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開始聚居,就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漸漸的形成各種宗族關係。比如那「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他們都是代表關係什麼。
五服
在我國,同姓同宗的人,按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有親疏的分別。同姓的人陌生人剛認識就有說,我們五百年是一家,來拉近彼此關係;近的有兄弟姐妹。這個「服」是衣服的意思,指的是喪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在古代講究禮節,哪位親人過世,來送行的親人都得穿喪服,以示對死者的尊敬。但是你不能穿一樣的,你要穿出等級穿出親疏遠近的關係。按照服喪的時間和喪服粗細的不用,分為五種,即五服。由高到底分別是:一服是「斬衰(zhǎn cuī)」,二服是「齊衰(zīcuī) 」,三服是「大功」,四服是「小功」,五服是「緦麻」。親屬關係越近喪服等級越高,喪服材質越粗糙,服喪時間越長。一般說五服之內,你們是一家子,出了五服你們的血緣關係就比較遠,你就可以不用出席服喪,你所在的已經又形成一個新的親屬關係。
六親
我們形容人不講情面,有時會說他六親不認,那究竟是哪六親?六親具體說法有很多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種。
第一種在《左傳》中說的是,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有婚姻關係的親戚)。第二種在《老子》中說的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第三種在《漢書》裡面講的以父、母、兄、弟、妻、子是六親。具體的六親是哪六親,從古自今也沒有真正的定論。
而在當今時代普遍認為,父親一方的所有親戚定位一親;母親一方的所有親戚為一親;兄弟一方包含嫂子、弟媳的為一親;姐妹一方包含姐夫、妹夫的為一親;夫妻雙方包含公婆或嶽父嶽母的為一親;子女一方包含媳婦、女婿為一親。六親不只是簡單的六種關係,還是構成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網。
九族
一聽到九族,我們先想到的是電視電影裡面的誅九族一說。春秋末期伍子胥家人被楚平王殺害,但是逃了伍子胥,他投靠吳國後,幫助吳國強大,反過來被攻破楚國。後來秦始皇覺得就是殺不乾淨,才會導致有可能出現這種後果,就定製了「族誅」的酷法。剛開始就只有誅三族,但是後面的統治者越來越殘酷,逐步增加到九族。誅殺最多的當屬明成祖殺方孝孺的「誅十族」。他是把方孝孺的學生作為一族,合成十族,被株連殺害的有八百七十三人。
九族也是眾說紛紛,有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也有說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在秦代以前九族又是另一種說法,他指的是從自己開始往上數四代,往下也數四代,即九代人。他們對應的稱呼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
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也是以自己為坐標,往上數九代,分別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因為古人覺得胚胎時,先形成的是鼻子,所以始祖也叫鼻祖。往下數九代,分別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雲孫、耳孫。
我們都有一種好奇,好奇如果自己往上找,能不能找到自己家族的傳承。目前傳承最遠久的族譜,當屬孔子世家,到現在已經八十代,二千多年。孔子他老人家萬代師表,歷朝歷代都推崇孔子創立的儒家,從而使得他能夠詳細記載每一代的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