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閱讀·孟子(一)

2021-03-05 沙雕的讀書筆記


《史記》簡略地記載了孟子生平: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據程復心(1257-1340)考證,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卒於公元前289年。孟子為鄒人,鄒與魯極近,因而有機會接觸到孔子後學。



1.孟子以繼孔子之業為己任

孟子一生以繼孔子之業、「平治天下」為己任。(《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在《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節,孟子還不無擔憂地感慨道,孔子恐怕是後繼無人了。(《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這一方面表明他對世道前途的擔憂,另一方面則隱然以繼孔子之業為己任。

2.孟子「以述為作」

事實上,孟子也繼承了孔子「述而不作」、「以述為作」的風格。孟子對《詩》《書》的講解,已經注重引申其意義。

例如,他曾借孔子之口闡述對《詩》的理解。(《孟子·告子上》:《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又如,他批評過「高叟」對《詩》中《小弁》的理解。(《孟子·告子下》: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孟子還強調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詩歌作者的本意。(《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馮友蘭將孟子與柏拉圖對比,認為孟子的歷史地位相當於柏拉圖,且氣質亦相似(「高明亢爽」)。




1.孟子對周制較為了解

孟子對周室「班爵祿」較為了解。(《孟子·萬章下》:北宮錡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不能五十裡,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大國地方百裡,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次國地方七十裡,君十卿祿,卿祿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小國地方五十裡,君十卿祿,卿祿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

2.孟子主張恢復先王之道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可以認為,孟子言必稱堯舜禹湯文武,主張恢復先王舊制,但他按照個人見解來闡述舊制,頗有些「託古改制」的意味。至少在表面上、精神上,孟子是遵循周制,維護傳統的。當然,孟子把先王之道界定為「仁政」,又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釋仁政,這就屬於「以述為作」的範疇了。



馮友蘭指出,雖然從表面上看,孟子不反對「周室班爵祿」,也不反對「分田制祿」,但觀察其對仁政的具體解讀,他實際上已經將「先王之法」理論化、理想化了

其中,較為根本的變革在於,孟子將「一切政治經濟制度為貴族所設」變為「一切政治經濟制度為民所設」。甚至於,為了推崇仁政、王道,不惜反對孔子的若干觀點。

例如,孔子推崇齊桓公、管仲(《論語》: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而孟子稱「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也。」(《孟子·梁惠王上》)


1.推崇王道,貶抑霸道

孟子區分王道和霸道,推崇王道、貶抑霸道。所謂王道,即一切為民所系,霸道指以武力使人服從。(《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王道行仁,霸道假借仁之名義,達到好名好利尊榮之目的。(《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2.民本主義、重視個人的性情和自由

進一步地,孟子闡發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民本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此外,孟子強調個人的性情和自由,並不唯君主是從,且不贊同死守禮教。(《孟子·離婁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3.正名主義之發展

在民本論的基礎上,孟子發展了正名主義。亦即,不能「得乎丘民」,即非天子。(《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馮友蘭指出,孔子正名使得亂臣懼,而孟子正名使亂君懼矣。

4.社會分工與賢者理政


(1)勞力者與勞心者

孟子主張社會分工,區分「治人者」與「治於人者」。(《孟子·滕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馮友蘭認為,這種區分完全以分工互助為目的。

(2)賢德標準、「專家治國」

除「勞力」、「勞心」之外,孟子還有另一套分工標準,即「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孟子·離婁上》)孟子主張應由「幼而學之」的專家來治理國家。(《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5.禪讓制之理論化

孟子推崇禪讓制,並將其具體化、理論化:

(1)禪讓制的實質是「人薦於天」、「天與之」。換言之,並非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而是堯將舜、舜將禹推薦給上天,上天同意之。(《孟子·萬章上》: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2)上天接受前任君主推薦的後任君主,表現為百姓信任後任君主。(《孟子·萬章上》: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

(3)如果百姓信任前任君主的兒子,而不信任前任君主推薦的人,則君主的兒子可以繼承王位。(《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

(4)若平民想要成為天子,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賢德」,二是要得到前任君主的推薦。(《孟子·萬章上》:「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馮友蘭將孟子心中的禪讓制總結為:天子既老,則在死前預選一年少賢人,先任命其為「相」試之。若其政績顯著,則推薦於天,成為自己的繼承人。待天子死後,繼承人繼位,若百姓擁護,則成為新天子。馮友蘭指出,這一設想與柏拉圖之《理想國》之主張極其相似。



1.「新井田制」

孟子主張保留原有井田制的形式,但以平民的立場對其進行新的解釋:

(1)井田中的各家,都安分於井田中。(《孟子·滕文公上》: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

(2)井田中的各家,互幫互助。(《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3)井田中為公田,周圍為私田,生產時先公後私。(《孟子·滕文公上》: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馮友蘭指出,孟子所言之井田制,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即將土地變為國家公有,公田侍養國君、卿大夫,私田納稅於國家,非為農奴服務於地主。

此外,孟子還強調不違農時,符合農業規律進行生產。(《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2.教育制度

「養生喪死無憾」只是王道之始,王道成於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書目: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胡適《中國哲學大綱》



相關焦點

  • 《孟子讀法》
    《孟子的讀法》中,張定浩卻別出心裁地指出,今天我們讀《孟子》,完全可以採用三種讀法,一是文學的讀法,二是歷史的讀法,三是哲學的讀法。「文學的讀法理解怎麼說,史學的讀法理解說什麼,哲學的說法理解為什麼這麼說,或者到底想說什麼。」首先,作者從修辭入手,用文學的讀法賞鑑孟子文辭中的雄辯與縝密,體會其文章寫法的百轉千回,蘊藉不盡。
  • 弘揚儒家文化 孟子書城形成「孟子書香」特色文化地標
    孟子書城整棟大樓共有負一樓至四樓,共計閱讀場所7個。一樓設置新華書店各樓層圖書分布圖。
  • 閱會|從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說起
    孟子拜見梁襄王,梁襄王問他,天下定於什麼?孟子說,天下定於一。梁襄王接下來問誰能一之?梁襄王的回答,片面理解了孟子的話,他是過分看中了人治的力量,過高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的能力巨大,可以一統天下。而事實上孟子所說的一併非指一個人的意思,應該是一個「道」,至少應該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老子也曾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天下平。」易經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縱觀孟子和齊宣王、梁惠王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本意就是自己一直在推廣的王道學說。
  • 學科語文知識積累諸子百家之孟子
    在學科教學語文筆試及面試的考察中,考生對重要作家及其創造風格的考察也是導師的一項重點內容。下面介紹一下諸子百家中孟子的文論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1.「以意逆志」說為孟子所提出的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一種理解詩的方法。
  • 這個時代,我們不妨重新讀一讀《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雖為《孟子》七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
  • 《孟子》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特質基因
    [7]同時,《孟子》又是儒家經典中對於人性論述最集中、最系統的著作,正如筆者在《儒家人性觀與中國敘事構建》所講,人性論正是政治哲學的重要基石,其中對「人」這一概念的認識又是人性論的出發點。因此本文希望用中西對比哲學的視角,對於西方文化中「人」的概念與孟子對 「人」的定義進行比較,分析其概念域境,探討孟子人性論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特質基因,梳理出中國傳統文化基因與現實的制度理念之間的邏輯關聯,以此正本清源。由於「人」這一概念的闡釋域境涉及多個層面,限於時間和篇幅,本文擬就中西對於「人性」與「動物性」的關係認識進行比較,其他層面的問題留待另文討論。
  • 水文化 | 孟子論水
    以下略舉孟子「水」學說一二,以解析儒家水的思想、文化和哲學理念。治水中的人文精神《滕文公》主要記錄孟子與滕文公之間的談話,滕文公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在《滕文公》中,孟子回顧了華夏堯舜禹三帝時期的大洪水及其治水活動,史實主要來自《尚書·堯典》。
  • 《孟子》- 先聖后聖,其揆一也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裡;世之相後也,夭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后聖,其揆一也。」參考譯文孟子說:「舜出生在諸馮,遷居到負夏,去世在鳴條,是東方邊遠地區的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去世在畢郢,是西方邊遠地區的人。
  • 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中)——忠恕之道
    在儒家的聖賢裡面,其實孟子算是個另類,在2000多年前他就把公德和私德加以明確的區分,這非常罕見非常難得,因此在孟子身上我們能看到一些矛盾因素的結合,它是一個堅定的傳統維護者,在戰國那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仍然堅持「周禮」所代表的社會秩序,希望恢復到那個狀態上去,所以這方面他是孔子的堅定捍衛者。
  • 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
  • 「孟子也八卦」百家號價值權重預估,百家號收益規則是什麼?
    孟子也八卦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371478名,娛樂分類排名位列100619名,領先了66.6%的百家號。   孟子也八卦的簡介為專註明星身邊的最新資訊,是一家主旨明確、領域專注的自媒體作者,截止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在百家號上發布了超過68篇的遊戲內容,最近該作者創作的文章中暫無熱點詞。
  • 《孟子》中的成語故事(連載)之九:簞食壺漿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下》齊國攻打燕國,結果大獲全勝。齊宣王問孟子說:「有人勸我不要佔領燕國,又有人勸我佔領它。
  • 儒家的反擊——孟子「闢墨」,孟子對墨家思想的批判與超越!
    文/惜吾關於儒墨之間的爭端,最為人所知的是墨子"批孔",而事實上,墨子思想一出來,儒家學者也紛紛著書立言,對其思想主張大加鞭撻,這其中尤以孟子為最。春秋戰國之際,天下無道。孔子通過對周禮進行一些損益,提出仁愛的學說,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為政者也能從中找到長治久安之道。而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認為儒家之禮勞民傷財、奢侈浪費不實用,力求以簡單的方式來替代它們。墨子以大禹為榜樣厲行實踐精神,提出兼愛學說。
  • 《孟子》是一本什麼書
    孟子「多米諾骨牌」式的思維邏輯,很容易讓人想到《大學》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錯,《大學》為曾子所作,孟子是曾子的學生子思教出來的。如果追本溯源,這一思想還可在《尚書·堯典》中找到原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也沒錯,孟子是《詩經》《尚書》專家,對此書倒背如流。這些應該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淵源。
  • 孟子與梁惠王
    孟子在魏國其實待過一段時間,跟梁襄王的父親梁惠王有過不少的交流。雖然他或許並不覺得梁惠王能夠做到通達而仁慈,但起碼他還認為梁惠王值得開導。《孟子》一書七篇,頭一篇就是《梁惠王》(上、下),洋洋灑灑六、七千字,較其他各部分篇幅為大。
  • 孟子與西西弗的荒誕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孟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儒家與法家針對「禮崩樂壞」各自提出了解決方案,儒家要的是和諧,法家要的富強,這兩個詞在古代經常是對立的。戰國時代是大爭之世,所有諸侯都在朝著富強的路上前進,只有孟子在提倡和諧,所以有一批歷史學者認為他的行為很荒誕。
  • 孟子:諸子百家中的挖坑高手,那些年他挖過哪些坑?
    孟子,號稱儒家亞聖,孔子之後的儒學一代宗師。儒家人物,在現代人的印象中是迂腐刻板、道貌岸然的形象,和有趣是掛不上鉤的。但是,假如我們認真去讀孟子的著作,還原孟子和別人的對話場景,竟然也有類似於看趙本山演小品、聽郭德綱說相聲的效果。對於這點,你信嗎?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 講座|張定浩:用《孟子》勉勵大家,不將沉淪歸咎於時代
    這是我說的孟子外王思想中的漢宋之分。第三篇《滕文公》是和同時代人的論辯。這一篇我希望強調一下的,是可以看一看孟子是如何辯論的。這個和我們今天所謂「奇葩說」或者是更早的大專辯論賽的辯論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我們的辯論是要說服別人,是要抓住別人的邏輯漏洞,是通過滔滔不絕的話語讓別人啞口無言,獲得吃瓜群眾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