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2020-12-14 一段讀歷史

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

孟子(選錄)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

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鹹丘蒙6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日:『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

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是戰國初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和當時一些人的爭辯以及他平時的言論。其中有些是論及文學的,有些雖然不是直接談論文學,但與文學理論批評是相通的,並對後世的文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言辭是人品的表現,因而通過分析言辭,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質。孟子自稱能「知言」,即對於片面的、過分的、歪曲的和閃爍的言辭都能知道它們的蒙蔽、沉溺、叛離、辭屈理窮的實質所在。他所說的「養氣」,就是對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擴充,不斷地進行道義的積累。這樣就可以成為思想清明、品格偉大的人,善於分析與運用言辭的人。從孟子的論述中,可以體會到:「知言」的本領植根於「養氣」。可見,它們既是針對人的思想人格修養而言,也是就人的有關文化藝術修養的要求來說的。因此,對後世我國古代文論中的「養氣」說具有奠基作用。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他首次提出了分析、理解詩義的方法論,那就是「以意逆志」。一般來說,評說詩歌,首先應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同時也總受到評說者本人的立場、觀點、方法等的制約,因而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與評論者自己之意的結合。

與「以意逆志」一樣,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一說,也被後人理解成孟子的論詩方法。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也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相關焦點

  • 學科語文知識積累諸子百家之孟子
    下面介紹一下諸子百家中孟子的文論思想。孟子(約公元前 372 年—約公元前 289 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縣)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 孟子「知人論世」,我們沿用至今,屢試不爽
    孟子的「知人論世」的原則是我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較早出現的文藝思想,從孟子到現今,無論我們寫文章還是讀書看書都在無形中使用此原則。01「知人論世」的出處「知人論世」之說起於《孟子·萬章下》: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 孟子教你如何交友
    原文: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譯文: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善士結交一個鄉的善士,一個國家的善士結交一個國家的善士,天下的善士結交天下的善士。認為同天下的善士結交還不夠,便又追溯古代的人物。吟誦他們的詩歌,研讀他們的著作,卻不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嗎?是要探討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的。這才是追溯歷史和古人交友。」
  • 知人論世的陷阱,葉嘉瑩這個大師也跳下去了
    原來大師有所依仗——知人論世。三,知人論世or裸眼讀書關於葉嘉瑩女士,百度百科上做如下介紹:葉嘉瑩,女,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第二,詩詞理解向有知人論世之說。從文學評論來說,葉先生的鑑賞雖然遠離了文本,但恰恰符合了知人論世的手段。知人即聯繫作者身世,論世即結合寫作背景。葉先生的做的完全中規中矩。
  • 讀懂《孟子》20條千古名句,受用一生(經典!)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 今天,詩詞君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的二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學會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
  • 中哲史閱讀·孟子(一)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據程復心(1257-1340)考證,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卒於公元前289年。孟子為鄒人,鄒與魯極近,因而有機會接觸到孔子後學。(《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在《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節,孟子還不無擔憂地感慨道,孔子恐怕是後繼無人了。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2、不為己甚 【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 【出自】:《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 50個出自《孟子》的成語,智慧而深刻,和孩子一起長知識!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 《孟子讀法》
    大思想家孟子和他的傳世之作《孟子》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文學評論家張定浩用新書《孟子讀法》(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對孟子及其重要思想,進行了新穎別致的解讀,為我們理解和把握這部宏闊巨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孟子約出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後,早年喪父,家境衰落,由母親撫養成人。
  • 記住這5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孟子》
    《孟子》是四書中部頭最大的一本,千百年來,學者必讀;格言警句,家戶傳誦。本文精選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讓我們讀懂《孟子》的智慧。1、杯水車薪【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12、返求諸己【解釋】: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孟子與西西弗的荒誕
    所以就算孟子四處碰壁,到哪裡都行不通,但日子過得還算富裕,尤其我們搬出孔子與孟子對比的時候會發現:孔子動不動就斷糧、被追殺,孟子要好很多。這是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時代變了,孟子的時代,只要能夠算得上知識分子,日子都不會太難過;如果是知識精英,那麼到哪裡都會受到高規格的接待。
  • 儒家的反擊——孟子「闢墨」,孟子對墨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孟子認為自己的時代面臨著第四次大災禍,就楊墨而言,如果自己解決好這次災禍,是有補於世的。於是孟子對墨子兼愛學說作了有力的攻擊,由 "兼愛"推導出"無父",認為墨子主張是邪說,推行其思想會充塞仁義,導致率獸食人的局面出現。孟子首先對墨家的"兼愛"說進行分析,指出弊端,試圖阻止人們接近墨學。在當時禮壞樂崩的社會條件下,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