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從自然之物到心緒代表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滿城飛絮一身熱,梅子黃時雨紛紛。每年六七月間,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暖溼氣流,使得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持續陰雨的天氣,又逢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順應時節而生的青梅,甘甜與酸澀共融,望而生津。透過青梅,人們感嘆時光變遷,在青梅中訴諸離別的心酸,用青梅祝福愛情,用青梅裝點美景,把青梅融進酒裡暢談英雄豪氣……青梅就這樣從一個自然之物成為心緒的代表,不論是作為食材,還是文化符號,早已滲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

調料 若作和羹惟鹽梅

中國是梅的起源地,作為梅雨季節最佳代言人的青梅,栽種史至少有3000多年。作為龍腦香科青梅屬喬木,青梅樹高約20米,長圓形的碧綠葉,或純白或淡黃或淺粉的花,球形的果,茂密繁實,姿態昂然。

在醋被發明之前,青梅是古人用來調配酸味的調料。考古學家在殷墟挖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銅鼎,其中盛滿了炭化的梅核,經鑑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這說明早在商代時我國已開始食用梅子。《尚書·說命下》記載,商王武丁任命傅說為相時,「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把傅說看作調味中的鹽和梅,以鹽梅喻相,可見殷商時期對鹽梅的重視程度。

關於「鹽梅和羹」這一詔詞,歷代文人都有明確的記載,如唐朝沈儉期就有「鹽梅和鼎食」的抒懷,宋朝王禹偁(音chēng)《鹽池》詩:「江梅須待我,金鼎始能和。」近代景定成《安邑鹽池詠》云:「斯人免淡食,鹽梅作調羹。一曰呈祥瑞,一曰調鼎食。」此外,《周禮·天官》載有「饋食之籩,其實核撩」之句,核撩即為食用梅子的古稱。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著名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很多關於梅子的記載。

在醋出現以後,青梅開始以水果或者果脯的形式走上人們的餐桌。在《三國演義》的曹操煮酒論英雄中,有如下描述:「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在這裡,青梅成了下酒的果脯小菜。到了唐朝時期,許多地方已經把梅煎(梅制的蜜餞)作為貢品向君主進獻,《新唐書·地理志五》:「洪州豫章郡,上都督府。土貢:葛、絲布、梅煎、乳柑。」及至宋朝,隨著小說話本文學題材的盛行,逐漸誕生了「話梅」,據傳當時說書先生說話本的時間長了,口乾舌燥,便含一顆鹽漬梅子在口中,酸鹹的味道刺激味蕾,唾液分泌滿口,就可繼續說下去。此外,《東京夢華錄·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中也有記載:「池上飲食:水飯涼水菉豆螺螄肉、饒梅花酒、查片、杏片、梅子、香藥脆梅、旋切魚膾、青魚、鹽鴨卵、雜和辣菜之類。」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寫道:「梅者媒也,媒合眾味。」梅子的「媒合眾味」也是一種「良藥」,可以使烹調食物增酸味美。古時沒有冰箱,對於花與果的保鮮,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糖醃,據清人顧仲《養小錄》中提到,用糖醃花果的時候,酸青梅滷汁至妙,凡糖制各果,入汁少許,則果不壞,而色鮮不退。

直至今日,南方人仍有將青梅入菜的習慣。如江南菜「蜜汁火方」要綴上青梅、櫻桃,大理的「翠梅酸辣魚」需要青梅的果酸來調和腥氣。

韓國人則喜歡把青梅加糖做成青梅汁,發酵好之後用來醃製醬螃蟹或者當作涼拌菜的調味汁,或者用醃製好的青梅拌上辣椒醬,放上一個星期,又是一道風味十足的下飯菜。

關鍵詞

冷飲 一甌冰水和梅湯

冷飲,古代稱為「涼飲」,在我國已有近3000年的歷史。古代冷飲品種豐富,其中最受青睞的是梅漿、梅汁、梅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酸梅湯」。《周禮》中有「六飲」,漢朝的鄭玄在《周禮註疏》中解釋「醷,梅漿。」雖然很難得出先秦已經有梅汁製成飲料的結論,但可以確定最晚在東漢,已經出現梅汁飲料。

到北宋時,酸梅湯已很常見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飲食果子」條,便提到了京城汴梁街頭出售「梅汁」等夏令冷飲的情況。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滷梅水」,也是類似酸梅湯的一種清涼飲料。

明清時期,酸梅湯風靡城鄉,貧富皆飲。清朝的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夏季涼飲,以酸梅湯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有意思的是,當時賣酸梅湯小販供奉的「祖師爺」是明太祖朱元璋,因為他們認為朱元璋是酸梅湯的發明者。關於朱元璋販賣烏梅的說法,最早見於明代小說《英列傳》,書中寫道:朱元璋18歲那年,曾跟著郭光卿一起販梅子到金陵,「金陵地方,遍行瘟疾,烏梅湯服之即愈,因此梅子大貴,不多時都盡行發完,已獲大利。」後人以訛傳訛,就把朱元璋傳成了酸梅湯的發明人,當行業祖師爺供奉。老北京酸梅湯攤位前多立一月牙鏟,白銅所制,因朱元璋曾入佛門,月牙鏟為佛門器具,以此來向發明人致敬。即使走街串巷,亦用兩個銅製小碗,稱為「冰盞」,兩相擊打,招攬顧客。滿洲人歷來有飯後食酸之習,以解腥羶,入關前用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入關後開始飲用酸梅湯。清朝學者郝懿行在《曬書堂詩鈔》裡就寫道:「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然涼。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關鍵詞

愛情 繞床弄青梅

「梅」與「媒」是諧音,古人將梅視為媒合之果,詩歌中多以梅實寓意婚姻。《國風·召南·摽有梅》是《詩經》中的一篇,「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夥子,請不要耽誤良辰。因為「摽」有墜落或者擲、拋的意思,聞一多《詩經新義》考證古代有「拋梅求婚」的習俗,袁梅《詩經譯註》認為此詩是「拋梅求婚」之歌。《摽有梅》作為春思求愛詩之祖,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戀及時。

因為李白的一首《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梅子」又誕生了一個美麗的含義——青梅竹馬,後世常以此意指男女從小親密無間逐漸發展而來的愛情。自此,青梅被注入了愛情的內涵,常被運用在涉及愛情的作品裡,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望,一見知君即斷腸。」講述女子在牆頭摘青梅之時看見垂楊下的白馬王子,彼此一見鍾情。宋朝李清照《點絳唇》:「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寫出女子臨去之時,嗅著青梅,驚鴻一瞥來客,少女的害羞和緊張躍然於紙上。而劉學箕「人問道、因誰瘦,捻青梅,閒斂黛眉」則蘊滿了一腔纏綿的愁思。

關鍵詞

典故 青梅煮酒論英雄

古往今來,與青梅相關的典故和詩句多得難以贅述,但讓青梅登上歷史舞臺的推手非曹操莫屬。

最為耳熟能詳的當屬「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未成氣候時,在許昌被尊為皇叔,曹操邀劉備到青梅亭共飲,就青梅,飲煮酒,論時事。沒想到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嚇得劉備連筷子都掉在地上了。好在當時空中響起一聲炸雷,劉備巧借雷聲掩飾過去了,「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其實是掩飾了他「胸懷天下」的雄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這一節寫得很細緻,曹操的從容、狡黠、試探,劉備的偽裝、周旋、機智,演繹了一場刀光劍影,浸染了梅香和酒香,讓人感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南朝文學家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曹操與青梅的另外一個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後人有詩歌稱讚「隨鞭一指生梅林,便使萬軍不唇乾。無中生有智者策,用兵奇謀眾口傳。紙上一事難學會,因勢利導不簡單。若無隨機應變心,讀盡兵書也枉然。」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

除了曹操外,三國時期還有一位吳國君主孫亮食梅辨奸的故事也廣為流傳,故事出自陳壽的《三國志》。孫亮天熱到西苑去遊玩,想吃生梅子,就派一宦官捧用一隻有蓋子的銀碗去向管皇家倉庫的官吏處拿蜂蜜。宦官向來與倉庫官吏結怨,就把一顆老鼠屎放入蜜裡,開口說倉庫官吏失職。孫亮立即叫倉庫官吏把裝蜂蜜的瓶子拿來,問道:「蜂蜜既然蓋得很嚴,不應該有老鼠屎。那個宦官沒有向你要求過什麼嗎?」倉庫官吏叩頭說:「他曾經向我要過皇宮裡用的褥子,但我沒有給他。」孫亮說:「他必定是為了這個緣故,也容易弄清楚。」他便下令把那顆老鼠屎弄碎,發現裡面是乾燥的。孫亮笑道:「老鼠屎如果早就掉在蜜裡,應該裡外都是溼的;現在裡面是幹的,可見是你冤枉他啊。」宦官不得不低頭認罪。

關鍵詞

藥物 日食一梅保平安

俗話說「梅子除三毒」,民間認為,青梅可去除食物中的毒、血液中的毒和水中的毒。因為梅子澀腸,又能殺蟲,防治腹瀉、蛔蟲、食物中毒有一套。

古人常常把青梅加工成烏梅、白梅,《本草綱目》記載「取青梅籃盛,於突上燻黑」,即成烏梅,「若以稻灰淋汁潤溼蒸過,則肥澤不蠹。」「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日曬夜漬」,十日即成白梅。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記載,青梅具有止渴、止咳、止瀉、止血、止痛五止的功效,他創製的名方「烏梅丸」,是以去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等中藥材加工做成蜜丸,用於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等,這個經典藥方現在仍在使用中。我國第一部臨床急救醫書、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時氣病起諸勞複方第十四」一條之中,就有煮烏梅湯治病的方子:「又瘥復虛煩不得眠。眼中疼懊,豉七合,烏梅十四枚,水四升,先煮梅取二升半,納豉取一升半,分再服」。中醫文獻記載烏梅療病功效,內服可止渴、止吐、止久咳、止下痢、解魚毒、解酒等。

在鄰國日本,自從遣唐使把青梅從中國帶到日本以後,梅子在日本就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本歷史上最早的醫學著作《醫心方》裡,詳細記載了青梅的特性:「味酸,平,無毒。」日本著名醫學家富士川遊在《日本疾病史》裡寫過:「元祿十二年,江戶出現霍亂大流行,在流行時,居民煎煮南天果實與梅子服用,就能夠預防霍亂,否則將會因感染而死亡。」文獻記載,1884年、1893年日本出現痢疾流行,人們使用青梅製成的各種食品,常備於家中,作為痢疾的治療與預防之用,而且非常有效。後來很多外出旅行的日本人都會隨身攜帶用鹽醃製而成的梅幹,用它來預防腹瀉和腸胃不適,至今傳統日本人還是主要靠梅子來預防腸道疾病。日本關於青梅的俗語體現了日本人對青梅深厚的感情:「梅子,可讓人逃脫當日的災難」。

關鍵詞

防護 重用鹽梅試洗看

除了上述作用外,梅子還有許多奇特的功效,如保養銀器、法醫驗屍、染色、口罩防護等,讓人不得小覷。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句》中這樣描述:「慣和匊(音jū)櫱(音niè)堪盛否,重用鹽梅試洗看。小器不知容幾許,襄陽米賤酒升寬。」白居易送給朋友兩隻盛酒的銀杯子,並善意提醒朋友用鹽粒和梅子漿來擦洗。宋朝的宋慈在《洗冤集錄》中記載了一種奇特的驗屍方法:梅子餅驗傷法。如果人生前與人打鬥,在死亡後想驗出此人生前是否有受傷,可用梅子餅驗傷法來驗證。具體方法如下:把白梅搗爛,攤在需要驗看傷痕的體表部位,再用酒糟與醋貼敷驗看。如果仍然不能完全看清楚,就再取白梅肉,加上蔥、椒、鹽、糟等,拌在一起研細,做成餅子,放在火上烤燙,烙在有損傷的部位,下面襯紙,就能看到傷痕。明朝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烏梅可用於染色,「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出,又用鹼水澄數次。或稻稿灰代鹼,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鮮甚。」

日本的歷史記載,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在本土發現了大量的銀礦,然而開採銀礦的工人們因為吸入的粉塵過多出現了「礦山病」。為了抵禦這種疾病,人們把青梅果肉塞在鐵絲網裡,再用很薄的真絲把鐵絲網包裹起來,戴上這種特製口罩的工人們成功抵禦住了「礦山病」的困擾。

延伸閱讀

雕梅:精心雕琢的美食

「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蘭;蜜糖浸漬味鮮美,疑是仙葩落人間。」這首詩寫的就是雲南白族傳統名小吃——雕梅,它既是一種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藝品。

雕梅選用新鮮的青梅,白族姑娘在上面雕刻花紋,放在清水盆裡,撒上少許食鹽,以去梅子的酸味,然後放入陶罐,再用紅糖、蜂蜜加入數月,待梅餅呈金黃時就可以從壇中取出食用。

據史書記載,遠在唐代南詔時期,雲南就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雕梅這項手藝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女孩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按照當地風俗,在女孩出嫁時,呈獻給婆家的見面禮就包括一盤精心製作的雕梅。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母冰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青梅煮酒,共飲中秋.
    十年前老師傅釀下一壇青梅酒是時候讓今人親啟小酌了時間已將它鍍上琥珀色梅子的酸甜漸漸趨向醇柔端到鼻尖輕嗅滿是山野的純淨之氣也許是因工作之便,我們會嘗到許多種青梅酒。漸漸地,味蕾挑剔起來,鮮能再被一杯酒打動,所以今年遲遲沒找到心儀之物。眼看,經夏入秋,難道就這樣了? 誰知,一壇10年陳釀、鮮果發酵的青梅酒,毫無徵兆的來到我們面前。
  • 青梅的幾種做法
    除了青梅酒外,青梅還能做什麼呢。  我們整理一下。  青梅酒沒有具體寫做法,網上一大堆。泡青梅酒不難,難的是泡青梅的那個酒。所以也有之客官前動手泡過後,發現「還是荒野家的青梅酒好喝」,那也是正常的,而且大部分酒譜是放冰糖,我們是放蜜,還有專門盛放梅酒的酒窖,各方面的因素加起來,自然口感會更很大差別,咱們就用青梅做點兒別的。梅幹 每個青梅食品第一步都是先清洗。洗2kg
  • 【原創】青梅之味——人生若只如初見,回首卻把青梅嗅
    再看這些前朝的詩文,竟有讀祭文之感了。然而,這樣的戀情大概還是不要有結局的好。李白《長幹行》的那對「青梅竹馬」後來成了夫妻,女孩初嫁時年方十四,矜持得緊,心裡再怎麼歡喜也是「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何等軟媚動人?可惜依舊落到「望夫不歸」的套路裡,敗了姿色。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起初也是美的,「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
  • 好物青梅,「梅」它不可
    來自廣東綠耕的青梅手作小食,一直特別受集友們的歡迎:話梅、Q梅、梅乾等,還有青梅飲品,「有吃有喝」,「梅」它不可!原鄉梅好,「原鄉」,家鄉、故鄉之意,以及留在家鄉的人,原鄉人;「梅好」,梅子好,也是美好,美好的生活。我們希望藉由青梅產品的開發、公平貿易、城鄉互動等,留住梅子樹,留住青山綠水,留住原鄉人,創造美好的生活。
  • 青梅嘗鮮季丨釀酒、熬醬、醃漬,青梅究竟怎麼吃?
    然而說到這個季節的果子,想到的無疑還是青梅果了。此時若是去到種植青梅的山裡,漫山都綠得眼明心靜,抬頭便能看見一樹飽滿圓鼓的果子,生著透明柔軟的茸毛,搖搖欲墜。月初去「青梅之鄉」詔安摘果時,當地的朋友告訴我們,過了清明之後,再等上兩周左右的青梅,用來釀酒才最合適。
  • 全網最細緻的青梅酒方子
    當成都的青梅們還在山裡的樹枝上生長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可以通過萬能的某寶買到青翠可愛皮薄個大的福建詔安青梅了。在買青梅的時候,有青果和熟果之分。所以賣家推薦我買熟果,還以自身經驗相薦,單純的我相信了他。後來,我看別人泡青梅酒都是用青果。
  • 打造青梅價值戰,助力溜溜梅十倍增長
    演變至今,已經被人們廣泛應用到醫藥、飲料、調味品、休閒零食、酒、保健品等領域。在鄰國日本,青梅一直被譽為國民健康食品。每年,日本人要消費掉60萬噸以上的青梅,尤其是今年疫情過後,青梅在日本更是銷售激增, 3個月內被央視兩次報導,上了數次微博熱搜。君智戰略諮詢聯席總裁徐廉政先生也表示:「隨著自帶健康屬性品類快速發展,青梅的健康價值被越來越多主流人群關注和認可。
  • 從化青梅成熟時,釀酒、熬醬、醃漬,青梅究竟怎麼吃?
    從化在很久以前就有大面積種植青梅的歷史。現在,從化青梅種植主要分布在良口和呂田一帶。在呂田的桂峰村,種植青梅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青梅樹從流溪河源頭的山頭一直延伸開去,大概種了有500多畝,品種有大肉梅、大青梅、胭脂梅、火梅、油梅等等。青梅本身濃鬱芳香,是非常有益的食材,《本草綱目》便有為梅留名:梅,花開於冬而熟於夏,得木之全氣。
  • 一粒青梅有很多種「做」法
    擺在枝上的青梅,如果稍不注意,它很快就變成了黃梅。吃貨們總是想著法子去留住青梅的滋味,於是便生出了很多製作和醃製青梅的食法。今天,我們搜集了N種青梅的醃製方法,趁著青梅正當時,猛猛物幾十斤醃好,等著夏天的時候,可以拿出來享用,品嘗一下時間賦予青梅最好的味道。
  • 詩畫尋芳│青梅如豆
    「小麥青青梅正黃,連山霧雨溼溪鄉。」 讀完這句詩,你是否已經口舌生津了呢?四月春去,五月夏來,江南梅雨霏霏,又到了綠樹摘青梅,紅泥嘗煮酒的時節了。梅樹的果實古稱梅實,未成熟時顏色青翠稱青梅,成熟時顏色金黃稱黃梅。
  • 青梅煮酒,青梅竹馬.
    花褪殘紅,燕子低飛時,江南雲雨霏霏,青梅恰小小。青梅二字,念及便是清涼涼的。似一陣清風來,如一場細雨下,唇齒之間,驀然好似嘗到一種清甜。好似人世間的喜樂,不期而遇,無為清歡。 初夏時候的青梅,最是讓孩童眼饞心饞,心痒痒時便忍不住摘一個。大人們趕著梅子青青時,將梅子摘下,去核泡在酒中,釀在長久的時光裡,光陰便是最好的發酵。待酒中梅子變色時候,梅入酒中,酒有梅子香,淺淺斟一杯,呷上一口,怡然之極。夏日的清爽,到此才算真正懂得。
  • 青梅煮酒論英雄
    李白《長幹行》 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之句,勾畫出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美好畫面。梅樹產自我國南方,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五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綠色的果子皮薄、肉厚、核小,咬上一口綿軟多汁、酸中帶甜的果香,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綠色保健食品」。今天就來了解青梅與梅酒的保健食療作用(原文見《食品與健康》2015年第5期)。 青梅煮酒論英雄李紅珠        人們對於梅子的了解多與望梅止渴的故事有關。
  • 梅見青梅酒主題曲《青梅》清爽上線,「房東的貓」傾情演繹
    來源:時刻頭條酷暑當道,居高不下的溫度讓大家再次領教到了夏天的「熱」情,而這時在網易雲音樂以及抖音等平臺卻上線了一首新作,讓眾多網友開啟了清爽模式。近日由「房東的貓」演唱的梅見青梅酒主題曲《青梅》清新加盟夏日檔,急速上升的播放量充分展示了這首透著酸甜味道的新曲所擁有的獨特魅力。「這樣的歌我們循環播放一整天」、「就想聽著它,這麼靜靜地坐著,生活本來應該這麼舒服!」……上線短短幾天的時間裡,《青梅》的評論區便被類似的評論聲持續霸屏。
  • 7000多年歷史的青梅水果 健康美味受關注
    青梅源自中國,是一種擁有7000多年歷史淵源的古老水果。關於青梅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夏商周時期。此外,在中國的食藥歷史中,青梅也佔據一定的地位,在中醫四大著作中,三部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比如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確記載:「梅」花開於冬而熟於夏, 得木之全氣。味最酸,有下氣、安心、止咳止嗽、止痛止傷寒煩熱,止冷熱痢疾,消腫解毒之功效。
  • 青梅在武漢夏天的N種死法
    在武漢還沒見到過賣青梅的,國內有名的梅子產地有:普寧青梅、詔安紅星青梅、陸河青梅、洱源青梅……現在青梅正當季,某寶輸入產地+青梅(eg.詔安青梅青梅一定要去蒂,不然會產生澀味。用牙籤或者別的尖銳物,把梅子屁股上黑黑的蒂挑掉,挑的過程要仔細一點,別傷到梅子果肉。
  • 疫情之下,青梅在日本又火了!為何青梅在日本備受歡迎?
    提到「青梅」,你會想起什麼?是鹽津青梅、青梅酒還是青梅露?    △青梅清洗  在日本,除了青梅酒,以青梅製成的梅幹,一直以來都是餐桌上的重要配角。  2  日本青梅的品種和產地  梅子,自從公元6~7世紀從中國東渡日本後,便深深地在這片大地紮根,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和不斷的品種改良,發展到現在已經有
  • 食譜 | 百裡香奶油蘑菇濃湯 & 自釀青梅酒
    轉眼又到了青梅成熟的季節釀青梅酒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購買器具和原材料到清洗器具和食材每一樣都很費時費力(也有可能是因為我釀的太多了😂)所以釀之前要做好心理準備一層青梅一層冰糖放入酒罈內,最後倒入白酒,密封。
  • 溜溜梅雙十二感恩回饋,受歡迎的青梅零食來了!
    那溜溜梅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為什麼能滿足那麼多青梅愛好者的需求?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方面,溜溜梅作為青梅領導者品牌,一直秉承著「把一顆梅子做到極致」的理念,長期堅持在青梅身上下功夫、做文章,為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食用體驗。同時溜溜梅也建立了自己專屬的供應鏈,確立了自己在青梅零食領域的市場定位,實現了從小產品到大品牌的華麗轉變。
  • 從中國傳到日本,被日本人捧上天的青梅,一粒梅子都能做成下飯菜
    出身於中國的青梅很古老也很文藝,比如青梅竹馬、望梅止渴裡的梅就是指青梅,青梅在中國的食用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扒開青梅的歷史年表可以看到:青梅從夏商起就開始有動靜了。"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個典故來自於夏商時期,人們烹飪調料較少,常用的就是鹽,很快有人發現了青梅,借其「酸」來增味,逐漸的青梅和鹽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調味品。
  • 一顆青梅撬動佐餐酒新風口,梅見青梅酒和年輕人有多對味?
    在這個夏天,梅見跑遍中國普寧、大理、廣州還有日本福井,從原料、文化、風味和工藝四個維度打造了一組頗具紀錄片氣息的TVC,並邀請了四位在各自領域都頗具權威的人物擔任「梅鑑」代表人,跨越時間和空間,從四個維度品鑑青梅酒,引出對好梅酒的定義,重新勾勒青梅酒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