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07:24 |浙江新聞客戶端 |杭建宣 吳佳妮
麒麟街改造一新的口袋公園
「本來都打算搬出去了。沒想到這一輪提升改造,小區一下子高檔起來了!」52歲的周強在杭州市下城區河西南38號院住了20多年,接下去的日子,他和家人依然選擇留在這裡:「睜開眼就覺得環境真好,再也捨不得搬走。」
汙水管雨水管換新;雜亂的管線梳理歸併或入地;屋頂補漏,停車位擴容;增設智能門禁;環境提升……在河西南38號院換「新顏」的同時,杭州城300餘個小區也在悄然「蝶變」。
作為杭州市委改革試點任務和市政府民生實事任務之一,杭州今年計劃實施改造300個老舊小區,改造面積1200萬平方米。截至11月,已有302個老舊小區實現完工,超額超前完成民生實事任務,受益居民約15萬戶。
這項工作在補齊民生短板、逐步提標擴面的同時,還打造出和睦新村、葉青苑等「樣板」,獲得居民認可,並連續兩次入選杭州市委重大改革任務和試點任務「紅榜」,工作成效甚至被推廣至千裡之外的天山南麓。
存量更新,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杭州已形成一套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突破創新的舊改經驗,成為幸福城市的生動註腳。
補齊功能 提升服務
老街區留住鄉愁也實現「逆生長」
晨光浮動,武林街道麒麟街開始甦醒。青磚白牆木門匾,在改造之初就經過專門設計,留住了鄉愁記憶;同時,補齊短板的公共設施、提升業態的街巷,也讓這個老街區實現了「逆生長」,讓居民生活與現代都市接軌。
按照老舊小區不同的資源稟賦和人員結構,因地制宜實施改造,並以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作為突破口,補齊老小區基礎功能,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平,是杭州老舊小區改造的基本策略。
「一開始,我們就讓居民『看單點菜』,從最需要的地方著手。」武林街道綜合信息指揮室主任楊紫江說。於是,街口一座幾近廢棄的自行車庫拆除,變身成綠樹掩映的口袋公園;老車庫經過改造,不僅可以停放非機動車,還增加了快遞放置處、微型消防站;車庫頂部改造成小花園,但為避免影響周邊住戶,呼聲較高的晾衣架從屋頂挪到了屋側;蜘蛛網般的電線「上改下」,環境整潔有序……
這樣一來,小區的公共配套擺脫了長期「欠帳」狀態。「現在衣服有地方晾,活動有地方去,抬頭見綠出門見景。」68歲老居民俞亦明感慨道,「就連房子都增值了,別提多高興。」
好比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老舊小區改造,杭州靠著優化利用小區資源、統籌共享城市資源,一點一點騰挪空間。南星街道美政花苑小區通過微更新改造,新增200個車位,破解老小區停車難;文新街道星洲社區綜合街區商家資源,為老少提供一條龍服務,打造「15分鐘」居家服務圈。
據杭州市建委統計,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截至10月底,杭州老舊小區新增停車泊位9655個、無障礙及適老性設施3591處、健身場地約12.1萬平方米、養老託幼等服務設施約8.59萬平方米。
董家新村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徵集
統籌推進 共建共管
政府、居民及社會力量合理共擔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繫著發展,要把事情辦得「叫好又叫座」,做好全局謀劃至關重要。
自老舊小區全面吹響「蝶變」號角,杭州就陸續出臺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技術導則、資金管理、績效評價、項目管理等14個政策文件,明確老舊小區改造的內容與評判標準,明確項目生成、審批、施工、驗收等各階段的工作流程。
與此同時,以市級統籌謀劃,50餘個部門及區縣為成員單位具體實施,將停車泊位、電梯加裝、養老託幼、安防消防、長效管理等通盤納入改造內容,努力實現「綜合改一次」。「如此既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也減少了對老百姓的打擾。」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以政策支持、黨建引領,發動居民力量廣泛參與,是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實踐。「這次改造要求滿足雙2/3原則,即2/3以上的業主同意改造並對初步改造方案和長效管理方案認可。」小天竺社區主任告訴筆者,他們發放並回收民意調查表1437份,以高於90%的支持率確定改造方案。
黨員骨幹們則分散到樓道裡聽取意見,邀請居民代表、施工方一起召開黨群議事會。「整個舊改期間,大到整體設計方案,小到花架的款式,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居民討論後才確定的。」
由居民決定「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如何管」,意味著改造不再從看的角度,而是真正從用的角度來進行。當居民真正成為舊改的決策者,積極性便空前高漲。
在石板巷小區舊改期間,都是高溫酷暑,為了幫小區搶進度,很多工人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居民謝師傅騎著個小電驢載著茶桶到處轉,看到有需要的工人就給他們遞茶。後來鄰居們也加入其中,從家中拿來茶葉、金銀花等,在小區門口支起了茶水攤。
參與的熱情從政府部門蔓延至小區居民,還撬動了各部門各行業的資源。不少機關、企事業單位將老舊小區內部或周邊的存量用房提供給街道、社區用於配套服務,截至今年10月,杭州市已盤活存量用房86處、約2.7萬平方米。
如今,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居民及社會力量合理共擔的局面,不僅服務供給進一步豐富,更成為穩投資、擴內需、促消費的有力抓手。
梅堰小區改造成效
改革創新 智慧賦能
老舊小區改造模式方法頻頻破冰
縱觀這一輪杭州老舊小區改造的實施方案,其中最搶眼球的一條是,原則上居民要出資參與本小區改造提升工作。「出臺這條意見,是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積極推動居民的主體意識。」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這成為杭州老舊小區改造中,最具改革創新意識的一條建議,看似難以實現,卻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在杭州有了破冰實踐:下城區河西南38號院的改造,每一戶居民都出資參與。
「3幢房子75戶居民,一樓每戶人家出資800元,其餘每戶人家500元。」 河西南38號院所屬打鐵關社區書記盛珺介紹說:「不是一開始就讓老百姓掏腰包,而是大家看到效果,滿意了再出錢。」
為了讓居民滿意,改造處處見用心。小區主幹道50米美麗小巷停車位整齊劃一,另一側則保留了綠化;每棟居民樓條狀樓梯邊,有特殊的擋雨棚,裡面有消音材料,可以降低雨水落在棚上發出的聲音;在當天竣工交付活動上,小區管家正式揭牌入駐,為小區提供保潔、保綠、保序等綜合性服務。
因此當最後集資時,大家都很爽快,小區居民周強也是立馬交了錢:「變化大家都看得到,出點錢是應該的,老觀念確實要改改了。」
改革創新,杭州老舊小區改造並未止步於此,在城北德勝新村,一場普惠大眾的舊改創新,正在進行中。「最具特色的是無障礙專項改造。」德勝新村老舊小區改造設計方——泛城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長王貴美告訴筆者,通過軟硬體改造,殘障人士將在德勝新村這個老小區享受到無障礙生活圈。
打造無障礙生活圈,不僅僅是增設盲道、輪椅坡道等,還有智慧賦能。再過幾天,德勝新村將鋪設瀝青路面,部分路面將裝上傳感器,盲障等人士在佩戴相關感應設備後,走到該位置就能收到相關提示,該處是否路口,前面有哪些活動點,都能通過語音等方式接收到。
「老舊小區住著很多老年人,觀念較為陳舊,但需要的服務卻要更精心。」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因此我們通過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為將來更多的老舊小區提升創出一條示範之路。接下去,我們將繼續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加快推進改造工作,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並進一步提升項目設計標準和建設品質,打造一批特色精品小區,展現『重要窗口』的頭雁風採。」
【專家說】
浙大城市學院法學院副院長孫雁:
老舊小區改造撬動治理能力
杭州老舊小區改造最大的亮點在於,通過改造,撬動了治理能力,尤其是基層治理能力。
這一輪提升改造是綜合性改造,涉及到國有企業、市政公司、政府職能部門等,因此這一輪改造的順利推進,提升了老舊小區改造各方力量綜合作戰能力,是城市治理能力整體提升的有力印證。
與此同時,杭州提出了舊改雙「三分之二」原則,喚起了群眾對自己家園的關注,形成了良好的「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民商民議的社區氛圍,不僅將老舊小區最易出現眾口難調的矛盾化於無形,也再度加強了基層自治的觀念。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改造鼓勵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將老舊小區內或附近的存量房屋,提供給街道、社區用於老舊小區養老託幼、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這意味著杭州老舊小區改造是真正的「裡子工程」、民心工程,杭州市相關部門真正在為老百姓著想,提升服務能力,提升百姓幸福感,這也是最值得其他城市學習的地方。
1606260275000