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哪個民族,無論是哪種文化,其民族精神都來源於各自的神話傳說。在中國,有盤古開天闢地、后羿射日、鯀禹治水這些神話故事;而在遙遠的北歐,也有北歐諸神、巨人和凡人可愛的神話故事。
在崇尚理性的時代下,我們為什麼要讀神話?徐斌老師在上周的直播和今天的文章裡給出了答案。作為有兩個孩子的童書工作者,文學碩士,他有充足的育兒經驗和學術水平,這篇好書精讀,也被他寫成了精彩的「論文」。他以《北歐神話》為切入點,和大家分享如何看待神話,以及如何在親子閱讀時利用神話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邏輯清晰,內容豐富,充滿哲思,錯過直播的朋友不要錯過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知道《千面英雄》的作者約瑟夫·坎貝爾說過的這句話:「沒關係,繼續過你現有的好日子,你不需要神話。」但是我不希望這句話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事實。
提及神話,相信大家都知道希臘神話(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神話傳說》)、希伯來神話(《聖經》)等,那麼對於中國神話故事,我們知道多少呢?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共工觸不周山、哪吒鬧海、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大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與這些神話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神話與「現有的好日子」有關係嗎?科學和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神話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嗎?當教材中大量出現神話的時候,我們該怎麼給孩子講呢?
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美國作家英格麗·多萊爾(1904-1980)和埃德加·佩林·多萊爾(1898-1986)夫婦創作的《北歐神話》。
《北歐神話》體系龐大、人物眾多,看看這張「全家福」就知道了。
但是其中的故事引人入勝,絲毫沒有斷裂感,從冰與火的交融下誕生了冰霜巨人尤彌爾(有沒有想起那部爛尾的《冰與火之歌》啊)開始,而後有了創造人類的三個埃西爾神:奧丁、海尼爾和諾德,他們居然是用梣木和榿木創造了人類……
圖片選自:《北歐神話》
他是九個神祇的父親(索爾、巴爾德、霍德、提爾、海姆達爾、布拉吉、赫爾莫德、維達和瓦利);為了獲得智慧,把自己的「千裡眼」給了巨人米密爾;他經常到自己創造的人類中間,說很多金句:
赴宴之前,記得先吃上一兩口,餓肚子的人不會口齒伶俐。
人難免一死,牲畜也是,你們自然也不例外。只有一樣東西不會死——名聲,它或好或壞,都是你們為自己掙下的。
兀爾德、薇兒丹蒂和詩寇蒂,是巨人還是仙女?誰也不知道她們的來歷,哪怕是埃西爾諸神都得聽命於她們。
圖片選自:《北歐神話》
巨人族的剋星。脾氣暴躁的索爾,一提到巨人,他就會憤怒,駕著他那由兩頭公羊牽引的戰車,提著那把可以飛的、名叫妙爾尼爾的錘子去打巨人。平時在家就與金髮妻子希芙大宴賓客。他可以就著幾桶美酒,吞下一整頭烤牛和幾條大麻哈魚。後來,索爾與巨人之間故事就更多了……
圖片選自:《北歐神話》
奧丁的結拜兄弟,既足智多謀,又詭計多端,既讓人喜愛,又讓人痛恨。他有三個醜幼崽:一匹叫芬尼斯的惡狼,一半身體蒼白一半身體烏黑的冥界女巫赫爾,一條舌頭伸個不停的塵世巨蟒。
更令人震驚的是,洛基居然敢偷索爾老婆希芙的天下無雙的金髮,而且還偷得一根不剩。不過,他也給埃西爾諸神帶來了很多法寶:魔錘妙爾尼爾、永恆之槍岡格尼爾、可以摺疊放進口袋的飛船、金色野豬、德羅普尼爾臂環……
可是,洛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他誘導巴爾德的盲弟射死了巴爾德:埃西爾諸神逼迫洛基變回人形,將他帶到一個陰森森的洞穴,然後把他放在陡峭的巖架上,牢牢綁住,頭頂吊著一條毒蛇,好讓毒液滴到他的臉上。就這樣,他們把洛基丟在那裡,任他自生自滅。
圖片選自:《北歐神話》
從不失信於人的巴爾德,他閃閃發光的神殿能照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他判定是非,從不偏袒任何一方。不過他太善良了,甚至捨不得懲惡揚善。
還有阿斯加德的守望者海姆達爾,由9個可愛的巨人少女所生,總是拿著加拉爾號角守在彩虹橋的入口處;地下的能工巧匠——侏儒伊瓦爾迪的兒子們和侏儒布洛克……
埃西爾神族和瓦尼爾神族就打響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戰。為了解決紛爭,雙方互送人質:埃西爾神族送出了奧丁的弟弟海尼爾和睿智巨人米密爾,瓦尼爾神族送出了尼約德和他的兩個孩子,豐饒之神弗雷和愛之女神弗雷婭。
雖然叫愛之女神,可是她卻經常情緒低落,總是哭著入睡,因為他的丈夫是一個流浪漢和夢想家,不知道去哪兒了。所以她經常帶著自己的小女兒、駕著灰貓拉的車,或者變成獵鷹,出門去尋找自己的丈夫。
即使弗雷婭哭著,也是很可愛的,她的眼淚都是純金的……
神話故事的最後,在「諸神的黃昏」中,因為作為眾神和人類之父的奧丁,違背了約定(默許眾神懲罰洛基),禮崩樂壞;仁慈的巴爾德去了地獄,整個世界善意無存……
只能在「美麗新世界」中,向至高無上的天堂仰望,向世間萬物的永恆領主上帝祈禱,因為:「好魂靈聚在他身邊,永遠沐浴在吉姆列的榮光中——那裡是如珍寶般閃閃發亮的天堂,高於一切。」
故事就這樣一環扣一環,不斷發展,都是在這九大國度裡發生的。當我們讀完這本神話,再回頭看看這幅故事地圖,相信很多故事會重新在你的腦海裡閃爍:
面對體系如此龐大而完整的神話,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每個民族,尤其是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都有著用紙張記錄的神話。這些神話成為當時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成為後人引以為豪的故事,或者成為後人講故事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它們成為了一個民族精神賴以生存的文化傳統。
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羿射日》故事一樣,這個故事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擺在了一個很顯著的位置,大羿射下了九個太陽,讓最後一個太陽老老實實為人類服務。可以說,大羿有點像希臘神話中盜火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的生存甘願赴湯蹈火。只不過,普羅米修斯的痛苦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他被綁在懸崖上任憑鷲鷹啄食肝臟。
這樣看來,不管是哪個民族的神話,神也好,英雄也好,總是帶著自己的脾氣和喜好。他們很多時候做的事情跟人類一樣,要為了生存和希望而戰鬥,要為了自我尊嚴而大打出手,要為了某個人或者某塊土地而徵戰不止。這樣的過程總是令人著迷。作為五帝時期的神話人物,大羿跨越高山大河、誅殺惡獸和射落焦陽的無畏精神仍然令今人熱血沸騰。
可以說,多萊爾的《北歐神話》是重述北歐神話故事的經典之作,哪怕結尾有人覺得有續貂之嫌(美國作家麥可·夏邦認為結尾處明顯帶著後基督教特色的續貂)。書中把眾神之王奧丁、雷神索爾、光明之神巴爾德、還有狡猾的巨人洛基等殘酷而令人著迷的故事娓娓道來,驚心動魄,一氣呵成。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位專家是如何說的: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作家託馬斯·福斯特在《文學課》中說:「如果你認為『神話』意味著『假的』,那麼,如果有人把宗教的任何一部分稱作神話,你都會感到不快。」
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說:「我認為人類真正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體驗,因為這種體驗,我們一生的生活經驗和內心的存在感和現實感產生共鳴,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存在的喜悅。那就是生命,神話是幫助我們發現內在自我的線索。」
相信很多人對「神話」都有這樣的認識:首先覺得是「假的」,是先民的朦朧認知世界的產物;其次還會用各種理性認知去解釋神話世界。倘若有這樣的認識,是不是真的認識了神話呢?神話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有評論者說:「神話的意義就在於,對我們當下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虛構,而對於初民來說,就是對世界的解釋本身,是體驗本身。」這種論述其實預設了一個前提:今人比初民進步。不管對先人來說,還是對現代人來說,神話都是一種真實的情感,是人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的認識。沉迷其中不應該是虛構,而是深入體驗。
我們沉迷於遊戲,對遊戲中的世界和人物命運牽腸掛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渴望自己就是其中一員,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獲得深深的滿足感。這種「渴望」和「滿足感」其實就是我們面對現實生活的利器。但是不能忽略一個問題:什麼樣品質的遊戲適合沉迷?對遊戲品質中的「神話敘述和神話元素」是否有創造性的發揮?
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頭腦裡都有對未知世界的擔憂和恐懼。可是大人往往自以為是,自以為懂得了很多知識,可以解釋一切,掌控一切。殊不知,自己頭腦中搞不明白、說不清楚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這個時候,理性的思考在神話面前顯得有些可笑,尤其是那些自以為建立了某種神話認知的人們。比如「神話是個人成長的童年期」,大家都習以為常地接受了這樣說法,並且認為童年期應該是這樣混沌的、混亂的,或者說童年期應該是低於後面的成年期的。
不管在什麼階段,如果抱著一種進化論的觀點或者理性思維之光的沾沾自喜,都會有誤解神話的可能。比如這樣的論述:
「神話就是神示,以象徵的手法,在孩子的心靈裡留下從混亂中去重建秩序的種子。」
「孩子們的腦子裡有怪獸,這個怪獸並非來自虛構,而是對未知世界真實的擔憂。」
「所謂的『神』其實就是科技,科技到了極致,便成為至高的神。」
那麼,神話存在的意義在哪裡?人類讀神話的意義在哪裡?神話與人們(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發現內在自我有什麼關係?
相信神話,沉浸其中去體驗那一個又一個光明與黑暗交織、暴力和溫柔並存、可愛又離奇的世界,並重新認識自己。我想這是神話存在以及我們要讀神話的意義所在。神話之於人心,在於相信其神奇和真實。一旦一個人不相信神話,不相信神奇,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對於崇尚理性和各種數據的現代人來說,選擇相信神話是多麼困難。「相信」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難道不是嗎?
託馬斯·福斯特在《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中指出:
「神話指的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有助於人們了解物理、哲學、數學或者化學無法解釋的東西。這種解釋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這些故事構成了群體記憶的一部分,廣為人知,形成了我們的文化,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我們的生活又反過來對這些故事進行重新塑造,重新改編。因此,這些故事成為人們觀察世界、觀察自我的一種方式。」
「無法解釋的東西」其實有很多,只不過現代社會知識太多了,人們都覺得知識可以解釋一切。可是一個人窮盡一生,也沒辦法去學遍所有的知識。即使懂得了很多學科,還是有無法解釋的東西。這樣的矛盾會一直存在。
更何況,在故紙堆裡的知識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常青。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認識自己,並在這個世界中感受到快樂更重要了。
另外,把「無法解釋的東西」當成神話,既是一種類似消遣的樂趣,也是群體記憶的深度體驗。不同時代的人們對「無法解釋的東西」進行描述,尤其是用故事的方式,這不僅僅滿足了某個時代的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形成了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群體認知,進而形成了某種文化。我們想到西方,就會想到希臘神話和《聖經》。外國人想到中國,會想起什麼呢?
原型批評大師弗萊認為神話包含了文學的一切形式和主題,童書也是如此。《納尼亞傳奇》中的獅王阿斯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聖經》故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守衛魔法石的、有著三個腦袋的狗,是不是會讓人想起希臘神話中的地獄三頭犬刻耳柏洛斯呢?《小飛俠彼得·潘》的主人公來自希臘神話中的潘神,他性情活潑好動,變化無常,甚至有些邪,喜歡帶領山林女妖嬉戲舞蹈,這與書中的彼得·潘帶領一群異想天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夢幻島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
對於古代神話也好,對於現代重述神話的這些故事也好,神話的營養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和對自我的認知。
神話的人物、神話的敘述方式、神話裡的故事結構,都或多或少與現代人的成長和生命軌跡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這應該不是一種偶然吧。可以這麼說,一個沒有神話的民族和對神話沒有深度體驗的民族是不可思議的。
[美]英格麗·多萊爾 埃德加·佩林·多萊爾 著/繪
李劍敏/譯
適合年齡:10歲+
點擊圖片可購買
徐斌老師的分享分為兩部分,下期分享主題是「神話故事如何與孩子的情感塑造發生聯繫」,敬請期待。什麼值得買
什麼值得看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