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體檢有一個誤解:常規體檢=癌症篩查。
但實際上,常規體檢是用各項指標來評估個人的健康狀況,而癌症篩查卻是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選擇,需要因人、因特定癌種選擇針對性的手段。
也就是說,常規體檢中若是沒有包含針對性的癌症篩查項目,那很有可能有患癌也查不出。
那麼,哪些檢查能篩查癌症呢?小薇健康管家根據中國最高發的4大癌症,整理了這份「癌症篩查項目表」,特別是高危人群必須定期檢查!
第1名 肺癌
低劑量螺旋CT
肺癌,在我們國家,不僅發病率第一,而且死亡率也位列榜首。
篩查項目:
每年一次,低劑量螺旋CT。它的敏感性是胸片的4~6倍,能夠發現胸片難以發現的微小結節,也能更好的表現腫瘤的形態和位置,所以是發現早期肺癌的最佳方式。
高危人群:
年齡50以上,並有以下一項危險因素:
吸菸20年,其中也包括曾經吸菸,但戒菸不足15年者被動吸菸者(大於20年,基本每天接觸)有石棉、鈹、鈾、氡等接觸的職業暴露史者有惡性腫瘤或肺癌家族史有慢阻肺或慢性肺纖維化病史管家提醒
很多人會擔心CT的輻射問題,但其實低劑量螺旋CT的輻射已經非常低。做一個具象的比喻,一個胸部CT的檢查,相當於坐飛機從北京飛東京所受到的輻射。
你們想,那麼多人常年坐飛機飛來飛去,空乘人員更是常年在飛,受到的輻射比檢查多多了,可人家照樣正常。所以,不要恐懼正規檢查的輻射,這些輻射劑量通常都是我們身體能耐受的。
第2名 胃癌
胃鏡
在全世界新發的胃癌病例中,有近一半都在中國,這可能與我們「吃太鹹」有關。
篩查項目:
40歲以上,每年胃鏡檢查一次胃鏡是檢查胃病的常見診斷方式,也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依靠內窺鏡深入消化道,不僅可以觀察到食管、胃的真實情況,是否病變,還能對可疑部位進行病理活檢,辨別良惡性。
高危人群:
喜歡吃高鹽、醃漬、煙燻食品者長期吸菸史和(或)長期飲酒史幽門螺桿菌(Hp)感染並有上消化道症狀者患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上消化道疾病者有胃癌家族史者原因不明貧血者大便潛血陽性者管家提醒
40歲以上,並且有高危風險之一的,小薇健康管家建議一定要每年做胃鏡檢查。
其他人群,如果實在害怕做胃鏡,在沒有高危因素,並且胃部沒有如疼痛等的不適的情況下,那麼可以先定期做如血清學(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G-17))和幽門螺桿菌(HP)篩查。
第3名 結直腸癌
腸鏡
從數據上看,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逐年上升,並且還有男性高危的特點。
篩查項目:
35~40歲,初次腸鏡檢查;檢查無異樣的3~5年檢查一次。結直腸癌篩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腸鏡檢查。同胃鏡一樣,可以直觀看到腸子內部結構和病變情況,並能摘除息肉,取樣活檢。
高危人群:
膳食習慣不良者(長期脂肪餐或紅肉攝入)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患慢性結腸炎者患結腸息肉者大便潛血陽性者管家提醒
在初次腸鏡檢查後,如果發現息肉,那麼每年都要定期做腸鏡檢查了。
另外,如果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腸鏡檢查的,那麼想要篩查結腸癌,至少要進行大便潛血檢查或直腸指檢。
第4名 肝癌
血清甲胎蛋白(AFP)
雖然發病率才排第4,但我國肝癌的每年新發人數和死亡人數,卻佔到全球的50~55%,位居全球第一。
篩查項目:
每年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查這是抽血就能做的檢查。AFP是肝細胞和生殖細胞腫瘤的標誌物,它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一種指標。當AFP顯著升高時,一般提示原發性肝癌。
高危人群:
B肝及C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有肝硬化者酒精或非酒精性肝病患者長期酗酒肝癌家族史管家提醒
如果屬於高危人群之一,那麼就建議半年要做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檢查了。
另外,如果想提高篩查肝癌的準確性,可以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雙管齊下效果好。
最後,小薇健康管家還要囉嗦一句,定期癌症篩查的目的,是能及早發現癌症的「蛛絲馬跡」,獲得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機會。
所以,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特別是有高危因素的),在每年的體檢中,加入適合自己的癌症篩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