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戴,房子住起還習慣嗎?如果遇到問題不要怕麻煩哈,隨時給我打電話。」在重慶榮昌區古昌鎮有這麼一支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黃武亮就是其中一員。幫助村民危房改建成新房、贈送花椒幫助村民靠種植實現增收。
近日,記者走進古昌鎮這支工作隊,看他們如何深入村社,走村入戶到轄區227戶建檔立卡戶家,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摸清家底,積極引導群眾摒棄「等、靠、要」錯誤思想,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確保小康路上不掉隊。
和村民「慢慢擺」,達成修新房共識
「你們不要勸我,我家裡無兒無女,不想修新房子,就住這個老房子。」前段時間,古昌鎮新民村6組建檔立卡戶戴訓元,在面對幫扶幹部勸說其修建新房時,他提出自己的想法。
戴訓元與妻子蔣正蓉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的泥土房,因常年受風雨侵蝕,出現漏雨等不安全隱患。「大落大漏,小落小漏。」提到從前下雨時屋內的情景,戴訓元一臉苦笑。
雖然扶貧幹部再三為他宣傳危舊房改造政策,並告訴他符合危舊房改造要求,能享受到一定金額的補助,可固執的他認為自己沒有兒女,沒必要修建新房,再加上對老房子有了感情,對建新房的事更是不上心。
「他們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對安全沒有保障,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接受危舊房改造。」黃武亮告訴記者,在得知戴訓元夫婦的情況後,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立即將其納入「重點」對象。
接下來的日子,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及幫扶幹部經常到戴訓元夫婦家,給他們講道理,擺事實。「我們首先對他們不接受危舊房改造表示理解,並進行平等地交流,然後才講解我們的觀點,在慢慢聊中達成共識。」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持久戰」,戴訓元夫婦終於同意危舊房改造。
如今,喜遷新居的戴訓元夫婦覺得日子有奔頭了,他們也更有幹勁了,養雞、養鴨、種地,用勤勞雙手改變生活。「好在黨和國家政策好,幫扶幹部也費心,多次過來找我談話,讓我們的居住條件大變樣,日子也越來越好了。」戴訓元夫婦逢人便誇。
用實際行動幫到別人「不好意思」
古昌鎮百合堂村的孫克明,因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缺技術致貧,曾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及區級幫扶幹部多次「軟磨硬泡」,為其發展產業「支招」,可沒有幹勁的孫克明卻無動於衷。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怎樣才能激發其發展動力?」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組員與幫扶幹部一起商量後,決定通過大家合力,先幫孫克明妻子解決戶口上的難題,讓他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扶貧先扶精氣神,只有先把貧困群眾心焐熱,這樣才好辦事。」黃武亮說。
原來,孫克明的妻子戶口在廣東,因為一些原因,她的戶口被註銷了,鎮村多次鼓勵其回廣東重新上戶,但孫克明夫婦始終不願意回去辦理,經過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多次上門勸說才做通其思想工作。隨後,該鎮立即組織派出所、鎮村幹部、幫扶幹部及其本人前往廣東重新辦理身份證,並將戶籍關係轉回了古昌鎮。
「你別說,這一招還是很管用,看著我們為他費心費力,他可能也覺得不好意思,比以前勤快多了。」黃武亮介紹,孫克明不僅將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還養了雞、鴨、鵝。此外,還將別人拋荒的土地用來種糧食。
當地還將自己栽種的10餘畝花椒樹全部無償贈送給孫克明,他只需做好後期管護,2021年就能採摘花椒銷售,為家庭增加收入。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他們也給我說了很多,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將通過勤勞雙手改變生活現狀,讓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孫克明說。
「志智」雙扶促脫貧 口袋腦袋一起富
戴訓元、孫克明是古昌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工作中的一個縮影,在「志智」雙扶工作中,他們始終用科學的管理方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使脫貧有持續的內生動力,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與力量。
今年4月初,古昌鎮成立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成員由鎮改非領導、離任村幹部共5人組成。該工作隊根據實際,將轄區227戶脫貧戶劃分為一般脫貧戶和脫貧積極性不高的重點脫貧戶。針對一般脫貧戶工作隊實施全覆蓋心連心交流,而針對重點脫貧戶工作隊確保每月至少開展一次以上面對面思想交流,確保「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政策全面落地,同時,引導他們摒棄「等、靠、要」思想,鼓勵他們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勤勞增收致富,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積極投身到幹事創業浪潮中。
在古昌鎮各村社,總能看見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組長黃武亮與其他成員走村入戶,了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情況的身影。而為了方便群眾,他們或是早早出門,趁著群眾外出趕場前入戶走訪,或者是到了晚飯飯點時,才到老百姓家走訪。「因為老百姓有他們的事要辦理,我們不能因為工作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而是要在他們方便時去做惠民事。」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古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成立脫貧幫扶思想工作隊的目的是,在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政策的同時,做好脫貧戶宣傳、教育、組織工作,支持村民積極探索致富門路,在富「口袋」的同時,更要富「腦袋」,力爭在奔小康路上不掉隊。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通訊員 王新蓮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