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紋肌溶解症候群是指一系列影響橫紋肌細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應的多種遺傳性或獲得性疾病導致的橫紋肌損傷,多伴有急性腎功能衰竭及代謝紊亂。
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的病因很多,比如過量運動和酗酒,但作為醫生,我們還應警惕藥物所致的橫紋肌溶解。
本期問答:需警惕橫紋肌溶解的藥物有哪些?
參考答案
1. 降脂藥
(1)他汀類藥物
橫紋肌溶解症候群是所有他汀類藥物最主要的不良反應。他汀降脂藥和貝特類降脂藥合用更易引起橫紋肌溶解。同時服用環孢素、煙酸衍生物、伊曲康唑、紅黴素、克拉黴素、阿奇黴素等影響細胞色素的 P450 酶系藥物更易引發此症。
(2)貝特類藥物
目前臨床應用的主要有環丙貝特、苯扎貝特、非諾貝特及吉非貝齊。貝特類藥物的酸性代謝產物可以導致明顯的黏膜損傷,藥物還可能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和不穩定性增加,對橫紋肌可能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其次代謝產物大部分要從尿中排洩,如患者的腎臟功能減退或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就可能影響藥物的清除,使其更容易導致骨骼肌損傷。
2. 核苷類抗病毒藥物
目前上市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有三類:
(1)L-核苷類,以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齊多夫定為代表;
(2)無環磷酸鹽類,以阿德福韋酯和替諾福韋酯為代表;
(3)環戊烷/戊烯類,如恩替卡韋。
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肌毒性和腎毒性。可引起橫紋肌溶解的藥物主要見於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可引起橫紋肌溶解的嚴重不良反應,和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統損害更為突出,主要表現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關節痛、橫紋肌溶解。
3. β2 受體激動劑
常見的短效β2 受體激動劑常用的藥物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長效藥物如沙美特羅和福莫特羅。這類藥物可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和急性腎功能衰竭,機制可能與這類藥物的高動力作用如震顫和激動等致橫紋肌損害有關。
4. 喹諾酮類藥物
喹諾酮類藥物可以導致肌無力、肌肉疼痛、關節疼痛。國內外均有喹諾酮類藥物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候群的報導。
5. 引起低血鉀的藥物
可以導致低血鉀的藥物有呋塞米、氫氯噻嗪、吲達帕胺、複方甘草酸苷、甘草鋅、七葉皂苷鈉。據統計,所有低鉀患者中,約 1%~3% 會發生橫紋肌溶解。
6. 麻醉精神類藥物
(1)鎮痛藥物:阿片類,哌替啶。
(2)鎮靜催眠藥: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
(3)抗精神病藥物:吩噻嗪類,丁醯苯類。
(4)麻醉劑及神經肌肉阻斷劑:安氟醚、琥珀醯膽鹼。
這些藥物大量服用後可致昏迷,使肌肉長時間壓迫受損,進而引發橫紋肌溶解。
另外研究發現,急性橫紋肌溶解症的許多臨床和病理學特徵與惡性高熱和神經鎮靜劑惡性症候群(NMS)相關。幾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均可引起 NMS,這與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功能迅速降低有關。
7. 甲巰咪唑
甲巰咪唑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使用甲巰咪唑期間可能出現肌痛。截至 2015 年 9 月 1 日,世界衛生組織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資料庫中共有 20 例橫紋肌溶解症與甲巰咪唑相關的個例報告。去除 1 例疑似重複病例後,在 19 例病例中,13 例甲巰咪唑是唯一的懷疑藥品。引起橫紋肌溶解的具體機制還不明確。
---
答案查看方法:參與評論或收藏此文章,第二個工作日 16:30 可在「我的」-「我的消息」中查看更新的答案並接收到答案推送。
您的評論我們都已收到,為節省大家的時間,評論區僅展示精彩評論,可點讚表示支持喲~
點擊閱讀上期用藥問答:Bid = q12 h 嗎?抗菌藥給藥頻率有何區別?及答案(如果無法跳轉請下載用藥助手 App 閱讀更多精彩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