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2020-12-14 認識經濟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計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長此以往,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但,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今天,世界讀書日,身邊君就想和你分享在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眼中,究竟什麼才是真的的閱讀。以下,Enjoy:

外山滋比古 | 作者

01

會讀不等於能解其意

二戰前的日本小學沒有「國語」課,教的是「讀法」。「讀法」指發聲讀字,進而再默讀文章。與之相應的還有「寫法」課。不學寫文章,而是像書法課那樣用毛筆練習寫字。寫文章叫「綴法」,卻未設課程,多是作業。學生寫好短文交給老師,老師閱畢寫上評語再返還給學生。忙的老師會偷工減料,直接蓋上刻有「閱」字的圓章返還回來。如此一來,也就沒有學生肯用心寫作了。

總而言之,以前的小學只教認讀字音的「讀法」。日本使用漢字,為了認讀字音需要接受大量的教育,這對日本人的智力活動是很大的負擔。對老師來講,教會學生認讀字音已是一大難題,恐怕很少有老師能再良好地指導學生文字的意義。

孩子們常被不明字意的自卑感折磨。會讀字音卻不明字意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誰都不以為怪。即使長大成人後,大家也只會讀而不解其意。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認為只要會發聲讀字和讀文章,縱然是不解其意,也是會讀了。

日本在學校教育中必須明確告知學生:會發聲朗讀字句和文章是一回事,能理解字句和文章的意義是另一回事。在只有類似假名文字的國家,會讀字音就意味著能知字義,沒有必要另外去教授字句和文章的意義。

但在日本,會讀字音卻不知字義的情況不計其數。

舉個極端的例子,僧侶念誦經文時大都是不知其意而只發聲誦讀,但沒有誰會感到奇怪。即使不知其意,經文也十分可貴。正因為其意不明、不明其意,經文才愈發可貴。正因為大家都有這種想法,所以才天下太平。

02

喜歡上閱讀的烏龜會領先

如今應該不存在這樣的事了。以前,日本高級綜合雜誌的卷首會刊登論文。且不論這些論文是否如約定般的意義深奧,但都很晦澀。只受過些許教育的人是讀不懂的。有個比喻叫暗夜中的蝙蝠,指能聞其聲卻不見其影,難以捉摸。

或許,連作者本人都未必徹底明白論文的內容。無論是真正讀懂了的人,還是知道自己沒讀懂的人,都默默不語。而只讀懂了隻言片語的人卻會直呼「了不起的大論文」。所以大家只要隨聲附和「了不起!了不起!」就行了。

如果刊登的是淺顯易懂的文章,反而肯定會遭到非議。因此執筆之人不得不磨鍊撰寫晦澀文章的技術。寫易懂之文難,寫難懂之文易。日本人沒有學過這個道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沒能擺脫推崇莫名其妙的晦澀文章的惡習。

不分拙劣文章、晦澀文章而囫圇閱讀的社會,無法孕育出優秀的閱讀文化。依靠小學「讀法」的力量,無法讀完一本書。即使一字一字地讀了下來,那也只是短文的連讀,而非閱讀了一本書。

使用逐句理解意義的句子閱讀法,無法讀完200頁的書。無論如何努力,也只能讀到三四十頁。然後便會氣力不繼,無法堅持。想著休息片刻便把書擱置案頭,殊不知這就是與此書緣盡之時。只可惜名著也變為「藏而不讀之書」,空積塵埃。以前,舊書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像這樣殞命的書,被一排排地陳列在書架上。

謹小慎微的人累積三四本沒讀完的書後,便會懷疑自己的才能。片面地斷定自己不適合知性活動,與書告別。反倒是感覺不太敏銳的人,如能不屈服於接二連三的失敗而堅持閱讀,將終能領悟,發現書籍原來是如此有趣。就如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輸給烏龜一樣。

喜歡上閱讀的烏龜會領先。

一本書必須從頭讀到尾。中途放棄的話,意志就太薄弱了!即使讀不懂,或是索然無味,如果連區區200頁左右的書都讀不完,還能做什麼?狠下心來讀到最後一頁吧。讀完後的成就感是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你會覺得這是本好書,還會覺得書的作者很了不起。發行此書的出版社也很有良心。所有一切都呈現出充滿希望和幸福的玫瑰色。

可惜,這些描述只適用於讀書家。對普通人而言,把書讀完是件費勁的難事,並非想做就能做到。一輩子連一本書都未曾讀完的人不在少數。但是,這樣的人也並非無用之人。

03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書應反覆閱讀。說實話,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但若是好書或很難的書,讀一遍是理解不透的。理解不透也不言放棄,再繼續挑戰,這也是一種應對方法。

事實上,也有因反覆閱讀而終獲成功的例子。例如,日本近代史知識巨匠之一的新渡戶稻造。據說,他將英國卡萊爾的《衣裳哲學》閱讀了三十幾遍。卡萊爾不是學者,而是哲人,是位有著獨特思想的奇才。

他的文章連英國人都慨嘆難懂,明治時代學英語的學生能讀懂多少實未可知。但新渡戶稻造所寫的英文著作《武士道》,英語功底十分紮實,在海外獲得了頗高的評價。儘管是卡萊爾風格的英語,但新渡戶稻造出色的文筆想必是通過反覆閱讀所習得的。不過,這只是例外,普通人無法模仿。

有句成語叫「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無論多難的文章,只要反覆閱讀,即使無人教授也能自明其義。這裡的「百遍」並非真正的百遍、九十九遍的下一遍,而是遍數多得誇張。新渡戶稻造讀卡萊爾的著作,也是出色的讀書百遍。

不懂之書,經過不厭其煩的反覆閱讀,果真就能讀懂嗎?古人不拘小節,不會去追根究底。或許沒有人實際嘗試過是否真能讀懂。但我認為,應該不是真正讀懂,而是讀者感覺自己似乎讀懂了。因為讀者在閱讀時,帶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會有讀懂了的錯覺。每重讀一遍,讀者帶入的自我理解都會加深。這樣一來,到最後完全成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深信自己讀懂了,也將所讀之書自我化了。

絲毫無法帶入讀者自我理解的書,不用說百遍,連一遍都無法讀完,甚至讀到卷首處就會放棄。能反覆閱讀的書,自是因為有其精彩之處,雖然這種精彩或許未到能明確說出來的程度。將不懂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認知來填補,是一種自我表現。如果一本書寫的全是眾所周知的內容,那麼讀者便無法帶入自我理解,也就覺得十分無趣了。

04

精讀還是速讀

如此一來,大家可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杜撰和神話。即使能將書讀懂,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是否明智也有待商榷。

如果書籍數量少,好書在其中所佔的比例大,且讀者有時間,閱讀便是有價值的活動。反覆閱讀、精讀同一本書是值得讚賞的。

如果書籍多如牛毛,對時間少的讀者而言,「字斟句酌」的閱讀方式是無法想像的。身邊未能讀完之書尚且到處皆是,何況將同一本書讀上百遍。且不說百遍,連想讀兩遍的書都沒有,即便這樣的閱讀能讓人將書理解透徹。

「字斟句酌的閱讀」曾被視為良好的閱讀方法,但這一觀念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如今,速讀更具人氣。更有甚者開始兜售十分鐘讀完一本書的「神技」。他們並不覺得如果那種書的話,倒不如不看來得省心。這一點還真是可愛。

如果說讀書百遍是神話,那十分鐘閱讀就是新神話。

神話無法改變生活。

生活也不應被神話所束縛。

當書籍多不勝數,而閱讀之人卻未增長許多時,神話應無登場之必要。

05

書籍的過食同樣有害

當今社會,書籍數量多如牛毛,讓人不得不認為劣書要比好書多。如果畏懼遇到劣書,那便無法閱讀。即使是雜書、俗書、印刷裝訂不良之書,也應有其精彩之處。要是讀起來覺得索然無味,釋卷便罷。

有一種觀念認為,讀者只應閱讀公認的好書和經典作品。這種觀念過於死板。一味苦苦尋求這類有價值的書是愚蠢的。

原本以為不錯,讀起來卻發現不過如此的書也有。但只要是有心的讀者,必能有所收穫。

如果讀者能認清自己並非書的僕從,而是年齡小於書的忘年之交,那即使是讀無趣之作,也應能有所發現。

從許多方面來講,讀者可能不及作者。但若將作者視為單方面發號施令的權威人士,那就是宗教式的讀書。對讀者來講,將所獲甚少。

書讀多了,也許會有幸遇到願意反覆閱讀的著作。但最好將此視為例外。事實上,能讓人願意反覆閱讀多次的書,能有5~7本就非常不錯了。

書讀完就扔也沒關係。

對書執著並不明智。記筆記也並非像大眾所想的那般有價值。

讀完書後,就順其自然地忘卻吧。將重要的內容記錄下來,是一種貪婪的表現。

無法銘記於心的內容,即使記錄下來也並無助益。

書籍是心靈的食糧。即使營養再好,總是吃同一種食糧,也會導致營養失調,患上新陳代謝症候群。飲食過度會誘發疾病,增加壓力。雖發現較晚,但當今醫學也已意識到壓力是許多疾病的來源。

書籍的過食同樣有害,閱讀也可能導致知識代謝症候群。反覆閱讀同一本書,想一想也能知道很不健康。

偏食和過食都不可取。為了學習而過度閱讀專業書籍,往往容易成為知識的病人。精通專業知識而對其他事漠不關心、一無所知的「專業呆子」就是其中的一種。

如果希望成為一名健康的讀者,就需要修正或改變之前貧乏時代的觀念。

關於作者:外山滋比古,目前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會前總裁。曾獲第46回日本放送協會放送文化獎,專攻英國文學、教科書、修辭學、編輯技術、思考、日語理論等領域。

本文整理自《亂讀術》,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原創首發。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身邊君微信,並備註「轉載+公號名稱」,謝謝。

相關焦點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書讀的遍數多了,書中的意思就能夠理解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讀書也不能靠死記硬背。書讀百遍是一種讀書的態度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對於讀書態度的一種倡導,告訴人們當讀一本書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的時候,就反覆地、不厭其煩地多讀幾遍。
  • 怎樣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那是經常迴蕩在我們的耳畔,但是同學們真的理解這一句話嗎?其實吧,這句話裡面,還含有著一些學習的小技巧,今天呢,筆者就和同學們一起探討探討!快來看看吧!圖片來源網絡第一點:讀書呢,只有去讀,才能知道裡面的知識。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八個字如何理解?猶太人:重複是最好的捷徑
    文/龍川(原創不易,禁止轉載)不必羨慕任何人,自己亦是風景有一句話在中國與外國都是通用人,中國古代人經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相信我們從小就聽了很多遍了,對於這句話我小的時候,也是經常性的聽到。可是我們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當然通俗的講,就是說一直讀一本書,讀到自己懂為止。一般來說話,不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書中的道理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都沒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若是有這股子精神的話,相信不論什麼難題我們都能夠克服。
  • 讀帖千遍,其義自見,讀帖是臨帖的重要環節
    古人讀帖的方法是「張貼於壁間,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要加強對帖的理解和認識,讀帖有助於臨帖時的事半功倍,「讀帖千遍,其義自見」。這樣,我們才會得其「意」而忘其「形」,雖不形同,卻能神通。蔡琶在《九勢》中說:「欲書,先靜坐默思,如對至尊」。諸葛孔明在《誡子書》中也說:「學,須靜也」,讀帖時應心靜,只有心靜,才能注意力集中,凝神靜觀,細心觀察,毫微入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將帖中信息輸入大腦,思考和領悟其中的奧妙,化為己有。
  • 道理學多了人會變傻,書讀多了人會變笨(下)
    好了,閒話少說,下面開始我們第二部分的分享「書讀多了人會變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多了很多以讀書數量的多少,來衡量自己是否愛學的人,並且由此產生了很多教你如何快速提升閱讀速度的社群,這類社群好不好呢?很好。但是不是對我們有效的呢?這個還真不一定。
  • 書讀百遍 燻法入心
    第一點,讀書活動,讀什麼書?所讀的是什麼內容?這次讀書活動,要讀的就是我們寺院已經出版、正在流通的白話文系列,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口袋書,我們列了一個目次,大家學習的時候可以參考,一本本地往下讀。第一本《人生之目的》,第二本《佛教的無常觀》,第三本《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第四本《略談三皈依》⋯⋯法義和信仰上逐漸深入。
  • 進步快者一個方法做百遍,進步慢者百種方法做一遍
    李小龍說過:「我不害怕會10000種腿法的人,我就害怕將一種腿法練習10000萬遍的人」。 當人們都在追求數量的時候,這位國際巨星早已知道,想要最求最好的效果,必是要講究質量。 他堅持每天練習一種踢腿方法,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練習,不斷重複,最後他的腿上功夫出神入化,不僅快速,還非常有利,無人能敵。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孩子:一個單詞讀了50遍記不住,媽媽說:孩子是故意氣傷我的!
    好,忘了就忘了,再帶著他讀一遍,氣憤的是,讀了一遍之後沒過一會兒再問他,他又給忘了,這時候我能分明地感受到自己的脾氣在慢慢「上頭」了。忍著脾氣繼續帶著孩子讀了幾遍,然而,孩子依然是左耳進右耳出,他好像失憶了一樣。
  • 《紅樓夢》讀一百遍...
    全部一百二十回書,吾以三字概之:曰新、曰真、曰文。清代戚蓼生《石頭記序》: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
  • 曾國藩談讀書:讀書的訣竅在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
    吾見家中後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為學四事勉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恆,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 《閱讀7堂課》①:書難讀?揭秘不同類型書籍的10種閱讀法(上)
    其好處就是,在你的理解力沒有跟上之前,先用機械記憶把書背下來,頭腦裡先留個印象,哪天理解力到了,自然也就懂得其中的意思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書讀得熟,不用加以解說,就能領會到其中的意思。有的人提到背誦就感覺頭疼,那麼就大聲朗讀吧,還可以抄寫優美段落。好的文字是有音律感、畫面感的,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可以增強語感。
  • 這篇文章家長一定要讀一讀
    朗讀英語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習一定要具備的良好習慣。不管是英語還是語文,平時一定要經常去朗讀,語言、音調、節奏和語感都是朗讀的必備條件。對於學習英語,朗讀也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其實朗讀並不是字面的意思,讀就可以了。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實際上,範圍恐怕還要小。」當然,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可能又有所不同。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
  • 新概念英語學習法:一定讀夠100遍
    我把書丟在一邊,消沉了幾天。想到自己已經通過堅持跑步,每天早晚跑一圈4公裡,改變了身材和精神面貌,讀《新概念英語》100遍不會比這更難的,我就不信了。於是,開始琢磨怎麼降低難度。很快我就想到了化整為零,每次只讀不超過10遍,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然後每天安排幾個零碎的時段來讀,這是前面寫過的見縫插針法。
  • 又是一年考研季,那些年拼命讀的書,真的有用嗎?
    「學歷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讀那麼多書,到職場上其實基本上都用不到」這樣的話我相信我們都聽到過很多遍,一年一度的考研季又來了,相信考過研的小夥伴都知道,考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有備考的學子們
  • 《女神異聞錄4》銅杯成就攻略 書痴成就怎麼讀遍所有的書
    導 讀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女神異聞錄4黃金版中「書痴」這個成就,需要我們讀遍所有的書,各位來看看在遊戲中怎麼完成吧
  • 搖頭晃腦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劉某不才,《大學》已經讀過多遍,但都是自學,也就是傳說中「沒有師父教的」。每一次讀,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真的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文中,我把我現在的一些想法寫一下,供大家批判。沒準哪天,我自己也會把這篇應文章批判了。朱熹在《四書集注》的序中說,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