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譜是中國人對血脈祖先的一種尊敬,更是血脈親情的展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對家族血脈親情的最好詮釋。
由於血脈關係的遠近,在古代歷史上,家族文化上誕生了很多詞語,今天我們就來解釋一下吧。
三族:(1)謂父、子、孫。《周禮·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鄭玄註:「三族,謂父、子、孫」。《儀禮·士昏禮》;「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鄭玄註:「三族,謂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2)謂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禮記·保傅》曰:「三族輔之」。盧辯註:「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3)謂父母、兄弟、妻子。《史記·秦本紀》記有:「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駰《史記集解》引張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六親,現在有代表性的有三種說法。
(1)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晉杜預註:「六親和睦,以事嚴父,若眾星之共辰極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2)指父子、兄弟、夫婦。《老子》:「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王弼註:「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唐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
七族:七族:親族的統稱。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孫。
七廟:本指四親(父、祖、曾祖、高祖)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後泛指帝王的宗廟。
九族,從漢代起,「九族」有經學上的今文和古文兩種解說,各有其社會、政治背景、分別從不同方面滿足統治者的需求。
(一)古文說。代表人物有孔安國、馬融和鄭玄。他們認為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就帶直系親屬。古文說構成了宗法倫理的基礎。唐宋以後,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
(二)今文說。代表人物是許慎等,他們認為九族父族四(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女兒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妻族二(嶽父、嶽母)。今文說滿足了封建統治者利用血緣姻親關係實現對本階級及整個社會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統治者在賞賜、懲罰、屠殺時利用九族的今文說的。
五服,是宗族結構中區分內外最重要的分界線,是否出五服成為判定親疏的重要標誌。從己身算起,向上至高祖父母為上五服,向下至玄孫夫婦為下五服。
五服又指的是五種喪服。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係親近以及尊卑關係。具體指的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縫邊,傳這種喪服服喪三年,用於臣、子、妻、妾為君、父、夫服喪。齊衰則是縫邊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則是用熟麻布做成,只是做工不同,緦麻是細的熟麻布做成。服喪時間依次減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從自己往上數五代到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數五代到子、孫、曾孫、玄孫。同時還有上述親屬的旁親,都是有,叫內親。母親一系叫外親,服制只有一世,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母系親屬均列入緦麻親中。多數家規規定,「未出五服」,不準結婚。
創作不易,別忘了給個關注哦!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