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老邁梁惠王感到失望

2020-12-11 min51快樂

在老孟見梁惠王時,國王身陷內憂外患,身心疲憊,年事已高。梁惠王活到82歲,執政他把魏國從一個地方暴君成功變成了一個垃圾和弱小的,可以被其他國家欺負的暴君,晚年,他想改過自新,老孟才來看他。

此時老孟感到厭惡,粗魯地說:「只有首先是賢者,才能夠對此感受到快樂,那些不賢的人,即使有了這些,也不會快樂的!」梁惠王發呆,喋喋不休,說明了老邁的昏昏欲睡。

雖然老孟並不是死心塌地,但他用《詩經·大雅·靈臺》上的例子來說服:在那些年周文王想要建立一個精神平臺,人們都自願唱歌,笑著工作,於是幾天後就建成了,文王在裡面,麋鹿悠閒地走著,鶴兒潔白祥和,裡面的產品不是私人的,而是老百姓共享的,人民高興,文王高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人民一起享受生活。

上面寫著:太陽在天空中,我願與你一同滅亡!毒陽,當然是指夏桀,人們心中怨恨,不敢說清楚。你看,人們都願意和你下地獄,你還抱著珠寶美玉,池塘魚沼澤,自滿嗎?

梁惠王不得不換個話題自吹自擂

他看著老君主說:我聽說國王喜歡打仗,所以我以戰爭為例,兩個戰士在戰鬥前跑,一個跑100步,另一個跑50步,50步的笑話是100步,合理嗎?「梁惠王說:」這不對,不管是50步還是100步,他都在逃跑!既然周邊國家的「,老孟說到:」數量不夠,那麼鄰國的「,老孟說到:」數量還不夠?

事實上戰國七雄的君主是半斤八兩,基本上,他們從內地和國外勒索錢財,他們的生活貧寒,骨頭裸露在野外,這個家庭並不比那個家庭好,只是他們用暴政來傷害很多人。我們要勤政愛民,我們不應該違反農耕季節,我們不應該乾涸水和釣魚,人們會很高興安康並且休息一下,人口自然會增長。那時候,各國在互相打仗,戰爭越來越大,在商鞅改革之後,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另一個五國處於危險之中,這些國王都是故步自封,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嘴唇已經死了,牙齒也冰冷了,他們還在互相爭鬥,人民不希望這些人成為他們的父母。不幸的是,像梁惠王這樣的貴族根本感覺不到,他們的行政和軍事用途是隨心所欲在憤怒中建立軍隊,勞師遠遠徵隨處可見,人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國家能富強起來。

老孟仍在銷售仁者無敵

經過時,王子冷不丁說:孟夫子,世界怎麼能穩定?

老孟憤怒地回答:世界是統一的、自然的、穩定的!

王子又問:誰能統一世界?

王子說:(不殺生,不威信)這樣,誰能跟著他?

老孟嘆氣低語:世界上的人們期待仁君這不是嗜血,就像希望乾旱的幼苗甘霖,如果有這樣的人,人民就會爭先恐後,敵人的人數就會減少,何愁世界不確定嗎?

歸根結底,這是封建領主與下層人民的分離,因為他們從小長大,不吃人間煙火,在他們眼裡,人們只是魏士兵,秦兵乙只是符號,這樣的系統崩潰在歷史上是不可避免的,老孟已經是覺察到,否則,他們不會說是穩定國家的唯一途徑

謝謝閱讀,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孟子與梁惠王
    孟子在魏國其實待過一段時間,跟梁襄王的父親梁惠王有過不少的交流。雖然他或許並不覺得梁惠王能夠做到通達而仁慈,但起碼他還認為梁惠王值得開導。《孟子》一書七篇,頭一篇就是《梁惠王》(上、下),洋洋灑灑六、七千字,較其他各部分篇幅為大。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音頻有刪減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 孟子評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為何與梁惠王父子這麼無緣?
    孟子在梁惠王艱難的時刻前去遊說,卻遭到梁惠王、襄王父子的慢待,正面說明了梁惠王父子二人在求賢方面有著自己的傲慢,側面則表明了孟子選擇的時機不對。 梁惠王原稱魏惠王,只因商鞅年輕之時在魏國尋求發展受到了魏惠王輕視,等到商鞅在秦國取得成績之後,說服秦王前來攻打魏國。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假借孔子說梁惠王無果,成語被傳下來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又有自己的發展,他主張通過仁政去統一天下,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也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出自他周遊列國到魏國時。雖說孟子沒有說服梁惠王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始作俑者」這句廣為使用的成語。
  • 《孟子·梁惠王》中講了三個故事,其實說了同一個道理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孟子》第一篇《孟子·梁惠王》 前面一篇文章,我們分享了《孟子·梁惠王》的上半部分,我們講到了孟子和梁惠王、齊宣王的幾段對話。通過這幾段對話,孟子闡釋了自己的治國理念,以「仁政」為核心,提出了「仁者無敵」的觀點。
  • 梁惠王的「盡心」與「用心」
    太史公曰,「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原創】梁惠王與魏都大梁
    《孟子》開篇中的「梁惠王」,即是戰國中期魏國國君魏惠王。因其在位期間將魏國國都由安邑遷到了大梁,時人也稱其為「梁君」、「梁惠王」。《史記》記載,魏國始祖為畢姓,春秋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畢萬為晉獻公車右(在戰車右側位置上持長兵器的武士),參與了攻滅霍、耿、魏等古邦國的擴張戰爭而立有戰功,被晉獻公封在古魏國的故地,其後因其地而為魏氏。
  • 梁惠王
    他曾聯合韓、趙諸國,先後西伐秦,佔秦河西之地;南擊楚,奪楚睢之間;東攻齊,入齊長城;北徵中山,一度奄有其地。繼起的魏武侯效法乃父,保證了魏國的霸業得以平穩維持。應該說,父祖輩給梁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觀的家業,他完全可以「大樹底下好乘涼」,當守成之主,享現成之福,謀社稷之安。  然而,好大喜功心態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略抉擇失誤,終使梁惠王走上了身敗名裂的不歸路。
  • 在孟子的身上,我們或可學到一些說話的門道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話說,孟子與梁惠王論道,梁惠王對先生大倒苦水: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 南懷瑾: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
    齊宣王的風格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這實在使人有「讀兵書而流淚,替古人擔憂」之慨!為了解答歷史上這一疑問,就不得不回來再綜合研究齊宣王與梁惠王一下了。戰國末期的齊國,已非西周時代的!
  • 【經典誦讀】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頭,你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原文】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 這個時代,我們不妨重新讀一讀《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雖為《孟子》七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中卻包含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遊說、施教的一些思路和技巧,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思考。《梁惠王上》一章中記載了孟子與三位君王的對話,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魏國的梁惠王、梁襄王,以及齊國的齊宣王。
  • 推銷「王道仁政」的超級業務員——孟子
    因此孟子勸導宋國免除關卡和商品賦稅,未被採納,不遂心願,失望之後離開宋國。連續兩次挫折,51歲的孟子返回故裡鄒,進行反思和沉澱。種種不如意,讓他想到了自己的精神導師孔子,是什麼力量支撐先師長期不辭辛勞、周遊列國。於是他來到了孔子的老家曲阜,尋找精神之源。
  • 孟子:諸子百家中的挖坑高手,那些年他挖過哪些坑?
    一、給梁惠王挖坑先來看《孟子.梁惠王上》裡面的一段話: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挺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每天三分鐘,歡樂習《孟子》,樂著學!
    天氣這麼涼爽,頭腦最清醒不過,那就一起來聽聽孟子他老人家又和誰槓上了吧!《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六)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閱會|從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說起
    孟子拜見梁襄王,梁襄王問他,天下定於什麼?孟子說,天下定於一。梁襄王接下來問誰能一之?梁襄王的回答,片面理解了孟子的話,他是過分看中了人治的力量,過高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的能力巨大,可以一統天下。而事實上孟子所說的一併非指一個人的意思,應該是一個「道」,至少應該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老子也曾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天下平。」易經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縱觀孟子和齊宣王、梁惠王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本意就是自己一直在推廣的王道學說。
  • 義利之辨:關於孟子的道義之觀
    「義利之辨」也是孟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孟子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了他對義利關係的看法。當時,孟子以士的身份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一次,孟子帶著他的弟子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魏國,並且直接見到了梁惠王(實際上也叫魏惠王,他是魏國的國君,只不過魏國曾經定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所以《孟子》裡叫他梁惠王)。一見到孟子,梁惠王就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裡而來,一定是有對我國有利的高見吧?」孟子立刻鏗鏘有力地回答道:「王,您為什麼一開口就要說利益呢?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的政治訴求在於使諸侯行王政,而這一訴求的核心在《梁惠王上》中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中可得:「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所以保民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和口號,而是有著具體的行動標準的,而這裡也不是孟子第一次對戰國的諸侯提出這個「黎民不飢不寒」的標準,相同的條目幾乎原封不動地在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孟子研讀第三集
    孟子研讀第三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上回把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前面講過兩章,今天就從第三章開始研讀,第三章在課本子裡面是第八行,這章經文我念一遍。)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章我們一小段一小段的來看,梁惠王曰,這是孟夫子到了梁國,梁惠王這次又跟孟子談話,他問孟子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 水文化 | 孟子論水
    一百多年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更加拓展和豐富了「水」的文化、哲學思想,把儒家學說推向了新的高度,也為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孟子》是儒家典籍「四書」之一,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學說。《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有關「水」的論述集中在《梁惠王》《滕文公》《離婁》《告子》《盡心》等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