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一次見過魏國的君主梁襄王,出來後跟旁人說:「梁王這個人,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走近他也感不到什麼威嚴。」這評價,並不是說襄王平易近人,而是認為他缺少王者的氣度胸懷,包括才智風範。之後,孟子就離開了魏國。
孟子在魏國其實待過一段時間,跟梁襄王的父親梁惠王有過不少的交流。雖然他或許並不覺得梁惠王能夠做到通達而仁慈,但起碼他還認為梁惠王值得開導。《孟子》一書七篇,頭一篇就是《梁惠王》(上、下),洋洋灑灑六、七千字,較其他各部分篇幅為大。
梁惠王第一次見到孟子,表現得不算是太懂事。一開口:「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的稱呼,今人有譯為「老頭兒」,也有譯為「老丈」、「老先生」的,不同的譯法有不同的語氣,但使用這個字,確乎有些不特別認真、不特別尊重的意味。孟子的回答很嚴肅,也很較真:「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什麼要言必稱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足夠了。因為只講「利」的後果是:「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死他們國君的,一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死他們國君的,一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因為大夫們如果都輕義而重利,那麼他們不把國君的權利全部奪去是不會滿足的。孟子與梁惠王的第一次談話或許有些不愉快,但孟子一番關於「殺死國君」的表達,一定是令梁惠王難以釋懷的。
關於是與非、善和惡、美同醜,道理上的條條框框,梁惠王不是不懂,只不過跟「知行合一」還差得太遠。一日,他站在君王的私家園林的池塘邊欣賞著鴻雁麋鹿,自得地對孟子說:「賢者亦樂此乎?」德行高尚的人也享受這些樂趣嗎?這提問的方式頗有些古怪,似乎是將自己排除在「賢者」之外的,因為哪怕他所用的「賢者」二字帶有嘲諷的含義,潛意識裡也應該覺著賢者不必追求這樣的奢靡與享樂。孟子依然是鄭重地回答,甚至有些故意摳字眼:「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只有先成為德行高尚的人,然後才能享受這種樂趣;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擁有這些也是無法享受其中快樂的。他用周文王與夏桀王做比較,說文王築靈臺,與百姓同樂,從而享受到真正的快樂,而夏桀罪惡,百姓恨不得與其同歸於盡,縱然擁有高臺深池和奇禽異獸,他勢必也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孟子這就順勢將話題帶入到社會政治的層面:得民心者方可延續悠久的政權,為政者若遭遇老百姓的怨恨,將迅速敗亡。此時站在池塘邊的梁惠王,不知作何表情?
慢慢地,二人的談話也可以融洽而深入了。有一次梁惠王非常誠懇地說:「平心而論,我對於國家真的是竭盡心力了。如果河內發生饑荒,我就把那裡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同時還把河東的糧食調撥到河內。河東如發生饑荒,也照此辦理。我曾考察了鄰國的政事,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他們的百姓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因此而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對梁惠王而言,這是一次真正的、帶著困惑的討教。孟子用了一個著名的比喻來作回答:「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指出梁惠王與鄰國的執政者比較,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只有「不違農時」,不濫用民力,發展好農業,保護好自然資源,改善民眾的生活,保障百姓的生存與福利,「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並且辦好學校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道德素養,百姓就自然會歸心。
再後來,梁惠王不禁要全方位地向孟子請教了:「寡人願安承教(我很樂意聽從您的教導)。」於是孟子循循善誘:「用棍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差別。」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手腕陷害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答道:「也沒有什麼區別。」
孟子說:「現在,您的廚房裡有肥美的肉食,馬廄中畜養著健壯的駿馬,而國中的老百姓卻面有菜色,野外躺著餓死者的屍體,這簡直是率領野獸去吃人啊!獸類自相殘殺,人們尚且厭惡;而那些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事時,卻做出了如同率領野獸去吃人的事情,那麼他們為百姓父母官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孟子在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提倡「王道」、「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痛恨當時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主張繁榮生產,廢除刑罰,減輕賦稅,在保證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上,實施禮義教化,引導人心向善。這些見解,對梁惠王算是一種洗禮吧。
梁惠王並不姓梁。梁惠王是魏惠王,因為遷都到大梁(河南開封),所以才稱為梁惠王。他本名罃,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69年即位。梁惠王見孟子的時候,正面臨困境,被秦國和齊國多次打敗,損失慘重。處境不好,心情自然也惡劣,他對孟子說:「自我繼承王位後,在東方為齊國所敗,還痛失了我的長子;在西邊則被秦國所制,喪失了河西之地七百裡;在南面又受到了楚國的脅迫,丟掉了八個城池。我為此感到恥辱,希望為陣亡將士報仇雪恨,您認為應該怎麼辦?」孟子開出的藥方是:「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放寬賦稅,讓他們深耕細作,速除穢草;再利用農閒時間,教育年輕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為人竭盡忠信,並用這些道德標準在家侍奉父兄,出外尊重上級。如果這樣,即使手持木棍也可以打擊披堅執銳的秦、楚軍隊。」
孟子在魏國兩年,梁惠王去世。之後,孟子去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