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風物誌丨「漫長」的城正街

2020-12-27 湖南24小時

文廟。(記者陳旭東 攝)

湘潭在線10月1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全長1540米的城正街,並非平凡之路,它串起了歷史的滄桑厚重與湘潭風物的溫潤之美。曾經「踏遍九衢燈火夜,歸來月掛海棠前」的熱鬧景象雖已成為消散的歷史煙雲,但街道兩邊那些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依然留存至今。老街、老店、老房子、老故事……它們與城、城裡的人共存於這片土地。或許,循著那些深深淺淺的歷史足跡,越往前才越能探知它的肌理,感知它的溫度。

「城裡頭」的歷史

老湘潭人習慣稱呼城正街為「城裡頭」。簡短的口語表達背後,卻是城正街近千年歷史的延續和浸潤。

城正街建於何時?至今無準確定論。相關史料記載,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湘潭縣治遷於此。明萬曆4年(1576),知縣吳仲奉命築城,設6張城門,觀湘門、文星門、通濟門、熙春門、拱極門、瞻嶽門,各建城樓,繁華一時。清嘉慶22年(1817)刊於《湘潭縣誌》的《湘潭城總全圖》顯示,當時的縣治所在地宋家橋以西地區,正是現在城正街一帶。

作為湘潭縣治所在地,城正街曾長期是湘潭的政治經濟中心,商貿十分繁榮,留下了「上湘廣貨下湘鹽,舟到湘潭盡換添。通濟門外神福酒,倒把子直過荊灊。」「水門巷外彩燈搖,總裡燈來大埠橋。不羨九衢燈火夜,而今五月賽元宵。」「寧鄉巷到花橋米,拱極門來安化茶。挑上河街誇鐵色,湘潭名久重京華。」等佳話。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湘潭縣縣城遷至易俗河,湘潭城區政治中心從河西向河東遷移,城正街才從熱鬧喧囂中漸漸隱退。

「城裡頭」的老建築

老街的故事總是隱匿在常人不及之處,需要用心尋找。而建築,無疑是解讀它的上好載體之一。

文廟,是城正街著名的地理坐標之一。這座始建於南宋紹興初年的封閉式院落建築,原為祭祀孔子的專門場所。幾百年前,這裡「晨鐘暮鼓,香火極盛,頂禮膜拜者接踵如蟻」。如今,昔日人影笑聲皆遠去,歷經滄桑的文廟依然安靜地固守在鬧市一角。

「文廟是湘潭縣的儒學教官衙署,也是地方學宮的所在地。香火鼎盛,儒學氣息深厚,明清兩代培養進士多人。除此之外,文廟還是近代學生運動的中心。1926年工農運動興起,湘潭縣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在文廟召開。解放前夕,湘潭地下黨組織經常在文廟開展活動,商討如何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鬥爭,迎接湖南解放。」說起文廟的歷史,在雨湖區城正街街道辦事處工作的陳光明如數家珍。遺憾的是,經歷多次戰火和重修、重建,文廟終究沒能抵得過歲月侵襲,現為湖南科技大學雨湖校區內一座並未重用的建築,偏居一隅,略顯落寞。

與文廟一牆之隔的東邊,原是赫赫有名的昭潭書院。透過《昭潭書院賦》上的一段文字,我們或能領略它輝煌的過往:「此固一邑特佳,與碧泉、錦灣競秀;抑亦三湘最勝,同橘洲、楓浦而不群者也。則有名流碩彥,學士大夫、尋芳選勝,歇馬停車。」在湘潭市政協常委、研究室主任張作奇看來,我市所有書院中,始建於康熙59年(1720)的昭潭書院無疑是規模最大的。

1902年,因為科舉制的式微,昭潭書院被改為昭潭高等小學堂。1944年,湘潭淪陷,昭潭書院舊址被日軍摧毀了三分之二。1947年,昭潭書院修復作為湘潭縣中女生部校舍。上世紀50年代,昭潭書院被拆除。

城正街318號的劉道一烈士祠,是城正街一處散落的遺蹟。侷促的巷道兩邊,被民房及舊家具擠壓得僅容二三人過身,誰曾想還藏著有名的劉道一烈士祠。

劉道一,字炳生,號吉唐,又號鋤非,祖籍湖南衡山,在湘潭出生成長,曾留學日本。歷任華興會和同盟會書記、幹事。1906年在領導萍瀏醴起義中被捕就義,是同盟會會員中為中國民主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劉道一犧牲後,孫中山、黃興等人極為悲痛,曾寫詩哀輓。辛亥革命後,他被追認為烈士,遷葬於長沙嶽麓山。1913年,根據孫中山先生指示,湘潭縣議事會將原湘潭縣守備衙門改為劉道一烈士祠,原有房屋三進40餘間,今僅存後進七間,並經過改造,是湘潭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物。2014年,劉道一烈士祠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推開鐵門,走進劉道一烈士祠院內,主道上的嘈雜並沒有波及這裡,陳舊的院落裡,幽靜得能聽到葉落的聲音。在院內靠右的房間裡,我們見到了76歲的劉成亮和伍利萍老人。劉成亮是劉道一哥哥劉揆一之孫。1984年,夫妻倆放棄湖北武漢的福利房,來到城正街守護著劉道一烈士祠,至今已36年。

「原來的烈士祠佔地約1畝,裡面有爺爺親手種下的5棵柚子樹。」來湘潭30多年,伍利萍的湘潭話已說得很溜。她告訴我們,兩個兒子早已參加工作,現在一個在長沙,一個在深圳。她和老伴為了守護烈士祠,從來沒有離開過湘潭。

「劉道一是中國同盟會會員為革命捐軀的第一人,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祭奠辛亥先烈。我們每次去嶽麓山拜祭叔公(指劉道一)時,都能看到墓前放滿了花圈。」劉成亮說,這讓他和家人倍感欣慰。

從劉道一烈士祠出來,沿街道向東行,隨意轉進路兩旁的小巷子,依次可找到原湘潭縣彩印廠、湘潭縣糧食局、湘潭縣武裝部、湘潭縣招待所等遺留建築,從它們留下的斑駁痕跡中,不難想像曾作為中共湘潭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及縣直各部門辦公地點的城正街,數十年前有多麼熱鬧。如今,大多建築已人去樓空,有的甚至空置多年。

除此之外,城正街裡頭還有「唐氏義門」、龔承鈞故居、南樓、思過樓、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三義井、毛福昌號、郭氏始祖墓廬、天主教堂、曙光學校、古城牆等歷史遺蹟。然而,還有更多的古蹟看不到了。如,何騰蛟殉難前被關押、吳三桂毀佛鑄炮的西禪寺、塔公寺,以及各種園林廟宇、會館等等。

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記者 陳旭東 攝)

期待老街煥新顏

穿街走巷,只為尋覓老街記憶。

如今,城正街三四米寬的街道兩旁緊挨著米粉店、修理店、食品店、服裝店,人來人往之景跟其他街巷無異。一路走來,我們一邊感嘆,經歷千年更迭和重生後,城正街已隱褪了她的歷史本色,在時間的衝刷下,關於那些溫熱的過往,恐怕不久只能透過歷史書籍才能一一重溫。

如何留住她的生命和溫度?這是一道亟待我們回答的問題。

【來源:湘潭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湘潭風物誌丨湘潭排頭黃氏三兄弟
    問及當地人,有人說這個墓主人黃彥廷是楊度的嶽父,楊度是湘潭家喻戶曉的大名人,他的嶽父自然值得一番探究了。經核查排頭嚴衝黃氏族譜,黃彥廷是楊度的嶽伯父,他本人的女婿倒也是一個大名人,長沙舉人皮錫瑞,後來成了大教育家。他的兩個弟弟則是湘軍著名將領黃潤昌和黃波。     黃潤琛(1829—1903),字彥廷,墓碑上的稱謂「中議大夫」雖說是三品官員,並說是誥封的,但據其家傳,實為貤封。
  • 湘潭嗦粉地圖第①期 | 城正街三十年老粉店, 一天賣出300碗!
    湘潭米粉整體的魅力就是「家常」,它不是那種讓你一吸斃命的重油重辣,而是剛剛好的香滑可口;清早到小區樓下嗦二兩,再加個荷包蛋,跟三五鄰居打打港,光碟之後渾身都是勁!對於湘潭人來說,米粉就是「聞一聞提神醒腦,嗦一嗦舒經活絡」的存在。今天起,尋味湘潭美食小分隊集體出動,為大家拼出湘潭最全嗦粉地圖。
  • 湘潭風物誌丨歸宿於分水的大人物——陳鵬年
    湘潭在線11月3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成青)在湘潭縣的西南邊陲,距離縣城70公裡的地方,是與湘鄉市臨界的分水鄉。這裡有一座東霧山,遠遠望去,青翠蔥蘢,煙嵐雲岫,因為清初名臣陳鵬年葬於此,東霧山便多了幾分神秘色彩。陳鵬年墓前的武將。
  • 湘潭風物誌丨隱山的來歷
    南宋建炎三年己酉(1129),福建崇安大學者胡安國攜其兒子胡宏等由湖北荊門移居湘潭,落籍碧泉。他在野著書傳道,頗有些隱士高人的風範。也許,他在龍山想起了那位出典「泥牛入海」的高隱,又澆心中之塊壘,遂將龍山改名為隱山。而他們父子過世後,皆按其自我交代,葬在了隱山。元人尹庭高在《送無外僧弟歸奉廬墓》中寫下了「泥牛入海無消息,萬壑千嵓空翠寒」的動人詩句。
  • 古城青春志|都正街:古與今,都正好
    紅網長沙站策劃系列報導《古城青春志》,解碼長沙底蘊深厚的歷史符號,尋找古城鑑往知來的青春路標。燈籠高懸,古街都正。老街韻味悠長,漢服店、民宿店、茶社鱗次櫛比。打卡留念的青春群體。愛上古街的年輕人燒烤聚餐,閒談漫步。
  • 王者風物誌|共創三分風物,五大賽道等你揮灑才情!
    本寶寶迫不及待地來向各位充滿幻想才華橫溢的召喚師們發出邀請:繪畫、小說、音樂、視頻、設計五大板塊LOFTER、克拉克拉、半次元、5sing、嗶哩嗶哩五大平臺開啟五大徵稿賽道:雲閣綺霞-風物誌插畫大賽蘭臺嘉會-風物誌對話小說大賽琬琰燕集-風物誌創意周邊&漢服設計大賽
  • 雨湖區城正街街道:致敬!我們的少數民族幹部
    日前,這是城正街黨政辦工作人員旦增格勒說的一句話。旦增格勒是一名來自西藏的陽光男孩,自2019年5月來到城正街街道上班後,便一直在城正街負責文件宣發、辦文辦會、宣傳等工作。春節假期來臨,近一年未回西藏的旦增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毅然地退訂了回西藏的機票,主動留在了崗位上。
  • 《劍網3》東海風物誌卷三攻略 成就圖文教程分享
    導 讀 劍網3全新的奉天證道版本中,官方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新內容,這次也有很多相關的新成就上線,而PVX玩家比較熟悉的書籍成就也有幾個比較新的內容,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了解下東海風物誌卷三成就吧
  • 湘潭城發集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_時政新聞_湘潭新聞_新聞_湘潭...
    在對口幫扶過程中,湘潭城發集團子公司湘潭社區服務集團立足幫扶村村情實際,積極幫助指導村民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解決幫扶對象脫貧缺錢、缺項目、缺技術等難題,算好增收帳,採取「以樹扶貧」的辦法,送樹苗使產業幫扶到戶,精準扶貧到人。
  • 萍鄉印記:記憶中的南正街
    翌年,知縣姚一理又沿河增築護城石堤,並寫下《新創磚城增設護堤記》。清代,多位知縣修建城牆,直至同治九年(1870)最後一次修建。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便於老百姓逃難,政府忍痛摧毀城牆,僅餘下禹門保存至今。萍鄉古代的縣城,城牆內為城外面為郭。城內為核心區域,屋舍林立,人口密集,也就形成了街巷。
  • 最美湘潭 我的家鄉
    湘潭,湖南省轄地級市,簡稱潭,別名蓮城、潭城,是長江中遊城市群成員,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
  • 巡禮湘潭城發集團項目:勠力攻堅 讓湘潭更美好
    (通訊員 陳實 攝)湘潭在線11月3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貴 通訊員 趙彩華 葉小玲)轉型為綱、項目為王、實幹為要,湘潭城發集團在深入開展「奮力奔跑 合力攻堅」項目競賽活動中,緊緊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勇擔城鄉建設運營發展商的重擔,上下一心、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全力以赴推動項目建設,讓湘潭這座城市更加美好。
  • 王者風物誌|投稿盤點,絕美插畫、創意周邊一次看夠!
    風物誌大賽正在火爆進行中,期待更多召喚師大大的投稿!作品賞析召喚師們心中的三分之地是一副怎樣的畫卷?這片土地上又正演繹著哪些煙火味的故事?作者:_魚爻丸【三分之地·蜀】出徵-回望作者:逐夜生命漫長無涯似桃花片刻凋零
  • 縣正街善化縣署
    縣正街善化縣署 善化縣署原址位於長沙市今天心區縣正街。縣正街即因善化縣署位於此而得名。
  • 都城風物——四個古都的記憶
    西安、洛陽、開封、杭州,都有曾經生活在其中的古人為它們寫下專屬的城市故事,這就是《類編長安志》、《洛陽伽藍記》、《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元朝人駱天驤,世代居住西安,他對這座歷史上十餘個王朝定都於此的城市充滿了興趣,一直留心記錄身邊的歷史遺蹟。
  • 棚改助力湘潭「高齡」小區「逆生長」
    湘潭在線12月2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周玉婷)「你看,我們這幾棟老房子外牆顏色都統一粉刷成了淺黃色,既整齊又好看!」「之前屋頂漏水厲害,頂樓根本住不得人,這次通過屋頂防水改造後,好幾個頂樓住戶都打算搬回來住了。」
  • 聽這首兒歌就知道過去的湘潭!
    後來讀湘潭的人文歷史,我認為湘潭在明清時期是「小南京」,商貿發達。我們乘車到市裡都有一個站是觀湘門。湘潭古城的門不光有觀湘門,還有熙春門、通濟門、拱極門、瞻嶽門、文星門、小東門。沿湘江有一到十九總,有不少碼頭。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有「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的詩句。母親河湘江就流過湘潭,形成了湘潭灣。
  • 向兩會報告丨千年窯灣古街新象 湘潭城發集團城文投公司匠心打造...
    秉承匠人精神,湘潭城發集團下屬子公司湘潭城鄉歷史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文投」)對街區的每一個節點、每一座院落、每一個鋪面無不精益求精,以求達到一步一景的效果,再現「清明上河圖」般的美麗畫卷。
  • 三天三夜在湘潭,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美食之城!
    即使熟悉的工人文化宮不見了,城正街與我們常逛的聚富大廈不見了,沿江一帶的一條街也不見了。從長沙到湘潭,60公裡左右,城軌53分鐘,高鐵僅需12分鐘。時間不多不少,足以讓我卸下包袱,回到湘潭享受美食的饋贈。
  • 長沙美食哪裡找,都正街裡少不了,盤點都正街王牌美食!
    「百城百味」長沙站開始啦!這場由百度APP長沙頻道聯合紅網為大家帶來的饕餮盛宴,不僅聯動了遍布全城的百家美食商家,還將都正街打造成年味街,方便大家開啟「逛吃逛吃」模式。為了避免大家在都正街的美食中「迷路」,小度特地盤點了都正街的王牌美食,這裡面的每一家都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