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縣排頭鄉,是「天下隱山」所在地,這裡葬有湖湘學派的創始人胡安國、胡宏父子。但是,排頭還有一座保存良好的古墓,卻不太為人所知。
這個墓葬在排頭鄉龍潭村尹家組,漢白玉墓碑上鐫刻著:清光緒三十年甲辰春仲,誥封中議大夫顯考黃公彥廷府君之墓。問及當地人,有人說這個墓主人黃彥廷是楊度的嶽父,楊度是湘潭家喻戶曉的大名人,他的嶽父自然值得一番探究了。經核查排頭嚴衝黃氏族譜,黃彥廷是楊度的嶽伯父,他本人的女婿倒也是一個大名人,長沙舉人皮錫瑞,後來成了大教育家。他的兩個弟弟則是湘軍著名將領黃潤昌和黃波。
黃潤琛(1829—1903),字彥廷,墓碑上的稱謂「中議大夫」雖說是三品官員,並說是誥封的,但據其家傳,實為貤封。舊時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便叫貤封。因此這個中議大夫的銜應當是他的做官的弟弟為他申請由皇帝恩賞的。
黃潤琛雖然沒有直接做過官,但也並不是居家不出的農民,他實際上也曾經在外面闖蕩過。他幼時最喜歡讀書,那時還居住在今花石鎮鹽埠,道光末年,涓江發大水,把房屋全衝塌了,田地也毀了,一下子成了貧困戶。於是到湘潭街上學經商,當會計。鹹豐四年三月底,太平天國軍攻湘潭城,他路上幾次被太平軍捉住,僥倖逃脫。同治初湘軍攻南京,他的大弟黃潤昌已經是率領一支軍隊的將軍了,他就督運米糧輜重。淮揚鹽路遇阻,曾國藩發行鹽引,黃潤琛索得運送湖南的票引,又開始了水路商運。南京克復後,奉旨墾田,黃潤昌催促兄長赴安徽宣城,經營西村田地開墾。沒過多久,黃潤昌率湘軍入黔,不意兵敗黃飄,以身殉難。時在長沙為兄長督後路儲運的小弟黃潤珂親赴貴州尋覓兄長的屍骸,未果而歸。黃潤琛則在家主持黃潤昌的喪事,為其立衣冠冢。後來貴州事平,統帥席寶田覓得黃潤昌遺骸歸葬。黃潤琛於光緒元年(1875)在湘潭城東臨江處購得地址,花三年工夫建造了黃潤昌敕建忠壯公祠。黃潤琛通風水之學,行跡半天下,見多識廣,為地方善事多有貢獻,壽七十五歲。
黃潤昌(1831—1869),字少昆。十六歲即開學館授徒,他寫文章下筆一揮而就,二十餘歲即補為縣學廩生。後放棄舉業投奔曾國荃。他在安慶曾貞幹營時,偵得敵將程學啟有歸降之意,竟單身三入敵營,說服程學啟帶領百餘兵眾來降。黃潤昌與他同住一營帳,同睡一床。後來程學啟跟從黃潤昌徵討,戰功顯赫,名聞海外。同治三年,黃潤昌參與攻克南京,積功官至浙江道員,記名按察使加布政使官銜,他不樂作官,告假回家,又想參加鄉舉考試。湖南巡撫劉昆令他總管湖南營務,同治八年正月,又出徵貴州,攻克鎮遠,直至戰死。黃潤昌陣亡後,被清廷諡忠壯,追贈巡撫銜,付國史館立傳,並於貴州和湖南敕建專祠。黃潤昌文武雙全,工詩文書法,有《龍潭書屋詩稿》等書存世。《湘雅摭殘》稱其詩「獨往獨來,節奏自然」。如其《潭州行》中「遠山翠挹南山南,新沽水汲碧泉碧」句,即動人心弦。
黃潤珂(1842—1887),即黃波,字沛皆。跟隨兄長黃潤昌治軍,曾捐資助餉。郭松林率軍攻捻,請其主糧運,留江蘇,以知府道員用。後赴江蘇署揚州知府,多有作為。又治軍福建等地,因緝私被犯人親屬挾恨擊傷而死。有《匏園詩集》四卷傳世。
黃潤珂即是楊度的嶽父。他有四子二女,次女名黃華,1895年嫁給湘潭楊度。1903年8月,黃華隨楊度到日本東京留學,直至1907年兩人一同回國。黃華後來和家婆生活在湘潭,她和楊度育有兩子:楊公庶和楊公兆。楊度和黃華結婚時,其嶽父黃波和二伯黃潤昌已逝世多年,但大伯黃彥廷尚在世,楊度日記記載了他來彩霞灣拜見嶽伯的細節。
黃氏三兄弟的故居在排頭鄉嚴衝,分彩(翠)霞灣和古樓灣兩個上下大屋。古樓灣原為祠堂,彩霞灣為居宅,今皆已不存。排頭黃氏三兄弟和他們的家族成員構成了近代湘潭一個顯赫的家族,他們對近代中國的軍事、政治和學術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
來源:湘潭在線 作者 劉安定
http://www.xtol.cn/culture/2020/0622/5353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