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梁惠王

2021-02-13 文學經典賞讀

孟子第一次見過魏國的君主梁襄王,出來後跟旁人說:「梁王這個人,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走近他也感不到什麼威嚴。」這評價,並不是說襄王平易近人,而是認為他缺少王者的氣度胸懷,包括才智風範。之後,孟子就離開了魏國。

 

孟子在魏國其實待過一段時間,跟梁襄王的父親梁惠王有過不少的交流。雖然他或許並不覺得梁惠王能夠做到通達而仁慈,但起碼他還認為梁惠王值得開導。《孟子》一書七篇,頭一篇就是《梁惠王》(上、下),洋洋灑灑六、七千字,較其他各部分篇幅為大。

梁惠王第一次見到孟子,表現得不算是太懂事。一開口:「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的稱呼,今人有譯為「老頭兒」,也有譯為「老丈」、「老先生」的,不同的譯法有不同的語氣,但使用這個字,確乎有些不特別認真、不特別尊重的意味。孟子的回答很嚴肅,也很較真:「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什麼要言必稱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足夠了。因為只講「利」的後果是:「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死他們國君的,一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死他們國君的,一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因為大夫們如果都輕義而重利,那麼他們不把國君的權利全部奪去是不會滿足的。孟子與梁惠王的第一次談話或許有些不愉快,但孟子一番關於「殺死國君」的表達,一定是令梁惠王難以釋懷的。

 

關於是與非、善和惡、美同醜,道理上的條條框框,梁惠王不是不懂,只不過跟「知行合一」還差得太遠。一日,他站在君王的私家園林的池塘邊欣賞著鴻雁麋鹿,自得地對孟子說:「賢者亦樂此乎?」德行高尚的人也享受這些樂趣嗎?這提問的方式頗有些古怪,似乎是將自己排除在「賢者」之外的,因為哪怕他所用的「賢者」二字帶有嘲諷的含義,潛意識裡也應該覺著賢者不必追求這樣的奢靡與享樂。孟子依然是鄭重地回答,甚至有些故意摳字眼:「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只有先成為德行高尚的人,然後才能享受這種樂趣;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擁有這些也是無法享受其中快樂的。他用周文王與夏桀王做比較,說文王築靈臺,與百姓同樂,從而享受到真正的快樂,而夏桀罪惡,百姓恨不得與其同歸於盡,縱然擁有高臺深池和奇禽異獸,他勢必也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孟子這就順勢將話題帶入到社會政治的層面:得民心者方可延續悠久的政權,為政者若遭遇老百姓的怨恨,將迅速敗亡。此時站在池塘邊的梁惠王,不知作何表情?


 

慢慢地,二人的談話也可以融洽而深入了。有一次梁惠王非常誠懇地說:「平心而論,我對於國家真的是竭盡心力了。如果河內發生饑荒,我就把那裡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同時還把河東的糧食調撥到河內。河東如發生饑荒,也照此辦理。我曾考察了鄰國的政事,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他們的百姓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因此而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對梁惠王而言,這是一次真正的、帶著困惑的討教。孟子用了一個著名的比喻來作回答:「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指出梁惠王與鄰國的執政者比較,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只有「不違農時」,不濫用民力,發展好農業,保護好自然資源,改善民眾的生活,保障百姓的生存與福利,「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並且辦好學校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道德素養,百姓就自然會歸心。


 

再後來,梁惠王不禁要全方位地向孟子請教了:「寡人願安承教(我很樂意聽從您的教導)。」於是孟子循循善誘:「用棍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差別。」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手腕陷害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答道:「也沒有什麼區別。」

孟子說:「現在,您的廚房裡有肥美的肉食,馬廄中畜養著健壯的駿馬,而國中的老百姓卻面有菜色,野外躺著餓死者的屍體,這簡直是率領野獸去吃人啊!獸類自相殘殺,人們尚且厭惡;而那些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事時,卻做出了如同率領野獸去吃人的事情,那麼他們為百姓父母官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孟子在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提倡「王道」、「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痛恨當時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主張繁榮生產,廢除刑罰,減輕賦稅,在保證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上,實施禮義教化,引導人心向善。這些見解,對梁惠王算是一種洗禮吧。


 

梁惠王並不姓梁。梁惠王是魏惠王,因為遷都到大梁(河南開封),所以才稱為梁惠王。他本名罃,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69年即位。梁惠王見孟子的時候,正面臨困境,被秦國和齊國多次打敗,損失慘重。處境不好,心情自然也惡劣,他對孟子說:「自我繼承王位後,在東方為齊國所敗,還痛失了我的長子;在西邊則被秦國所制,喪失了河西之地七百裡;在南面又受到了楚國的脅迫,丟掉了八個城池。我為此感到恥辱,希望為陣亡將士報仇雪恨,您認為應該怎麼辦?」孟子開出的藥方是:「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放寬賦稅,讓他們深耕細作,速除穢草;再利用農閒時間,教育年輕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為人竭盡忠信,並用這些道德標準在家侍奉父兄,出外尊重上級。如果這樣,即使手持木棍也可以打擊披堅執銳的秦、楚軍隊。」

 

  孟子在魏國兩年,梁惠王去世。之後,孟子去了齊國。

相關焦點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音頻有刪減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 孟子評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為何與梁惠王父子這麼無緣?
    孟子在梁惠王艱難的時刻前去遊說,卻遭到梁惠王、襄王父子的慢待,正面說明了梁惠王父子二人在求賢方面有著自己的傲慢,側面則表明了孟子選擇的時機不對。 梁惠王原稱魏惠王,只因商鞅年輕之時在魏國尋求發展受到了魏惠王輕視,等到商鞅在秦國取得成績之後,說服秦王前來攻打魏國。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假借孔子說梁惠王無果,成語被傳下來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又有自己的發展,他主張通過仁政去統一天下,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也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出自他周遊列國到魏國時。雖說孟子沒有說服梁惠王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始作俑者」這句廣為使用的成語。
  • 《孟子·梁惠王》中講了三個故事,其實說了同一個道理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孟子》第一篇《孟子·梁惠王》 前面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孟子·梁惠王》的上半部分,我們講到了孟子和梁惠王、齊宣王的幾段對話。通過這幾段對話,孟子闡釋了自己的治國理念,以「仁政」為核心,提出了「仁者無敵」的觀點。
  • 梁惠王的「盡心」與「用心」
    太史公曰,「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孟子對老邁梁惠王感到失望
    在老孟見梁惠王時,國王身陷內憂外患,身心疲憊,年事已高。梁惠王活到82歲,執政他把魏國從一個地方暴君成功變成了一個垃圾和弱小的,可以被其他國家欺負的暴君,晚年,他想改過自新,老孟才來看他。梁惠王發呆,喋喋不休,說明了老邁的昏昏欲睡。雖然老孟並不是死心塌地,但他用《詩經·大雅·靈臺》上的例子來說服:在那些年周文王想要建立一個精神平臺,人們都自願唱歌,笑著工作,於是幾天後就建成了,文王在裡面,麋鹿悠閒地走著,鶴兒潔白祥和,裡面的產品不是私人的,而是老百姓共享的,人民高興,文王高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人民一起享受生活。
  • 【原創】梁惠王與魏都大梁
    《孟子》開篇中的「梁惠王」,即是戰國中期魏國國君魏惠王。因其在位期間將魏國國都由安邑遷到了大梁,時人也稱其為「梁君」、「梁惠王」。《史記》記載,魏國始祖為畢姓,春秋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畢萬為晉獻公車右(在戰車右側位置上持長兵器的武士),參與了攻滅霍、耿、魏等古邦國的擴張戰爭而立有戰功,被晉獻公封在古魏國的故地,其後因其地而為魏氏。
  • 梁惠王
    他曾聯合韓、趙諸國,先後西伐秦,佔秦河西之地;南擊楚,奪楚睢之間;東攻齊,入齊長城;北徵中山,一度奄有其地。繼起的魏武侯效法乃父,保證了魏國的霸業得以平穩維持。應該說,父祖輩給梁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觀的家業,他完全可以「大樹底下好乘涼」,當守成之主,享現成之福,謀社稷之安。  然而,好大喜功心態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略抉擇失誤,終使梁惠王走上了身敗名裂的不歸路。
  • 在孟子的身上,我們或可學到一些說話的門道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話說,孟子與梁惠王論道,梁惠王對先生大倒苦水: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 南懷瑾: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
    齊宣王的風格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這實在使人有「讀兵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之慨!為了解答歷史上這一疑問,就不得不回來再綜合研究齊宣王與梁惠王一下了。戰國末期的齊國,已非西周時代的!
  • 這個時代,我們不妨重新讀一讀《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雖為《孟子》七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
  • 孟子:諸子百家中的挖坑高手,那些年他挖過哪些坑?
    一、給梁惠王挖坑先來看《孟子.梁惠王上》裡面的一段話: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經典誦讀】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頭,你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原文】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 推銷「王道仁政」的超級業務員——孟子
    而孟子卻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藉機抬高儒學,轉而推廣自己「民本君輕」的理念,讓君王想著人民,與民同樂。「行,算你嘴巴厲害」 梁惠王心裡肯定嘀咕。經過前兩次面試,梁惠王對於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已經大致了解。第三次直接問政,你不是老說要王道仁政嗎?你說的這些我早就做過了,你看看?
  • 每天三分鐘,歡樂習《孟子》,樂著學!
    天氣這麼涼爽,頭腦最清醒不過,那就一起來聽聽孟子他老人家又和誰槓上了吧!《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六)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閱會|從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說起
    孟子拜見梁襄王,梁襄王問他,天下定於什麼?孟子說,天下定於一。梁襄王接下來問誰能一之?梁襄王的回答,片面理解了孟子的話,他是過分看中了人治的力量,過高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的能力巨大,可以一統天下。而事實上孟子所說的一併非指一個人的意思,應該是一個「道」,至少應該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老子也曾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天下平。」易經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縱觀孟子和齊宣王、梁惠王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本意就是自己一直在推廣的王道學說。
  • 義利之辨:關於孟子的道義之觀
    「義利之辨」也是孟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孟子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了他對義利關係的看法。當時,孟子以士的身份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一次,孟子帶著他的弟子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魏國,並且直接見到了梁惠王(實際上也叫魏惠王,他是魏國的國君,只不過魏國曾經定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所以《孟子》裡叫他梁惠王)。一見到孟子,梁惠王就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是有對我國有利的高見吧?」孟子立刻鏗鏘有力地回答道:「王,您為什麼一開口就要說利益呢?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的政治訴求在於使諸侯行王政,而這一訴求的核心在《梁惠王上》中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中可得:「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所以保民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和口號,而是有著具體的行動標準的,而這裡也不是孟子第一次對戰國的諸侯提出這個「黎民不飢不寒」的標準,相同的條目幾乎原封不動地在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孟子研讀第三集
    孟子研讀第三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上回把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前面講過兩章,今天就從第三章開始研讀,第三章在課本子裡面是第八行,這章經文我念一遍。)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章我們一小段一小段的來看,梁惠王曰,這是孟夫子到了梁國,梁惠王這次又跟孟子談話,他問孟子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 水文化 | 孟子論水
    一百多年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更加拓展和豐富了「水」的文化、哲學思想,把儒家學說推向了新的高度,也為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孟子》是儒家典籍「四書」之一,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學說。《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有關「水」的論述集中在《梁惠王》《滕文公》《離婁》《告子》《盡心》等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