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一章雖為《孟子》七章中的一小部分。
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
《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
在品讀之前,我們不妨先結合歷史,了解一下當時兩個國家和君王的處境。
當時的魏國東敗於齊,失了上將龐涓;西敗於秦,被擄走了公子卬,還被割走了河西之地;而南邊又敗於楚,被取走八邑,處境可謂異常艱難。
所以梁惠王和梁襄王當時的想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要保全自己的國家。
而當時的齊國可謂國力強盛,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國,所以齊宣王的想法即原文所述「蒞中國而撫四夷」,不僅僅要一統天下,連周圍的少數民族部落都要收服。
面對這樣不同的處境和不同的君王,孟子卻並未像縱橫家那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而是一以貫之闡述自己仁政的政治思想,而儒家所追求的「王道」也就在這期間體現了出來。
我們首先以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為例,了解一下孟子為政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孟子與梁惠王的首次見面其實並不愉快。
因為梁惠王在國家異常艱難的處境下,急切希望聽到一些有利於救國的好的方案,但孟子張口即「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不讓梁惠王談利益,而是開門見山擺出自己政治主張的核心「仁義」。
孟子認為一個國家之所以會落敗,是因為根基不穩,政治形態扭曲。
簡而言之從底層百姓到臣子,都是利字當頭,「苟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
而為什麼會這樣呢?
孟子認為是君王帶的頭,君王處處講利,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全國便開始盛行先利而後義的風氣了。
如此一來國家如何能夠團結統一,國力如何能夠提升。
此番對話,想來梁惠王也不會太高興,所以第一次對話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後過了幾天,孟子又見到了梁惠王。
當時梁惠王在一個大池子上看風景,見到孟子來便給孟子出個難題,問孟子你們這種君子也喜歡這些風景玩樂之事嗎?
這擺明就是一個怎麼回答都不對的問題,說不喜歡太過死板,說喜歡又太顯輕浮。
所以梁惠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孟子難堪,順便考驗一下這個老夫子到底幾斤幾兩。
但孟子自然不會被難倒,巧妙引用《詩經》以及周文王的例子,告訴梁惠王「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觀點又出來了,身為君王如何才是真的樂呢?
答案是要與民同樂。
我們回顧歷史,勞民傷財而為君王一己私樂的結局,都是悲慘的。
比如商紂王的酒池肉林、秦始皇的阿房宮、隋煬帝的迷樓,以及慈禧太后的頤和園等等。
孟子就這樣很巧妙的回答了梁惠王的問題,同時又闡述了自己的觀念,強調百姓的重要性。
仁政的核心思想在這裡其實已經漸漸開始顯露了。
之後孟子又以「五十步笑百步」側面打壓了梁惠王的自負,並提出了「不違農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省刑法,薄稅斂,深耕易耨」等等一系列為政思路。
如此一來「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而「仁者無敵」。
至此,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也就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了,那就是改變國策,把百姓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減少賦稅,鼓勵耕種,讓百姓能夠吃飽穿暖,生活幸福。
用現代的話講叫「以人為本」。
自己國家政策好了,百姓安居樂業,別國的百姓自然嚮往,由此一來人心所向,自然「仁者無敵」了。
自古以來,百姓的生活問題一直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一個主要力量。
任何一個朝代,一個君王,如果不重視百姓的生活問題,那麼都是要出問題的。
封建時代君王壓榨百姓,「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收成好了官府要加重農民賦稅,百姓們吃不飽飯要受苦,若是遇到災年沒了收成,那百姓更是要餓死了。
給百姓逼急了,那麼便要起義反抗,推翻這一朝統治了。
千年來的歷史都是如此循環。
甚至近代也是如此,歐洲工業革命之後,機器替代了人力,資本家資產便越累積越多,工人則是越來越苦。
給工人逼的沒有生路了,便奮起反抗,共產主義思想就這麼誕生了。
我們國家近代的工農階級革命便也是如此。
所以其實從本質上來看,孟子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有著一些相似之處的,不過是帶有一定時代性和樸素性而已。
只可惜當時的梁惠王並沒有採納孟子這套政治哲學,而梁惠王死後新繼位的梁襄王孟子又看不上,覺得他「望之不似人君」,於是就離開了魏國。
之後的孟子又回到了齊國,也就是接下來記述的孟子見齊宣王了。
前面介紹過齊國的背景,齊宣王仗著國力強盛而想要一統天下,與一心想要救國的魏國不同,那麼孟子面對這位「野心家」又是怎麼說的呢?
他依然圍繞著百姓這一點展開遊說,孟子看到齊宣王因為看到祭祀的牛因害怕而渾身顫抖,心中不忍便要求用羊來替代這頭牛。
雖以大換小的行為有些爭議,但卻也是因見其牛而未見其羊的緣故,心中的「善念」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成為了孟子發揮的契機。
孟子說「此乃仁術也」,誇讚君王這個行為是仁的體現。
本來齊宣王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同情心,被孟子這麼一點,似一語驚醒夢中人一般,讓齊宣王豁然大悟,原來自己居然是這麼有善心的一個人。
這裡便不得不佩服孟子,就如同釣魚一樣,很巧妙的就把一個野心勃勃的君王引入了自己設置好的「仁政」圈套中了。
於是接下來孟子便又開始講「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合歟?」
也就是跟齊宣王說您對禽獸都能開恩,怎麼就不能把這份善心也發向百姓呢?
饒了一圈又回到了百姓的問題上,但與魏國不同的是,齊國的百姓並不是因為國力衰弱而難以生存,而是因為齊王想要一統天下,要時常打仗,以致很多青壯在戰亂中死去,家庭破碎。
所以針對這個國情,孟子以鄒楚之戰來喻示齊宣王,稱霸天下的願望其實是緣木求魚。
因為齊國再強大,也不過是天下的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對抗九分之八,最終就如同弱小的鄒國去攻打強大的楚國一樣,註定失敗。
所以,又繞回了「仁政」的主題,要改變國策,放棄打仗,減輕賦稅,讓百姓吃飽穿暖,吸納天下人心,讓別國人都嚮往齊國,那樣便不費一兵一卒便可以統治天下了。
這裡不得不佩服孟子的遊說思路,既不直接否定君王稱霸的理想,又闡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至此,本章便結束了,不由感嘆孟老夫子為天下蒼生真的是操碎了心。
同時也可以看出其實儒家的思想對於君王是王道,而對於儒者則是臣道。
正如老子所言:「不敢為天下先。」
儒家從始至終標榜堯、舜、禹三代之德,樹立聖人標杆。
從來都是依附君王而治天下,希望通過教化引導君王能夠修「內聖外王」之道,成為堯、舜、禹那樣的聖人,還天下蒼生以太平。
而自己卻從不起而行之,這或許也是儒家的忠義之道吧。
儘管儒家思想的出發點和邏輯性非常高尚,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又有幾個君王能夠成為聖人呢?
甚至可以說未見幾個君王對為聖感興趣的。
與坐擁天下相比,聖人的情懷實在是沒有什麼誘惑力。
所以,從歷史上看,孟子雖然為了遊說君王用心良苦,但他失敗了。
在他的時代,成功屬於那個把「利」字拿出來把玩到了極致的縱橫家,蘇秦。
這也許就是時代的選擇吧,封建時代絕大多數的君王眼中並沒有百姓,有的只是自己的天下。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因為孟子的學說強調「民貴而君輕」一度將孟子清出了孔廟。
但一時的失敗不代表真正的失敗,孟子接過了孔子的人文大旗,硬是將儒家思想傳承了下來,直至今日仍然啟發著我們。
人的社會永遠離不開「以人為本」的主題,我輩當珍惜祖先的思想文化精髓,將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