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記者陳旭東 攝)
湘潭在線10月1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全長1540米的城正街,並非平凡之路,它串起了歷史的滄桑厚重與湘潭風物的溫潤之美。曾經「踏遍九衢燈火夜,歸來月掛海棠前」的熱鬧景象雖已成為消散的歷史煙雲,但街道兩邊那些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依然留存至今。老街、老店、老房子、老故事……它們與城、城裡的人共存於這片土地。或許,循著那些深深淺淺的歷史足跡,越往前才越能探知它的肌理,感知它的溫度。
「城裡頭」的歷史
老湘潭人習慣稱呼城正街為「城裡頭」。簡短的口語表達背後,卻是城正街近千年歷史的延續和浸潤。
城正街建於何時?至今無準確定論。相關史料記載,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湘潭縣治遷於此。明萬曆4年(1576),知縣吳仲奉命築城,設6張城門,觀湘門、文星門、通濟門、熙春門、拱極門、瞻嶽門,各建城樓,繁華一時。清嘉慶22年(1817)刊於《湘潭縣誌》的《湘潭城總全圖》顯示,當時的縣治所在地宋家橋以西地區,正是現在城正街一帶。
作為湘潭縣治所在地,城正街曾長期是湘潭的政治經濟中心,商貿十分繁榮,留下了「上湘廣貨下湘鹽,舟到湘潭盡換添。通濟門外神福酒,倒把子直過荊灊。」「水門巷外彩燈搖,總裡燈來大埠橋。不羨九衢燈火夜,而今五月賽元宵。」「寧鄉巷到花橋米,拱極門來安化茶。挑上河街誇鐵色,湘潭名久重京華。」等佳話。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湘潭縣縣城遷至易俗河,湘潭城區政治中心從河西向河東遷移,城正街才從熱鬧喧囂中漸漸隱退。
「城裡頭」的老建築
老街的故事總是隱匿在常人不及之處,需要用心尋找。而建築,無疑是解讀它的上好載體之一。
文廟,是城正街著名的地理坐標之一。這座始建於南宋紹興初年的封閉式院落建築,原為祭祀孔子的專門場所。幾百年前,這裡「晨鐘暮鼓,香火極盛,頂禮膜拜者接踵如蟻」。如今,昔日人影笑聲皆遠去,歷經滄桑的文廟依然安靜地固守在鬧市一角。
「文廟是湘潭縣的儒學教官衙署,也是地方學宮的所在地。香火鼎盛,儒學氣息深厚,明清兩代培養進士多人。除此之外,文廟還是近代學生運動的中心。1926年工農運動興起,湘潭縣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在文廟召開。解放前夕,湘潭地下黨組織經常在文廟開展活動,商討如何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鬥爭,迎接湖南解放。」說起文廟的歷史,在雨湖區城正街街道辦事處工作的陳光明如數家珍。遺憾的是,經歷多次戰火和重修、重建,文廟終究沒能抵得過歲月侵襲,現為湖南科技大學雨湖校區內一座並未重用的建築,偏居一隅,略顯落寞。
與文廟一牆之隔的東邊,原是赫赫有名的昭潭書院。透過《昭潭書院賦》上的一段文字,我們或能領略它輝煌的過往:「此固一邑特佳,與碧泉、錦灣競秀;抑亦三湘最勝,同橘洲、楓浦而不群者也。則有名流碩彥,學士大夫、尋芳選勝,歇馬停車。」在湘潭市政協常委、研究室主任張作奇看來,我市所有書院中,始建於康熙59年(1720)的昭潭書院無疑是規模最大的。
1902年,因為科舉制的式微,昭潭書院被改為昭潭高等小學堂。1944年,湘潭淪陷,昭潭書院舊址被日軍摧毀了三分之二。1947年,昭潭書院修復作為湘潭縣中女生部校舍。上世紀50年代,昭潭書院被拆除。
城正街318號的劉道一烈士祠,是城正街一處散落的遺蹟。侷促的巷道兩邊,被民房及舊家具擠壓得僅容二三人過身,誰曾想還藏著有名的劉道一烈士祠。
劉道一,字炳生,號吉唐,又號鋤非,祖籍湖南衡山,在湘潭出生成長,曾留學日本。歷任華興會和同盟會書記、幹事。1906年在領導萍瀏醴起義中被捕就義,是同盟會會員中為中國民主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劉道一犧牲後,孫中山、黃興等人極為悲痛,曾寫詩哀輓。辛亥革命後,他被追認為烈士,遷葬於長沙嶽麓山。1913年,根據孫中山先生指示,湘潭縣議事會將原湘潭縣守備衙門改為劉道一烈士祠,原有房屋三進40餘間,今僅存後進七間,並經過改造,是湘潭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物。2014年,劉道一烈士祠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推開鐵門,走進劉道一烈士祠院內,主道上的嘈雜並沒有波及這裡,陳舊的院落裡,幽靜得能聽到葉落的聲音。在院內靠右的房間裡,我們見到了76歲的劉成亮和伍利萍老人。劉成亮是劉道一哥哥劉揆一之孫。1984年,夫妻倆放棄湖北武漢的福利房,來到城正街守護著劉道一烈士祠,至今已36年。
「原來的烈士祠佔地約1畝,裡面有爺爺親手種下的5棵柚子樹。」來湘潭30多年,伍利萍的湘潭話已說得很溜。她告訴我們,兩個兒子早已參加工作,現在一個在長沙,一個在深圳。她和老伴為了守護烈士祠,從來沒有離開過湘潭。
「劉道一是中國同盟會會員為革命捐軀的第一人,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祭奠辛亥先烈。我們每次去嶽麓山拜祭叔公(指劉道一)時,都能看到墓前放滿了花圈。」劉成亮說,這讓他和家人倍感欣慰。
從劉道一烈士祠出來,沿街道向東行,隨意轉進路兩旁的小巷子,依次可找到原湘潭縣彩印廠、湘潭縣糧食局、湘潭縣武裝部、湘潭縣招待所等遺留建築,從它們留下的斑駁痕跡中,不難想像曾作為中共湘潭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及縣直各部門辦公地點的城正街,數十年前有多麼熱鬧。如今,大多建築已人去樓空,有的甚至空置多年。
除此之外,城正街裡頭還有「唐氏義門」、龔承鈞故居、南樓、思過樓、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三義井、毛福昌號、郭氏始祖墓廬、天主教堂、曙光學校、古城牆等歷史遺蹟。然而,還有更多的古蹟看不到了。如,何騰蛟殉難前被關押、吳三桂毀佛鑄炮的西禪寺、塔公寺,以及各種園林廟宇、會館等等。
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記者 陳旭東 攝)
期待老街煥新顏
穿街走巷,只為尋覓老街記憶。
如今,城正街三四米寬的街道兩旁緊挨著米粉店、修理店、食品店、服裝店,人來人往之景跟其他街巷無異。一路走來,我們一邊感嘆,經歷千年更迭和重生後,城正街已隱褪了她的歷史本色,在時間的衝刷下,關於那些溫熱的過往,恐怕不久只能透過歷史書籍才能一一重溫。
如何留住她的生命和溫度?這是一道亟待我們回答的問題。
【來源:湘潭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