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國家譜中三族、五服、六親、七族、七廟、九族的意思!

2020-12-14 錦秋文譜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譜是中國人對血脈祖先的一種尊敬,更是血脈親情的展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對家族血脈親情的最好詮釋。

由於血脈關係的遠近,在古代歷史上,家族文化上誕生了很多詞語,今天我們就來解釋一下吧。

三族:(1)謂父、子、孫。《周禮·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鄭玄註:「三族,謂父、子、孫」。《儀禮·士昏禮》;「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請吉日」。鄭玄註:「三族,謂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2)謂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禮記·保傅》曰:「三族輔之」。盧辯註:「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3)謂父母、兄弟、妻子。《史記·秦本紀》記有:「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駰《史記集解》引張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六親,現在有代表性的有三種說法。

(1)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晉杜預註:「六親和睦,以事嚴父,若眾星之共辰極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2)指父子、兄弟、夫婦。《老子》:「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王弼註:「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唐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

七族:七族:親族的統稱。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孫。

七廟:本指四親(父、祖、曾祖、高祖)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後泛指帝王的宗廟。

九族,從漢代起,「九族」有經學上的今文和古文兩種解說,各有其社會、政治背景、分別從不同方面滿足統治者的需求。

(一)古文說。代表人物有孔安國、馬融和鄭玄。他們認為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就帶直系親屬。古文說構成了宗法倫理的基礎。唐宋以後,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

(二)今文說。代表人物是許慎等,他們認為九族父族四(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女兒之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妻族二(嶽父、嶽母)。今文說滿足了封建統治者利用血緣姻親關係實現對本階級及整個社會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統治者在賞賜、懲罰、屠殺時利用九族的今文說的。

五服,是宗族結構中區分內外最重要的分界線,是否出五服成為判定親疏的重要標誌。從己身算起,向上至高祖父母為上五服,向下至玄孫夫婦為下五服

五服又指的是五種喪服。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係親近以及尊卑關係。具體指的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縫邊,傳這種喪服服喪三年,用於臣、子、妻、妾為君、父、夫服喪。齊衰則是縫邊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則是用熟麻布做成,只是做工不同,緦麻是細的熟麻布做成。服喪時間依次減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從自己往上數五代到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數五代到子、孫、曾孫、玄孫。同時還有上述親屬的旁親,都是有,叫內親。母親一系叫外親,服制只有一世,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母系親屬均列入緦麻親中。多數家規規定,「未出五服」,不準結婚。

創作不易,別忘了給個關注哦!

#家族#

相關焦點

  • 「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的含義
    即使是「宗親」也是有親疏遠近之別的,比如「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都是代指特定親屬的。在中國,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有親疏之別的。人們常說,某某和某某是沒出「五服」的兄弟,通俗的說法,兩人是「近門兒的」。現今人們常說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的五代人。
  • 你了解什麼是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嗎?
    比如那「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他們都是代表關係什麼。五服在我國,同姓同宗的人,按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有親疏的分別。同姓的人陌生人剛認識就有說,我們五百年是一家,來拉近彼此關係;近的有兄弟姐妹。這個「服」是衣服的意思,指的是喪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
  • 姨、娘、舅,叔、姑、表,漫談古代親屬關係中的三族、五服、九族
    「九族」範圍內的親屬,有直系和旁系親屬之分,也即古代喪事中的有服親屬(即為死者服喪),服喪時,直系親屬服重孝,旁系親屬服輕孝。那麼,親屬中的姨、娘、舅,叔、姑、表,哪些親屬在五服內,哪些親屬在五服外呢?接下來看一下,古代親屬關係中的三族、五服、九族。首先、我們看一下三族,三族通常指父、子孫。《周禮·春官·小宗伯》云:「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
  • 淺談古代廟制:家廟、宗廟的含義,毀廟的原因!
    普通百姓之廟稱為祠堂,官宦貴族之廟稱為宗廟。皇室和諸侯之廟則稱為宗廟或太廟。一、家廟,是中國古代的宦官貴族建立的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個家族單獨建立的。古人在每年節日都要對家廟進行祭祀,如除夕、清明等節日。而且古人在出遠門、升遷、婚喪等事情都需要告訴祖先一聲。
  • 什麼是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你真的知道嗎?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血緣關係的民族,「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尤其在古代,一個大家族會聚族而居,每年都會在祠堂裡祭奠他們共同的祖先。遇有喪事,宗親們會按輩分排序,為死者服喪。什麼是五服?五服就是親人死後,要為之穿喪服的五類親人。一服主要是至親,發喪的時候要穿最破爛的喪服。一服一定是與死者有直接生養關係的,譬如死者的父母、兒女等。
  • 誅滅三族、株連九族是哪三族、哪九族?
    族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族誅針對的正是以家庭為本位的傳統社會。當其中一個家庭成員犯下密謀造反、欺君犯上、通敵賣國等滔天大罪時,統治者出于震懾罪犯、免除後患、樹立權威、鞏固政權等目的,就會對罪犯實施族誅的懲罰。族誅始於商朝,當時稱為劓殄(讀:yìtiǎn),即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的刑法,可謂族誅的雛形。至秦朝,劓殄逐步發展為誅三族、誅五族、誅七族。
  • 古人的三從四德五服六禮七出具體是什麼?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何謂「五服」?
  • 什麼是五服、六親、九族?祖孫十八代又是哪十八代呢
    中華民族是最注重傳承的民族,幾千年薪火相傳,種族與文化不僅未曾斷絕,還憑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自父系氏族開始形成的宗法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崇宗敬祖成為中國人一項重要的的思想追求。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誕生了相對完備的宗親體系。
  • 唐朝開國有「五姓七族」, 盧氏赫然列入其中
    漢魏時期,中國氏族勢力開始興起,隋唐時代形成了身份制社會,世家大族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而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5支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2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族」或「五姓七望」。一、隴西李氏南宋鄭樵著《李氏源流》一書中說"言李者稱隴西",意思就是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重要的一支。
  • 人們常說的「六親不認」是指哪「六親」?誅滅九族是哪「九族」?
    來源「六親」一詞,早在《老子》中就出現: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認」這個成語出自於《苦菜花》,在《苦菜花》的第三章提到:我丟了差事去找他,他不惟不幫忙,反倒六親不認了。
  • 看一看古代刑法中的誅九族,具體是指哪幾族?
    最嚴重的時候,犯人的九族都會被全部誅殺,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誅九族」,這個詞語相信大家在清宮戲中都經常聽到。那麼,誅九族到底是指哪幾族呢?所謂的「五服」就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自身共五代的男性及其子女。
  • 家譜
    因為就在這時,大文豪歐陽修與蘇洵聯手「起義」,進行了一場「家譜革命」。他們首先從內容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比如在家譜最重要的世系圖上,宋代以前並不統一,有時以六世為一圖,有時七世,有時五世。歐蘇卻極力提倡五世一圖。  這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所謂五世,是指從高祖到元孫。按歐陽修的說法是「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這種想法非常貼近家族的現實。
  • 修家譜,需要知道哪些具體內容
    又如明初從山西大槐樹遷移到河南某地等等,很多家族的家譜上面是有記載的。比如,某家族中的其中一員闖關東或者走西口,在那裡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那麼他那一支的遷移歷程,肯定在家譜裡面也有所體現。姓氏源流姓氏源流 中國家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歷史淵源、始祖、世派等。
  • 河南孟州韓西姚氏家譜世系源流(附姚氏家廟簡介)
    正以訓吏,嚴以畜戎,不罰而懲,不戰而服,能以毀遠,壽以衰遷。官至吏部尚書。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終於官舍,享壽七旬有三。以三年七月十三日藁葬於峽石縣西張茅鎮南不二裡許梨山之下,諡文獻公。勅建墳塋一頃二十畝,贍田六頃。右建旌賢寺墳寺一座,遣僧惠曇守奉。
  • 民國2年《上湘龍潭文氏家譜》
    未幾,而清帝退位,而五族共和,而民國成立。而吾譜局無鋒火之警,無兵燹之擾,諸君子得以優遊編纂成斯家乘,果誰之力歟?殆世界進於文明,政治臻於大同也哉!不然君民相爭之際,風鶴頻警,何竟成如此,完全之效果也。顧吾思之環球上之稱民國者,自法美至德意志可數也。是不獨崇慕名義,其制度設施要皆具有共和之真精神耳。中國當事者其果如斯耶?
  • 江蘇部分家譜簡介(一)
    遷移簡介:宋時兵部左侍郎樊鈍隨宋室南渡,卜居丹徒丁角,傳五世有百五公徒遷句曲之古隍,又越十三世寧一公遷金壇涑瀆。後世通七,通十二兩公遷居武進之扁擔河鶴溪之樊家橋(今屬鄒區鎮),至第十七世由樊智、樊仁兩公移居邑北青城(今屬新北區春江鎮)之南樊。該譜以宋兵部左侍郎樊鈍為第一世,至前屆續修,子孫已衍派至四十世。譜存吳節、李春芳、王樵、笪重光、魏驥等名家撰文。
  • 為什麼出了五服不是親戚?你知道五服是什麼嗎?
    而在這些故鄉事中,最讓人牽掛的無非就是留在故鄉的親戚們。中國唐代學者孔穎達曾有註解,親指族內,戚言族外。親戚一詞,涵蓋了中國人的所有血親倫理關係。而對於親戚的範疇,中國古時也有規定,出了「五服」自然就不屬於親戚了,那麼「五服」又是什麼呢?
  • 根:家譜裡的中國
    太史公不由感嘆:「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近代中國命運多舛,三皇五帝肇始的古史傳統面臨動搖和坍塌。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然而關於黃帝、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述,均是後代文獻的追述,其中還有不少神話的色彩。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華文明五千年,長期被學界質疑,部分國外學者甚至至今仍然懷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夏朝是否真正存在過,儘管這在中國史學界已基本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