐人偽冒詩刻,或欲藉助謝靈運之文名,為山川增色。

不可思議的是,北宋士大夫竟然不以謝靈運書跡為寶,苗振等人徑直將題名覆刻其上。與《石門新營所住》相鄰的《登石門最高頂》詩刻,在兩年後也遭破壞,皇祐五年(1053)「太常博士、秘閣校理、通判婺州王起,國子博士、通判處州石祖德、殿直管界巡檢張宗旦,皇祐癸巳歲寒食同來」題名,亦直接覆蓋在《登石門最高頂》詩刻之上。

宋代士大夫官員,多進士出身,非無知識之妄人可比。這說明,時人題名之際,並無保護先賢手澤、古蹟的觀念。或許也可說明,至晚在皇祐年間,人們就不相信詩刻為謝靈運真跡。至於真實情由,則無法具體討論了。

 

浙南名山之摩崖石刻,多為簡單、孤立的片段材料,如何將這些歷史信息轉化為成為真正的學術資源,用以探討稍成規模、體系的歷史學問題;在於著錄方面,除了拓片(照相、三維掃描)、文字考訂、史實考證等工作,這些都是清代金石學家已成熟實踐的學術範式,我們至今未能提出能夠超越前人的新方法——這是今天文物工作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倘若不能超越清代金石學的範式,摩崖著錄和研究,無非是多釋讀幾個字,多考證出一二人名而已,整體成果斷無超越古人之可能。本文以石門洞「謝靈運詩刻」為例,主要用意不在考證,而在於拓展研究視野。

樂清雁蕩山、麗水南明山、三巖寺的唐代或唐以前摩崖,真實性普遍存疑,三地的士大夫文人的「遊覽類」題記,確鑿可考者,均自北宋仁宗朝始;青田石門洞、縉雲仙都山,確實存在極零星的盛、中唐摩崖詩刻、題記,大量題記也是在北宋仁宗朝集中爆發的,而且唐人與北宋仁宗朝摩崖之間,均無任何過渡性材料。

要之,溫州、麗水地區名山摩崖,在宋仁宗朝始集中出現,從此日漸增多。我們可以下一結論:士大夫官員遊山玩水,在名勝區題名留念、抒情遣懷的風氣,從仁宗朝才真正流行開來。這與仁宗朝時局安定、政治氛圍相對寬鬆、士大夫意識高漲、士大夫官員追求自娛生活方式的時代背景相關。而晚唐、五代時期,赳赳武夫當道,北宋太祖、太宗兩朝,士大夫政治尚在孕育、發展過程中,遊覽名勝、題名山川的風氣,尚未形成。這大概就是浙南地區不見晚唐、五代和北宋早期摩崖文物,直至仁宗、英宗兩朝始集中湧現的原因吧。

最近,我從事麗水南明山、三巖寺、仙都山、石門洞的摩崖石刻研究,嘗試借用現代考古學的理念和方法,將整座名山(風景區)視為一個完整、獨立的考古單元。一座山、一處名勝區,就是考古學意義上的聚落或墓地,而不同時期的摩崖題記,猶如先後出現的遺蹟和墓葬。在田野調查時,將不同石刻的生成、分布狀況與風景名勝相結合,從景觀「生成史」和「接受史」的角度來分析、揭示摩崖與風景名勝之間的關係。如今已有一些初步成果,以後會以更多個案的形式向大家匯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石都世界青田」、青田3個知名旅遊景點,中國天然氧吧
    有「中國石都世界青田」之稱。青田歷史悠久,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的美譽。也是中國房價第一縣,中國金融十強縣,外匯第一縣,人均存款第一縣。青田也擁有的世界農業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首,女媧補天的遺石,封門青是三大印章之首。2019年7月,青田縣榮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 青田31名小選手同臺大比拼~
    昨天 我縣開展 第七屆 「少年說非遺」故事大賽活動 31名來自全縣各中小學的小選手 上臺一較高下 一起去看看吧~ 講述青田非遺故事
  • 「沈括過此」的意義 ——從雁蕩山新發現沈括摩崖題記說起
    處州府城至溫州,沿甌江而下,青田是必經的,而石門洞恰恰位於甌江邊。旗、鼓兩峰劈立,對峙如門,故稱「石門」,是青田境內著名的風景名勝。這裡歷史悠久,在李唐時期,石門洞就已經成為中國道教名山的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沈括在石門洞月洞的崖壁上留題「太子中允集賢校理兼史館檢討沈括奉使按行過此,熙寧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黃顏、李之儀同來」。從題記看,沈括一行人從南明山到石門洞走了兩天。
  • 十一遊麗水|初秋來青田走一走!
    「雙節合一」八天小長假難得有這麼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不如來青田開啟初秋出遊初秋的正確打開方式請看過來01下田,聞稻花飄香秋天就應該來青田聞一聞稻香,感受一番豐收的喜悅——稻花香裡說豐年,推薦地:章村鄉 05漫步在秋天的小城青田的秋天總是會很清涼,在晴朗和煦的傍晚,踩著悠閒的步調,嗅著桂花清香,慢慢行走於臨江路。沒有夏天的喧譁,少了人擁人擠,秋天的青田,絢麗無比。待銀杏葉黃飄落時,青田已經進入了晚秋,人們穿起了冬裝,此時整條街道都被裝點成金黃色,仿佛置身於油畫當中,沉醉了!
  • 青田人,我猜你不知道!你母校(青中、城東等等)是這麼來的☞
    青田首席原創媒體No.1全 | 世 | 界 | 青 | 田 | 人 | 都 | 在 | 看青小獸NONONO,今天小獸想來說一說和咱們青田教育的淵源~古時候的青田人是怎麼讀書的?你母校的由來你又知道嗎?早在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青田就創辦了縣學,為科學及第培養人才,教授「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至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縣學停辦。
  • 謝靈運與嶺南
    謝靈運於宋元嘉十年(433年)被徙付廣州。於他本人,這是一場悲劇,是走向刑場的窮途末路,是人生最後的數月時光。        那麼,謝靈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嶺南、走上刑場?究竟與嶺南發生著怎樣的聯繫?這位康樂公與今天的康樂園又有著怎樣的因緣呢?
  • 謝靈運之後,來溫最著名的詩人是他!
    他的溫州之行,與張子容、魏萬等人,將謝靈運的甌江山水詩路走成了唐詩之路。孟浩然(689-740),字浩然,或名浩,以字行,今湖北襄陽市人,別稱孟襄陽,與王維一個「詩佛」,一個「詩星」,合稱「王孟」,以其名詩「春眠不覺曉」為當今家喻戶曉,早年曾與同鄉世交、好友張子容一起隱居當地鹿門山,被稱為「鹿門處士」。
  • 穿著登山鞋的謝靈運
    謝安謝玄叔侄是周口太康人,謝玄孫子謝靈運出生於浙江的上虞,他也認為自己是周口太康人。今人鄭振鐸生於溫州,長於溫州,高中畢業才離開溫州,但他從來自稱福建人。蓋認的是祖籍。是一種漫長的傳統。  淝水之戰,謝家軍打得漂亮。謝玄屢戰屢勝,終成高門領袖。謝靈運襲爵為「康樂公」,便是在後來的劉姓王朝那裡,也是「康樂侯」。高貴的門第,在謝靈運,是好事,更是壞事。
  • 70年徵程看麗水丨青田:喜看美麗幸福僑鄉踏歌來
    近年來,青田以建設《浙江(麗水)綠色發展綜合改革創新區》為契機,踐行高質量綠色發展,在保持經濟穩健發展的同時,守住生態保護底線。工作保障是基礎,青田落實責任,明確任務,凝聚合力抓好環境保護工作。在青田,像老劉這樣重新嘗到種植「甜頭」的農戶不在少數。近年來,青田以「稻魚米」為試點產品,在舒橋、小舟山、方山等鄉鎮發展「稻魚米」產業基地5000畝,推廣應用稻魚生態種養技術。農民分散種植、政府統一經營銷售的新型山區農業發展模式,讓一批農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下一步,青田將繼續結合農旅融合、民宿開發、養生養老等項目開發,努力推動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 酒仙榜|酒傲 · 謝靈運
    劉宋代晉,謝靈運的爵位由康樂公被降為康樂縣侯,朝廷也僅僅是賞識他的文學才華,並不覺得他有治國理政之能。謝靈運為此憤憤不平,與當權者多有嫌隙,於是被排擠外放為永嘉太守。永嘉有山水形勝之美,謝靈運對政務一概不問,只醉心於遊山玩水,吟詩作賦,聚會飲酒。一年後乾脆稱病離職,在會稽郡造屋築園,整日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飲酒賦詩,逍遙放縱。
  • 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魂歸萬載
    謝靈運4歲時,祖父病重,臨死前諄諄囑咐家人一定要把靈運帶好,培養成才。公元393年,謝靈運八歲時襲承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仍然食邑二千戶。■謝靈運冤死廣州謝靈運十五歲時,去京都舊居作烏衣之旅,受其叔器重,贊曰:文章之美,江左(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南朝挖制區)莫及。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謝靈運已二十歲,出任琅琊大司馬行參軍,後任太尉參軍、中書侍郎等職。
  • 謝靈運與謝朓山水詩之比較
    謝靈運與謝朓作為早期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對山水詩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詩風又因為審美心態、觀覽方式、審美好尚等的差異而各有不同,下面對「大謝」和「小謝」山水詩的不同之處作四個方面的比較:1、從詩歌內容上看謝靈運的山水詩大多數是寫遊山觀景的心得,多寫山水的奇異景色,於山林中而得志,尋找樂趣,謝靈運第一個以成功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山水題材的獨立地位,為山水詩展示了無限的發展潛力
  • 「謝靈運」牌登山鞋,有這麼好穿嗎?
    謝靈運,戶外探險資深發燒友,晉代潮流生活改造家,中國山水詩流派頭號作者……但是!以上這些身份,僅僅鋪就了謝靈運閃亮光環的小小外圍,他光環中最為閃耀的其實是:他乃古代著名登山鞋品牌——「謝公屐」的專利持有者。謝公屐在古代有多火?
  • 一石名動天下 僑鄉青田依打造文化名城
    中新網青田3月26日電(記者 童靜宜 見習記者 邵燕飛)因一塊石頭而名動天下的中國著名僑鄉青田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遊,據該縣縣誌記載,青田因太鶴山下田產青芝,而取縣名叫芝田,後改叫青田。現在一說起青田,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劉基故鄉……一串串著名符號就自動浮現。而善於抓住機遇的青田人,也正依託「三鄉文化」,致力打造僑鄉文化名城。
  • 青田石知識與欣賞
    青田石-燈光凍石擺件-冰下紅梅  在侏羅紀末期至白堊紀晚期,浙江南部青田地區火山爆發,巖漿從地下噴出地表,形成一種含矽、鋁較多的流紋巖。  著名的青田石品種有:燈光凍、魚腦凍、白果青田、紫青田、白青田、田墨、封門青(封門藍)、秋皮凍、醬油青田、凍紋封門、圖書石等。
  • 我眼中的青田石
    喜悅清初周亮工在所撰的《賴古堂別集印人傳》裡,有一段關於青田石用途的記載,稱「金陵人類以凍石(青田)作花枝葉及小蟲,嬉為婦人飾,即買石者亦充此等用。」這段記錄明季故事的文字很有價值。一、說明青田石中的凍石,在明季已得到廣泛的開採和應用。
  • 「青田獎學金」和「青田圖書角」交接儀式在毛田中心小學舉行
    (通訊員:劉晶、彭劍)10月27日,由校友楊光輝發起的「青田獎學金」和「青田圖書角」交接儀式在毛田中心小學舉行。「青田獎學金」由楊光輝創建,每學期期末,對毛田中心小學每個年級中成績優異或綜合表現優秀的兩名學生進行表彰獎勵,每人頒發「青田獎學金」200元。「青田圖書角」由楊光輝所在的原湘鄉一中初162班同學共同創建,為學校每個班購置圖書櫃並定期更換圖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書香閱讀環境。
  • 青田往事 | 立夏蠶豆餅
    台州人吃的食餅筒像我們常說的煎餅,青田人叫做軟餅,麥焦皮薄如蠶翼,裡面可包卷多樣菜,如豆芽豆腐乾土豆絲萵筍絲等等,據說這天不會吃酒的人也多少喝一點,所以稱「醉夏」。台州地區的麥餅而在我們老家青田,舊時立夏這天的蠶豆餅或曰蠶豆糢餈是家家必備的。有趣的是,青田話裡的蠶豆,其實是豌豆,而青田話的豌豆,則是蠶豆,所以我們說的蠶豆餅或蠶豆麻餈,其實都是豌豆和米粉做的。
  • 首位山水詩人謝靈運的人生悲劇:不知收斂而被殺
    謝靈運很小的時候就聰慧過人,祖父謝玄十分看重他,跟親近的人說:"我生了謝瑍,謝瑍卻怎麼生出靈運的呢!"謝靈運幼年時在錢塘道士杜炅的道館中寄養,十五歲才回建康,故小名客兒。謝靈運從小便愛讀書,博覽經史,他文章寫得非常好,江南幾乎沒人趕得上,堂叔謝混尤其喜歡他。他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出生在這樣一個地位顯赫的家族,謝靈運自然具有不同於常人的光環。他博覽群書,文筆之優美在江南一帶沒有人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