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2020-12-23 中國教育新聞網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我認出了風暴》精選了鮑爾吉·原野、雷平陽、李敬澤、李娟、李修文、劉亮程、塞壬、張天翼、周曉楓九位當代優秀散文家的代表作,呈現的是中國散文近二十年來最豐美的收穫。該書的選編緣起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為本科生開設的「當代散文作品研讀課」,曾引發了學生們熱烈討論。這九位作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在為打破散文文體柵欄而做出努力,讓散文創作變得自由不失風格,深刻又不失趣味。

沙龍現場。大鵬 攝

散文中的文字力量

書名「我認出了風暴」取自裡爾克《預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認出了風暴》主編張莉以此來表達自己閱讀到這九位作家作品時的心情。九位作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觸表現了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成果,也在散文創作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個人特色。鮑爾吉·原野以文字將草原的生靈在紙上重現;雷平陽將看似平凡的家鄉人事寫出詩意;李敬澤將古籍歷史中人與事寫出獨有的韻味;在李娟筆下不僅有牧場風光,還有她個人成長歷史中的阿勒泰;李修文的散文渴望「與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在一起,書寫「山河人間」與人民美學;劉亮程的鄉村則是萬物有靈、萬物有情;塞壬書寫自己在南方打工時所見所聞,生命的韌勁和力量駐紮在她的文字裡;張天翼將愛情、親情,寫得暖入骨髓又廣闊如海;周曉楓書寫女性,將複雜豐富的身體、心理體貼又細膩展現,有一種越軌的筆致。

《我認出了風暴》的作者代表、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沙龍中說,散文作品不僅是看抵達了什麼,讓我們看見了什麼,在散文閱讀的過程中,讓我們重新體會到漢語的美、漢語的力量,漢語不是一個瓷器,漢語還應該是一個劍、鋤頭,它同時還是一種力量。

專家合影。大鵬 攝

在散文中體會用心傳遞的愛

「這種力量是讓我們的學生明白我們中國文化優秀之根在哪裡,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經在哪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鄧虹說。以《我認出了風暴》中青年作家張天翼的《歡情》為例,鄧虹說,到了高中,孩子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憧憬,而且不少的孩子會嘗試著去愛,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不會愛,而張天翼老師在她的散文裡邊告訴了我們,她的愛的經歷是伴隨著一個人豐厚的情感的成長,告訴我們愛是非常美好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愛。「實際上在青春年華的時候懂得最美的愛,就懂得了生命一半的奧秘,因為我們活著最重要的就是愛。」鄧虹說。

張莉介紹,《我認出了風暴》不僅僅關於愛情,還是關於愛的能力和愛的本身。9位作家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個世界的愛。我認出了風暴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可以和我一起認出這些風暴是語言的風暴、情感的風暴。「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工具人,而這些作品讓大家還原成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些東西,就是你要心軟,你要有情感,你要對這個世界有情、對他人有情。」張莉說。

提及作品寫作,青年作家、朱自清散文獎得主張天翼回憶了讀書時代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中學時,有一天老師把張天翼叫到辦公室,畫出的作文裡有這樣的一個句子:我說這個人抖得像篩糠一樣。老師問我:「你有沒有見過篩糠?」我說:「沒有。」老師說:「你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應該沒見過。我們小的時候真的是篩過。你沒有見過,你就不要寫你不知道、沒有見過的東西。你不要因為別人寫過,你就要寫,永遠要寫你知道、你熟悉、你見過的東西。你要真誠,在每一個句子都要誠實。」老師的這段話,給張天翼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你要真的去聽、去看、去感受,而不是帶著我讀過東西的印象,你寫的時候,要寫你自己的東西,我手寫我心。」張天翼說。

在閱讀中培養綜合素養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軍介紹,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素養的4個方面:語言、思維、審美、文化。語文閱讀,首先是要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閱讀能力:首先你要能夠讀懂基本字句。這是認讀能力。然後是理解能力:這篇文章在寫什麼?更高層次是鑑賞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鑑賞這篇文章好在哪裡兒?最後是怎麼去模仿、學習、應用,一步一步訓練閱讀的能力。

「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訓練的手段。通過閱讀訓練,我們去獲取一定的綜合素養,獲取我們對文化的親近感,對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的能力。」王立軍說,散文的特點是散、自由和靈活。散文一定要有靈魂,要聚焦一個點。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從把握文體的角度去學會如何去閱讀,如何去抓住這篇文章真正的美所在,真正的靈魂所在。

「現在新的統編教材,每一篇文章後面有一個閱讀提示。沒有題目,難度反而增加了,老師怎麼去把握,怎麼去教,其實是對老師教學能力很大的考驗。老師需要理解新目標的任務設置的方向,任務落實的方式以及最終我們培養學生素養的目標。這也是對語文教學的一個很大的挑戰。」王立軍說。

學生如何去應對挑戰?王立軍建議:閱讀。「因為我們現在不是做一道題、兩道題,而是你如何真正理解文本,真正體會文本的妙處所在,這不能僅僅是靠老師教,一定要靠自己讀,讀進去了,才能理解。在文本之中體會出來它究竟怎麼好,是培養我們語文素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王立軍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春銘)

《我認出了風暴》,張莉編,譯林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作者:張春銘

相關焦點

  • 被忽視的當代散文閱讀,聽聽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們怎麼說
    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因為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們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
  • 大量閱讀一定能提高閱讀能力?那要看讀什麼書
    閱讀能力的提升,要靠大量的閱讀。那是不是讀的書多了,閱讀理解能力一定好?大部分喜歡讀書的學生,閱讀理解力都比較好,可是有個別學生也喜歡看課外書,閱讀理解能力卻並不怎麼樣,這又是為什麼?我認為,能否提高閱讀能力,還要看他平時讀什麼書。
  • 樂學培優品讀行語文為什麼這麼「紅」?
    把課堂搬到了永慶坊,品讀老羊城,共誦廣州好,助力「小學生愛國詩詞大會」,公益贈書走進廣、佛、莞數十所小學……近段時間,樂學培優品讀行爆紅廣州教培界,受到眾多家長的熱切關注、推崇。作為一家成立5年的本土熱門機構,樂學培優品讀行語文為什麼這麼「紅」?
  •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讀書,讀有針對性的書
    孩子的閱讀能力不強,怎麼辦?有沒有捷徑可以走?一、只有多讀,才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正道。語文閱讀底子差,就要多讀,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按理說,不是幾本閱讀理解的書就能解決問題的。散文閱讀差,就多讀散文;議論文差,就多讀議論文;說明文差,就多讀說明文。總之,哪種文體不會讀就多讀哪種文體,讀多了,就會找到規律,就能提高相應文體的閱讀能力。這是我給的第一條建議,什麼文體不愛讀,就要多讀相應的文體,讀到習慣了為止。
  • 如何閱讀?讀人、讀書還是讀自己?
    為什麼閱讀?讀人、讀書、還是讀自己?讀人《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提到「讀」人的本領,通過傾聽「話」來區別不同象限的人。只要聽一個人講話,就可以了解並感受到一個人的靈魂。閱讀是否有順序,Nice通常找可以建立系統思維的書,在從各個分支篩選閱讀。我經常找一些推薦的書籍,第一遍有時候會粗略讀一下,埋下一個種子,在後續事件和信息獲取過程中,會被某些信息激發出某個點聯想到某個書籍中的觀點,我會翻開這本書籍,在仔細研讀。
  •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不會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這是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到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大語文時代,而學習的局勢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語文是學好所有科目的基礎,而閱讀就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 每天讀點書,富爸爸系列,在資訊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教育有許多方面,比如體育,心靈,音樂等等,所有這些方面都很重要。但是下面三個是最基本的,在如今的資訊時代他們收到的衝擊最小。1、學術。教你閱讀、寫作和算術。教你能掙錢的工作技能,比如學習如何成為一名醫生、律師、管道工、電氣工、秘書或者老師。3、金融。教你如何理財。首先,我們看學術方面,如果一個人不能讀,不能寫,不會算數,一般來說他的生活會很艱難。
  • 語文教材改版,如何寫出好作文?專家建議「少套路」「多閱讀」
    「我認為這個轉角其實是指對愛的不同理解和領悟,我認為只有心中對愛有一份理解,我們才能更好的體會到愛去創造愛。很多的題材都是來自身邊人和身邊事,因為寫最熟悉最親密的人,我們才能寫的細節寫得更加豐富,這樣才能更加有層次感,也會更加動人,讓自己寫的作文比較接地氣。」
  • 如何科學地快讀閱讀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一目十行是傳說,如何才能科學快讀?》](https://mp.weixin.qq.com/s/oaMe5bsibhAFF3owawB_iw)是講如何快讀閱讀的。文章結構如導圖所示根據二八原則,重點概念是### 焦點閱讀華南師範大學莫雷教授等研究漢語閱讀,認為閱讀分為連貫閱讀,焦點閱讀。我們平常用得最多是連貫閱讀,缺乏焦點閱讀的訓練。
  • 你有過文章讀不懂的經歷嗎?語文學習,如何才能「讀懂課文」?
    我說,真讀,讀出問題,讀出個性化思考。他再問,怎麼樣才能讀出問題,讀出個性化思考呢?我說,不輕易相信教輔資料,每一個詞句都自己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表現什麼,為什麼這樣表現,這樣表達好不好,是否符合常識,符合人之常情……現實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是缺乏「真讀」能力的。
  • 閱讀經典現狀堪憂 經典如何吸引讀屏時代的大學生
    美國作家愛默生曾經說過:「如果你遇到一個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從某種意義上說,讀過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讀屏時代的大學生在讀什麼書?經過時間之尺丈量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是否還能在當下得到天之驕子們的垂青?
  • 曹文軒:讀不夠書,就寫不出話!孩子的閱讀黃金期,要讀經典書
    學好語文,已經成為眾多家長的共識,但閱讀和寫作,就像攔路虎一樣,阻擋孩子前進。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抱怨,他們說閱讀讀不下去,作文沒什麼可寫,對寫作萬分抗拒。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說:「閱讀是張弓,寫作是把箭。寫作靈感往往是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發。」他強調,讀書要讀好書、善書、良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閱讀經典是提高他們語文能力的明智選擇。
  • 談談課外閱讀在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一、通過閱讀各種書籍,可以積累大量的詞彙。豐富的詞彙可以為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進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都知道學英語需要詞彙量的積累,語文也一樣,豐富的詞彙是寫作的基礎,這就好比蓋房子前要有磚、瓦、鋼筋等材料是一樣的。
  • 這屆年輕人怎麼不愛讀散文了?
    我問12歲的兒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散文,他說,因為說雖然文字優美,但莫名其妙,最惱火的是每套卷子閱讀理解大題都是散文,絞盡腦汁去思考「這段話有什麼深層含義」、「這篇文章看似寫.....,實際寄託了作者的什麼精神?」.......
  • 讀屏時代,如何享受閱讀之美
    據統計,2018年全國數字閱讀用戶已達4.3億人,人均數字閱讀量已達12.4本,人均單次的閱讀時長達到71.3分鐘。未來數字閱讀會有怎樣的前景?身處「讀屏時代」的我們,應如何擺脫「淺閱讀」之困,享受閱讀之美? 1.「一屏萬卷」—— 數字閱讀蔚然成風 【案例】 近日,家住上海的顧曉玲開始了《人類簡史》的閱讀之旅。
  • 「語文為王」時代到來,掌握閱讀的7項核心技能,語文輕鬆得高分
    未來,閱讀是一切學科的最重要基礎,如果你依然說自己的孩子沒時間讀書,等同於說要自己的孩子放棄所有學科。  「語文為王」的時代,提升閱讀能力才是決勝中高考的關鍵!看看高考的變化、教材的變化、學科重要程度的變化、還有這幾年爆紅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語文節目……所有現象都在告訴我們:「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 寒假閱讀計劃:掌握2個閱讀方法,才能讓你的閱讀不算白讀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寒假是閱讀積累的好時機,不少家長也能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給孩子買書,作為過年的大禮包送給孩子。但是閱讀,究竟是怎樣改變我們的語文思維的,如何幫助我們讓語文成績變好的?
  • 品讀|楊鐵光:塵世煙火裡的人性光輝 讀楊鈺珍散文《一片冰心》有感
    塵世煙火裡的人性光輝讀楊鈺珍散文《一片冰心》有感楊鐵光今天入伏,天氣非常炎熱,連風都是熱的,30多度高溫,讀文寫字都冒汗認真品讀《一片冰心》,感覺這是一篇具有人性深度和現實意義的散文佳作,讀後不僅耐人尋味,而且引人深思。這篇散文,有一種獨特的氣味,這氣味,讓人愛不釋手,我連讀了五遍。先是讀二遍,為寫此文,又讀三遍。文中三節片段,是三個不同的故事,但主題卻只有一個,那就是表現人性。散文是文學。
  • 為什麼孩子要從小讀經典?
    但是讀經可以培養孩子靜心讀書的習慣,還能從經典中獲取智慧,習慣一旦養成!智慧奠定!終生受益!   孩子兒童時代喜歡的,長大同樣喜歡,很多的興趣不是表揚出來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歡賞識教育,賞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放棄」,孩子累了,不練琴了,那好吧,隨你吧,孩子。其實當時如果堅持了,練習,一年半年,其實練琴就會成為孩子的終身興趣。所以有些興趣也是適當地引導出來的。
  • 「我」為什麼不喜歡讀名著?
    最近,江蘇省開展了閱讀和寫作大賽,規定高中組初賽的題目之一是《書裡書外》,書指的是名著或理論經典。而這篇參賽作文記敘了小作者求學中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讀了幾十本甚至更多的「閒書」。而這些內容很顯然是不被「社會」認可和提倡的,為此,小作者沒少惹父親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