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對於這一時期思想人物以及各學術派別有一個特別好聽的總稱「諸子百家」。那這諸子百家真有「百家」這麼多?又都是什麼流派呢?
根據《漢書》統計,這一時期數得上名字的有189家,可以說真正的是「百家爭鳴」,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將先秦諸子百家在前人基礎上,再增加兩派,論為十二大學派。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學說影響深遠。創始人孔子,儒家脫胎於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
孔子去世之後,儒家內部也分化為八派,而儒家後續代表人物孟子出自儒家子思一派,荀子則出自孫氏之儒。
儒家在先秦時期與墨家並為「顯學」,但在秦朝時期受到打擊,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一家獨大。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列子
道家在治國方面沒有儒家那般高的地位,但是在哲學、文學、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方面可以說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道家是老子總結先賢思想後提出的學術思想,講究以「道」為世界本源,認為大道無為、道法自然。道家內部也分好幾派:老莊學派,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學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在先秦時期與儒家並稱顯學,所以有人說當時諸子「非儒即墨」,墨家也是儒家對立面最大的學派。墨家提倡兼愛、非攻,推崇節約、節用 ,掌握自然規律。
如果說儒家本質上還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墨家代表的就是基層,而且墨家更重視自然科學的研究,這在古代中來說可以說是異數中的異數,如果墨家不亡,也許工業革命先在中國開始了。
法家: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
法家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法家雖然成型比較晚,但是出現比較早,如管仲、士匄、李悝以及後來的李斯、韓非子等。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這與荀子的觀點倒是相同,也難怪儒家大師教出兩位法家代表人物。
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惠施等
名家絕對是一幫高智商玩的遊戲,研究的也是論辯中的邏輯問題。比如著名的「白馬非馬」論就是離堅白派的公孫龍名作。火不熱、雞三足、卵有毛這都是名家經典辯題。
名家的研究與中國古代重人文,講究經世致用的思想不合,所以逐漸被主流排斥,加上本身艱澀難懂,逐漸沒落。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唯一精於天文歷算。陰陽家的主要思想是陰陽說與五行說,再與自古以來的數術結合,以此來解釋宇宙變化規則。
而鄒衍直接將陰陽五行理論闡釋歷史興衰,作出了「五德終始說」,影響甚大。比如劉邦造神運動中的「赤帝子斬白帝子」就是說漢得火德,理應代替秦朝。
以上六家是司馬談總結,西漢末年劉歆在這個基礎上又增加四家
縱橫家:鬼谷子、張儀、公孫衍、蘇秦
縱橫家應該是中國古代首批外交官,他們以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的技巧,動以利害、巧辭服人,對列國或拉攏或分化,以列國為棋子,縱橫捭闔,或合眾弱以攻強,或事一強以攻眾弱。
最典型的當是公孫衍與張儀的交鋒,兩人在列國奔走,在軍事、外交各個層面進行交鋒,時人謂: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農家:代表人物許行
農家奉神農為祖師,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推行獎勵耕戰、研究農業生產的問題。代表人物許行與孟子同一個時代,雖然沒有留下著作,但是事跡在《孟子》《呂氏春秋》中都存在。
許行在當時也得到了許多學生追隨,孟子弟子陳相、陳辛兄弟就棄儒家,追隨許行而去。
雜家:代表人物尸佼、呂不韋
雜家感覺比較取巧,說好聽博採眾家之長,兼儒墨,合名法,實際上就是在別人的基礎上搞一套兼容並蓄的方式,把各家學派專長融合到一起,實用即可。
就像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以道為主,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治國提供理論學習。
小說家:代表人物……
此處小說,可不是現在的網絡小說,武俠小說的「小說」。而是「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為主」。
完全就是「錦衣衛」的低配版,也難怪西漢將小說家剔除。
近代國學大師呂思勉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兩家學派,兵家、醫家
兵家:代表人物司馬穰苴、孫武、孫臏、吳起、白起
兵家應該是出現最早的,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爭鬥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勝利,於是就出現了這麼一群專門研究打架的戰略家、戰術家,甚至還出了書。
比如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孫武的《孫子兵法》等等。
要論代表人物,其實兵家才是最多的。
醫家:代表人物扁鵲、倉公
醫,也是一個出現很早,成型比較晚的派別。
扁鵲作為一代神醫,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諱疾忌醫」。扁鵲是第一個明確載於史書傳記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