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建議,「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
卡爾維諾(1923—1985),義大利著名作家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更是明確提出14個標準,來確定「經典」的概念,以及閱讀經典的諸多好處:
1.經典能讓我們一讀再讀
2.無論何時閱讀它,都會是對自己的一種寶貴經驗
3.總是無意識地隱藏在深層記憶裡,給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4.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新的發現
5.即使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
6.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訴說的一切東西
7.可以帶我們了解過去時代和文化的特殊氣氛和寶貴足跡
8.使我們驚奇,不再受導言和評論的遮蔽
9.我們越是道聽途說,讀到它就越是覺得新穎、獨特
10.表現著整個宇宙,令人仰止
11.在閱讀的過程中確立自己
12.是一部早於其他經典作品的作品,那些大師早就一眼把它們認出
13.把現在的噪音調校成一種背景輕音
14.哪怕與佔統治地位的現代格格不入,它也堅持成為一種背景噪音
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論歷史的起源和目標》中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稱為世界歷史的「軸心時代」,人類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 他們的思想既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先賢巨大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主要是通過生前的傳道授業解惑和身後的圖書典籍實現的,這些典籍都已經成為各個國家民族精神文化方面永恆的元典或曰經典。
中華元典可謂是理解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樞紐。在這喧囂的時代,由大陸港澳臺40位大家悉心創作的《經典之門》——續文脈、跨學科、接地氣詮釋經典,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南饒北季」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領銜主編,55種中華元典導讀讓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了一個總貌式的認識。《經典之門》包括《先秦諸子篇》《哲學宗教篇》《歷史地理篇》《文學篇》4冊。
《哲學宗教篇》包括《周易》《禮記》《孝經》《孔子家語》《近思錄》《傳習錄》《心經》《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六祖壇經》《黃帝內經》《淮南鴻烈》《顏氏家訓》《圍爐夜話》的導讀。
《先秦諸子篇》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荀子》《老子》《莊子》《列 子》《管子》《商君書》《韓非子》《墨子》《鬼谷子》《呂氏春秋》《孫子兵法》的導讀。
《歷史地理篇》包括《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貞觀政要》《資治通鑑》《山海經》《鹽鐵論》《人物誌》《水經注》的導讀。
《文學篇》包括《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搜神記》《世說新語》《夢溪筆談》《東坡志林》《徐霞客遊記》《古文觀止》《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導讀。
這扇中華元典小軒窗提出了許多我們曾心有靈犀、卻欲言又止的真問題,如:
傳統文化「尚德」不「尚智」如何應對歐風美雨的衝擊?
中國人文精神先是在秦代被反人文的法家徵服,現代以來又被重視物質的文化徵服,它的出路在何方?
林語堂說「官吏尊孔,作家與詩人則欣賞老莊」有什麼緣故?
惠能憑什麼作為東方思想代表,跟孔子、老子的塑像一起並立於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
楚國在文化上落後中原無疑,為何卻能夠誕生衣被百代的《楚辭》?
徐霞客何以能超越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窠臼,而熱衷於自費旅遊、「用腳思想」?
中華元典原不老,新翻楊柳那畔行。本書為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經典之門》的簡體字本,撰寫導讀的40位作者中有35位來自港澳臺。這些學者普遍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勾連古今中外,博取眾家之長,廣泛運用跨界思維,用講故事的方式將人文與現代社會諸多領域打通。《經典之門》是經典與現代結合的典範。下面擷取幾例:
鬼谷子下山
《鬼谷子》導讀 曾財安 縱橫捭闔,神鬼莫測
香港警務處前總警司、香港警察歷史學會名譽副會長
南宋時方志學家和目錄學家高似孫便稱讚鬼谷子 :「其智謀、其數術、其變譎、其辭談,蓋出戰國諸人之表。」此書的縱橫捭闔、權變揣摩之術,因為與儒家所標榜的仁義道德大相逕庭,也被長期把持封建王朝政治的儒家學者視為旁門左道、洪水猛獸,極力撻伐。
德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高度評價鬼谷子智謀:「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對歷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合縱連橫的藝術)的掌握,必然使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出生於德國的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是斯賓格勒的學生,深受其影響,推崇中國縱橫家的智慧,因此有人說斯賓格勒是現代的鬼谷子,基辛格則是現代的蘇秦、張儀。
漢昭帝時期舉行的鹽鐵會議
《鹽鐵論》導讀 幹預主義與反幹預主義:《鹽鐵論》中的經濟思想
趙善軒 香港明愛專上學院通識教育及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鹽鐵論》是我們了解漢代學術思想的重要作 品,書中的民間學者(賢良與文學),一如司馬遷般,也是在老百姓的生計上考量,批判國家的幹預 行為,痛斥政策導致民不聊生,言語中或多或少地 傾向反幹預主義。他們追憶文帝的無為而治,認為 政府應減少管制以及幹預行為,反對官營工商業, 提倡國家應減少不必要的管制,強調不應與民爭利, 以此譏諷當朝的幹預主義。
在討論中,賢良與文學仍不時流露緬懷漢代初年無為而治的痕跡,欲藉此建構心中理 想的經濟模式,從而批評漢武帝以及當代(漢昭帝)的經濟政策,其言論顯示了絕不妥協於建制的文人風骨。難得的是,雖然他們大力抨擊國家政策,但朝廷在鹽鐵會議後,仍拜他們為「大夫」,足見其胸襟,是真心締造真正的「和諧 社會」。雖然雙方言辭激烈,但頗有「和而不同」之氣氛,如此開 明的論政風氣,容許士人在公開場合大膽非議朝政, 事後亦沒秋後算帳,這在大一統歷史下鮮見,亦足以使後世的獨裁者汗顏。
老莊像
《莊子》導讀 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陳鼓應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出生在廈門鼓浪嶼(「鼓應」這個名字,就來自於 「鼓」浪嶼)。我的青年時期,正處於新舊儒家重塑道統意識及其推波助浪於個人崇拜的空氣中。這時,尼採的話語使我聽來眼明心亮:「生命就是要做一個人,不要跟隨我─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為你自己。」莊子的人文世界裡,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汪洋恣肆以適己」,既沒有康德式的「絕對命令」,也不見膜拜「教主」的幻影崇拜症。
尼採和莊子都是熱愛生命的。尼採說:「世界如一座花園,展開在我的面前。」莊子則說:「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莊子善生善死的人生態度,忽然使我想起泰戈爾的詩句:「願生時麗如夏花,死時美如秋葉。」不過,尼採和莊子屬於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尼釆不時地激發出「酒神精神」,莊子則寧靜中映射著「日神精神」。
竹林七賢
《世說新語》導讀 一往情深:論《世說新語》中的社會結構、思想變遷及生命之痛苦
陳岸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
東漢末年以來,中國社會長期處於亂世。在此衰亂的時代,士人紛紛掙脫儒家之桎梏,奔向道家的解放,由性至情之轉變,痛生命之短促,悲人生之無常,騷人墨客唱出了闕闕生命的悲歌。由南朝宋劉義慶及其門客所編撰之《世說新語》,記載的就是這個衰敗而又燦爛的時代。
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 既是「賢」又為「誕」,十分弔詭。七賢之中的山濤與王戎,早已有當官的意向,自然是循規蹈矩。至於嵇康,思想雖激進,卻為人低調,喜怒不形於色。向秀是純學者,傾心於《莊子》研究。嵇、向兩人鍛鐵、灌園而自得其樂,並沒有驚世駭俗的行為。以任誕的行為對虛偽的社會與嚴苛的禮法作抗爭的,有劉伶之裸醉,以天地為衣裳,又以戒酒戲弄妻子;阮籍醉臥當壚美婦身旁,服喪期間飲酒吃肉;阮鹹(仲容,生卒年不詳)當街晾褲,與豬共飲,服喪期間追回鮮卑婢等等。
王澄、胡毋輔之、阮贍、謝鯤等人的裸形自樂,他們自認為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幘,脫衣服,露裸形,學狗叫,學驢鳴,蹂躪自我、蔑視社會,可謂反抗無力之餘,此中亦不無是對人生之虛誕、人世之苦悶而發的宣洩。
王粲喜好驢鳴,他死後曹丕學驢叫為其送葬
《世說新語》有如魏、晉間之《清明上河圖》,寫人如生,記事生動,在如沐春風的清談中呈現主客神韻,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中交織出驚心動魄的政治漩渦 ;要言不煩,一卷在握,讓魏、晉風流,千載之下,成為永恆。簡而言之,此書千頭萬緒,又有如眾聲喧譁,百家爭鳴,而其神韻一以貫之,則乃魏、晉之悲涼慷慨,如一曲幽笛,在茫茫黑夜,如泣如訴,令人感慨萬端。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在序言中說:「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從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重新審視並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從而讓現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稱意、更自在。」《經典之門》作為博雅教育經典讀本,對焦慮的現代人而言,亦是日常生活審美化、詩意棲居、心靈療愈的好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