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我們不妨重新讀一讀《孟子》

2020-12-22 讀經論道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雖為《孟子》七章中的一小部分。

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

《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

在品讀之前,我們不妨先結合歷史,了解一下當時兩個國家和君王的處境。

當時的魏國東敗於齊,失了上將龐涓;西敗於秦,被擄走了公子卬,還被割走了河西之地;而南邊又敗於楚,被取走八邑,處境可謂異常艱難。

所以梁惠王和梁襄王當時的想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要保全自己的國家。

而當時的齊國可謂國力強盛,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所以齊宣王的想法即原文所述「蒞中國而撫四夷」,不僅僅要一統天下,連周圍的少數民族部落都要收服。

面對這樣不同的處境和不同的君王,孟子卻並未像縱橫家那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而是一以貫之闡述自己仁政的政治思想,而儒家所追求的「王道」也就在這期間體現了出來。

我們首先以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為例,了解一下孟子為政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孟子與梁惠王的首次見面其實並不愉快。

因為梁惠王在國家異常艱難的處境下,急切希望聽到一些有利於救國的好的方案,但孟子張口即「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不讓梁惠王談利益,而是開門見山擺出自己政治主張的核心「仁義」。

孟子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會落敗,是因為根基不穩,政治形態扭曲。

簡而言之從底層百姓到臣子,都是利字當頭,「苟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

而為什麼會這樣呢?

孟子認為是君王帶的頭,君王處處講利,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全國便開始盛行先利而後義的風氣了。

如此一來國家如何能夠團結統一,國力如何能夠提升。

此番對話,想來梁惠王也不會太高興,所以第一次對話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後過了幾天,孟子又見到了梁惠王。

當時梁惠王在一個大池子上看風景,見到孟子來便給孟子出個難題,問孟子你們這種君子也喜歡這些風景玩樂之事嗎?

這擺明就是一個怎麼回答都不對的問題,說不喜歡太過死板,說喜歡又太顯輕浮。

所以梁惠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孟子難堪,順便考驗一下這個老夫子到底幾斤幾兩。

但孟子自然不會被難倒,巧妙引用《詩經》以及周文王的例子,告訴梁惠王「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觀點又出來了,身為君王如何才是真的樂呢?

答案是要與民同樂。

我們回顧歷史,勞民傷財而為君王一己私樂的結局,都是悲慘的。

比如商紂王的酒池肉林、秦始皇的阿房宮、隋煬帝的迷樓,以及慈禧太后的頤和園等等。

孟子就這樣很巧妙的回答了梁惠王的問題,同時又闡述了自己的觀念,強調百姓的重要性。

仁政的核心思想在這裡其實已經漸漸開始顯露了。

之後孟子又以「五十步笑百步」側面打壓了梁惠王的自負,並提出了「不違農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省刑法,薄稅斂,深耕易耨」等等一系列為政思路。

如此一來「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而「仁者無敵」。

至此,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也就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了,那就是改變國策,把百姓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減少賦稅,鼓勵耕種,讓百姓能夠吃飽穿暖,生活幸福。

用現代的話講叫「以人為本」。

自己國家政策好了,百姓安居樂業,別國的百姓自然嚮往,由此一來人心所向,自然「仁者無敵」了。

自古以來,百姓的生活問題一直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一個主要力量。

任何一個朝代,一個君王,如果不重視百姓的生活問題,那麼都是要出問題的。

封建時代君王壓榨百姓,「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收成好了官府要加重農民賦稅,百姓們吃不飽飯要受苦,若是遇到災年沒了收成,那百姓更是要餓死了。

給百姓逼急了,那麼便要起義反抗,推翻這一朝統治了。

千年來的歷史都是如此循環。

甚至近代也是如此,歐洲工業革命之後,機器替代了人力,資本家資產便越累積越多,工人則是越來越苦。

給工人逼的沒有生路了,便奮起反抗,共產主義思想就這麼誕生了。

我們國家近代的工農階級革命便也是如此。

所以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孟子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有著一些相似之處的,不過是帶有一定時代性和樸素性而已。

只可惜當時的梁惠王並沒有採納孟子這套政治哲學,而梁惠王死後新繼位的梁襄王孟子又看不上,覺得他「望之不似人君」,於是就離開了魏國。

之後的孟子又回到了齊國,也就是接下來記述的孟子見齊宣王了。

前面介紹過齊國的背景,齊宣王仗著國力強盛而想要一統天下,與一心想要救國的魏國不同,那麼孟子面對這位「野心家」又是怎麼說的呢?

他依然圍繞著百姓這一點展開遊說,孟子看到齊宣王因為看到祭祀的牛因害怕而渾身顫抖,心中不忍便要求用羊來替代這頭牛。

雖以大換小的行為有些爭議,但卻也是因見其牛而未見其羊的緣故,心中的「善念」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成為了孟子發揮的契機。

孟子說「此乃仁術也」,誇讚君王這個行為是仁的體現。

本來齊宣王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同情心,被孟子這麼一點,似一語驚醒夢中人一般,讓齊宣王豁然大悟,原來自己居然是這麼有善心的一個人。

這裡便不得不佩服孟子,就如同釣魚一樣,很巧妙的就把一個野心勃勃的君王引入了自己設置好的「仁政」圈套中了。

於是接下來孟子便又開始講「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合歟?」

也就是跟齊宣王說您對禽獸都能開恩,怎麼就不能把這份善心也發向百姓呢?

饒了一圈又回到了百姓的問題上,但與魏國不同的是,齊國的百姓並不是因為國力衰弱而難以生存,而是因為齊王想要一統天下,要時常打仗,以致很多青壯在戰亂中死去,家庭破碎。

所以針對這個國情,孟子以鄒楚之戰來喻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願望其實是緣木求魚。

因為齊國再強大,也不過是天下的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對抗九分之八,最終就如同弱小的鄒國去攻打強大的楚國一樣,註定失敗。

所以,又繞回了「仁政」的主題,要改變國策,放棄打仗,減輕賦稅,讓百姓吃飽穿暖,吸納天下人心,讓別國人都嚮往齊國,那樣便不費一兵一卒便可以統治天下了。

這裡不得不佩服孟子的遊說思路,既不直接否定君王稱霸的理想,又闡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至此,本章便結束了,不由感嘆孟老夫子為天下蒼生真的是操碎了心。

同時也可以看出其實儒家的思想對於君王是王道,而對於儒者則是臣道。

正如老子所言:「不敢為天下先。」

儒家從始至終標榜堯、舜、禹三代之德,樹立聖人標杆。

從來都是依附君王而治天下,希望通過教化引導君王能夠修「內聖外王」之道,成為堯、舜、禹那樣的聖人,還天下蒼生以太平。

而自己卻從不起而行之,這或許也是儒家的忠義之道吧。

儘管儒家思想的出發點和邏輯性非常高尚,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又有幾個君王能夠成為聖人呢?

甚至可以說未見幾個君王對為聖感興趣的。

與坐擁天下相比,聖人的情懷實在是沒有什麼誘惑力。

所以,從歷史上看,孟子雖然為了遊說君王用心良苦,但他失敗了。

在他的時代,成功屬於那個把「利」字拿出來把玩到了極致的縱橫家,蘇秦。

這也許就是時代的選擇吧,封建時代絕大多數的君王眼中並沒有百姓,有的只是自己的天下。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因為孟子的學說強調「民貴而君輕」一度將孟子清出了孔廟。

但一時的失敗不代表真正的失敗,孟子接過了孔子的人文大旗,硬是將儒家思想傳承了下來,直至今日仍然啟發著我們。

人的社會永遠離不開「以人為本」的主題,我輩當珍惜祖先的思想文化精髓,將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品讀孟子】告子上(1—4)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譯文】告子說道:「凡是有生命和知覺的東西,就有這個性。」 孟子聽了,問道:「凡是有生命和知覺的東西,就有這個性。這不就是說,一切白的東西都叫做白,是嗎?」 告子回答道:「是這樣的。」
  • 新世紀,我們該不該「讀經」?
    事實上,它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文化血脈之中,成為悠遠的中華文明之基因與精髓;它從來不僅僅是古時廟堂和當代象牙塔的貢品,其最鮮活最綿長的生命力乃是沸騰在民間。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衝擊下,「國學」之復興尚且遙遙無期,如果連孩子們讀一讀經書(僅此而已)也要遭到質疑和幹預,那麼,我們又如何企及苦苦追求的「民族復興」?——所謂「民族復興」,既是指融入全球化發展浪潮,更是指實現本民族文化自身的復興。
  • 圍棋讀譜:比打譜更進一階的讀譜,怎樣讀才能有效漲棋?
    圍棋裡的打譜,也稱「擺譜」,意思是對照棋譜,將棋譜裡的每一手棋,按照行棋的先後次序,在棋盤上重新擺出來。打的棋譜,一般是名家的對局。打譜,是學習圍棋、提升棋力的重要方法。打譜之前,還可以先讀譜,通過讀譜來提高打譜效率。關於讀譜,你了解多少?
  • 圍棋讀譜:比打譜更進一階的讀譜,怎樣讀才能有效漲棋?
    圍棋裡的打譜,也稱「擺譜」,意思是對照棋譜,將棋譜裡的每一手棋,按照行棋的先後次序,在棋盤上重新擺出來。打的棋譜,一般是名家的對局。打譜,是學習圍棋、提升棋力的重要方法。打譜之前,還可以先讀譜,通過讀譜來提高打譜效率。
  • 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很難讀
    中國歷史都習慣稱作春秋,我們都習以為然,有些人把孔子著《春秋》當作一個原因,其實這個原因也不對,到底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另外,對於歷史事件,讀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讀歷史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多數人都沒有掌握,更是不了解。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我認出了風暴》的作者代表、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沙龍中說,散文作品不僅是看抵達了什麼,讓我們看見了什麼,在散文閱讀的過程中,讓我們重新體會到漢語的美、漢語的力量,漢語不是一個瓷器,漢語還應該是一個劍、鋤頭,它同時還是一種力量。專家合影。
  • 圓桌|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要讀通識?
    對於短小精悍的介紹篇幅,王為松表示,一開始他也擔心過於精簡的內容不足以展現一個時代或人物的風貌。後來,他接觸到網絡紅人谷阿莫,代表作「X分鐘帶你看完一部電影」原創節目儘管簡短,卻需要創作者對整部電影的全面了解。將精華集中在三分鐘,王為松認為這種方式適應年輕人的需求,可以讓更多年輕人迅速吸收並達到一定的認識高度,進入到文化的討論空間之中。
  • 天下的草:立春讀《詩經·黍離》及其與《易》《春秋》《孟子》《莊子》的關聯
    養氣的苗出現在孟子答公孫丑,說明如何養浩然之氣的時候。無論政治論的王道,還是工夫論的浩然之氣,都是孟子所謂「先立其大者」。為什麼這個必須先立起來的大者,孟子卻總是用小小的禾苗來取象譬喻?《易經》的屯卦回答了這個問題,《詩經》的「草木鳥獸之名」回答了這個問題,《尚書》的「天命弗僭,賁若草木,兆民允殖」回答了這個問題,《春秋》的「元年春王正月」也回答了這個問題。
  • 純讀經三論:純讀經教學案例點評
    二、夏梓朝,17歲,34天包本《斯賓塞詩選一》,29天讀遍數,只背了4天,沒找老師聽,最後1天直接錄像,完美通過,讀書時間長,背書時間短,純讀經教學法的最佳範例。三、唐嘉琪,13歲,43天《孟子》。以前在體制內讀過一點《學庸論語》和《孟子》,來明德堂後,20天包本《學庸論語》,未予記錄,但《孟子》較生疏,故記之。這
  • 印光大師推薦《龍舒淨土文》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不妨一讀
    印光大師推薦《龍舒淨土文》為導引初機之第一奇書,不妨一讀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為了讓我們普通人斷疑起信,歷代祖師大德根據自己對佛經的理解及修行體會,寫了許多淨土文章,如印光大師推薦的《龍舒淨土文》就是其中一例:「龍舒淨土文,斷疑起信。
  •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不妨讀一讀這些古詩詞,留住最美的時光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一個安靜的午後,品一杯茶,讀一讀古詩詞,感受他們的意境,有的杳渺低回,有的纏綿悱惻,有的流麗多變。有沒有那麼一首詩詞,讓你看完之後全身舒暢,讀著讀著就是一幅畫。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品讀那些適合自己一個細細品嘗的古詩詞。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遺憾的是,在當前的國學熱中,亂象迭出:不懂裝懂的偽國學大師屢見不鮮,淺嘗輒止的「皮毛」國學普遍存在,各種版本的國學著作也是良莠不齊……讓人不知從何讀起!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嚮導,一個既能正確理解古代經典,不曲解古人,不誤讀文本,又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指引我們推開國學大門「登堂入室」的人。
  • 講座|張定浩:用《孟子》勉勵大家,不將沉淪歸咎於時代
    讀這本書有點像跟張老師一起和孟子交流。我們先請張老師談談這本書。張定浩:這本書最早的緣起是我十幾年前和人合作出過的一本小冊子,收在一個儒學小叢書當中,叫《孟子選讀》,解讀了《孟子》其中的三十幾節。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和齊宣王講王政,和對學生講修身,是一以貫之,他都是勸他們要回到自己,回到自身的善念中去重新審視一切。這裡面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到古今之間的一些變化。比如說「以德服人」這個詞,這個詞現在也經常用,但經常是一個諷刺的表述。
  • 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就開始讀《大學》了
    讀了《四書》、《五經》就相當於讀了四年本科。《四書》、《五經》這九本書裡,先從哪本書讀起呢?就是《大學》,《大學》是開始「大人之學」的第一部儒家經典,就相當於讀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開學第一課」。「開學第一課」重要的很,是基礎課,也是價值觀培育課、道德修養培養課。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孔子與論語》)研治寶典《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被朱子並為「四書」之後,成為傳統中國士人的一部必讀書,而《論語》尤為核心。
  • 「丨」讀啥,是啥意思
    「丨」讀啥,是啥意思「丨」作為漢字偏旁部首,它讀「豎」。同時「丨」也是一個漢字,查了查網上,它有四種讀音及含義一、讀作「一」(yī),為姓氏。二、讀作「袞」(gǔn),意思是上下相通。這時又讀兩個音:1、從下向上寫。
  • 閱讀經典現狀堪憂 經典如何吸引讀屏時代的大學生
    美國作家愛默生曾經說過:「如果你遇到一個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從某種意義上說,讀過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讀屏時代的大學生在讀什麼書?經過時間之尺丈量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是否還能在當下得到天之驕子們的垂青?
  • 夜深人靜,不妨沉下心讀一讀這一篇文章,我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印象頗深的是,我們學院一位白髮蒼蒼的教授的講座。是那場講座讓我堅信讀書能夠明智。也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思考讀書能夠帶給我們什麼。說來慚愧,在光臨這個世界的6935天裡,我尚未體會過讀書讀到廢寢忘食是什麼滋味,更別提什麼書不離手。我讀過類型最多的書就是課本與教輔書,讀這些書時,腦子中只有如何記住這些知識的迫切與焦急,毫無趣味可言。
  • 孟子:你君上瞎又聾。淳于髡:你理論非大道。孟子:時代錯亂!
    淳于髡與人論事貌似喜歡隱喻、打啞謎,好聽一些是旁徵博引、旁敲側擊,難聽一些是拐彎抹角、東一榔頭西一掃帚,但卻往往是針針見血,蘊含大道理,發人深思。據說,至今臨淄都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韓詩外傳》中曾記載一段淳于髡責難孟子的故事,很經典,值得一讀。
  • 如果你失意了,不妨讀一讀東坡先生的《贈劉景文》蘇軾詞/文瀾珊
    拋開愛情,今天,我們學習東坡先生寫給友人的詩句,看看他是如何對待朋友的。如此分析起來,這是一首勵志詩。對我而言,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這「橙黃橘綠」了,讓整首詩的畫面,忽然鮮亮了起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是秋天,因為那是收穫的季節,其實,不也暗喻,一個人一生之中,最好的時節,是中年及以後。因為,是收穫的時間。感覺,這首詩不僅是在勉勵他的友人,也在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