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要讀通識?

2021-01-19 澎湃新聞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時代一直處於變遷之中,一套對人類發展歷史提供系統分析的通識讀本,對認識當今世界十分重要。

基於此,「活字通識系列」叢書應運而生。《文化極簡史:人物·思潮·建築的故事》《給生命音樂100首》《你身邊的倫理學:20個大問題》《最偉大的哲學書:20本》和《西哲小史:從A到Z》分別從歷史、文化、音樂、倫理學和哲學層面選擇了具有啟發性的著作,匯集成書。

12月27日,上海作協副主席孫甘露、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筱一,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出版人汪家明齊聚「通識文化,時代閱讀」讀書分享會,就新時代閱讀興盛的當下,暢談通識文化的獨特魅力,並與現場讀者分享他們的閱讀故事。

「通識文化,時代閱讀」讀書分享會每個人都能從通識文化中得到啟發尼採、奧古斯都、弗洛伊德、東方主義……汪家明表示,《文化極簡史》展現了法國學者的文化集體意識。「弗洛朗斯·布勞恩斯坦和讓-弗朗索瓦·佩潘將所有文化在人類生活發展中留下的所有遺蹟脈絡,放在宏觀的歷史背景中去把握。兩位學者設置一個巧妙的架構,通過人物、思潮、建築,乾淨利落地進行了梳理。」

在《文化極簡史》中,作者將世界歷史分為古典、中世紀、近代、現代四個時期;每一時期由代表性人物進行串聯,每個人物僅佔據1-2頁篇幅,表達「風趣而輕鬆」。作為法國文學翻譯家和法語專業教授,袁筱一表示,她在大學中向學生推薦的法語理論讀物,往往要求學生的知識積累;而此書不要求讀者的知識積累,可以覆蓋的人群非常廣泛。

對於短小精悍的介紹篇幅,王為松表示,一開始他也擔心過於精簡的內容不足以展現一個時代或人物的風貌。後來,他接觸到網絡紅人谷阿莫,代表作「X分鐘帶你看完一部電影」原創節目儘管簡短,卻需要創作者對整部電影的全面了解。將精華集中在三分鐘,王為松認為這種方式適應年輕人的需求,可以讓更多年輕人迅速吸收並達到一定的認識高度,進入到文化的討論空間之中。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到了年底,被戲稱為「網抑雲」的「網易雲音樂」等音樂平臺照例向用戶提供音樂收聽「年度報告」,引起不少年輕人轉發分享。從這個角度,《給生命音樂100首》一書可以看做是英國BBC音樂雜誌的創始編輯兼小提琴演奏家費歐娜·梅鐸的個人古典音樂歌單,共分為11個單元。「童年與少年」「陸地、海洋和天空」「愛與熱情」「悲傷、由於和撫慰」,展現出豐富多樣的生命體驗。汪家明說,參照古典音樂聆聽指南按圖索驥,讓他想起「文革」時期偷聽國外古典音樂的一段經歷。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最後一章「未完成的作品」,是由於作曲家去世而未完成的作品,也是不為大眾知曉的作品。陳子善表示,雖然是一套通識讀物,但是「從普通中學生、大眾讀者到專業學者,都能從這套叢書中得到收穫,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

讀書分享會現場激發智慧,成為更好的思考者「墮胎是一種謀殺嗎?」「我們應該做多少慈善?」一個為人熟知的道德困境悖論是:在火車即將駛過的鐵路上有五個孩子在玩耍。若來不及剎車,火車司機是按原路前進,殺死五個孩子;還是臨時變道,殺死在舊鐵軌上的一個孩子?

《你身邊的倫理學:20個大問題》涉及的是身邊觸手可及的問題,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去思考。在汪家明看來,倫理學是為日常生活開腦洞的過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生活中的是非無法做到字面上那樣涇渭分明。倫理思辨呼籲更為全面看問題的方法,更寬廣的視野看待道德兩難。」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偉大的哲學書:20本》和《西哲小史:從A到Z》的作者詹姆斯·加維是英國哲學家雜誌資深編輯,幾十年來致力於哲學通識的寫作。「什麼是存在?我們的認知邊界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生活?」針對這三個問題,作者以時間為脈絡,以故事的方式呈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笛卡爾、萊布尼茨、馬克思、薩特等人的思想結晶。在縱向梳理歷史之餘,《偉大的哲學書:20本》與之互補,是橫向的哲學典籍集成之作。在孫甘露看來,通識作品的作者應當保持總體上的客觀,不應將個人意識形態帶入到書中。「在哲學書的選取中,作者提到《共產黨宣言》時,並沒有從意識形態角度解讀,只是客觀地藉由前蘇聯和中國影響重大的社會主義運動,談論社會主義運動的特點,究竟運動產生了怎樣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在具備基本素養後,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在選取的20本哲學書中,《共產黨宣言》和《第二性》並非典型的哲學論著,通過作者的選擇,讀者可以間接體會作者的用意。客觀知識的展現能夠激發讀者內心的智慧;成為更好的思考者,自立於社會和環境,這個是最重要的。」孫甘露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簡介
    【編者按】以2003年版本科生教學手冊修訂為標誌,北京大學全面開始了通識教育改革。隨著理念的探討與實踐的深入,從今年開始,北大教務部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它凝聚了「閱讀經典、批判思考」「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後寫作讀書報告」等基本共識,匯集了北大各院系的教學名師及助教團隊,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以期助力於培養引領未來的北大青年。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9位作家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個世界的愛。我認出了風暴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可以和我一起認出這些風暴是語言的風暴、情感的風暴。「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工具人,而這些作品讓大家還原成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些東西,就是你要心軟,你要有情感,你要對這個世界有情、對他人有情。」張莉說。
  • 「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近日,「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主持。
  • 蘇德超:通識教育與批判性思考
    「這個學科有什麼用?」這是冷門學科的新生教育中最常見也最難回答的問題,然而它卻暗示了人際平等關係的普遍建立: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必須工作,必須在某種職業中獲得報酬,才能活下去,並贏得社會的尊重。自古希臘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一系列深刻變化。
  • 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儘管學術界對通識教育的內涵見解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識教育既然是「教育」,必然與人的培養密不可分;況且,古今中外大量事實一再昭示,人的成長離不開通識教育。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技術類高校,除了培養大學生的不同專業才能外,還需要培育某些共同的基本素養。
  • 我們為什麼要讀《魯賓遜漂流記》?
    後來我又讀到羅蘭·巴特說過一句更有趣的話:「假如世界上有一種極其專制的政權,專制到把所有科系都查禁了,禁止人們讀人類學、社會學,讀一切關於人的學問。那麼這個知識是不是就停止了?」他說不會,他認為只要有一本《魯賓遜漂流記》,我們就能重新恢復所有的知識。
  • ——讀《行為金融學通識》
    哪怕是高度理性的操盤手、經濟學家,在生活中甚至投資上也經常會不自覺的採用系統1,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專家、熟手會在熟悉的領域犯錯。 邁爾·斯塔特曼將金融背景下的知識分為金融事實類知識、人類行為類知識和信息類知識。相比傳統,這種劃分方式可以讓人們更為清楚地意識到,金融事實類知識以外的知識的重要性。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歷史對現代人還有用嗎?
    是說話的人,是我們,是這個世上還活著的人。所以,歷史是為後來人服務的,讀歷史可以讓後來人借鑑前人的經驗,以免踩到同一個坑裡。而如今,有很多人將讀歷史的目的混淆了,反而本末倒置了。我覺得,讀歷史的人一般有兩種「誤入歧途」的類型。其一,有的人讀歷史糾結於考證,把自己困死在所謂的歷史真相裡,「歷史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存在?」其實,這沒必要。
  • 這個時代,我們不妨重新讀一讀《孟子》
    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在品讀之前,我們不妨先結合歷史,了解一下當時兩個國家和君王的處境。
  • 王財貴:為什麼我們需要讀經典?
    如果堯舜還有經讀,那伏羲應該沒有經可以讀了。所以像伏羲、堯、舜這種人並沒有讀過經,也成了聖人,我們為什麼要讀經?我就跟他說:那麼,請你去生在那個時代好了,既然你生在這個時代,自從有了聖人之後,有了經典之後,我們讀經就是天經地義的... 我們說讀經是為了方便我們通過經典面對聖賢,引發智慧。那些經典是聖賢所作。
  • 為什麼要讀經典呢?卡爾維諾提出的14個好處讓我們心有戚戚焉
    卡爾維諾(1923—1985),義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更是明確提出14個標準,來確定「經典」的概念,以及閱讀經典的諸多好處:1.經典能讓我們一讀再讀>2.無論何時閱讀它,都會是對自己的一種寶貴經驗3.總是無意識地隱藏在深層記憶裡,給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4.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新的發現5.即使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6.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訴說的一切東西
  • 通識教育課改須強化類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是落實「五育並舉」的重要舉措,其目標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僅獲得一技之長,且具備職業人和社會人所必需的文化、社會生活常識及道德修養,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芬尼根的守靈夜》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芬尼根的守靈夜》?——  一座無法繞開的奇峰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個英語文學的裡程碑,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無法繞開它。這部書既是喬伊斯對自己過去創作的一次超越,也是對當時文學的一次超越,是從審美到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
  • 「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滕威:我從讀博士的時候就開始討論這個議題,至今差不多十八年了。我的博士論文《「邊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學漢譯與中國當代文學(1949-1999)》2011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最近我們在做一個精裝的修訂版。
  • 搜狐教育盛典圓桌論壇: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
    盛典期間,英國國際貿易部教育技能司中國區主任劉靜,康福國際教育董事長、凱博外國語學校總校長劉煜炎,金矢集團副總裁、首席國際教育顧問孔高寧,君誠學校總校長陳曉民,不學教育集團創始人趙曉麟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展開討論。北京晚報資深記者鄭勇,擔任本場圓桌的特邀嘉賓主持。  劉靜透露,截止到今年10月份,通過UCAS申請英國的留學的學生申請量是增加了30%。
  • 好書精讀 | 在崇尚理性的時代下,我們為什麼要讀神話?(上篇)
    在崇尚理性的時代下,我們為什麼要讀神話?徐斌老師在上周的直播和今天的文章裡給出了答案。作為有兩個孩子的童書工作者,文學碩士,他有充足的育兒經驗和學術水平,這篇好書精讀,也被他寫成了精彩的「論文」。他以《北歐神話》為切入點,和大家分享如何看待神話,以及如何在親子閱讀時利用神話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邏輯清晰,內容豐富,充滿哲思,錯過直播的朋友不要錯過這篇文章。
  • 紫江通識教育課程的3年探索:培養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在本科階段系統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雙一流」高校、上海市首家系統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合作開展的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運作已有3年。在高校慈善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的背景下,這個項目是否取得顯著效果?在慈善教育方面有哪些探索和思考?
  • 餐廳選圓桌還是方桌?這個問題,你可能一直都選錯了!
    絕大部分家庭在選擇圓桌還是方桌這個問題上,幾乎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方桌,這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慣性:方方正正的戶型和方方正正的餐桌,契合度滿分!但我們經過調查發現,圓桌其實才是一直被低估的黑馬選手!▼一般來說,一個1-2人用的小方桌,至少也要大於60x60cm,想要舒服一點的話可以75x75cm;如果兩個人面對面坐的話,60x100cm大小使用起來才會比較舒適。
  • 《心理學通識》得到APP 10萬人都在學:這些道理你越早懂得,越早...
    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智商領域的佼佼者們,卻沒有在人生的道路上最終脫穎而出獲得成功?為什麼今天,科學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我們擺脫寒冷的侵襲、飢餓的噩夢;讓我們的夢想掙脫地球的束縛,走向無盡的宇宙。  但是,我們卻不幸福。  終極原因是我們並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正如尼採所說:「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 農科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路徑
    [摘 要]涉農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破單科性辦學模式,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南京農業大學將通識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在通識教育中體現價值引領和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農科特色通識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