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號稱儒家亞聖,孔子之後的儒學一代宗師。儒家人物,在現代人的印象中是迂腐刻板、道貌岸然的形象,和有趣是掛不上鉤的。
但是,假如我們認真去讀孟子的著作,還原孟子和別人的對話場景,竟然也有類似於看趙本山演小品、聽郭德綱說相聲的效果。對於這點,你信嗎?
孟子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說,其實就是個推銷員。既然是推銷,那當然要研究點語言藝術,講究點辯論技巧,儘可能地觸動人心。
孟子晚年教學著書,和弟子們合著了一本《孟子》,這部書被南宋的朱熹定為儒學四書之一,是科舉時代的官定教材。
《孟子》記錄了一些孟子遊說諸侯、與人辯論的場景,讀起來清新有趣,可以看到孟子這個高手是如何在對話中給別人挖坑的。現代人讀一讀,不但可以增加儒學素養,還可以會心一笑,寓學於樂,比單純地看小品聽相聲強多了。
一、給梁惠王挖坑
先來看《孟子.梁惠王上》裡面的一段話: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這段話描述的是這麼一個對話場景:
梁惠王恭敬地對孟子拱手:「請您多多指教。」孟子挺胸凸肚,神氣地提問:「殺人用木棒或者用刀子,有區別嗎?」梁惠王呆呆地:「沒區別。」
孟子追問:「殺人用刀子或者用政治手段,有區別嗎?」梁惠王一臉木訥:「沒區別。」
孟子於是痛心疾首地下結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啊!"叭啦叭啦一大堆,說得梁惠王臉色一陣紅一陣白。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入別人的腦袋,另一件是把別人的鈔票裝入自己的口袋。」
孟子想把自己的仁政思想裝入梁惠王的腦袋,首先要讓梁惠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總不能一開口就批評人家吧?這樣太突兀、太生硬,沒有絲毫的自然過渡,而且很容易一下子就激活對方的心理防禦機制,從而讓對話變成對抗,與目標直接背離。
孟子身為儒學大宗師,自然不能幹這麼沒有技術含量的活。怎麼辦?先從不相干的問題問起,讓梁惠王放鬆警惕,認同自己的邏輯,然後再用梁惠王已經認同的邏輯推導出對他的批評,他能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嗎?孟子打得一手好算盤,也挖得一手好坑。
我們再來看這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在不改變基本意思的前提下,這段話可以翻譯成小品:
梁惠王(頭條大V)向孟子(頭條運營顧問)訴苦:「俺經營頭條號,用盡各種手段,可是粉絲的數量並不比別人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孟子摸了一把鬍子,說:「我再問你個問題好嗎?」梁惠王一驚:「老孟,你又想套路我!還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孟子一看梁惠王真的急了,只好變換策略,反正好招有的是:"不能提問題,那我能打比方嗎?你喜歡打仗,那我就用打仗做比吧。東風吹,戰鼓擂,兵刃相交,拔腿就跑的都有誰?那些丟盔棄甲的膽小鬼,跑了五十步的竟然還有臉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這樣可以嗎?」
梁惠王沉吟了一下:「不可以。雖然逃得不夠遠,但還是逃啊。」孟子滿意地點點頭:「你知道這個道理,就別指望自己的粉絲比別人多了。」接著,孟子又叭啦叭啦地宣揚了一大堆仁政思想的說辭。
提問題可以挖坑,打比方同樣可以挖坑。真正的武林高手,飛花摘葉,皆可傷人。孟子在挖坑界,可謂是頂級高手的存在,隨手一挖,都是好坑。
二、坑齊宣王
以下文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的頭條運營理念不合梁惠王的胃口,只好來到齊國,找另一個頭條大V齊宣王碰碰運氣。同樣的手法可以適用於不同的對象,所以在對話中,孟子挖坑的手法還是提問題。
孟子問齊宣王:「假如您的粉絲中有個人去湖北旅遊,嫌老婆麻煩,把老婆託付給朋友照顧,等他回來時,發現老婆已經凍得直哆嗦、餓得不成樣,那這個粉絲應該如何對待朋友?」
齊宣王來不及思考粉絲旅遊為什麼要去湖北,為什麼不帶老婆,為什麼要託朋友照顧,是什麼樣的朋友等等細節問題,直接進入孟子的邏輯框架,給出孟子期待的答案:「和他絕交!」
「微信群管理員不能制止群內亂發廣告、詐騙色情、粗口辱罵、線下約架等等行為,應該如何?」「把他撤了!」「您的自媒體矩陣全線虧損,律師函紛至沓來,該怎麼辦?「齊宣王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呵呵,今天天氣真不錯。。。」
從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層層推進,推到齊宣王身上。本來只是撿根路上的繩子,沒想到繩子盡頭是頭牛。齊宣王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被孟子的邏輯綁定,到這裡就無法脫身了,只好尷尬地掉進坑裡。王顧左右而言他,話說齊宣王也是久經風浪的人,知道此時此刻被逼到牆角,只能轉移話題。
當我們不小心掉進別人挖好的坑裡時,學學齊宣王這招還是有用的,最起碼可以稍稍緩解一下尷尬。
三、第三種挖坑手法
以下文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仁政的重要體現之一必然是輕徭薄賦,切實地減輕百姓負擔。這段話的背景,應該是戴盈之認同了孟子給百姓減免稅費的觀點,但是實行起來有實際困難,於是想緩一緩。戴盈子是是宋國大夫,估計是主管財稅方面的官員,可以理解為宋國財政部長。
孟子聽了戴盈之的一翻話之後,微微一笑,說:「老戴啊,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鼓上蚤時遷有個鄰居,是開養雞場的,時遷每天偷鄰居一隻雞,吃得滿嘴流油。有人告誡時遷說:你這種行為不符合君子的行為規範。時遷說:胡說,梁上君子也是君子。不過,兔子不吃窩邊草,偷鄰居家的雞確實不好。我先減點,每個月偷一隻雞,等明年再徹底金盆洗手。——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符合道義,就應該立馬停止,為什麼要等待明年呢?「
和坑梁惠王、齊宣王的挖坑手法不同,孟子在這裡使用了第三種挖坑手法:講故事。故事表達的是邏輯,一旦認同故事中的邏輯,就等於掉坑裡了。所以,如果你想堅持自己在某方面的觀點,遇到有人要給你講故事的時候,最好先抑制一下自己對故事的好奇心。
四、嫂子掉河裡
老婆和媽媽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如果有個男人送命題排行榜,這個問題排名第一,估計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這個問題是由哪個女人首次提出來的,應該已經無可考證了。但是在《孟子.離婁上》裡面,有這個問題的簡化版,我們來看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是齊國辯士,滑稽多智,這次,他給孟子挖坑來了:」男人和女人傳遞東西的時候,手不能互相觸碰,這是禮的規定嗎?」孟子點點頭:「是禮的規定。」「那如果你嫂子掉河裡呢?作為小叔子,你救還是不救?」
孟子一聽,喲喝,你這是給老子挖坑來了。老子平生擅長給別人挖坑,怎麼能輕易跳進你的坑裡?懟回去是必須的:」不救,那還是人嗎?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嫂子掉河裡,伸手把她拉出來,這叫事急從權。你連這個都分不清嗎?「
嫂子只是一個比方,淳于髡其實不在意嫂子:「現在整個天下都掉河裡了,你為什麼不救?」「天下掉河裡,用道來拯救;嫂子掉河裡,用手來拯救。你想用手去救天下嗎?」
打比方這個手法,就是從A跳到B,認可了A的邏輯,再跳到B的另外一種情景,就形成了坑。所以打比方這種挖坑手法,用公式來表達是這樣的:坑=A的邏輯+B的情景。深諳此道的孟子見招拆招,一把扯住淳于髡的衣角,把準備撐杆跳的淳于髡又硬生生地拉了回來:聊嫂子就聊嫂子,別瞎打比方好嗎?
結語
和孔子「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頹然相比,孟子更具有一股英武之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雖千萬人,吾往矣。」這股英武之氣體現在待人接物方面,就是舌辯之術,言談間帶著一股銳利勁。
單單從辯論技巧來看,現代人看孟子,也許會覺得這些招式其實也是稀鬆平常,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是放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孟子能具備這樣的論辯思維,還是挺難能可貴的。
現代人看看這些經典故事,會心一笑,多些談資,也是極好的,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