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剛來成都時,成都地鐵運營裡程只有65公裡。6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558公裡,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去哪兒一查地圖,喲!這兒怎麼也通地鐵了!」12月18日一早,成都市民袁先生在朋友圈裡感慨。
當天上午10點,成都地鐵五線齊發,運營裡程達到558公裡,線網規模躍升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第四城」,成為2020年值得記入歷史的又一件大事。
有媒體撰文評價說,「從第一條地鐵開通到運營規模升至500公裡,成都只花了十年時間。這個速度,不僅是全國最快,在全世界可能也無先例。」「就地鐵規劃來說,目前有一批二線城市的地鐵建設目標都突破了500公裡。但成都率先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執行效率,平原城市的優勢,也反映出整座城市在這十多年來的發展勢頭。」
事實上,500公裡,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一個坎。有專家曾提出,地鐵運營裡程與人口千萬、GDP萬億一起,構成了衡量一座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從這個角度而言,以地鐵,見成都,不是空話。
見成都「速度」
背後是城市能級躍升
12月18日同時開通五條地鐵線,成都創造了兩個「首個」:首個年內一次性開通5條新線的城市;首個運營裡程最快突破500公裡的城市。這也被稱為地鐵史上的「成都速度」。
這個「速度」,對成都來說並不容易。
出生之前,成都地鐵就曾遭遇「叫停危機」——資料顯示,當專家對成都地鐵修建可行性進行評估後,明確提出「成都不適合修地鐵」。原因在於,成都成都是衝積扇平原,極易產生砂卵石地質層,塌陷危險係數高,卵石硬度高,隧道挖掘的盾構機容易被卡,成本和工期的延誤都是驚人的。面對這個無前例可尋的地質難題,「成都速度」的解法是技術:跨領域、跨專業與近60家部門、機構合作,靠一次次勘探、實驗、研究,最終發明了全球首例土壓平衡盾構掘進及相關技術,用技術突破了地理桎梏。
此後,「技術流」成了成都地鐵的標籤,並屢獲多項國家專利。今天,當成都人也擁有了「超酷炫」的無人駕駛9號線時,他們將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技術是成就成都地鐵速度的力量。
「成都速度」還在於其建設效率——從第一條地鐵開通到運營規模升至500公裡以上,只花了十年時間。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有至少10個城市提出了突破500公裡的地鐵建設目標,但推進速度這麼快的,僅成都一城。
為什麼?紅星新聞注意到,成都軌道集團提到了一句話:這一重要成果的實現,得益於成都城市能級躍升賦予的寶貴機遇,有賴於各級黨委政府關心重視和體制機制的強力保障。
劃重點,城市能級、機制保障,均是「成都速度」的重要助力。
所謂能級,其實就是一座城市的綜合實力和對發展的預期。由於地鐵審批對於城市人口、經濟規模有著嚴格的門檻,因此地鐵建設效率與城市能級息息相關。越是在國家戰略中重要的城市,必然贏得更多的資源傾斜。比如,即將舉辦的2021年成都大運會,對成都地鐵建設必然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又比如,要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成都即將迎來第二機場,同樣必須配套地鐵接駁,18號線因此迅速投運。
成都市委市政府對地鐵的關注程度也是罕見的。今年下半年成都地鐵有兩次重要節點,分別是9月27日開通運營10周年暨18號線開通,以及今天的5線齊發,而成都市委書記、市長均出席見證了兩場活動,足以見得對地鐵的重視程度。
「成都速度」,不僅依靠於主動的技術突破,更是地鐵與城市能級的共同生長。
見成都「溫度」
交通關係著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汽車消費第二城」的位置,成都坐擁多年。2003年成都機動車保有量為34.5萬,2017年則上漲到432萬,現在更是高達530萬左右,十餘年時間,翻了十倍以上。
當時有人提問,住在「汽車消費第二城」的成都人到底要與擁堵的地面交通抗衡多久。而如今,地鐵在成都已是必需品,十年間,成都軌道交通最高單日客運量突破500萬乘次,這意味著,近三分之一的成都戶籍人口每天搭乘地鐵。
對於千萬人口的大城市而言,交通出行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軌道交通則是反映城市溫度的一個重要側面。
此前,成都在全市軌道交通建設工作專題會上提出,軌道交通佔公共運輸的比例決定城市擁堵指數,軌道交通的功能複合影響市民的生活品質。也就是說,城市交通關係著普通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本月14日,成都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上,成都首次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聚焦10個領域加快實施一批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其中也包括「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對成都來說,長期處於「汽車消費第二城」,城市地面交通的擁堵勢必影響了市民了幸福感。這要求城市儘快提升軌道交通的線網布局能力,即布局更多站點,覆蓋更多人群,提升人們選擇地鐵出行的意願。
這也是成都10年間默默加快軌道交通的申報和修建,成為首個年內一次性開通5條新線城市的原因之一。如今,地鐵早已成為成都人的一部分,無論是西裝革履的企業高管還是學生黨、老年人都已經養成習慣,可以無差別使用。
地鐵的作用還在於,打開城市的「邊界」,讓距離不再成為人們出行的困擾——
比如,位於雙流區西南部的天府國際生物城,足足開了5條市區往返園區的班車路線。為了留住高層次人才,經園區向有關部門反映爭取後,未來多制式軌道交通將覆蓋到園區。
又比如,地鐵6號線三期有一個勺子形狀的拐彎,拐彎處正是天府商務區、西博城和秦皇寺站,未來這裡將是成都「南拓」區域的總部經濟聚集區。
△工程站名圖,僅供參考
「地鐵線路可以根據城市功能調整拐彎,優先服務產城融合,」上述負責人表示,這在接下來的線網規劃中將會體現得更細膩。23個區(市)縣,66個產業功能區,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資源的匯聚交流。
曾經,70公裡的距離使三岔湖成為成都人心中的城市「邊界」;而現在,從火車南站到三岔湖只需乘坐8站地鐵,30多分鐘即可抵達。成都人都熟悉這句SLOGAN,「成都地鐵,生活一脈」。通過布局地鐵,新區與傳統城區的人力、經濟和資源得以形成流動,真正實現城市經濟地理的重塑。未來,地鐵帶來的不僅僅是便捷和機遇,還創造了萬千成都人與城市共同起飛的可能性,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
見成都「深度」
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雖然6號線今天才開通,但陸肖站、梓潼宮站早已在成都成了「網紅」,因其是成都首批TOD綜合開發建設項目。
此前,紅星新聞曾觀看過一則介紹陸肖TOD的視頻,一個叫迪娃的孩子暢想了這樣的生活場景:每天早上,和爸爸一起走出家門後不久,就進入一個長長的「連廊」。「連廊」的一端可以通往學校,還有一端連接了爸爸的公司。不用過馬路等紅綠燈,也不被通勤所累,步行就能上班上學,這樣的生活在TOD項目不止步於「暢想」。
作為新晉的軌道交通之城,成都借鑑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提出以TOD推動城市開發理念的更新和城市運營方式的重構。
△陸肖站TOD項目意境圖
回顧成都TOD發展史,成都的起步不過幾年。2017年下半年,成都先後出臺《成都市軌道交通專項資金籌措方案》等多個文件。建設資金如何籌集,以及TOD綜合開發的框架自此確立。
同年,成都軌道集團下屬「成都軌道地產集團」更名為「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向現代效益型企業轉變,劍指全面提升TOD開發能級。
之後的系列動作便是:出臺《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專項規劃》《成都市軌道交通場站開發實施細則》等政策,明確了「綜合開發為常態,不開發為例外」的原則,確定105個軌道站點和75個車輛基地由成都軌道集團作為TOD綜合開發實施主體,明晰了操作層面的具體路徑。
今日上午的開通運營儀式上,成都提出要深入推進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著力打造一批高顯示度的項目載體,構建多元消費場景和生活場景,帶動以TOD為主要消費形態的商業服務業發展,實現片區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近年來屢屢對標學習東京,紅星新聞在一份《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東京為目標城市》的學習報告中,TOD是關鍵經驗——通過TOD綜合開發,以可持續的資金籌措渠道,為軌道交通持續提供資金保障。
把地鐵做到如此程度,這也是成都對城市開發的深入思考,同樣也是一種探索。
「其他城市只做幾個項目,成都把TOD上升到了頂層設計和全域布局,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華文表示,成都市出臺了軌道交通站一體化城市設計導則,按照無策劃、不規劃,無規劃、不設計的原則,優化城市空間,重塑城市形態,提升城市能級。
今年,首批TOD示範項目已全部啟動實施,年內4個TOD項目陸續亮相,在示範先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帶動全域布局。未來,成都全市近700個TOD站點將會分級分類開發,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源頭活水長流,而成都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場景,則在一個個TOD顯現。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